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看完你就明白了

2020-12-24 探索宇宙說

人類是地球的霸主,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

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是因為自然界的食肉動物比較少,無法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下面我們對此原因進行一些分析研究。

首先,我們先從人類的祖先角度來分析原因,我們都知道,雖然人類是地球的霸主,但是我們卻沒有一個強大的身體素質。如果依靠身體的力量去生存的話,人類有可能早已被淘汰了,要知道在大自然中能夠威脅到人類的猛獸是非常多的,比如老虎,獅子,大象等,人類徒手完全不是對手,可以說不是一個級別上的較量。

武松打虎的故事只是出現在小說中,在現實世界裡,就算是特種兵在森林中碰到野生老虎,如果沒有武器的情況之下,也很難是老虎的對手。人類稱霸世界依靠的是智慧和團結,現代人類有了強大的武器,自然不怕那些猛獸。

可是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只有樹枝,石頭等簡單工作,這樣的工具想要去捕食那些強大的食肉動物,自然是非常危險的,成功率也非常低。於是人類祖先只能去狩獵捕食那些食草動物,食草動物相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就比較弱小了,人類祖先也比較容易捕到。危險性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人類的祖先在漫長的進化演化歲月裡,習慣了以食草動物為食,而這種習慣已經隨著數百萬年的進化演化刻在了人類的基因裡。雖然我們已經是智慧生命,是強大的人類文明,但是基因骨子裡給我們發出的信號,那就是遠離食肉動物,喜歡食草動物。

可能有人會說了,人類是智慧生命,我們還會受到基因的影響?其實這種影響是非常大的,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一些少數民族是不吃豬肉的,之所以如何,那就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受到過豬的幫助。吃豬就相當於吃恩人,所以他們會遠離豬肉,這是從他們祖先傳下來的一種刻在基因裡的信號。

其次,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種食物富集效應,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食物富集效應,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毒素的不斷積累。相信沒有一個人是不怕毒的,小說中的那種百毒不侵體質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每一個人都怕毒,而且有毒物質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

我們都知道,在大自然生物鏈中,最底層的就是植物,而自然界的植物很多都是有毒的,只不過毒素的強烈和多少不同而已。一般來說,動物吃這些草就是在吃毒,可是一部分毒是能夠被排出體外的。而這些食草動物在漫長的進化歲月裡,也形成了不怕毒的體質,即使吃了有毒的草也不會死亡。

食草動物吃了毒草之後,一部分毒被排出體外,而另一部分毒則留在了身體內。這是食物鏈的一級毒素富集,雖然一珠小草的有毒物質很少,但是由於兔子吃的草比較多,這些有毒物質在兔子體內進一步富集。等到狼把兔子吃掉之後,這些毒素又會富集到狼的身體裡,然後老虎吃了狼,再繼續進一步富集到老虎體內。

通過食物富集效應,我們就可以看出,吃草的動物,它們身上的毒素是最少的。而強大的食肉動物由於以食草動物為食,所以它們體內的毒素是非常多的,遠超過食草動物。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中毒生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人類世界的不少病毒都是來源於野生動物,而這些野生動物以食肉動物為主。我們經常會說,病是吃出來的。同樣是兩個健康的人,一個常年以食草動物為食,另一個常年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人生病的概率就會大不相同,以食肉動物為食的那個人生病的概率明顯要大於以食草動物為食的人。

所以,為了我們的健康,不要去吃野生動物,尤其是食肉類野生動物,很可能它們身上富集的毒素就會轉移到你的身體裡。而人類的身體本身對毒的抵抗力就非常弱,很容易生病,為了大自然,為了人類的健康,我們還是遠離食肉野生動物。

最後,我們從宇宙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來探討人類為什麼很少吃食肉動物。相信一些人都知道熵增原理,它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是宇宙最基本的一個法則。熵增理論表示的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而且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宇宙從誕生的那一刻起,熵值就在不斷增加,從而導致宇宙越來越混亂,最後迎來終結。我們的房間一段時間不收拾,就會變得混亂,也就是熵值增加的緣故。人類這個系統當中,從出生的那一天起,熵值就在不斷增加,所以人類的原子排列會逐漸從有序走向無序,人類也會迎來衰老,並最終死亡。

熵增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法則,而生物要對抗熵增,依靠的就是吃,也就是吃比自己弱小的食物,排出無序的熵,這樣才能夠讓熵增的速度變緩,生命體才能夠活得久一些。人類通過食物來獲得能量,抵抗熵增,抵抗死亡。

動物界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在這樣的安排下,自然界形成了一條食物鏈,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肉動物。這是一個簡單的食物鏈模型,可能有人會說了,熵增理論跟人類主要以吃食草動物有什麼關係?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根據功能的不同,生物主要分為三類: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是指能夠以無機物製造營養物質的生物,比如植物。

消費者是指以其它生物或者以有機物為主的生物,同時又根據他們所吃食物的不同,分為初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人類和老虎、獅子一樣,屬於最高等級消費者。

分解者,亦稱還原者。是指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複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釋放到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

在整個生物不同角色功能當中,有一條主線,那就是能量的流動,而且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再到更高級的消費者,食物鏈中的能量在不同生物之間傳遞著。可是能量的傳遞是有消耗的,一般來說,能量在不同消費之間傳遞一次,就會消耗掉80%以上的能量。

看完這個相信很多朋友都明白了,食草動物中的能量是最多的,因為它是基層的動物消費者,而像老虎,獅子這樣的食肉動物,由於能量在傳遞的過程中不斷消耗,它們身上的能量是比較少的。而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是需要能量的,我們自然會去選擇能量更高的食物。

所以,營養師經常會建議我們要多吃蔬菜,很多人都知道多吃蔬菜對人體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卻不知道具體的原因是什麼。現在我們知道了,那是因為植物中的能量是最高的,其次是食草動物。從這個角度來講,人類吃食草動物是非常正常的選擇。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卻很愛吃食草動物的肉?
    首先,人類吃的食肉動物,大部分是海洋生物和鳥類。而遠古時期,人類還是氏族狀態的時候,基本是抓到什麼吃什麼,一頓能吃飽就是好的。而且大多數不能填飽肚子的時候,也會選擇諸如野果之類的東西,可以說吃飯看天,看運氣,就是不看你到底想吃什麼。在這樣的前提下,人類的第一選擇是性格溫馴,捕捉難度不高的食草動物。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人類只吃食草動物,比如羊豬牛,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人類只吃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海洋中的魚類很多都是食肉動物,比如:鱖魚、三文魚等,但陸地上的食肉動物,人類幾乎不吃,這是為什麼呢?人類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其實,人類之所以不吃食肉動物的肉,是因為捕食食肉動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 為何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呢?哈哈哈評論才是亮點
    01.我非常好奇,為什麼我們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呢?哈哈哈哈……網友們的評論才是真正的亮點啊~02.小哥哥,被小姐姐這麼撩一下,是不是有了一種心動的感覺呀?03.姑娘,看你的穿著打扮應該是非常淑女的呀,怎麼騎三輪車就這麼漢子呢?
  • 動物狂想曲: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戀愛靠譜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存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一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學院裡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開始懷疑身邊的食肉動物,並且出現了敵對的情況。捕獵動漫部分劇情情節一一大早,學院裡就已經開始傳戲劇社的提姆遇害了,周圍的已經有其他的食草動物猜測犯人肯定是同學中的食肉動物
  •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自然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只有你足夠強大,才可以在惡劣的環境當中生存下來,否則你面臨的只能是淘汰,這就是達爾文曾經說到過的優勝劣汰,在動物當中分為食肉性動物和食草性動物,食肉動物體型非常的強大,並且異常兇猛,而食草性動物體型相對比較小,性格也會更溫順一些,這些食肉動物是以食草動物為食的,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在看到食肉動物之後,食草動物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跑
  • 有些飢餓的食草動物會吃自己糞便,為什麼食肉動物的狗有時也吃?
    共食在食草動物中更普遍存在動物吃糞便無疑是個重口味話題,但這樣的場景的確有不少人都親眼見過,尤其是動物界的一些食草動物似乎都有這個「癖好」。那麼,那些轉身吃掉自己糞便的動物都具有怎麼的特徵?既然絕大多數習慣吃自己糞便的動物都是食草性動物,那肉食動物的狗為什麼偶爾也會有這樣的行為?難道它們吃這些食物排洩物對身體無害嗎?
  • 為什麼獅子是群居動物?看完你就明白了
    一般動物聞到就跑了,這樣它們才可以外出覓食,等到幼崽能吃肉的時候還需要保證幼崽的食物攝入,所以它們都會保證一定的領地,因為一片自然環境中,能承載的生物種類和數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它們的體型,想要吃飽很不容易。但是獅子不同,它們居住在非洲草原上,看動物世界就會知道,非洲草原的物種十分繁盛,有非常多季節性遷徙的食草動物,數量極其龐大,遷徙的時候種群前後可以蔓延十數公裡。
  • 突然發現食草動物反而更大更強壯,科學家:你吃菜胖不了
    反觀我們,為了減重往往以草為食,對於人類來說草的熱量較小。天天吃草的動物,為什麼反而更「肥」,它們的熱量從哪來?為什麼要吃飯「生命以負熵為食」,汽車沒油可以熄火,加完油再跑。而生命運轉時時刻刻都不能停歇,「熄火」了也就結束了。
  • 食草動物見到科莫多龍真的不逃跑嗎?為什麼?
    在一些野生動物紀錄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科莫多龍捕獵野鹿、水牛等大型動物的場景,而且奇怪的是,在科莫多龍捕獵時,這些動物甚至連跑都沒跑就被它咬住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是不是嚇破了膽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 動物世界中的「致命誘惑」:大型食肉動物經常用肉吸引小型動物
    如果沒有像狼和灰熊這樣的頂級捕食者,那麼像郊狼和狐狸這樣的小型食肉動物,或者像鹿和麋鹿這樣的食草動物,它們的數量會急劇膨脹,不受控制。這會引發生態不平衡。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型捕食者在控制小型捕食者和鹿方面扮演著關鍵但卻出人意料的角色。
  • 大熊貓:表面上吃素的食肉動物?
    圖片來源:MIKE BLAKE, REUTERS大熊貓是不折不扣的食草動物,但它卻屬於哺乳動物中的食肉目(Carnivora),此稱謂之下的幾乎所有動物——狗、 貓、鬣狗、鼬鼠、貓鼬、浣熊等等——都吃肉。然而大熊貓除了竹子之外幾乎不吃別的,這使它成為了食草動物。至少表面上看如此。
  • 是不是吃草的動物,都比吃肉的動物繁殖率高?為什麼?
    為什麼食肉動物繁殖率都很低,食草動物繁殖率這麼高?豬是雜食性動物,牛是食草動物,北極狐是食肉動物。簡單來說,某種動物到底是什麼食性,我們主要是根據它的食物類型來進行劃分,比如,上面已經對其繁殖進行簡要說明的這兩種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其次,從兩種不同食性動物的存在數量來說,食草動物的確比食肉動物的群體數量更龐大。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吃草動物的繁殖率都比食肉動物的繁殖率更高。
  • 吃竹子使得基因改變,明明是食肉動物的大熊貓,到底為了啥?
    可以說,大熊貓在長期的演化中掌握了獨特的「生存密碼」,如果回到數百萬年前,大概很少有人會對著揮舞利爪、張開大嘴、啃咬獵物的它,喊出「萌萌噠」三個字,畢竟那時的大熊貓,還是個實打實的食肉動物。大熊貓的祖先祿豐始熊貓,生活在大約800萬年前,那個時候的生活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基本上以溫暖潮溼的雨林和沼澤地帶為主,食物資源相當豐富。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可以吃生肉,它們不怕寄生蟲嗎?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寄生蟲都很「友好」,有一些寄生蟲,比如蛔蟲,會導致宿主的身體出現各種疾病,因此,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吃熟食就是一種規避寄生蟲的方式之一。但是,人類可以烹飪食物,對於自然界中的食肉動物來說,它們只能吃生肉,而生肉中就會有寄生蟲。那麼它們就不怕寄生蟲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寄生關係在自然界中,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都無法擺脫寄生蟲的困擾。
  • 同為食肉動物,為什麼犬科動物的吻部比貓科要長?
    在食肉目下,貓科和犬科是最具代表性兩大類動物,而且貓科和犬科都有突出的吻部,但是貓科動物的吻部突出沒有犬科長而已。我們先來看一下「吻部」的概念。吻部簡單來說就是動物向前突出的嘴部。那麼,為什麼貓科比犬科的吻部要短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很多人認為野生食肉動物不害怕寄生蟲,然而真相出乎我們的意料!
    而人類從南方古猿逐漸進化成人類的漫長進程中,學會使用和保存火種,推動了人類祖先食物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主要表現為以草食性為主演化為草食、肉食並重、從吃生肉演變化吃熟肉,而進食方式的改變,也很大程度上殺滅了生肉中含有的寄生蟲,推動人類身體素質和自然壽命的有效提升。
  • 為什麼動物吃生肉沒事,而人類就要吃熟食?
    吃生肉最主要的危險是寄生蟲,有可能患上寄生蟲病,危害身體健康。為了安全起見,人們通常會烹飪後再吃。而自然界的食肉類野生動物,沒有烹煮食物的能力,一直保持著吃生肉的習慣,但感覺它們吃生肉似乎很安全,難道它們真的不懼寄生蟲嗎?實際上,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有可能因為吃生肉被感染寄生蟲。
  • 《瘋狂動物域》:精雕才能出美玉,透過動物世界看人類社會
    在劇中,我們的主角兔子朱迪雖然是一隻食草動物,可卻立志要當一名警察。雖然她瘦小,可是在警校的表現卻十分的優異。後來畢業的她去人人都嚮往的城裡加入了警局,可是在警局中的瘦小的她卻在一群食肉動物中顯得那麼格格不入。
  • 為什麼貓不是群居動物?關於貓的秘密
    從小小的昆蟲,再到鳥類、魚類和野獸,到處都遍布著群居動物。除了食草動物外,食肉動物也常常會一起捕獵,貓的近親獅子也是群居動物。對於食草動物來說,群居可以減少自己被捕殺的機率,也可以提高自己找到食物的機率。因此,大部分食草動物都趨向於群居。對於許多動物來說,群居生活還有一個好處:更有利於生殖。群居的動物更好尋找伴侶,而獨居的動物卻要花很多時間尋找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