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羋韞婧
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於2020年12月13日首次展出一戰後蘇聯、波蘭、德國和荷蘭的繪畫作品,展覽名為「工程師、鼓動者、建造者:藝術家重生」,展覽引發了外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策展人喬迪·豪特曼(Jodi Hauptman)和阿德裡安·蘇德哈爾特(Adrian Sudhalter)稱讚展覽為「激進的藝術與為社會變革而鬥爭之間存在著的深刻聯繫」,指出這些設計師的大膽創作呼應了當今藝術家面臨的相似危機和困境。
走進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廳,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個動蕩年代早期的海報、雜誌、廣告和宣傳冊。整整一個世紀前,從俄羅斯的莫斯科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藝術家們在被戰爭和革命重塑的大陸上打開了新世界,他們正經歷著一場政治和社會變革。
《手有五根手指》(The Hand Has Five Fingers)是約翰·哈特菲爾德(JohnHeartfield)的剪貼作品,是德國共產黨在1928年魏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選舉時的競選海報。選票上的數字是5,說明文字是:「手有五根手指!」用五分,你就抓住敵人!」 圖片來源: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
當這場社會變革來襲時,這些藝術家們做了什麼?他們開始重新思考一切,將藝術創作與政治、經濟、交通、商業對話相結合。對這些藝術先驅來說,他們把繪畫、攝影和設計重新塑造成一種表達公眾權益的手段。
「工程師、鼓動者、建造者」首次展出了從金融顧問美林·貝爾曼(Merrill C. Berman)手中收購的300多件作品。在過去50年裡,他收集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最好的私人繪畫作品。目前,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成為收藏兩次世界大戰間歐洲繪畫作品較多的博物館之一。
在1934年出版的《沒有列寧的十年》(Ten Years Without Lenin)一書的封面上,設計師米哈伊爾·拉祖列維奇(MikhailRazulevich)將蘇聯革命剪貼創作了一幅由住宅區、工廠和軍隊分隊的構成的全景圖。圖片來源: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從版圖上看大致是由東向西展開的。先從蘇聯說起,它是一戰後無可爭議的藝術創新先鋒,在那裡,陷入革命的建構主義藝術家們將自己重新塑造為組織者、宣傳者和變革推動者。然後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之後是德國和荷蘭。法國相關的展品則相對較少。
展覽還引入了許多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大膽前衛的蘇聯海報藝術家如安娜·博洛夫斯卡婭(Anna Borovskaya)和瑪麗亞·布裡拜因(Maria brii - bein)、波蘭學者特裡薩·扎諾沃(Teresa Zarnower)和荷蘭設計師弗雷爾·科恩(Fre Cohen)的繪畫作品。這裡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出自女性之手,作為一場歷史先鋒派展覽,女性作品數量相當可觀。
古斯塔夫·克魯茲斯 (Gustav Klutsis)原版「全國電氣化」剪輯作品(1920)。現代藝術博物館最近從收藏家美林·貝爾曼(Merrill C. berman)那裡獲得了這幅畫,以及數百幅講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畫作。圖片來源:藝術家權利協會Artists Rights Society(ARS)
這次展覽還包括著名拉脫維亞攝影師古斯塔夫·克魯茲斯(Gustav Klutsis)的16件作品。此外,在展覽中還可以看到克魯茲斯的妻子瓦倫蒂娜·庫拉吉納(Valentina Kulagina)的作品,她並非知名藝術家,但作品依然令人震撼。在她1929年的一件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張描繪底特律的畫作:庫拉吉納以40度的動態角度畫了一個灰色的電焊機,火花在摩天大樓前飛舞,由白色和灰色支柱組成的網格一直延伸到天空。在焊工的腳下是白色的房屋,就像當時充滿無限夢想的城市。其中,一行紅色字體寫道「我們正在建設」。
《我們正在建造》(We AreBuilding)的模型,這是瓦倫蒂娜·庫拉吉納(Valentina Kulagina) 1929年的剪貼畫作品。庫拉吉納在畫面中心描繪了一個手繪工人的形象。圖片來源: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那個時代,眾多前蘇聯女性成為無產階級革命藝術家,庫拉吉納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另一位前蘇聯女性藝術家瓦爾瓦拉·斯特帕諾娃(VarvaraStepanova)為翻拍的紅軍英雄照片設計了雜誌封面。
1929年,設計師埃琳娜·塞米諾娃(Elena Semenova)和莉迪亞·娜莫娃(Lydia Naumova)合作為工會設計了一張統計圖海報。史達林頭像右邊的標題是:「每個工人都必須密切關注如何降低他們工作場所的淨生產成本。」圖片來源: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
還有另一件展品也十分吸引眼球。兩位女性藝術家埃琳娜·塞米諾娃(Elena Semenova)和莉迪亞·娜莫娃(Lydia Naumova)把條形圖和剪貼照片結合在一起,製成工會成員或展示工廠工作效率的信息海報——這種數據可視化方式讓今天的電子表格愛好者們興奮不已。塞米諾娃還為一個無產階級俱樂部設計了一個休息室,牆壁上有窗戶,藍色條紋躺椅,便於工人們在車間工作一天後休息使用。
福萊·科恩(Fré Cohen)為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製作的小冊子封面。圖片來源:美林·貝爾曼(Merrill C. Berman)收藏品
在波蘭華沙,特蕾莎·扎爾諾爾(Teresa Zarnower)和Mieczyslaw Szczuka創辦了Blok雜誌,該雜誌以多種語言展示波蘭的前衛藝術。這裡有一個完整的畫廊,專門展示Blok和其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設計大膽的中歐和東歐雜誌,包括一本名為《Ma》的雜誌,總部設在維也納的匈牙利出版物,以及Veshch、Gegenstand、Objet等雜誌,但是它們只發行了幾期就宣告停刊。
福萊·科恩為阿姆斯特丹這座城市製作的宣傳冊。圖片來源:美林·貝爾曼(Merrill C. Berman)收藏品
還有一件荷蘭的藝術家福萊·科恩(Fré Cohen)的照片宣傳冊引人矚目,上面用拼貼畫配上紅色字體描繪了基浦機場和阿姆斯特丹港口。這是由科恩創作的,她是本次展覽中眾多猶太左翼藝術家之一,也是一位遭遇了悲慘結局的藝術家。1943年被納粹逮捕後,她並沒被驅逐到死亡集中營,而是最終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
福圖納託·德佩羅(FortunatoDepero)為《二十世紀》雜誌設計的封面。圖片來源:藝術家權利協會Artists Rights Society(ARS)
責編: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