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表面上吃素的食肉動物?

2021-02-19 界面新聞

熊貓會尋找蛋白質含量高的竹子。圖片來源:MIKE BLAKE, REUTERS

大熊貓是不折不扣的食草動物,但它卻屬於哺乳動物中的食肉目(Carnivora),此稱謂之下的幾乎所有動物——狗、 貓、鬣狗、鼬鼠、貓鼬、浣熊等等——都吃肉。然而大熊貓除了竹子之外幾乎不吃別的,這使它成為了食草動物。

至少表面上看如此。

中國科學院的聶永剛和魏輔文多年來一直在追蹤野生大熊貓,分析它們究竟吃哪些種類的竹子,並測定其咀嚼物中的化學成分。他們發現,熊貓的全竹餐裡的營養成分——高蛋白、低碳水——和典型的食肉目更為相似,與其它食草的哺乳動物則有所不同。「這很神奇,」魏輔文說,從營養上看,「竹子就跟某種肉差不多。」

換言之,「大熊貓的情況跟吃素的人是一回事,」喬治亞科技學院的西爾維亞·皮涅達-穆諾茲(Silvia Pineda-Munoz)說,「人類有很高的蛋白質需求,只吃蔬菜沙拉的話,人是活不下去的。這樣一來,我們就會去吃豆腐、豆類、花生和其它基於植物的食品,以補充我們因不吃肉而無法獲取的那部分蛋白質。歸根結底,就營養成分而言,吃素和不吃素的人在飲食上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這一點對一身黑白的中國大熊貓也成立。

此發現解釋了一些熊貓在生物學上的耐人尋味之處。熊貓的祖先在200多萬年以前將飲食習慣改為了吃素。當時,熊貓進化出了更強勁的下頜,以便嚼碎堅硬的、粗纖維的食物,而它的腕骨裡也有一根變為了假指頭,便於抓住竹子的主幹。不過,在這些表面上的硬體變化之外,熊貓的消化系統仍然保持為肉食類的樣態。

食草類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擁有寬大而曲折的腸道,以減緩食物的運動,讓體內的細菌能有更多時間來消化其餐食。但大熊貓卻有著與食肉動物無異的短小腸道。甚至於它的腸道微生物都與熊更為接近,而不是牛或者鹿之類的。聶永剛和魏輔文的研究對這一看似矛盾的屬性組合提出了解釋。大熊貓的排洩系統跟食草動物的相似度只有一半,因為它的飲食習慣從底子上講是食肉類的。

在中國的佛坪國家自然保護區,研究團隊使用了追蹤項圈來定位大熊貓,這裡是世界上大熊貓密度最高的地區。研究發現,大熊貓會在位於不同海拔的兩片竹林之間遷徙很長的距離,以搜刮嫩芽和竹葉。每年熊貓都會按照這樣的路線行進:低處的葉子、低處的嫩芽、高處的嫩芽、高處的葉子,如此循環往復。研究團隊分析了多種咀嚼物後,認定熊貓的決策似乎很大程度上以攝入更多蛋白質為目的。它們總是會選擇蛋白質最多、纖維最少的竹子種類和片區。

熊貓的消化系統仍然保持為肉食類的樣態

這種「挑食」意味著大熊貓至少有50%的能量都來源於蛋白質,僅有39%來自碳水化合物,另外13%則來自脂肪。這跟野貓和狼差不多,後者的半數能量也來自蛋白質。這種情況與其它食草類哺乳動物差別甚大,它們的能量裡一般只有20%左右取自蛋白質。

研究團隊也收集和分析了熊貓的糞便,結果大致一樣。熊貓奶也是如此。從營養成分看,它不同於大多數食草動物的奶,而是與食肉動物的典型情況相近。

這表明從肉食向草食的轉變對於遠古的熊貓而言可能比我們以往所推測的要容易許多。它們只要選擇那些蛋白質含量高的植物即可轉為素食,而無需徹底改變自己的身體結構。「如果你想要切換到某種特定的植物,竹子算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的植物蛋白水平不低,且富含多種維生素。」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加瑞特·孫(Garret Suen)說。

這些結論應當有助於反駁一種令人厭倦的神話,即熊貓是進化上的死盡頭:慵懶、適應性差、飲食有缺陷、性冷淡,應放任其滅絕。這是無稽之談。熊貓很好地適應了竹子這種數量極為豐富的食物來源——且它們盡了巨大而精微的努力來取得適當的營養平衡。

中國大片竹林被砍伐的現象,可能對熊貓尋找其所需的高蛋白食物的能力構成了一定幹擾。人工繁殖的熊貓也可能沒有以正確種類的竹子來餵養,以至於它們出了名地容易犯上消化問題。

先把熊貓放在一邊,聶魏二人的研究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對動物的分類。如果食草和食肉之類的術語只被用來說明某個物種吃了些什麼,而非其賴以獲取能量的營養來源,那就可能產生誤導。諸如雜食性(generalist)和專食性(specialist)這樣的標籤也有類似問題。前者意味著多面性,後者則意味著不靈活性。但雜食性的動物之所以會吃各種食物,可能只是因為它需要把營養水平維持在一個比較有限的邊界之內。選擇上的多面性,反映的可能是一種隱秘的、潛藏的不靈活性。

鑑於熊的飲食習慣尤其多樣化,克萊姆森大學的薩曼莎·普萊斯(Samantha Price)試圖探究其它種類的熊究竟需要怎樣的營養水平。「印度懶熊主要吃昆蟲;眼鏡熊主要吃植物,尤其是鳳梨科;馬來熊既吃水果又吃昆蟲;北極熊依賴於海裡的哺乳動物;灰熊、美國黑熊和亞洲黑熊幾乎什麼都吃,水果、種子、葉子、昆蟲和哺乳動物都在其中。」她說道。它們是大都與熊貓相似還是與熊貓相異?

即便在這些物種當中,表象也可能有欺騙性。美國的黑熊和棕熊「餐飲當中大概有80%都是植物」,皮涅達-穆諾茲說,「在夏天,它們會在為期數周的時間裡多攝入一些動物蛋白,但總體而言它們屬於食草類動物。動物的飲食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翻譯:林達)

長按識別二維碼

獲取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吃竹子使得基因改變,明明是食肉動物的大熊貓,到底為了啥?
    大熊貓,哺乳綱食肉目熊科動物,如今卻天天在動物園裡啃竹子,上了樹下不來,下了樹就臥倒。然而正是因為它又憨又圓,贏得了不少人的喜歡,對著一個圓滾滾大呼「可愛」。可以說,大熊貓在長期的演化中掌握了獨特的「生存密碼」,如果回到數百萬年前,大概很少有人會對著揮舞利爪、張開大嘴、啃咬獵物的它,喊出「萌萌噠」三個字,畢竟那時的大熊貓,還是個實打實的食肉動物。大熊貓的祖先祿豐始熊貓,生活在大約800萬年前,那個時候的生活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基本上以溫暖潮溼的雨林和沼澤地帶為主,食物資源相當豐富。
  • 大熊貓已不再「瀕危」,但保護區內大型食肉動物快撐不住了
    人們藉助大熊貓的影響力來吸引對於生態保護的關注,並且帶來保護資金和資源。與此同時,在生態學上來看,大熊貓也是著名的傘護種,即熊貓作為實際上的植食性動物,生存需求和其他許多動植物有很多重合的部分,而成立熊貓保護區以後,也可以使得保護區內的其他動植物得到保護。 為了保護大熊貓,中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進行保護和研究。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軟萌的大熊貓是如何活過800萬年當上國寶的?
    軟萌的大熊貓是如何活過800萬年當上國寶的?這樣,我們通過分析動物骨骼中有機物質的穩定同位素組成,便能推斷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這類同位素可穩定存在於現生動物的骨骼、牙齒、毛髮等各類組織中,在古生動物的骨骼和牙齒化石中也能尋覓。不挑食才能當國寶它的祖輩也是對竹子如此「一心一意」嗎?
  • 大熊貓歷險記
    「蚩尤」的坐騎 大熊貓在國內最早的讀法是「貓熊」,基因測序表明它屬於食肉目的熊科動物。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朗讀方式由直書的從右往左,改成了橫書的從左往右。在一次四川的博物館展覽中,閱讀習慣尚未調整的遊客將「貓熊」兩字從右往左讀變成了熊貓,就誤打誤撞成了現在的讀法。熊貓的戰鬥力並不弱,古人早已把它歸類為猛獸,神話傳說中蚩尤的坐騎就是熊貓。
  • 「國寶」大熊貓有天敵嗎?究竟是哪種動物?
    為了減少與食肉動物的衝突,從距今300萬年前開始,大熊貓的祖先就有食竹的習性,只不過當時竹子只佔它們食物的一小部分,而正是這種食性的改變,讓它們在同時期動物滅絕的前提下,頑強的生存了下來。雖然,從食性上看,現存的大熊貓已經很少吃肉了(僅佔總食物的1%),但是,它們的牙齒和消化道依然與其他熊科動物相近,沒有退化的跡象。大熊貓的自然天敵?
  • 動圖大揭秘,食肉動物有哪些瘋狂的領地標記行為?
    果子狸 Paguma larvata 無危物種↑  在屍體上標記氣味的果子狸。這隻果子狸在取食完屍體後在屍體上劇烈打滾以留下自己的氣味。黃喉貂、果子狸、豬獾均隸屬於鼬科,是唐家河保護區分布數量最多、生態價值最高的食肉動物類群。那麼動物們如何識別領地呢?▼
  • 大熊貓為什麼被稱為「國寶」?它與其他珍稀動物的區別在哪?
    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國寶」級動物,比如澳大利亞的樹袋熊、美國的白頭海雕、日本的朱䴉(諷刺的是在日本已經滅絕)等等,而我國的「國寶」就是大熊貓了。那麼,各個國家都有種類眾多的動物,為什麼這些動物會成為「國寶」呢?下面我們就淺談一下大熊貓的「國寶」之路。
  • 韓國藝人徒手摸大熊貓惹眾怒!千萬記住,大熊貓不能隨便摸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不能徒手接觸大熊貓。2014年底至2015年年初,陝西省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就發生過一起嚴重的大熊貓感染犬瘟熱疫情,共導致5隻大熊貓染病死亡,損失慘重。△2015年4月8日,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的大熊貓「龍龍」因患犬瘟熱醫治無效死亡。
  • 熊類都要冬眠,所以大熊貓也要冬眠?
    還有一些動物如蝙蝠、蜂鳥等;在各個季節都會由於能量的不足而進入昏睡狀態,這種現象叫日蟄眠。  一般冬眠動物都是相對體型小的動物,大型動物很少採取冬眠的方式度過食物短缺的季節。  大型食肉動物的冬眠其實是「冬睡」  大型食肉動物熊類的冬眠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 憨態大熊貓,是熊還是貓?祖先是誰?
    成天靠吃竹子度日,吃完就睡,睡累了就起來玩的大熊貓並非是食素動物,雖說頂著熊和貓的雙重身份,追根朔源,它可是實打實的食肉動物,不就是吃個肉嗎?小意思。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
  • 為何野獸都不敢攻擊大熊貓?你看它另外一個名字叫什麼,就明白了
    偶然從一戶獵戶人家的牆上,發現了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這種動物他從前從未見過。獵戶告訴他,這是白熊,也可以叫「花熊」或「竹熊」。戴維敏銳的意識到,自己可能將發現一個科學上的新種,彌補動物研究的一個空白。
  • 大熊貓還是大貓熊?
    距離現在800多萬年的動物有什麼?劍齒虎、猛獁象、巨貘,可惜的是這些動物都因為冰川效應滅絕了,活下來的只有大熊貓,聰明的大熊貓因為跑到山谷中而躲過了這次的災難,我們可以通過穿越了800多萬年的大熊貓來看一下,800多萬年究竟有多遠?
  • 「食鐵獸」大熊貓和華南虎誰更厲害?大熊貓打得過老虎嗎?
    由此可見,老虎的存在對熊具有抑制作用,甚至會直接捕食它們,也就是說,如果東北虎在野外遇到大熊貓,大熊貓也難逃危機。但是,在歷史上東北虎和大熊貓的分布幾乎沒有重合,倒是華南虎的分布和大熊貓有所重合,那麼華南虎會獵殺大熊貓嗎?
  • 癌症源於食肉
    查閱有關資料,才從政府報告得知,有些山澗裡,魚癌流行,尤其是鱒魚。其染病率有的高達百分之九十。」與中國相比,美國的天空要純淨多了,水也乾淨多了,即使如此,美國的魚類還染上了癌症,那中國的動物呢?可想而知。 現在中國一個北方漢子就著二鍋頭嚼的豬頭肉跟楚漢相爭時樊蒯啖的豬腿已大不一樣了。
  • 大熊貓、小熊貓、大小熊貓、小大熊貓,確定你能分得清?丨動物蝌學
    北京動物園有一個小熊貓展區,推薦大家去看看~小熊貓展區位於北京動物園東區的大熊貓館、犬科動物區、熊山和獅虎山之間,這也意味著它是一個與這幾類動物都有一些聯繫,又十分獨特的物種。倘若有人問你:「大熊貓的孩子叫什麼?」正確的回答應該是:「小大熊貓」。為什麼不能說「小熊貓」呢?因為有另外一種動物就叫這個名字,所以要避免混淆。
  • 為何肉食動物不敢攻擊大熊貓?先來看下熊貓的先祖叫啥
    說起我國的國寶大熊貓,在大家的心目當中一定會出現一副憨態可掬的模樣,它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至少800萬年,因此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的國寶,從最初人們發現它瀕臨滅絕為止,截止到2019年,全國圈養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大約達到了600隻,總算是恢復了一點元氣。
  • 大熊貓沒有攻擊性?錯,它遠比看起來要兇猛得多
    從外表上看,大熊貓憨態可掬,是動物界「萌物」的代表,而且大熊貓給人的印象就是一位安靜吃竹子的「美男子」。正是大熊貓的這些特點,讓許多人誤認為大熊貓是沒有攻擊性的。其實,這是對大熊貓的誤解。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大熊貓兇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