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都知道百合價值高,那知道百合的發展歷史和栽培歷史嗎?
我國百合的發展由來已久,我國百合生產主要應用是食用和藥用以及觀賞。我國百合分布區也是極為廣泛,但是在以前生產較少,我國比較出名的食用百合品種為蘭州百合,主要產區在我國的甘肅蘭州,到目前發展情況,生產面積大約為2000公頃,形成規模化生產和包裝加工格局,生產大量的百合鱗莖,一部分用於出口,主要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地區,食用百合生產效益較為可觀。
我國湖南和湖北地區,食用百合品種是龍牙百合,種植面積在大約1000公頃,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我國還有其他一些地方以食用百合種植為主,主要品種是卷丹,地區主要是貴州、山西平陸、四川的西昌等地。總之我國食用百合栽培歷史悠久,栽培地域廣,總結出不少寶貴的栽培經驗,在國際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年來由於百合的經濟價值逐漸凸顯出來,我國各地都開始因地制宜發展百合產業,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地區栽培模式,在克服鹽鹼地,低溫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育種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目前我國百合栽培面積較大地區有遼寧、甘肅、雲南、陝西、四川等地。
雲南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百合生產面積逐步擴大,逐漸成為國內百合生產質量較高的產區,生產百合切花主要供應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部分企業生產的百合還銷往中國香港地區及新加坡等地,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我國百合種植範圍又有了擴展,在湖北及東北哈爾濱等地區也有一定面積的種植。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百合切花生產和種球生產還處於起步的發展階段,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對百合花總需求以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遞增,市場潛力巨大。但由於生產滯後,目前引種仍是百合育種的重要途徑,是解決我國百合市場需求的有效手段,生產用優質種球大多依賴從荷蘭進口。隨著我國百合的生產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幾個比較著名的百合生產區,並且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和包裝加工格局。以江蘇宜興為代表的華東產區、以湖南邵陽為龍頭的華中產區、以蘭州為典型的西北產區、以雲南和四川為特色的西南產區的格局。
百合栽培在我國歷史悠久,但是以往的栽培目的主要是用於藥用和食用兩個方面。百合作為觀賞花卉引種栽培時間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初,某些單位開始引種百合栽培進行育種研究,並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從90年代開始,科研單位和企業開始從荷蘭,美國等國家引進百合的優良品種鱗莖進行切花栽培技術研究,百合由於其花色較多、花姿優美、香氣濃鬱、花期時間長、觀賞價值極高、市場需求量大等特點,我國百合的栽培面積迅速擴大,在我國的切花生產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逐漸成為我國市場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高檔花卉之一。
此後,我國的各地的科研單位及企業紛紛引種,引進百合品種數量較多,但是由於我國的各地氣候環境差異較大,百合引種表現各異。多效哩對百合生長速度影響顯著,對莖粗的生長、成花的影響不顯著。西伯利亞表現良好生育期、切花率、株高、品質性狀明顯優於其它品種,適合秋、冬、春季設施栽培。夏季高山栽培與平原相比可明顯提高株高、切花率及品質。露地栽培和溫室栽培交替進行可有效復壯種球,提高產花質量。亞洲百合可在高寒引種露地越冬栽培,東方百合可發展設施栽培。在黃山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下,大部分能正常生長發育,栽培比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