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八佰》之前,我們應當知道哪些背景?

2020-08-24 司馬j

暑期最熱大片《八佰》即將上映,讓塵封的歷史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414名戰士孤軍堅守四行倉庫的經歷,讓當時國人振奮,也讓後人緬懷,但是我們現在現在看這部電影,也要了解他發生的時代,那我們應該知道些什麼,才能更好理解那個時代?

八佰劇照

為什麼會在上海打響這一槍,而不是更緊張的華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國民黨綏靖妥協,東北不斷淪陷。1932年《何梅協定》國民黨軍隊撤退,日本開始像華北侵蝕。在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下,國民黨政府忙著剿共,據《中華民國大事記》記載:「1933年4月6日,蔣介石在南昌電令『剿匪』各將領「侈言抗日,不知廉恥者,立斬無赦。」在這個時候抗日是罪,連說都不能說。

1936年雙十二西安事變,張學良與楊虎城逼宮,蔣介石被迫抗日。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雖然國民黨開始集結重兵,但是依舊沒有對日宣戰。中日矛盾不斷升級,抗日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也是當時最大的矛盾。日軍咄咄逼人,國內群情激奮,戰爭是不可避免地到來。為了緩和國內的指責,蔣介石只能與日本開戰緩和國內矛盾。戰鬥是無法避免,只能接受的。

蔣介石視察

蔣介石沒有選擇在華北與日軍對戰,而是準備開闢第二戰場,這個戰場就是了上海。最核心原因只有一個:蔣介石對列強抱有強烈的幻想。上海有大量的租界,通過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殲滅日軍,獲得列強支持,通過列強來幹涉日軍侵華步驟。算盤很精明,但是列強不傻,在臨近攻擊前一天的8月12日下午,英美過來調停,要求24小時之內中國軍隊不得進攻,箭在弦上但是蔣介石選擇了不發。列強都是穿一條褲子的,不會因為你弱小而來幫助你。最終戰爭在延時30個小時之後在上海這個缺乏戰略要地的地方打響了。雖然時間、地點都是國民黨政府制定的,前期也取到了一定優勢,但是在戰役進行過程之中,最終由相持走向了潰敗。

為何會是在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位於閘北區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的聯合倉庫。因為要儲備大量物資,所以建設成為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為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可以說是天然的防禦工事。四行倉庫東面就是英租界的生產生活使用的大型煤氣貯存罐,南邊就是英租界,當時英美與日本之間並未開戰,加上最初英美還拉一把日本將戰鬥推後了30個小時,所以日軍無法動用重武器,只能以輕武器和步兵進攻,讓四行倉庫在戰鬥當中保持一定的優勢。四行倉庫在淞滬會戰期間也一直是德式師88師的師部駐地,加固了大量工事以及儲備大量糧食和藥品等,如果正常抵抗可以堅持半年以上,但是88師的師長就是著名的逃跑「飛將軍」孫元良,在會戰期間,孫元良還在四行倉庫舉行了多次舞會,邀請富商名媛前來,通過歌舞昇平顯示自己必勝的信心。

斷壁殘垣的四行倉庫

為什麼《八佰》只有一個營

之前提到蔣介石因為幻想得到列強支持,所以選擇上海這個缺乏戰略縱深,沒有天險屏障的地方與日軍開戰。10月26日的時候,蔣介石在戰略目標未達成而且傷亡慘重之後,突然終於決定撤退。突然而無計劃地撤退讓中國軍隊的防線一下如水衝砂一樣崩散了,這也是為什麼淞滬會戰中,雖然戰士英勇浴血奮戰,但是最後損失慘重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將無能,害死三軍。雖然決定撤退,但是蔣介石還對列強抱有幻想,希望在列強面前好好表現一番,期待後面得到列強同情和支持,決定讓擁有地利的88師繼續堅守,同時為其他部隊撤退爭取時間。

蔣介石通過副總司令顧希同傳達這個命令,「飛將軍」怎麼能讓老蔣如願,他對顧希同說:既然是因為政治目的需要,我們也不需要讓整個88師犧牲啊,我們還要保留實力,以待抗日。只要堅決地打出國軍的風貌,打出氣勢,多少人都一樣,這樣留守的人少一點,我們的犧牲也能少一點。軟耳朵的顧希同同意了孫元良留下一個團抵抗的計劃,到最後撤退之時,留下了一個加強營即88師524團第一營。守四行倉庫的最後由一個師變成了一個團,到最後一個營414人,謝晉元作為524團的副團長與第一營營長楊瑞符,明知道可能是全軍犧牲,也接受了堅守7天的命令,「大敵當前,男兒自應以死報國」這是營長楊瑞符留下的原因,也是謝晉元和全部展示的心聲。不知道2007年才去世的孫元良,還記不得蘇州河畔的謝晉元和那413名戰士。

守四行倉庫戰鬥模擬場景

​當時愛國人士童子軍初二女學生楊慧敏身裹國旗,深夜泅渡蘇州河,在10月29日上午四行倉庫終於升起了民國的國旗,5年後楊慧敏被戴笠等陷害成為日本間諜在重慶渣滓洞關到了1946年。日本突襲珍珠港之後,國民黨政府終於在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布對日作戰,「不料強暴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特此布告。」打淞滬會戰是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最後和日本正式宣戰是因為英美被日本突襲了。這樣一個政府幸好被我們用腳投票送走了,真是中華民族之萬幸。

相關焦點

  • 為何起名《八佰》?看《八佰》之前,你需要知道的幾個數字
    8月21日,遲到400餘天,《八佰》如期正式上映。由於疫情的特殊原因,對於離開電影院太久的觀眾來說,這是一份巨大的驚喜。看完電影,大家最多的反饋就是,《八佰》太好哭了。為壯聲勢、迷惑敵人,對外宣稱人數為800人,這才有了「八佰」之說,但真實人數是420餘人。420餘人血戰4天4夜,以血肉之軀,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除了向死而生的家國情懷,更多的是戳中淚點、讓人共情至深的感人時刻。
  • 看《八佰》之前,你需要知道的一些事
    《八佰》,本來沒打算寫點什麼,但這幾天爭議四起,所以我也想談談觀影感受。關於《八佰》,如果你抱著看「紀錄片」的想法,真的就別去看了,免得看了生氣,因為它的確不夠真實。它只是取材於真實事件,其中有很多虛構的情節。如果你抱著「是不是美化哪黨哪軍」的想法,真的也別去看了,免得看了心堵,因為其中有些場景確實很壯烈。
  • 《八佰》之後,我們該反思什麼!?
    最近電影《八佰》上映了,一段抗戰歷史成為了成了廣大網民的坊間話題!當然,討論最多的是國軍抗戰,引來一波又一波的評論高潮。但是,今天我不想去討論電影的好壞,我只是在看過電影之後的寫一點感悟而已!電影《八佰》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人公,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群戲,展現了從租界到戰場的中國人群像。
  • 最具爭議的戰爭片《八佰》為什麼值得一看?
    這便是影片最後,「八佰壯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在槍林彈雨中衝橋撤入公共租界的原因。「八佰壯士」自四行倉庫撤兵後,進入英國租界領域,英軍之前原本答應「負責掩護孤軍撤退」,使「孤軍由租界到滬西歸隊」。我相信管虎導演一開始就知道《八佰》上映後必定會飽受爭議,淞滬會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本身只是抗日戰爭極小的部分,甚至說並不光彩。而導演卻選擇花大量精力來描述這場戰役,目的就是讓觀眾銘記這段歷史。
  • 如果《八佰》也要挨罵,我不知道中國電影以後怎麼進步?
    第一次是一位影評圈前輩,知道我了解近代史,請我去看華誼的內部看片會;另一次是電影營銷公司的朋友在做《八佰》的項目,幫我預定了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場。兩次機會,分別因地理不便與突然撤檔而作罷。和很多人一樣,從電影的角度,我為這部電影多等了一年的時間,更準確地說,當我知道《八佰》在四年前開機,就已經通過主創信息與籌備資料,知道它將是一部劃時代的電影;而從歷史的角度,這樣一部兼具「國家記憶」與「公共價值」的大片,我在「抗日神劇」與「主旋律政宣片」的包圍中,足足等了十幾年。
  • 在看《八佰》之前,你不得不了解的歷史背景
    接下來的文字,就為大家描述一個真實的淞滬會戰歷史背景。一淞滬會戰的起源還要追溯到1937年7月7日,大家都知道的「七七」事變。事實上,在事件剛剛發生後,當時沒有人覺得這會是一場全面戰爭,因為日本人經常用這樣的小把戲向民國政府討要好處,按照國府最初的想法,這事也應該是跟以往一樣,給點錢就過去了。
  • 《八佰》▏看演技?看精神?我們應該知道的真相
    圖片來自網絡整體觀感電影《八佰圖片來自網絡《八佰》影片有眾多的亮點:在背景色調上如果你看過以前的老電影便會知道,那些似乎有些機械的人物動作形象給我們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電影也繼承了老電影中抗戰形象的特點,肢體動作看上去都像是特意作出,現在看來似乎有點兒假。其實不然,這正展現出了軍人的形體氣質,果敢、堅定、鏗鏘有力,只有這樣看似機械的動作才能充分表現出來。
  • 電影《八佰》拍攝背景是怎樣的?是否值得一看?
    看了雲首映和背景知識,就聊聊即將上映的愛國抗日題材電影《八佰》。1937年淞滬會戰,日軍投入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八十萬人,傷亡三十萬。日軍以少勝多全靠武器精良,控制海空權,有重型武器,甚至無恥的使用臭名昭著的化學武器。
  • 扭曲歷史的《八佰》,都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八佰》這片爭議很多那麼我們可以學習它的哪些特點呢?而本作品特效精良,道具合理,首先就讓觀眾有興趣看,被電影畫面吸引。這就成功了一半,也是很多美國大片劇情混亂卻票房驚人的原因。不要選大家都知道的素材,另闢蹊徑過去很少有人了解過《八佰》的歷史背景,因此給了編劇足夠發揮空間。不信你要是亂改百團大戰,立馬就讓人吐槽了。
  • 《八佰》適合帶孩子看嗎?國慶檔有哪些大片?
    最近很火的《八佰》適合帶孩子看嗎?近期有哪些大片值得期待呢?這份觀影攻略請查收!另一網友也在微博分享了自己看《八佰》的感受:「尺度超大,我這場有小孩子中途被家長帶出去了。」《八佰》在成都點映時,紅星新聞記者曾到現場採訪,發現確實有家長帶著七八歲的小孩前來觀影。
  • 電影《八佰》:背後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
    眾所周知《八佰》這部電影上映真是一波三折,一年前因為「技術原因」暫停上映,終於在今年的8月這部備受期待的國產戰爭片以29億的高票房成績重回銀幕,無論從票房口碑又或者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聽覺效果上來說,這部電影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說是體現了當今國內戰爭類電影工業的頂尖水準。
  • 看最新熱映電影《八佰》之前,你需要知道歷史這四件事!
    作為影院復工後最早上映的影片之一,《八佰》在點映期間票房已經突破1.8億,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許多人在點映期間已經看過了,並且紛紛都稱「看哭了」,但是還有許多小夥伴在看完之後還是沒弄明白四行倉庫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是否打算也走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呢?在看之前,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吧!
  • 《八佰》觀後:我們終於可以坦誠失敗
    走進影院之前,我只知道這是改編自淞滬會戰中的最後一役「四行倉庫保衛戰」,好,大概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在觀影前,有同事說看《八佰》的時候一起去的姐妹的男朋友看哭了——哦? 今天我們總以為,抵禦日軍、英勇抗敵似乎是理所應當。
  • 去看電影《八佰》前,不妨先看一遍《八百壯士》,林青霞主演
    八佰》的朋友,不妨在買票之前先看一遍這部《八百壯士》,原因如下:一、《八百壯士》和《八佰》的題材和劇情框架如出一轍圍繞著同一歷史事件可以拍出很多版本的電影,雖然兩部電影在細節等方面肯定不一樣,但其大致的劇情架構還有時代背景無疑是一致的,對於一些「歷史盲」觀眾來說,如果不願意提前了解書本上的歷史
  • 去看電影《八佰》前,不妨先看一遍《八百壯士》,林青霞主演
    筆者建議想看《八佰》的朋友,不妨在買票之前先看一遍這部《八百壯士》,原因如下:一、《八百壯士》和《八佰》的題材和劇情框架如出一轍圍繞著同一歷史事件可以拍出很多版本的電影,雖然兩部電影在細節等方面肯定不一樣,但其大致的劇情架構還有時代背景無疑是一致的,對於一些
  • 從《八佰》看資本市場的饑渴
    八佰到底演了什麼已經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打開朋友圈發一條複製粘貼的影評了:歲月靜好,感謝八佰勇士為我們負重前行!》的運氣挺好的,在9月4日由諾蘭導演的《信條》上映之前,《八佰》都毫無對手,這種在排片上的一家獨大是行業首次。
  • 管虎為何不畏風險歷經十年創作《八佰》,看完八佰的背景我才知道
    在此,分享下這篇查資料查到手斷的觀影后記,了解真實的歷史背景後再去看這部電影,大概觀感會更複雜吧~ 《八佰》所發生的歷史時期與戰爭背景一、歷史中的《八佰》:「我們為中國而生,死不足惜」1.這便是影片最後,「八佰壯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在槍林彈雨中衝橋撤入公共租界的原因。
  • 從《八佰》上映前後看,一次很明顯的趁火打劫
    《八佰》本身的背景在歷史上就是一場徹底的秀,一場光頭蔣做給英美的秀。故事開始拋開「作秀」說,聚焦小人物,來表現中華兒女的血性,這一點非常不錯,甚至將此從頭貫穿到尾都可以,但劇情就是在後半段走向了奇怪的方向。同時結合歷史實事,改編了不少,特別是重場戲,基本都是改編的。難免讓了解這部分歷史的人感覺更加荒謬。
  • 《八佰》全解析,先看文章再看電影
    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知道了,《八佰》重新定檔8月21日,也算是現在影界的一大事件了。談《八佰》之前,繞不開影片複雜又坎坷的拍攝上映之路。在風口浪尖裡撤檔重剪,在百廢待興時定檔救市,《八佰》的戲裡戲外都很悲壯。在看《八佰》之前,我特意去補了一下1975年臺灣省出品的電影《八百壯士》,還專門去找了一下更早的1938年的默片版來看。
  • 八佰裡黃曉明出演的是誰 電影《八佰》歷史背景是什麼
    八佰裡黃曉明演的是誰黃曉明出演的是特派員。電影《八佰》歷史背景是什麼最近上映的電影《八佰》,再次聚焦了80多年前那場淞滬戰役。四行倉庫之戰,是70萬國民黨軍3個月被動挨打大背景下,唯一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