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許多早幾年上映的電影,發現當初真的錯過了不少。但是看完之後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電影就是《白日夢想家》。在豆瓣上已有28.6萬人留下了8.5的高評分,這還不算在其他網站上觀看電影的人數,可想而知,這部電影有多受歡迎。
但讓人最感到驚訝的就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男主角是同一個人,叫本·斯蒂勒,他自導自演參與了整部電影的拍攝,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當中的主要靈魂人物。
那麼這部影片究竟講述了一些什麼樣的內容呢,話不多說,往下看吧~
一、人到中年,一事無成
《白日夢想家》講的是影片主人公沃爾特·米提從一個愛做白日夢的雜誌社底片資產部管理主任到一個充滿自信,勇敢追愛的故事。
沃爾特是雜誌《生活》的底片資產部管理主任,聽起來是個主任,但他的身邊就只有一個下屬兼助手。
在這棟雜誌社裡面,他的工作室在最底層,就像他的自己一樣,一直都是被人遺忘且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在影片一開始,他拿著一本記帳本,算著母親的養老費、鋼琴託運費還有相親網站的會費、妹妹的罰款等等費用,這一個畫面無不顯示著他人到中年,存款寥寥,一事無成。
但是他唯一的特點就是熱愛幻想,他幻想自己成為具有冒險精神和勇敢的超級英雄,衝進即將爆炸的大樓解救了人們和謝麗爾心愛的寵物狗;在偷聽到謝麗爾的理想情人時,幻想自己成為魅力十足的拉丁情人,對謝麗爾展開追求;在電梯裡遇到上司的無禮時,他幻想自己能幽默的諷刺自己的上司;甚至在面對上司對他的生日禮物進行嘲諷時,幻想自己擁有非凡的身手,能在街頭與上司展開驚心動魄的追逐打鬥。
幻想成了他生活的常態,只要他壓抑著自己的情緒無法釋放時,他就會開始沉浸在幻想當中,讓自己毫無壓力地釋放,用短暫的發洩來收穫快樂。
這部影片的前半段,都是通過真實的場景和虛幻的場景進行對照,這種方法看似發洩,實則體現出了人物內心的怯懦與自卑。
二、一張底片,兩種人生
尚恩是《生活》雜誌的攝影師,而沃爾特是尚恩指定的底片處理者,只有他才能為尚恩處理照片,他們雖然從未見過面,但已經合作了將近十六年。
而在《生活》雜誌收購後的最後一期封面所需要的25號底片不見了,沃爾特一直以為是尚恩忘記把25號底片寄出來,所以踏上了尋找尚恩的旅程。
他用過其他底片所透露出的信息,得知尚恩去過格陵蘭,所以他馬上買了去格陵蘭的機票,並且藉助那裡唯一的直升機前往尚恩坐過的船上,但卻意外掉入冰冷的海中,與鯊魚搏鬥,好不容易上了船,船員告訴他尚恩已經下船了。
當他靠岸之後,再次去尋找尚恩,卻又遇上了火山爆發,但那一次是他離尚恩最近的一次,尚恩踩在飛機機翼上,在空中拍攝了火山爆發的照片。
原本以為自己即將找到尚恩的沃爾特因為公司的一張裁員通知,他只能提前回國,回到公司。但當觀眾與沃爾特一同情緒低落,以為尋找尚恩的旅途就此結束時,母親的一句話又燃起了找尋尚恩的勇氣。
在這次的尋找尚恩的旅途中,沃爾特前往阿富汗,跟著當地的導遊走過了洲界,用母親做的桔子蛋糕賄賂軍閥。獨自跨越國界,翻過雪山,爬上了喜馬拉雅,並且終於在喜馬拉雅的見到了正在等待拍攝雪豹的尚恩。
沃爾特一邊尋找尚恩,一邊用旅行筆記記錄下了他這一段旅程。對於他來說,這段旅程仿佛讓他重新找回了從前的自己。
所以,在這場旅行之後,沃爾特終於實現了自我轉變,他的白日夢幻想與現實碰撞,原本那個自信、勇敢的他逐漸變為現實,這些心理能量融入到他的生活中。
三、人長大後真的不可能回到年少時的初心麼?
余光中先生說:「旅行的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裡我來過』,而是一種改變。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你會深刻地了解到原來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理解中的方式去生活。於是,你的心胸變得更寬廣;最後學會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在電影當中,沃爾特由一個白日夢想家,成為了一個真正敢於走出家門、走出舒適圈的英雄,他在旅途中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令人驚嘆,就如他在相親網站的對接人說的那樣,他受歡迎的程度越來越高,把他的經歷發布出去的一個小時內就有幾十個人點擊瀏覽。
在這趟尋找尚恩、找到25號底片的旅程中,沃爾特由三點一線的生活邁向了廣闊的天地,他發現,真正的冒險比白日夢更加浪漫、壯麗、雄偉,只需要你邁出第一步,全神貫注地去體驗。
這場充滿冒險的旅程對沃爾特來說,也是一場屬於他的自信之旅,一個找回原來的自我和填補父親去世後十幾年來的空虛之旅。
在父親去世前,他會玩滑板,甚至拿到了冠軍;喜歡旅行,所以父親在當時就送給了他一本旅行日記;甚至還會留著個性十足的莫霍克髮型。但是這一切在父親去世之後就改變了,他放棄了滑板,收起了旅行日記,剪掉了象徵個性自由發展的髮型,在快餐店打工補貼家用。
他一開始尋找尚恩的初衷也是為保住工作了16年的職位,但是當他被通知解僱之後,他依然重新踏上了尋找尚恩的旅程。
但是這次的出發和上次不一樣,他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工作,並且帶上了父親留給他的旅行日記,一邊尋找,一邊記錄。
在這趟旅程中,是他與從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自我的相遇,也是他與自我實現的相遇。此時的他不單單是指為了找到尚恩,拿到「25號底片」,更是為了讓自己這16年的底片管理主任的工作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因為沃爾特已經完全不在意找到底片是否可以保住工作,底片對於他的意義已經不再重要,所以他在找到底片交到前上司手裡之前,自己也並沒有拆開看過。
這張底片裡面的內容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尋找底片的這段過程。
沃爾特最後在報亭看到最後一期雜誌的封面內容是自己時,並沒有顯得激動或者要買一本留作紀念,他只是平靜地和謝麗爾離開,並且毫不猶豫地拉起了她的手,重新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旅行不止一路風塵,還有很多值得被發現的新奇事物,跳出「三點一線」,跳出「畫地為牢」,人只有腳踏實地的行走中,才能不斷地發現沿途的寶藏,才能不斷地獲得「重生」。
人在進入社會之後,一次次的挫折和改變讓人漸漸失去了原本的稜角,變得越來越處變不驚與圓滑世故。
其實這並不是一件壞事,讓你在職場和生活當中更能如魚得水,但你需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轉變。
很多人想要回到年少時的純真和對一切保持憧憬,對現狀逐漸感到不滿與不安,但你若是想要回到以前,必定要放棄一些已經擁有的東西。
我們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像沃爾特一樣,可以鼓起勇氣去追尋年少的勇氣,但至少我們可以堅持原來的初心,任憑萬物變,唯有初心不改。
來源:今日頭條|加號的加
(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