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知道了,《八佰》重新定檔8月21日,也算是現在影界的一大事件了。
不經常刷微博或抖音的小夥伴,估計還不能理解這種突如其來的影界狂歡。
別著急,我這就給你們一一盤來。
話說,這事其實還得從三年前說起……
17年的5月4號,《八佰》劇組發出了一個演員招募視頻。
導演管虎親自上陣,一番情真意切的演說一眾小夥伴為之感動。
有人可能會覺得,就一個兩分半的招聘視頻而已,你至於嗎?
感動千萬粉絲的,當然不是管虎導演的話術和顏值。
而是他想在《八佰》這片子裡,還原的一段中華民族悲慘史。
四行倉庫保衛戰
或許有人跟我一樣,在這之前完全不知道四行倉庫究竟是什麼。
不過只要我提起八百壯士,估計全中國就沒幾個會說一句不知道的。
這八百壯士,聽上去好像有八百號戰士在前線奮勇抗敵。
可實際上,八百壯士其實只有四百餘人。
之所以聲稱有八百個人,是因為日軍實力實在太過強大。
團副謝晉元無奈之下,只能為了迷惑敵人,扯出來個幌子。
當時,淞滬會戰打的十分慘烈。
為了掩護大部隊的撤離,謝晉元自願請命,願帶領八百個壯士守衛疆土。
但僅以區區這點人馬,對抗日軍的數萬人大軍。
這種去了就要「挨打送死」的局面,那四百多人怎麼可能會不清楚?
四天四夜的拼死戰鬥,全軍將士沒有一個人想過要退出陣地。
眼看日軍已經衝到四行倉庫的門口,將士們依舊沒放棄。
甚至,戰士陳樹生還捆著一圈手榴彈,從六樓的窗口縱身躍下。
一個人的性命,換來了與20多個日軍的同歸於盡。
這份驍勇,怎麼可以被人遺忘?
不過在現在這個網際網路發達的年代,一定會有槓精跳出來質疑:
你說他捆手榴彈自爆犧牲,證據呢?
別急,這一次,他們還真的有證人。
四行倉庫其實正位於蘇州河的邊上。
蘇州河的這邊,是中日焦灼的戰火滔天;
蘇州河的那邊,是日軍暫時不敢侵入的英美租界。
這樣的局面,導致的後果只有一個:
租界裡燈紅酒綠的人們,被迫觀看了一次現場版的背水一戰。
不管剛開始是怎樣的不屑一顧,人的心到底都是肉長的。
租界裡漸漸有人在河對岸聚集,慢慢地還形成了支不小的隊伍。
他們不顧流彈橫飛,只要見到我軍消滅了日兵,就立馬齊聲叫好。
要是給他們看見了敵軍想要偷襲,一眾人便齊聲大聲喊叫。
不論是用大黑板寫字、畫圖,還是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方式。
只要能告知對岸注意預防,他們什麼都能做得出來。
一時之間,觀戰人群川流不息。
甚至最尖峰時段,蘇州河岸竟然匯聚了數萬人。
不僅如此,租界裡開始有人自發捐贈起了食物和藥品。
這一次,真的是萬眾一心,只對敵寇。
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
是我軍四百多人陣亡9人,傷二十餘人;
而敵軍數萬人大軍,死二百餘人。
現在,再來看這面布滿了彈孔的四行倉庫牆壁舊址。
我就想問一句,這樣的歷史難道不配被拍出來?
去年的6月,《八佰》被列為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影界一片歡呼叫好。
所有人都在吶喊,說這一次,終於能看到無刪減的真實了!
你問他們為什麼這麼激動?
因為謝晉元的這隊八百壯士,其實列屬於國軍陣營。
這麼多年過去,抗日戰爭中的另一股神奇力量終於要登場了!
你讓我們這些老影迷,怎麼能不亢奮?
但就在這麼多影迷興奮的歡呼聲中,噩耗來了。
19年6月14日,上影節開幕的前一天。
《八佰》官微突然放出聲明,說影片因技術原因取消。
不過就算是萬能的百度,這次也沒能答得上這道難題。
連百度都沒有具體定義的「技術原因」,到底是什麼樣神秘的存在?
我再仔細一搜,原來去年因技術問題撤檔的影片,還不止《八佰》這一部。
比如說張藝謀導演的《一分鐘》;
奉俊昊奪冠金棕櫚的《寄生蟲》;
還有四字弟弟一度引起熱議的《少年的你》……
這些影片,全都是因為技術問題全面下映。
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我這個純粹的技術小白真有些不懂。
但時隔一年,《八佰》好歹算是定了檔。
既然已經苦盡甘來,作為影迷我也計較不了那麼多了。
可等我一點開豆瓣簡介:
原本號稱3個小時完全無刪減的《八佰》,突然就被削了35分鐘。
時隔一年,《八佰》成了一百六十五。
我說不堵心,你們信嗎?
這時候,再想想那些年被刪了49分鐘的《黑社會》。
為了在大陸上映,還專門改了個名字,叫《龍城歲月》
至於被閹了將近40分鐘的《雲圖》,我當時也看得「舒暢」的很!
《八佰》這次據說被刪減了多達150處。
怎麼著?
這是怕全片太長,我們會看睡著了?
我是真有些不懂。
從什麼時候開始,像這樣正面積極的主旋律片,也需要面對切割機了?
近些年,歷史正劇拍得不多。
抗日神劇的創作倒是更新了不少。
從之前八百裡開外的秒殺,到現在的讓子彈拐彎。
什麼蔬菜雷、雷射劍,啥都能給你翻出新花來。
你說你這麼能,咋就不上天呢?
而且就算是這,人都敢拍,拍都給上。
一旦到了歷史正劇,還沒映呢,一堆破事就能把你煩死。
什麼這個旗不能用,那個景不能拍。
一部打著主旋律號令的片子,突然就被閹成了個殘次品。
千呼萬喚中,《八佰》終於與觀眾見面。
首輪提前點映過後,影片在豆瓣上已經開分,目前8.1的評分證明了影片的口碑。
吳京說,這是他8個月來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看哭了好幾次:
《八佰》,讓中國戰爭片又上了一個臺階。
黃渤看完則是感慨萬千,他說:
中國現在太需要這樣的電影了。
這部影片到底憑什麼?
《八佰》
談《八佰》之前,繞不開影片複雜又坎坷的拍攝上映之路。
時間倒回2017年的9月9日,《八佰》於蘇州正式開機。在此之前,劇組已經不惜耗費重金,在當時尚未開業的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按照1:1的規模搭建了電影的主要場景四行倉庫與蘇州河的兩岸。電影的主要外景都發生在這裡,佔地規模達兩百畝,前後修建耗時十八個月,才最終完成了蘇州河兩岸68棟建築、30多萬平方米的搭建,以及「蘇州河」的挖建。
《八佰》的故事改編自淞滬會戰中著名的「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歷史事件,這場戰鬥雖然以最終「八百壯士」退入租界宣告結束,但卻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鬥志,譜寫了一曲忠誠讚歌,也因此載入史冊而廣為人知。
早在十年前,管虎就曾計劃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但因為投資太高,導致項目一直被擱置。好不容易找到了投資,結果在籌備過程中又經歷了搭建工程拖期、原定演員撤離等等波折,以至於影片光是前期籌備就花了四年時間,原本該片的拍攝計劃是在《老炮兒》之前,但但因為劇作、拍攝地等等原因,所以只能先拍《老炮兒》。
2018年4月27日,電影在蘇州經歷了230天、長達七個月的拍攝終於殺青,之後又經歷了一年之久的的後期製作。因為該片是亞洲第一部全程數字IMAX電影,無論對特效還是拍攝都要求極高。在拍攝中,演員不能粘假鬍子,因為在IMAX鏡頭下很容易穿幫,而由於IMAX鏡頭透視感極強,即使是拍一個遠景鏡頭,遠在百米之外的演員也得有所表演。而為了保證戰爭場面的水準,劇組還請來了《霍比特人》系列的特技協調師格倫·鮑斯威爾擔任戰爭場面指導,《指環王3》《X戰警:逆轉未來》的特效指導蒂姆·克勞斯比來為影片的特效環節把關。
影片的演員陣容更是相當強大,主演有 張譯、王千源、姜武、歐豪、黃志忠、杜淳、張宥浩、魏晨、李晨、餘皚磊、俞灝明、鄭愷、唐藝昕、辛柏青,客串出演的則有 黃曉明、姚晨、侯勇、梁靜、劉曉慶等大腕,可說是眾星雲集。
如此大的手筆,讓影片的製作預算高達近7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影片的票房至少得到20億才有可能收回成本,而此前抗戰題材的國產戰爭片票房最高的不過是《金陵十三釵》的6億票房,所以《八佰》的製作儼然是國產電影的一次豪賭。
然而讓導演管虎沒有想到的是,影片的上映之路會如此艱難。影片原定於2019年的7月暑期檔上映,並獲選了第22屆上海電影節開幕影片,確定於6月15日做全球公開首映。可就在電影節開幕的前一天,6月14日晚,影片因技術原因而被緊急叫停,十天之後,《八佰》官宣撤檔。此後,影片多次傳出定檔的消息,但一直無法上映,最終成為2019年的內地院線又一部失蹤電影。
一直到今年的7月,內地院線復工之後,《八佰》再次被傳聞說即將定檔上映。好在經歷了多次狼來了的假消息之後,影片終於官宣定檔今年的8月21日,瞬間就引爆了觀眾的期待值。
在風口浪尖裡撤檔重剪,在百廢待興時定檔救市,《八佰》的戲裡戲外都很悲壯。
在看《八佰》之前,我特意去補了一下1975年臺灣省出品的電影《八百壯士》,還專門去找了一下更早的1938年的默片版來看。
應該說1975年的臺灣電影版,基本是在1938年的基礎上進行的高清重製,雖然明星雲集,場面更加宏大,但從故事情節和創作手法而言基本一模一樣,都是誕生於特殊時期的宣傳任務大於藝術創作的主旋律影片。前者拍攝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的第二年,後者則拍攝於七十年代,屬於臺灣省當年流行的軍教片。
所以《八佰》上映之前,我對這部影片的最大擔憂是——
影片會不會拍成一部1975年版的升級加強版?
然而電影看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完全想錯了,管虎的《八佰》無論是影片風格基調,還是故事側重的角度都與此前的兩版電影截然不同。
在1975年版的臺灣電影中,雖然對於四行倉庫戰事慘烈的描寫,但大多數層面還是站在老式戰爭片的定位上來拍攝,將領們如何統帥指揮身先士卒,士兵們如何捨生忘死奮不顧身,愛國人士們如何冒死支援前線等等,這些情節固然很戲劇很感人,但對於戰爭的描寫過於簡單且模式化,片中所有的情節和角色都是歷史的演繹,而留給電影本身的藝術加工和創作空間極小,因而顯得故事非常單薄。
但《八佰》則截然不同,這部電影拍得非常單純,沒有淞滬會戰的大場面,沒有總體的戰略設計,沒有高層人物的複雜形象,沒有政治博弈的陰險狡詐,只有一個任務——守住四行倉庫,只展現一件事——這四百多人怎麼打這場仗。
影片的主角不再是偉光正的將領,或是高大全的英雄主角,反而是一群立場並不堅定的逃兵,他們貪生怕死、面對燒傷搶掠的日軍的時候一心逃命,以至於這些角色出場時很難讓人將他們同民族英雄這樣的關鍵詞聯繫在一起。
但影片的戲劇衝突恰恰在這裡,編劇透過這群小人物的視角去審視這場戰爭的殘酷與傷痛,同時也透過這群小人物在戰爭中的立場轉變,展現了軍人們捨生取義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
在歷史書裡,我們通常只看到八佰壯士奮勇殺敵與日軍血戰的英雄事跡。但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些保家衛國的軍人們,幾乎是在被作為棄子的絕境中展開殊死作戰,他們是真的不怕死嗎?
當然也未必,這個世界上沒有沒有人生來英勇,只因為有人為了責任、為了擔當、為了保護更多的人選擇無畏。而這正是《八佰》最動人的地方,在影片中,八佰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數字,而是透過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角色,被具象化成為一個個的人。
也因此,在這場強弱懸殊的戰爭中,他們的每一次抉擇,每一次衝鋒,每一次奮不顧身,也就有了一種偉大的力量蘊含在其中。
所謂英雄,不過是因為平凡人挺身而出,《八佰》的主角正是如此。
全片有多達十幾個主要角色,他們來自天南海北,說著各式各樣的方言俚語,有的是從沒摸過槍的軍隊會計,有的是農民出身拖家帶口逃命的半路士兵,有的是痞氣十足欺軟怕硬的老兵油子,有的是還未成年就被捲入戰爭當中的單純少年。
但戰爭的殘酷就在這裡,每一個生命都被裹挾其中,從一開始的倉皇逃命,到無路可逃時的恐懼絕望,再到意識到作為軍人的使命與責任,一直到最後奔赴戰場捨生忘死的英勇無畏。
尤其是穿插在那些慘烈戰鬥之餘的,是角色們對於生的希望和死的恐懼、對世俗生活的動心、對戰事不利的悲憤,與保家衛國的決心以及目睹戰友犧牲時的淚水,這些細節上的刻畫,保證了片中大小角色都基本做到了形象的飽滿和真實,即使你並不了解真實的四行倉庫戰鬥,但一樣會被帶入進故事當中,為片中角色的壯舉而動容。
《八佰》是一部歌頌英雄的電影,也是一部展露戰爭狀態下多種人性狀態的電影。
一如片中姚晨飾演的何香凝所說的那句臺詞一樣:
國人皆如此,倭寇怎敢?
電影的故事結構很簡單,圍繞著國軍八十八師524團奉命駐守四行倉庫的四天四夜為故事主幹,同時片子又分為兩條線:倉庫內的戰鬥與倉庫外的群像。
戰爭場面無疑是影片的重頭戲,歷史上的四行倉庫戰役有著極為複雜的政治社會背景。
一方面,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蘇州河北岸,而五十米河寬之隔的南岸,正是當時的上海公共租界,雲集了市民、難民、學生、各國媒體及駐軍等。這使得四行倉庫保衛戰成為了人類戰爭史上第一場「被圍觀」的戰爭。
北岸血戰之時,南岸依舊歌舞昇平,猶如這場戰爭的看臺一般。一如片中的臺詞所說:一條蘇州河,隔著兩個世界,一邊是天堂,一邊就是地獄。這種強烈的反差感,無形中更加深了這場戰役的悲壯感。
倉庫外不僅有日軍的猛烈進攻,還有租界區無數中外人士注視的目光,壯士們深知,這場戰鬥早已經上升到了民族尊嚴的層面。他們堅守的每一秒,都在向世界宣告著中國人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但另一方面,524團奉命堅守四行倉庫,是為了證明當時中國堅決抗日的決心,想要以此獲取國際社會的支援。所以,這一仗本身就是一場政治表演,是打給國際友人看的。而被下令死守「四行倉庫」的524團,則是棄子。
更何況這群棄子不僅人數沒有對外宣稱的800人那麼多,而且有很多還是沒上過戰場的雜兵以及只想逃命的老兵油子,讓這樣一群小人物組成的隊伍臨危上陣對抗訓練有素的敵軍,簡直是以卵擊石。
《八佰》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他們只有四百多號人,卻對外稱有八百人,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不少人壯烈犧牲。
這裡面主要引發爭議的地方,是有 觀眾認為切入角度不對。
在一篇講述為什麼抵制《八佰》的文章中,「影片情感色彩不符合歷史」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們認為, 個體犧牲固然值得讚頌,但不能完全不提當時國民政府的不作為。
真實的「八佰壯士」
歷史上,這支軍隊被國民黨高層扔在四行倉庫打「表演戰」以表示「抗日誠意」,從而爭取西方國家的支持,事實證明這完全是一種幻想。軍隊撤入租界後,也沒有獲得英雄禮遇,副團長謝晉元被刺殺,倖存的士兵還是成了日軍的俘虜。這又是當時政府無能的一個表現。
《八佰》在歌頌不該歌頌的群體,歪曲了歷史,是影片上映前很多人堅持的看法。
之前導演管虎還給自己挖了個坑,去拜訪了時任當時國民革命軍88師師長的孫元良之子——臺灣著名電影演員秦漢,這被 很多人認為是要正面表現孫元良的形象。但歷史上的孫元良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歷史資料關於他的生平介紹裡有十分醒目的四個字——「貪財好色」。
總之從故事選材和情感走向來看,《八佰》明顯 「立場不對」。
其實可以先從 歷史大局觀來看這個問題。故事背景在淞滬會戰時期,這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不可否認,當時的國民政府的確心存幻想、抗戰不力,但 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確實有重大意義。
同樣是反侵略,同樣是為民族解放而犧牲,這個價值就應該被承認。作為淞滬會戰中的知名事件,「八佰壯士」的故事也值得搬上大銀幕。
至於一些細節上的質疑,大多數是沒有看到影片時的猜測。事實上《八佰》如果要說有「立場」,那麼表現普通士兵的家國大義、老百姓目睹國人犧牲後喚起的民族團結,就是最大的立場。
雖然 沒有用「常規角度」切入,但《八佰》的確是一部真正表達愛國主義的主旋律電影。
先來談所有人都好奇的第一個問題: 《八佰》到底刪改了哪些地方?
目前的上映版片長147分鐘,相較於之前資料顯示的165分鐘減少了18分鐘。這個「刪減」算是幅度很大的了。但全片看下來,這並不足以成為扭轉影片導向的所謂「補救措施」。電影要表達的主題,自始至終沒有改變。
【 影片裡比較明顯的幾個改動有↓↓】
影片開場阮經天飾演的「金絲鏡」一角戲份被整體刪除,他因為會說日語被打為「漢奸」,遭到群攻;
「青天白日旗」和相關圖案不再有清晰鏡頭及特寫,這個改動也影響了國軍士兵保護旗杆不被日軍擊落的橋段,比如歐豪在這場戲的鏡頭有刪減。
其餘很多是小細節上的調整,比如某些人物稱謂被重新配音,換以更淡化身份的詞彙。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細心觀眾發現 去年未公映版本的龍標是2019 888號,今年上映版龍標改成了2019 800號,這個定製版龍標看起來像是一種「特殊照顧」。
阮經天戲份被刪除
阮經天當初可是《八佰》曝光的第一位演員,想想真是唏噓。3月份時,《八佰》發布了預告片,導演管虎髮長文講述《八佰》背後的故事,阮經天還轉發微博替《八佰》做宣傳來著,沒想到最後演了個寂寞,宣傳了個寂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公映版將阮經天飾演的角色——一名租界裡生活的日本人,完全刪除,連豆瓣條目上都沒有他的名字。據說他在用日文制止日軍的暴行時被人們發現,最終被吊死。這樣一個角色就將蘇州河南岸的眾生形象變得更立體,前後的轉變也更加有諷刺意味,大大增加影片深度。
阮經天這個角色雖然出場不多,只有幾分鐘鏡頭,但是反映出了人性,揭露了意識形態矛盾,有一定的批判作用,很值得引起深思,就這樣被刪掉實在是有些可惜。
一般來說,演員戲份被刪無非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為保持時長而把不重要的刪掉。第二種是拍的不好對劇情起不到作用會成為拖累,所以刪減。第三種,太敏感,無法過審,只能一剪沒。
雖然網上有聲音稱阮經天戲份被刪是因為記者這個角色拍的太亂,節奏不好,刪掉可以更好的鋪平劇情,推進故事發展。但小編更傾向於敏感不好過審這一說法,因為阮經天這個角色真的很立體,不僅立體,還很尖銳。
一個反屠殺的日本人,站在普通民眾這邊,最後卻死於民眾之手,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從某種程度而言,其實等於批判了極端愛國主義,狠狠扇了小粉紅的臉。很多人喜歡把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掛在嘴邊去實行網絡暴力,這種行為簡直不要太常見。
阮經天並不是《八佰》唯一一位被刪戲份的演員,歐豪,唐藝昕等人的戲份也有刪減,區別在於這些人比阮經天更幸運,即使被刪還有不少鏡頭,阮經天只慘澹留下一個模糊認不出的影子。
雖有刪改,但影片整體的故事架構、情感表達、人物塑造,保留得都相當完整。增加的背景科普、抒情類字幕,只是更直白地點明主題和立場。實際上沒有這些輔助,依然能感受到《八佰》絕不是所謂的「洗白片」,而是拍給所有國人的一部「精神提振片」。
83年前,「八佰壯士」明知政治大人物們的意圖,仍然以身許國。在當時抗戰形勢一直不利的情況下,這個舉動極大提振了國人信心,團結起來保家衛國。
在今天的國際形勢下看《八佰》,同樣有相似意義。追求和平是大目標,但我們也不懼怕對抗。
影片結尾有個意味深長的畫面:鏡頭視角從四行倉庫的彈孔中慢慢推出,如今倉庫周圍已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大都市,1937年那些成片的廢墟已消失,被西方國家劃「租界」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
比起幾十年前,我們有了更強的能力和信心去面對一切矛盾。這難道不是最直接的愛國宣傳嗎?
如今的四行倉庫也是一個有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的景點
當然,《八佰》畢竟只是一部文藝作品,我們仍然需要排除政治因素,只從電影角度來分析優劣。
放在戰爭片的大類型中,《八佰》絕對是一部有水準,也符合當下國際製作潮流的好片。這不僅體現在製作標準——影片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更具體表現在敘事、鏡頭運用、人物塑造等每一個涉及內容的方方面面。
戰爭大片要「好看」,必定要做到「爽感」: 一是氛圍強,能調動緊張感,有視聽衝擊。二是動靜結合,有笑有淚,看片時情感得到宣洩。在這兩點上,《八佰》並沒有讓人失望。
先說氛圍,影片以來自湖北保安團的幾個小人物為切入視角,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 成片的廢墟與屍體、難民的擁擠,以及初次與敵人槍戰交鋒的恐懼,短短幾分鐘的開場,就刻畫出了上海戰場的肅殺氣氛,觀眾情感得以迅速代入。
電影中對於場景範圍的選取也比較巧妙。除了最大的主場地四行倉庫,河對岸的租界一角也是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 視覺上能夠形成一種震撼——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卻形成屍橫遍野與燈紅酒綠的兩個世界。一暗一明,對比強烈。
這種對比也在 情感上帶來另一種震撼——絕望對面就是希望,士兵們卻因為軍人身份和日軍的炮火阻隔不被允許越過河道。片中有不少士兵們的「望遠鏡視角」,以及看著對岸的觀察視角,羨慕與渴望的眼神中,是作為人對美好生活的本能渴求。
而對面的老百姓起初隔岸觀火宛如看現實戲劇,之後再逐漸被對岸的犧牲喚醒愛國精神,想盡辦法越橋、空投給軍隊送物,用大字指示牌提示他們敵人的進攻目標,代表的是戰場之外普通民眾真實的心態變化。
在租界的這邊,還有不少處在戰爭之外「第三方」的外國記者在進行評論,觀眾也可以從多重視角來看同一事件中不同立場的人會如何理解。這種「吃瓜」視角,也更加深了上文所說的戰爭的「作秀」諷刺和普通血肉之軀的悲劇性。
相比《芳華》《集結號》等敘事情感與戰爭場面交雜的方式,從頭打到尾的《八佰》,是一部更為純粹的戰爭電影,描述這場抵抗本身,是絕對的主體內容。再加上 把故事放置在一個相對小的場景中,對整體節奏的把控有著更高要求。這一點,導演管虎的處理可謂出色。
從保安團主角小團體進入四行倉庫開始,觀眾就不得不隨時提著一口氣看完全程。 「倉庫保衛戰」基本可以切割出三個高潮:日軍水中偷襲,集中火力發誓3小時攻下倉庫大戰,國軍為振奮士氣升旗、再保護旗子不被日軍炮火轟倒。 水陸空各種戰場全都被拍了一遍。
戰鬥難度不斷加碼,士兵犧牲越來越慘烈,對岸百姓的愛國情懷被一點點喚醒,觀眾情緒也在不斷往上頂。
略可惜的是戛然而止的結尾,留下一個懸而未決的懸念,觀眾最終渴望的高潮沒有到來,情感也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落點。
不過 這個沒有明顯獲得勝利和解脫的結局,在戰爭爽片中也有些獨特。 「奇蹟」逆襲不是戰爭常態,將士們未知的命運,也留給銀幕內外更多思考。
在戰爭戲中,「軟硬結合」是影片的一大特色。
管虎並不吝嗇用「大尺度鏡頭」,從大場面到細節,都做足氛圍。血漿噴濺、爆炸、槍戰、拼刺刀、屍體小山,都是視覺和心理的雙重刺激,全方位表達戰爭的殘酷。
但他也 有意使用了另一種「柔情視角」來表達戰場上的愛、希望,與勇氣。比如一直在奔跑的白馬,沒成年的「小湖北」聽著戲曲想像哥哥歐豪化身戲中的大將,姜武唱戲給自己壯膽,唱詞也非常契合當時的氛圍。
這些意象化的文藝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剛柔並濟」的調和,讓緊張的戰場氣氛有喘息空間。
在戰鬥中夾雜的文戲部分,則用來刻畫人物。作為一部典型的「群像電影」, 全片出現了大量角色,每一個都擁有鮮明的性格,即使不能完全記住名字,也會想到他們的高光場景或者有代表性的事件。
比如歐豪年少無知但有正義感,姜武的慫和油膩中年男個性,張譯小心思多但卑微,王千源的土味粗暴氣息,魏晨和李晨的熱血青年氣質....
但當看到戰友一個個血濺當場,壯烈犧牲,看到平民親友被日軍當眾慘無人道地殺害,他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骨子裡的男兒血性被逐漸點燃了,之後這些人陸續奮勇殺敵、壯烈犧牲的悲壯橋段也就成為了影片中一個個催人淚下的名場面。
他們能被記住,都因為足夠真實,真實到甚至有點喜劇色彩。 在「英雄」的稱謂之外,他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所有角色都操著天南海北的方言,這也大大增強了人物「接地氣」的真實性。
面對這場必輸的戰役,求生」是很多人起初最大的願望。
歐豪飾演的新兵端午一心想帶著年幼的弟弟小湖北一起溜之大吉,張譯飾演的文職會計老算盤根本沒拿過槍,用他的話說「打仗嘛,這麼多人呢,多了自己不能勝,少了自己也未必會輸。這仗總會打完,可自己死了就是真死了」,姜武飾演的東北兵痞老鐵貪生怕死,王千源飾演的老兵羊拐空有好槍法,可在一次次的敗仗中早就失去了軍人血性,打仗時只惦記如何保命。
以歐豪這個軍隊中的「主視角」為例,他代表的是普通士兵的典型成長路徑。從開始的慫、想家想媽媽,被迫扛起槍克服心理恐懼殺敵,到帶著仇恨與勇氣主動跑上戰場, 這個心理轉變才是屬於「人」的成長,也符合他農民出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背景。
與他一個陣營的「散兵遊勇」們,無不是 在被逼迫中開始逐漸變堅強,在一次次目睹同胞死亡後才知曉反抗的意義。和主旋律偉光正的抗日劇不同,這才是普通人面對戰爭最真實的感受。
魏晨、俞灝明、李晨、杜淳等代表的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精銳部隊。他們視死如歸,但也有柔情一面,人物塑造同樣豐富立體。
這次管虎啟用了很多年輕演員,有的在觀眾眼中是演技不值得期待、也不夠硬漢的流量小鮮肉。
但驚喜的是,這批「流量」倒是穩穩接住了角色。 歐豪、魏晨有不同類型的硬漢風,俞灝明則把身上的傷疤和角色經歷集合,真情實感地演繹了一個火場中的倖存者,戲內外的呼應很令人動容。
相比之下,張譯、姜武、王千源等老演員反而缺少驚喜,角色形象符號化,「工具人」的作用更明顯
河對面的「老百姓陣營」,也有個性突出的角色。侯勇飾演的大學教授被梁靜飾演的老婆每天「管制」,典型上海小市民夫婦的特質刻畫生動,而關鍵時刻他又顯現出「真男人氣質」。劉曉慶和李九霄這對「賭場姐弟」幾乎沒有臺詞,但都以各自的方式表達了家國大義。
每個人都有缺點和私心,再在被逼至絕路時爆發出驚人潛力,這比絕對的偉光正要動人得多。
李九霄飾演的小弟「刀子」
除了真實,《八佰》在人物塑造上的另一大優點是善於抓細節。 人物背景融於敘事,一筆帶過卻有想像空間。像是劉曉慶房間裡有一張軍人遺像,立刻交代了她遺屬的身份,其中未說的故事值得細品。
劉曉慶飾演蓉姐
優點說了很多,但《八佰》也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再用高一點的標準來看, 結尾從內容到情緒都差一口氣,也沒有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樣提出一個「靈魂一擊」的命題。
但放在國產片,甚至像《決戰中途島》那樣套路的好萊塢片裡,這樣的工業水準已經給出了很多驚喜。
如果戰爭片必須要承載什麼意義,《八佰》也成功讓觀眾感動、感恩,年輕一輩也具象認識到什麼是先烈。
它甚至還有一些拍攝時始料未及深遠意義。 「八佰壯士」中,很多都來自湖北,在今年這樣的情勢下上映,也是對湖北英雄精神的致敬。
與這群貪生怕死的小人物相對的,則是從堅守第一天開始就奮不顧身的524團老兵們。他們在團長謝晉元(杜淳 飾)的帶領下,一次次擊退的日軍的突襲。但因為敵我強弱懸殊,524團的每一次擊退敵人,都需要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
年僅21歲的士兵陳樹生(鄭愷 飾) 身上綁著炸彈與日軍同歸於盡,只留下了「捨生取義,兒所願也」八個字。為了炸掉日軍的裝甲車,士兵們一個個綁著手榴彈,依次報出自己的名字、籍貫,毫不猶豫排隊赴死的場面,簡直讓人淚崩。
這一聲聲人體炮彈,也炸醒了對岸沉睡的人民:
原來還有一支中國軍隊在和日本人苦戰,哪怕戰至最後一滴血,也不讓國土分毫。
戰爭剛開始時,生活在租界的人們因為炮火打不到所以只是麻木不仁甚至有點幸災樂禍地隔岸觀火;可隨著戰事的慘烈,看著對面的國軍將士們不斷有人壯烈犧牲卻依然死守這最後一道防線,人們開始悲痛、激憤,並為將士們吶喊助威。
隨後,國人們也被國軍將士們的精神所感染,上至名流學者,下至販夫走卒,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踴躍支持前線,甚至有女童軍、黑幫馬仔、熱血學生等人冒著槍林彈雨以命相博,前僕後繼地為北岸提供各種支援。
然而即使524團在絕境中完成了駐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的任務,可最終他們等來只是一句撤退的命令。當一心守衛國土的謝晉元從南京派來的官員口中得知四行倉庫的浴血奮戰,實際上是一場有預謀的「政治秀」時,他的憤怒和沮喪可想而知。
在冰冷的政治面前,士兵們滾燙的鮮血變得一文不值,無形中更加深了八百壯士命運的悲劇底色。
僅就筆者個人有限的觀影經歷而言,《八佰》可以說是——
目前華語戰爭片的最高工業水準。
如果純粹從技術層面而言,《八佰》擁有頂級的製作與視聽表現力,其戰爭場面的激烈火爆程度、戰鬥場景的寫實感以及對於戰爭殘酷的悲壯表達,為國產電影樹立了新的行業標杆,這樣的評價絕非過譽。
歷史上四行倉庫守衛戰規模比較小,而電影裡把慘烈程度放大了十倍。影片前半段利用多場激烈的戰鬥場面,完整構建出了一個嚴酷慘烈、時刻緊繃的戰爭情境氛圍,士兵們在四行倉庫的槍林彈雨中有人冒死反擊,有人驚慌失措,讓人看得簡直目不暇接,完全喘不過氣來,完全不輸歐美戰爭片的動作場面。
不過,儘管影片在工業技術上的水準值得稱讚,但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影片在文戲上的薄弱和欠缺也相當明顯。影片的創作野心極大,但受限於篇幅,對南岸生活的描寫沒有和戰爭場面實現很好地平衡,導致嚴重削弱了戰爭場面的情感表達,顯得劇情有些走馬觀花。
電影多次出現了白馬的意象,是用馬來象徵四行倉庫的軍人們的狀態。一開始白馬受驚四處逃竄,如同剛剛入駐四行倉庫時驚魂未定的守軍戰士,膽怯畏戰;而後白馬重新出現來到四行倉庫就好比國軍戰士堅定信心,誓死守衛;最後出現的白馬則或許意味著新的民族希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期待,但這種設計反覆出現,就會顯得過猶不及,顯得刻意。
還有影片因不可抗力因素的存在,目前的版本在故事細節上有很多修改的痕跡,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片觀感上的落差,尤其是電影的開頭部分存在畫面情節不連貫的情況,應該確實是有一些改動。
比如:歐豪所飾演的湖北保安團逃兵是怎麼被收攏回四行倉庫的?黃志忠這個角色後來又是如何在混入難民後被日軍吊起來進行凌遲的?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討論。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吧~第一時間看到你想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