每個「問題」孩子背後,真正的洪水猛獸非手機,而是匱乏愛的痛苦

2020-12-22 爸媽快來看

每個問題孩子背後,真正的洪水猛獸手機,而是匱乏愛的痛苦

在每一個孩子成長的背後,我們都可以嗅到很多「問題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讓父母無法奈何,在時代飛速發展時,我們也會發現孩子所學到的信息量,要比我們想像當中的更多一些。孩子也和我們生活在不一樣的平行世界裡,我們讀不懂孩子、孩子也不能理解父母。

孩子和父母是生活在不同平行世界裡的對立性存在

在不同的平行世界裡,家長們是生活在現實世界,而孩子卻是生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隨著孩子一天年長一天,這兩個平行世界開始有了明顯的區別。對於孩子來說,現實和網絡世界哪一個對自己更好,他們便會被這個世界所吸引並深陷其中,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努力學習、和沉迷網遊下的兩種不同小孩。

沉迷網遊下的小孩,常常被家長們持予「問題少年」形象稱號,沉迷網遊逃課、偷錢充值,都讓這些孩子開始了逐漸迷失。但問題少年的背後也分兩波孩子,一波是能夠自由穿梭網遊和現實世界的熱情少年,他們對生活和人生都充滿興致勃勃,對世間萬物也都充滿著探索和好奇的欲望,他們偶爾也會上上網、打打遊戲,但是他們是有著較強的自律性,懂得收縮自如迅速離開網絡回到現實生活之中。

其實,這一類孩子他們的精力總是非常旺盛,常常沉溺在學習當中也不知道何為疲倦,這是將生命色彩全然打開的一種熱情和探索欲,他們將現實世界當作穩定的歸屬感,在腳踏實地的歸屬感尋找裡他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成就感。

另一類迷失在現實生活的孩子,他們就像空中的蒲公英一樣隨風飄揚,有的時候還失去了心靈的著落點,而這類孩子的成就和快樂也都是從網絡裡獲取的,遊戲裡的一決高下讓他們格外沉迷。這類孩子一旦離開遊戲、離開網絡,他們就會失去興趣對一切事物都萎靡不振,尤其是對父母緊逼的學習方面更是奮力抗拒,有些厭學比較嚴重的孩子還會在逃課的基礎上打架鬥毆,最終被家長、老師甚至是被自己放棄。

總體來說,每個「問題」孩子背後,真正的洪水猛獸非手機,而是匱乏愛的痛苦

很多時候,父母在責怪孩子玩遊戲、或打架鬥毆的時候,他們常常不問原因只看結果,眼前孩子打遊戲不寫作業,不學習的逃課,和同學打架振振有詞,這些都是父母眼中的真相,他們常常在他人熾熱的眼神注視下,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一頓亂劈,實際上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受害者、也有一個始作俑者,對於孩子來說最擔心的是什麼?當然是冤枉了,尤其是被親生父母冤枉更具打擊性。

記得在2018年那年,一名江西初中女孩因為曠課被家長狠批,女孩受到如此批評訓斥,當即便爬上15樓欲想輕生,幸好消防員提前備好了氣墊才挽回了一條生命,而女孩給父母留言的內容卻引無數家長深思,女孩說:「我討厭爸爸,討厭媽媽,每天除了寫作業還作業」。

在今年的網課下,我們發現欲選擇跳樓輕生的孩子逐漸增多,大多數都是長期網課宅家引起的親子矛盾。實際上,孩子選擇輕生的背後,不是玩遊戲、或不想寫作業被父母批評而想不開,而是心中匱乏愛的痛苦和掙扎,從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拔苗助長之心,就可以感受得到現如今孩子匱乏愛的情況有多嚴重。

在如今育兒期盼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拼爹媽,而是如何拼娃,孩子考試滿分、多才多藝就是光榮,於是越來越多人注重孩子的能力培養,但是在精緻的培養下卻掩埋著一顆顆貪玩的童心。教育孩子我們要懂得靈活應對,針對孩子不好好寫作業、或沉迷網遊的情況,家長最精緻的反抗方式就是彌補。

彌補什麼?彌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想要的東西

我們在遇到孩子沉迷遊戲,或不好好寫作業的時候,首先要弄懂孩子不願意寫作業背後的原因,他們為什麼會迷戀上遊戲?難道不是因為現實中的「想要」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才會在遊戲裡尋找存在感嗎?

如果孩子從小的「想要」沒有被滿足,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忽略,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假裝沒有看到,也沒有及時去滿足孩子,當需求沒有被正面回應的時候,他們就會尋找虛擬世界去獲得存在感,倘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對孩子的需求不管有理沒理都一律無視,最終造成孩子匱乏愛的痛苦不說,還讓孩子對現實生活感到抗拒和排斥。

滿足歸滿足,但滿足孩子也要分得清主次關係

雖然說,小的時候讓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可以填飽孩子內心對愛的缺乏,但是如果過度滿足的話就會造成負面的溺愛,而溺愛給孩子帶來的成長危害,也完全不遜色於匱乏愛的痛苦。

滿足孩子,我們要謹記「主次」關係分清,那麼什麼東西能滿足孩子,什麼東西又不能滿足孩子呢?我認為一切以健康為中心即可,凡是有利於孩子健康的要求可滿足,不利於健康的要求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酌情處理。

總之,家長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不管孩子的要求最終能否滿足,家長要做的就是及時回應,不能滿足的原因是什麼也要一併告訴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上這一堂課,孩子永遠不知道什麼是知足,什麼是惜足。

相關焦點

  • 害了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給孩子的陪伴
    >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也為解決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問題積極建言獻策。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代表委員們不僅「關注孩子沉迷手機應該怎麼辦」,提出解決之道、應對方法,更把目光投向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深層原因,尋找青少年沉迷手機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係。       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執行長丁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青少年沉迷於手機的原因,家長和社會都需要反思。很多家長因為懶,才會讓孩子玩手機去解放自己。社會應提供更多可供青少年玩樂的場所。
  • 真正愛孩子的家長都信任孩子!
    近些年來,很多的教育專家,很多的資深老師,很多的家長,都在探討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正對孩子的愛?有些家長認為關心是真正的愛,有些家長認為給孩子買東西就是真正的愛,有些家長認為滿足孩子的要求就是真正的愛。但是,教育專家們給出了一個答案:信任。真正愛孩子的家長都信任孩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家長對孩子信任的問題。
  • 6歲熊娃學習動畫劇情,要把弟弟「煮了」,卡通片真是洪水猛獸?
    在這些問題背後,除了動畫片的內容存在誤導作用外,作為家長,  本身的失職問題也不應該忽略。 另外,孩子看動畫片的場合  儘量安排在客廳等公共空間,  不要讓孩子獨自在房間裡觀看。 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  家長儘量抓住每個細節  ,事後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幫助孩子在動畫片中學到東西。
  • 真正的愛,不是「無所謂」,而是「非你不可」
    「真正的愛,是非你不可」。其實,當我們說著愛情的時候,很多時候不過是自己給自己的定下了一個框罷了。行走在人生路上,一個人緩緩前行,一個人小心翼翼地守望著幸福的時光,那不是一個人的溫柔,那不是一個人的守望,那是你的出現。
  • 兩個動作,讓孩子戒掉手機癮!家庭教育專家姜囡囡親授妙招!
    手機等電子產品,在很多家長眼裡,儼然成了"洪水猛獸",家長和孩子常因為"玩不玩手機"、"玩多長時間"等問題進行無休止的鬥爭。玩手機真的一無是處?孩子和手機的關係是怎樣的?沉迷手機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家庭教育專家、雙動力教學開創者、優實力教育集團創始人姜囡囡在一次演講中,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以下為姜囡囡演講節選:控制越嚴,孩子越上癮平時,很多家長平時把孩子玩電子產品當作洪水猛獸。
  • 成為孩子真正需要的酷爸酷媽
    成為孩子真正需要的酷爸酷媽 ——【遇見愛】系列公益微課
  • 動物的痛苦並不僅僅是種感覺,而是為了交流?
    在公園的遊樂場中,如果你留心觀察那些玩耍嬉戲的孩子,遲早會遇到某個跑來跑去的孩子不小心跌倒在地的情況。這個孩子或許會出現片刻的沉默。
  • 孫儷批評兒子偷玩手機引熱議:關於玩遊戲,1000萬父母都錯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部分孩子玩遊戲真的不是上癮,而是好奇甚至是匱乏,滿足他了,自然就相安無事了。後來倪萍也透露,自從經歷過這件事以後,孩子在學習上用功了不少,也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為人父母,不是把孩子玩手機這件事妖魔化,而是看見孩子玩手機背後真正的訴求,並適當的滿足到孩子。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孩子滿足了,才不會匱乏。得到過,才不會好奇。想想我們小時候,也會因為物質經濟條件等的匱乏,會對電視、露天電影、玩彈珠、滾鐵環等異常的痴迷,而現代的孩子玩遊戲,玩手機,只不過是換了別樣的形式。
  • 讓孩子不玩手機,最好的辦法就是——陪孩子玩手機
    同樣孩子疫情期間也是通過手機在家裡上的網課,所以,我們應當承認它的無可替代的作用。 手機有害,但是它卻 是無辜的 只是人們對手機的使用沒有進行科學的管理,讓手機承擔了危害人們健康甚至孩子成長的武器。現實中就有太多這樣的例子。
  • 不曾感受匱乏的孩子,何來索求無度!
    不曾感受匱乏的孩子,何來索求無度!今天早上,我娃說想吃奶酪棒,還要汪汪隊的那種!額,娃從來沒吃過,怎麼知道奶酪棒?這不重要,既然想吃,那老母親就給你買,娃有需求,能滿足的就要盡力滿足呀。但,我當時內心的聲音就是:我只有給孩子買到奶酪棒,我娃才能開心,我今天才能輕鬆、愉悅、高效的投入工作。我內心流動著對孩子的愛,我就要向孩子表達愛意,我就要回應、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許有人擔心甚至質疑,如果孩子提出的需求,滿足不了怎麼辦?滿足不了就是不愛孩子嗎?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請你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愛學習的天使
    在書中我們能夠看到雷夫老師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認識到孩子的教育不是權威教育,不是靠恐嚇和威脅逼迫孩子遵守規則,而應在建立與孩子的信任後,引導孩子最終成為一個有著健全人格的人。孩子的行為不是「取決於恐懼、或者取悅他人,而是有著自己內心一套行為準則」。
  • 讓業內人冒冷汗的紀錄片,告訴你為什麼孩子會掉進手機的陷阱
    博雅小學堂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文 | 毛媽團隊來源 | 毛媽Carol (ID: maomcarol)網際網路時代,家長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對手機上癮了該怎麼辦?上月由Netflix推出的紀錄片《智能陷阱》,揭示了孩子上癮背後的設計機制。怎樣幫孩子走出呢?
  • 高維意識:匱乏與豐盛-雙生的陰與陽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辦法回答。對有些人來說可以快速,對有些人來說有點難。為什麼是這樣的呢?難道我們不是相同的嗎?這個問題需要從財富能量的各個我們所知的面向和未知的面向去回答。同時也需要看到人力可為的部分及人力不可為的部分。所以從這幾個角度,我們能看到財富能量的四象限。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所知和人力可為的是我們可以去積極改善的部分。
  • 科幻動畫《靈籠》 如何折射出資源匱乏與社會無奈
    文丨星野喵0ww@bigfun社區 《靈籠》是本季度登陸B站的幾部經典國創作品之一,除了它優秀的3D技術,精巧的故事設置,與獨樹一幟的末日背景外,該作背後傳達出的社會價值與人文含義依舊是不可被忽視的對象。
  • 情竇初開也是愛|早戀終於不只是洪水猛獸
    70後80後父母也更開化開明,對待孩子早戀問題,也比較冷靜理智,不再一棍子打死,不再一律視為洪水猛獸,堵不如疏,現在網絡的普及,使孩子越來越早熟,早戀現象也是較為普遍。早戀也能取長補短,成為學習動力。美劇《成長的煩惱》裡,成績優異的女兒凱蘿喜歡一個同班同學,約他一起去party,卻被拒絕,女兒很傷心,父親傑森知道後,給女兒一個驚喜,就是父親把那個同學約來,和自己女兒相會,並說清拒絕的原因,不是不喜歡她而是家庭經濟的原因要打零工。這個情節當年把我震撼到無語。
  • 讓業內人士冒冷汗的紀錄片:為什麼大人孩子都容易掉進手機的陷阱?
    先回答一個所有父母關心的問題,意志力強的孩子是不是不那麼容易手機上癮 1 獲得注意力 幾乎我認識的所有父母都為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頭疼過。 可是除了說意志力不夠不能控制自己外,有沒有想過這種令人「上癮」的感覺從哪裡來?
  • 讓業內人士冒冷汗的紀錄片,告訴你為什麼孩子會掉進手機的陷阱
    先回答一個所有父母關心的問題,意志力強的孩子是不是不那麼容易手機上癮? 不是的,沉迷手機和意志力沒什麼太大關係。 Netfilx上個月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目前豆瓣評分8.6分。
  • 致天下媽媽:你給孩子最好的愛,是先認真愛自己 | 精選
    一個內在匱乏對自己極度不滿的媽媽,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過好,又怎麼指望教好孩子呢?越沒能力活好自己,越會滋生不滿,而後陷入惡性循環的輪迴,這才是痛苦的源頭。只有媽媽熱愛生活,孩子才會感染到這種快樂;媽媽活得精彩紛呈,孩子也會悄悄綻放;媽媽每天蕩漾著微笑的花,孩子的眉宇間自然舒展如春。在育兒路上,每天就像闖關打怪獸一樣,但真正難的從來不是這些怪獸,而是先活好自己。
  • 社區團購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細水長流
    「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綑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上述總結,恰恰就是社區團購能夠發生的土壤。
  • 讓業內人士冒冷汗的紀錄片, 告訴你為什麼孩子會掉進手機的陷阱
    先回答一個所有父母關心的問題:意志力強的孩子是不是不那麼容易手機上癮?不是的,沉迷手機和意志力沒什麼太大關係。Netfilx上個月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目前豆瓣評分8.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