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被無數80.90後譽為史上最經典連續劇且沒有之一的《創世紀 II》在香港拿下收視率第11名的好成績——第一部更差。
原因有3:
1、TVB收視最主要的群體是師奶們,師奶不喜歡看商戰片。
2、亞洲金融風暴剛過,大家股票都虧了,心情不好。
3、師奶們不喜歡葉榮添這個角色。
師奶們喜歡什麼?
豪門情仇、賭場風雲、仙俠誌異、懸疑破案,這些都是師奶們的心頭好。
那當年收視率第一名的是什麼連續劇?
奇了,創下平均36點,最高46點收視率第一名的,竟然不是以上說的任何一類。
它是一部沒有任何大腕出演,製作成本低,平平無奇的20集連續劇——《十月初五的月光》(澳門街)。
為什麼?原因有3:
1、師奶們喜歡澳門,沒事會過海去玩2把。
2、金融風暴過後,大家情感都很脆弱,希望借一部電視劇哭一下。
3、師奶們喜歡文初。
這三個淺顯的原因背後藏著這部劇三個過人的敘事之道。
本文將用「奇緣視角」「懸疑+偶像劇」「極致的文初」三個關鍵詞解讀《十月初五的月光》成功背後的秘密。
一、奇緣視角
先來看兩個故事——
第1個故事:
偏遠山區的女孩念完大學,面臨工作選擇。
去城裡還是留農村?
女孩有一個竹馬男孩,一個好媽媽。
媽媽和男孩為了女孩能有更好的未來,含淚勸走女孩。
最後女孩在城市找到如意郎君,過上好生活,她感謝媽媽和男孩的成全。
這是內地情感劇的模式,聚焦農村和城市的生活差異。
第2個故事:
菜市場裡,豬肉攤老闆的女兒小餘想出國進修,母親憂心重重——
那豬肉攤怎麼辦,這家族生意將來誰繼承?
隔壁攤位賣魚的小張愁眉苦臉,他喜歡小餘,原來他們天生一對,可小餘要去國外,他們的距離就遠了,怎麼辦,是情,是愛?
最後小餘犧牲了自己的愛,豬肉攤老闆放棄自己生意,成全女兒出國。
這是香港情感劇的模式。
香港靠海吃飯,賣魚、進口水果的多,所以香港情感劇聚焦的多是菜市場文化和中產階級之間的觀念衝突。
《十月初五的月光》和上面兩個故事大同小異。
一個叫做祝君好的女孩,她生在澳門。
母親朱莎嬌是歌廳唱歌的,她收養了好姐妹的兒子文初,撫養文初長大。
文初暗戀祝君好,祝君好也對文初有感情。
可文初只是個沒有文化的市井小民。
此時一個叫做司徒禮信的abc在追祝君好,司徒禮信可以幫君好去國外進修。
文初犧牲了自己的愛,讓最愛的祝君好和司徒禮信成為一對。
朱莎嬌為了女兒的幸福,送祝君好離開澳門,去了國外。
《十月初五的月光》的故事沒有什麼特別亮眼出奇的地方,那它為什麼能吸引千百萬觀眾呢?
因為編劇將一個爛俗套的故事選了一個特別的背景地——澳門。
澳門是多麼五光十色、令人迷戀的地方。
香港市民周末坐船去玩兩把,內地居民能在澳門享受到最高級的酒店、最好吃的食物、看最好的歌劇表演。
提起澳門,聯想到的關鍵詞是賭神、風雲、江湖。
澳門更像是一個意外奇緣的小世界,觀眾喜歡看澳門的故事。
大多數影視劇拍澳門都是賭場賭片,講某某賭王的成名史,少有影視劇聚焦在澳門的街市文化。
《十月初五的月光》做到了。
它利用澳門自帶流量的「好感」,加上那些飄香著豬肉脯、禮餅香味的小攤,在那一邊吃茶點一邊看歌舞表演的懷舊劇場……它也講出了澳門人的悲喜。
別看澳門風光,但其實對於澳門人來說留在澳門是平凡的,能做什麼呢?
賣賣禮餅手信?在賭場當一個發牌荷官?有一天腦子一熱去賭了幾把可能傾家蕩產。
所以身為一個澳門人,如劇中的文初和朱莎嬌一樣,他們更願意讓祝君好離開澳門,去外面的世界,選擇更好的生活。
這就是《十月初五的月光》成功的第一元素,選擇一個獨特的故事發生地,實實在在講述一段真情,讓觀眾有新鮮感、好感的追劇,理解劇中人物的決定。
二、懸疑+偶像劇
在以往TVB的連續劇中,都是以男性為第一主角。一個男主徘徊在兩三個女主的愛中不斷抉擇。
這是一種懸疑手法,觀眾會猜測男主最後選了誰,「情歸何處」的謎面支撐觀眾追完連續劇。
TVB的主要收視群是師奶,所以連續劇中的第一主角都是男性,30來歲,不要太帥,但要有氣質。風趣幽默,深情款款。
師奶們看戲,看男主,男主的人格魅力越大,師奶看劇的熱情越高。
《十月初五的月光》一反常態,以女主祝君好為第一主角,上演了一場三男追一女的戲。
在劇中三個男主都在追祝君好。
文初,從小陪著祝君好長大,把最好的都給了祝君好。他深情、專一、默默無條件付出。
司徒禮信,國外留學歸來,開朗陽光,家境富裕,是女孩心中的白馬王子。
金勝,痞痞壞壞的型男,外表花心,但暗戀君好,且對兄弟有情有義。
這三個男主有一個共同點——很帥。
師奶們不是喜歡魅力大叔的嗎?這三個小鮮肉為什麼能讓師奶著迷?
原因正是因為將祝君好設定為第一主角。
祝君好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她伶牙俐齒,為柴米油鹽計較。
祝君好不像是TVB原先劇中那些中環金領,醫生、律師、豪門富家小姐之類。
祝君好更貼近觀眾,有觀眾緣。
祝君好和大多數平凡女孩一樣,女人看女人,不具備「攻擊性」。
君好不嫵媚,一頭短髮的乖乖女,師奶們會產生代入感,覺得自己就好像是祝君好,回到青春歲月,尋找美好的「初戀情人」。
2000年的祝君好和2001年的「杉菜」的人物設定有幾分相似,是吧?
可以說《十月初五的月光》才是偶像劇的鼻祖。
它塑造了三個風格不同的花樣美男,讓觀眾迷戀、欣賞。要知道臺灣的《流星花園》是在一年以後才上映的。
三個男主,祝君好最後選了誰?
這個懸疑十足的謎,在最後一刻才揭曉。
三、極致下的文初
雖然說祝君好是本劇的第一主角,但最打動觀眾、本劇的靈魂人物卻是文初這個角色。
編劇在塑造文初的時候用到了極致手法。
四五歲的時候,親生母親因為受刺激,用腐蝕性藥水把文初毒啞,丟下一走了之。
從童年開始,通過「極致」悲慘的命運,讓文初揪住觀眾的心。
文初在澳門街長大,當小丑、打零工,拼命賺錢,二十來歲就像個守財奴,他「極致」摳門。
他省下錢,是為了報答朱莎嬌養育之恩,給君好更好的生活,「極致」感恩。
他樂於助人,對每個街坊都很好,「極致」善良。
他對兄弟好,對朋友好,「極致」有情有義。
文初不會說話,每次給他的鏡頭都極致「慢」——觀眾要看他手語,看他打字寫字,看那張深情的臉,聽那一聲聲特別暗語的哨子聲,「極致」扎心。
文初親生母親回來,遇到困難,文初不恨反而拿出所有積蓄給母親,「極致」孝順。
司徒禮信碰上炸彈襲擊,文初徒手搶過炸彈救人,最後一秒爆炸,拯救大家,「極致」狗血。
客觀說,文初不可能有大成就,他拱手讓出君好給司徒禮信,為了君好的前途,「極致」決絕……
本劇的主題曲《祝君好》更是為文初量身打造的獨白之歌。
寧願沒擁抱共你可到老任由你來去自如在我心底仍愛慕如若碰到他比我好只望停在遠處祝君安好
每當歌曲響起,每當那哨子聲響起,聲聲暗語——
哨子聲兩長一短,意思是你在哪兒?
一長兩短,我在這裡。
兩短一長,我很想你。
一短兩長,我回來了。
君好的一聲初哥哥,結局時文初回頭的那聲祝君好,這份「極致」不可能又「極致」相愛的情感讓觀眾熱淚盈眶。
結語:
除了以上三要素外,《十月初五的月光》展開了澳門街上每個配角的每一段情。
海景叔對朱莎嬌幾十年不變的默默守護。
江伊文對金勝放下自尊的愛。
沛堅車禍去世,海琳將遺腹子養大,至死不渝的愛。
《十月初五的月光》用情感定義每個角色,不存在大善大惡,沒有豪門恩怨,只有市井平民小小的愛,卻偉大的成全付出。
這樣煙火味十足的故事在那個偵探警察、醫生律師、商戰風雲、武俠情仇圍繞中的千禧年TVB獨樹一幟。
在觀眾看厭倦那些獵奇刺激的故事後,喝下了這碗雞湯——《十月初五的月光》。
「十月初五街」是澳門曾經繁華一時的街道,後來沒落。
正如同劇中每段愛情,有過開始,有過甜蜜,有過競爭,有過犧牲,最後化作一聲嘆息。
若將各自遠去,彼此不再對方的世界光臨,祝君好,祝你永遠安好。
關注 @文字怪人百家號,收看更多懷舊T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