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地球的霸主,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
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是因為自然界的食肉動物比較少,無法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下面我們對此原因進行一些分析研究。
首先,我們先從人類的祖先角度來分析原因,我們都知道,雖然人類是地球的霸主,但是我們卻沒有一個強大的身體素質。如果依靠身體的力量去生存的話,人類有可能早已被淘汰了,要知道在大自然中能夠威脅到人類的猛獸是非常多的,比如老虎,獅子,大象等,人類徒手完全不是對手,可以說不是一個級別上的較量。
武松打虎的故事只是出現在小說中,在現實世界裡,就算是特種兵在森林中碰到野生老虎,如果沒有武器的情況之下,也很難是老虎的對手。人類稱霸世界依靠的是智慧和團結,現代人類有了強大的武器,自然不怕那些猛獸。
可是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只有樹枝,石頭等簡單工作,這樣的工具想要去捕食那些強大的食肉動物,自然是非常危險的,成功率也非常低。於是人類祖先只能去狩獵捕食那些食草動物,食草動物相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就比較弱小了,人類祖先也比較容易捕到。危險性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人類的祖先在漫長的進化演化歲月裡,習慣了以食草動物為食,而這種習慣已經隨著數百萬年的進化演化刻在了人類的基因裡。雖然我們已經是智慧生命,是強大的人類文明,但是基因骨子裡給我們發出的信號,那就是遠離食肉動物,喜歡食草動物。
可能有人會說了,人類是智慧生命,我們還會受到基因的影響?其實這種影響是非常大的,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一些少數民族是不吃豬肉的,之所以如何,那就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受到過豬的幫助。吃豬就相當於吃恩人,所以他們會遠離豬肉,這是從他們祖先傳下來的一種刻在基因裡的信號。
其次,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種食物富集效應,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食物富集效應,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毒素的不斷積累。相信沒有一個人是不怕毒的,小說中的那種百毒不侵體質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每一個人都怕毒,而且有毒物質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
我們都知道,在大自然生物鏈中,最底層的就是植物,而自然界的植物很多都是有毒的,只不過毒素的強烈和多少不同而已。一般來說,動物吃這些草就是在吃毒,可是一部分毒是能夠被排出體外的。而這些食草動物在漫長的進化歲月裡,也形成了不怕毒的體質,即使吃了有毒的草也不會死亡。
食草動物吃了毒草之後,一部分毒被排出體外,而另一部分毒則留在了身體內。這是食物鏈的一級毒素富集,雖然一珠小草的有毒物質很少,但是由於兔子吃的草比較多,這些有毒物質在兔子體內進一步富集。等到狼把兔子吃掉之後,這些毒素又會富集到狼的身體裡,然後老虎吃了狼,再繼續進一步富集到老虎體內。
通過食物富集效應,我們就可以看出,吃草的動物,它們身上的毒素是最少的。而強大的食肉動物由於以食草動物為食,所以它們體內的毒素是非常多的,遠超過食草動物。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中毒生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人類世界的不少病毒都是來源於野生動物,而這些野生動物以食肉動物為主。我們經常會說,病是吃出來的。同樣是兩個健康的人,一個常年以食草動物為食,另一個常年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人生病的概率就會大不相同,以食肉動物為食的那個人生病的概率明顯要大於以食草動物為食的人。
所以,為了我們的健康,不要去吃野生動物,尤其是食肉類野生動物,很可能它們身上富集的毒素就會轉移到你的身體裡。而人類的身體本身對毒的抵抗力就非常弱,很容易生病,為了大自然,為了人類的健康,我們還是遠離食肉野生動物。
最後,我們從宇宙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來探討人類為什麼很少吃食肉動物。相信一些人都知道熵增原理,它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是宇宙最基本的一個法則。熵增理論表示的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而且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宇宙從誕生的那一刻起,熵值就在不斷增加,從而導致宇宙越來越混亂,最後迎來終結。我們的房間一段時間不收拾,就會變得混亂,也就是熵值增加的緣故。人類這個系統當中,從出生的那一天起,熵值就在不斷增加,所以人類的原子排列會逐漸從有序走向無序,人類也會迎來衰老,並最終死亡。
熵增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法則,而生物要對抗熵增,依靠的就是吃,也就是吃比自己弱小的食物,排出無序的熵,這樣才能夠讓熵增的速度變緩,生命體才能夠活得久一些。人類通過食物來獲得能量,抵抗熵增,抵抗死亡。
動物界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在這樣的安排下,自然界形成了一條食物鏈,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肉動物。這是一個簡單的食物鏈模型,可能有人會說了,熵增理論跟人類主要以吃食草動物有什麼關係?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根據功能的不同,生物主要分為三類: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是指能夠以無機物製造營養物質的生物,比如植物。
消費者是指以其它生物或者以有機物為主的生物,同時又根據他們所吃食物的不同,分為初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人類和老虎、獅子一樣,屬於最高等級消費者。
分解者,亦稱還原者。是指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複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釋放到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
在整個生物不同角色功能當中,有一條主線,那就是能量的流動,而且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再到更高級的消費者,食物鏈中的能量在不同生物之間傳遞著。可是能量的傳遞是有消耗的,一般來說,能量在不同消費之間傳遞一次,就會消耗掉80%以上的能量。
看完這個相信很多朋友都明白了,食草動物中的能量是最多的,因為它是基層的動物消費者,而像老虎,獅子這樣的食肉動物,由於能量在傳遞的過程中不斷消耗,它們身上的能量是比較少的。而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是需要能量的,我們自然會去選擇能量更高的食物。
所以,營養師經常會建議我們要多吃蔬菜,很多人都知道多吃蔬菜對人體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卻不知道具體的原因是什麼。現在我們知道了,那是因為植物中的能量是最高的,其次是食草動物。從這個角度來講,人類吃食草動物是非常正常的選擇。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