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還在世時就被中國官方政府授予「聖」的稱號的兩千年第一人。
他是當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之首,贏得了所有中國體育界頒給運動員的榮譽稱號。
他是著名武俠小說巨匠金庸先生的圍棋老師。
他將11名日本頂級棋手連斬於馬下,酒後在東京街頭高唱《少年壯志不言愁》。
他先後娶過三個妻子,大兒子卻隨了母姓。
說起聶衛平這個名字,在中國一度可以稱得上是「婦孺皆知」,就連對圍棋一竅不通的人,只要說到圍棋,肯定也會蹦出「聶衛平」這三個字。
在上世紀的80年代,他是與中國女排、李寧、許海峰等人齊名的「民族英雄」。
而在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競技水平的下降,聶衛平也一步步走下神壇,圍繞著他的更多的是爭議與爭論,有人議論他的婚姻,有人批評他的「大嘴」,有人說他桀驁不馴,還有很多人質疑他的「棋聖」名不符實……
正如那句名言所說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立場、認知、視角都會有其特點,也都會有所局限。
對於絕大多數平日裡與圍棋沒有太多交集的人們來說,聶衛平這個名字很熟悉,形象卻又似乎總有些陌生。圍繞在他身上的話題,總是充滿爭議,但卻難以捕捉到真正的事實……
【成長】
談一個人,出身與其所處的環境,恐怕是不能不談起的,它們對一個人的成長、性格的形成以及日後所選擇的社會道路,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聶衛平也同樣如此。
聶衛平三姐弟
能夠走上圍棋之路,也與聶衛平童年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
作為一個不算秘密的秘密,聶衛平可謂名副其實的「高幹子弟」,其父親聶春榮是1939年即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黨員,1953年起歷任任第一機械工業部二局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等職務。
聶衛平接觸圍棋,就是在家中看父親下棋學會的。
身處首都北京,加上家庭的背景,也為他提供了接觸老一輩圍棋國手的便利條件和機會,從9歲開始正式學棋,他的一路上都有名師高手相伴,張福田、雷簿華都是知名老棋手,人稱「小過老」的過惕生作為當時國內最頂尖級別的棋手,甚至被延請至聶衛平家中教授其棋藝。這樣優質的「教師資源」,確實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陳毅元帥下棋
同時由於父親所處職位的關係,聶衛平得以在學棋後不久便與中國現代圍棋的締造者、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相識。
陳毅元帥對於圍棋的喜愛與痴迷,以及他對於彼時中國圍棋與日本圍棋之間巨大差距的痛心疾首,都對聶衛平有著巨大的影響。
聶衛平獲得北京市少兒圍棋賽第三名後與陳毅元帥合影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社會視圍棋為「四舊」而棄之如敝履,聶衛平也被分配到條件極為艱苦的北大荒插隊,他能夠矢志不渝地堅持研習圍棋而沒有荒廢,陳毅元帥「打敗日本超一流棋手」的囑託可以說是支撐起彼時聶衛平奮鬥精神的最重要的基石。
時至今日,聶衛平在出席圍棋活動時,仍然會將陳毅元帥掛在嘴邊。有人議論說他總是打著陳老總的旗號做招牌,但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其中真情流露的成分顯然更多。
當然,這樣的條件並不是聶衛平日後在圍棋上由此成就的最重要因素,否則,彼時的「高幹子弟」會下圍棋的不少,何以就獨獨出了一個聶衛平呢?其實就在聶衛平身邊,就有一個最好的例證:他的弟弟聶繼波。
聶繼波與聶衛平幾乎是同時學會下棋,天賦卻遠在聶衛平之上。聶衛平很快便不是弟弟的對手,甚至有因為一天也贏不了弟弟一盤棋而被氣得絕食的經歷。
但是,天資聰穎的聶繼波在學棋一段時間後便選擇了放棄,最後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國有企業的技術工人。
那麼,同樣的客觀條件,更為優越的天賦,何以最後成為「棋聖」的是聶衛平而不是聶繼波呢?答案應該是:執著。
【執著】
在成功學剛開始流行的年代裡,有一句話叫做「成功者都是偏執狂」。聶衛平的成就,或許是這句話最好的註腳。
30多年前的中國,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聶衛平這三個字與圍棋幾乎是同義詞。而事實上,圍棋不是只有聶衛平,而聶衛平的一生,似乎就真的只有圍棋這一件事(或許還可以加上橋牌,畢竟棋牌不分家嘛)。
在聶衛平從童年向青年的過渡階段,中國正經歷著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這也讓那一代中的絕大多數人的學校生涯定格在小學畢業(中學階段形同虛設),聶衛平也概莫能外。
由於父母受到衝擊,他與姐姐、弟弟不得不獨自面對生活。開始,他還為能夠不去上學而在家下棋而開心不已,但這樣的日子也沒有維持多久。在上山下鄉的號召下,16歲的聶衛平不得不告別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的日子,踏上了北大荒之旅。
如果說在北京的日子裡,他能夠衣食無憂地享受圍棋帶來的樂趣的話,那麼在那東北的那四年裡,能夠始終以「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對待圍棋,就不得不說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熱愛了——當然,還有使命感。
當時,比聶衛平年長的上一代國手們遭到解散,被分配到工廠的車間當工人,幾年過後,當中國圍棋集訓隊恢復之時,很多人的競技水平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下滑。這還是在一些棋手是被「集中分配」、偶爾還能聚在一起下棋、研究的情況下。
而聶衛平的插隊生涯則是名副其實的孤身一人,別說想找個水平相當的對手,就是想找個知道圍棋為何物的人都難比登天。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務農的閒暇之餘,獨自一人面對棋盤進行研究。
一段時間後,當得知同樣來自北京、棋力不在自己之下的程曉流也在那一帶插隊後,他踏著過膝的積雪步行幾十裡,只為真正地下上一盤棋。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聶衛平度過了從16歲到20歲的時光。
1972年,聶衛平回到北京,第二年,在周總理的幹預下,國家圍棋集訓隊恢復,聶衛平也得以被選入。
幾年不見,以陳祖德、吳淞笙為首的「老一代」們突然發現,聶衛平的棋力不降反升,已經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試想,如果不是他近乎偏執的執著,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
聶衛平與孔祥明
在聶衛平成名後,他曾經坦承,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幾乎為零。
在他圍棋生涯最為巔峰的歲月裡,作為其妻子的孔祥明(曾經的女子圍棋第一人,職業八段)包攬了全部家務活,讓聶衛平能夠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圍棋中。
可以說,聶衛平確實就是一個為圍棋而生的人——除此之外,他似乎可以做到充耳不聞,哪怕洗衣做飯統統不會……
【性格】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在聶衛平的圍棋生涯中,確實可以說是「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在聶衛平的職業棋手生涯中,有兩個最為關鍵的節點:其一,是從1985年到1987年的前三屆中日圍棋擂臺賽;其二,則是1989年的首屆「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
前者,讓他功成名就,將他送上神壇;而後者,則成為了他的「一生之痛」。
如果要對聶衛平的性格做一個概括的話,那麼「自信」與「執著」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兩個關鍵詞。出身於高幹家庭,童年即接觸過不計其數的「大人物」,或許正是他自信的來源。
人們通過圍棋看到聶衛平的自信——對棋局的評價,他少有一般人的客套和謙恭之辭,「某某某早輸到爪哇國去了」是他的口頭禪,而那基本上都是在說他的對手;
而對某些高手,他也會因為一些自己看不上的招法而直言「某某某不太會下棋」。
有人說,就喜歡聽老聶講棋,痛快!也有人說,這麼說實在是對其他棋手的不尊重。更有人批評他為「大嘴」:「你說別人不會下棋,你就一定下得過人家麼」?
但是,聶衛平從來不會理會這些評價,不管他聽得到也好,聽不到也罷,我該說什麼還是說什麼,該怎麼說還是怎麼說!
首屆中日圍棋擂臺賽,日本隊的小林光一一波六連勝請出了中國隊的主將聶衛平,而日本隊除小林光一外,還有加藤正夫和藤澤秀行兩大高手,中國隊的形勢岌岌可危。
小林光一的棋力此時已進入巔峰期,說其為日本第一人並不為過,而聶衛平此前也從未戰勝過對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聶衛平還要赴日客場作戰,但他卻一路吃得飽睡得香,顯示出極佳的心理素質。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日本方面在賽前安排遊覽熱海著名的景點,也是一處自殺勝地,但聶衛平也絲毫不受影響,反而迸發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鬥志。
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自信,聶衛平在對局中得以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水平,而小林光一則成為了壓力更大的那一方。
在該局的一個關鍵處,聶衛平其實已經相當危險,但是他的落子依然力量十足,讓小林光一在本該出手決勝的時候對自己的判斷和計算產生了懷疑,最終浪費了大好的機會。
局後,輸棋的小林光一拿著紙質的棋譜盯著看了幾分鐘,一語不發。在最關鍵的比賽中,戰勝從未戰勝過的對手,聶衛平最終以三連勝為中國隊捧回了首屆擂臺賽的優勝獎盃。
第二屆擂臺賽,聶衛平面臨的形勢更加險惡,對方在還有5人的情況下便打到了聶衛平的帳下。結果聶衛平連勝片岡聰、山城宏、酒井猛和武宮正樹4人,將比賽拖至最後決戰。
日本隊的主將有著「美學大竹」之稱的大竹英雄同樣也是一位自信滿滿、極具性格的棋手,在首屆比賽時,他曾經以局外人的身份評論聶衛平就像「小相撲」,而藤澤秀行則是「大相撲」,「大相撲不用怎麼發力,小相撲自己就會摔下臺去了」。
而這一次比賽他以主將身份出戰,在日本隊形勢極其有利的情況下,大竹英雄再次說出了「我就是個拿鞭子的人」的名言,言下之意,根本用不著自己出場,日本隊就會獲勝。
聶衛平戰勝大竹英雄後,對方懊惱不已
當然,聶衛平的發揮讓他的豪言完全落空,「拿鞭子的人」不得不親自出馬。賽前,大竹英雄親自定製了一件西服送給聶衛平,而聶衛平就在最後的決戰中身穿著這件西服,贏得了比賽。
換作一般人,在這樣的重大比賽上,「鑽進對手的套子中」總會心存忌諱,而對於聶衛平來說這完全不是問題——你送給我什麼,我就接什麼,最後贏的總是我。
日本媒體對於這場大戰的評論
第四屆日中擂臺賽,聶衛平再一次被逼到面對日方七員大將的絕境。在日本HNK電視臺的全球直播中,聶衛平大勝依田紀基,隨後又戰勝淡路修三九段,創造11連勝的奇蹟。賽後聶衛平乘著酒興,縱情高歌了一曲《少年壯志不言愁》。
然而,凡事總有兩面性,所謂過猶不及。強烈的執著和自信帶給了聶衛平空前的成功,卻也讓聶衛平品嘗到了最慘痛的失利。
1989年的應氏杯決賽,前三局他2-1領先韓國棋手曹薰鉉,距離奪冠只差一步。決賽的最後兩局被安排在新加坡進行,聶衛平為了這場決賽潛心備戰達數月之久。
在比賽前10天,聶衛平執意要前往香港參加一個橋牌比賽,他認為決賽前放鬆一下更有利於水平的發揮,而妻子孔祥明再三勸阻,讓他跟著代表團一起出發,儘可能避免意外的發生。爭論的最後,還是聶衛平獲得了勝利——他帶上行李,前往香港開始了愉快的橋牌之旅。
橋牌比賽結束後,聶衛平從香港乘飛機前往新加坡——當然,機票是事前有專人幫他訂好的。
然而,或許是訂票者的一時疏忽,或許是聶衛平根本沒往心裡去,總之,他登上飛機的時候並不知道這班飛機是經停曼谷後再飛新加坡的。於是,不懂英語的聶衛平在曼谷稀裡糊塗地提著行李下了飛機,最後才搞清楚這是曼谷不是新加坡,於是又手忙腳亂地再次登機。一番折騰後大汗淋漓,飛機上空調一吹,到了新加坡便開始發燒。
然而,賽程不會顧及這些,聶衛平在決賽第四局中一度佔優的形勢下,最終被曹薰鉉以1點的微弱優勢逆轉。這一敗,成為了聶衛平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決勝局,聶衛平完全不在狀態,僅僅145手便完敗收場。
這一結果,甚至被認為直接改寫了近代棋壇的歷史——此前並不為中國人所知的曹薰鉉回到韓國後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歡迎,而他的勝利也激發起韓國棋手強烈的自信,以及對圍棋空前的熱愛。在他身後,徐奉洙、劉昌赫接連登上世界圍棋的巔峰,其關門弟子李昌鎬更是獨霸世界棋壇十餘年。
剛剛看到趕超日本曙光的中國圍棋則陷入了長達近20年的低谷,在世界大賽中一冠難求。
【爭議】
時光荏苒,一轉眼,這些都已是三十餘年前的事情了。很多事情,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看清,比如聶衛平的崛起和衰落與中國圍棋之間的關係。
站在今天回過頭去看,客觀地說,以當時中國圍棋的狀況,聶衛平與曹薰鉉這場決賽的被賦予的意義應該是被誇大了的。即便是聶衛平贏得了應氏杯的決賽,難道就真能讓徐奉洙、劉昌赫們銷聲匿跡,讓李昌鎬無法嶄露頭角?
要知道,這些人在當年其實就已經相當強大,並不是曹薰鉉的奪冠才打通了他們的任督二脈,只是中國圍棋當時不知道而已。真要說影響,可能是會對80後們的李世石、崔哲瀚們是否會走上圍棋之路的影響吧?
當然,歷史是無法假設的,只有已經發生了的才是現實。
如今的中國圍棋實力雄厚,人才輩出,棋迷們對三十年前發生的那一切已經不再那麼耿耿於懷。而真正要去品嘗那場決戰失利的滋味的,還是聶衛平自己。
也正是從那時起,聶衛平從一個絕對正面的形象,開始變得富有爭議。他的「棋聖」名號,他的口無遮攔,他的婚變,都成為了棋迷們乃至整個社會的談資。
爭議之一:棋聖
這可能是聶衛平身上最具話題性的頭銜,在他還在一線搏殺、但狀態已經下滑的歲月裡,甚至一度成為了棋迷們戲謔的話題:今天輸這個,明天輸那個,怎麼還好意思稱棋聖?!
聶衛平被授予「棋聖」證書
客觀地說,由官方授予一個健在之人為聖,本身就是一件很難有圓滿結局的事情,尤其是圍棋這種極具競技性的遊戲。
說書聖、畫聖,即使難以服眾,也還有主觀喜好和評判可以做為「擋箭牌」,而「棋聖」這東西,只要你輸棋,立刻就會引來質疑,因為輸贏這個結果是客觀存在的,找不到任何說辭。
此外,縱觀中國歷史,除孔子、孟子、關羽等極少數人,「聖」基本上是民間所封,很少有官方介入其中。
再對比近鄰日本,日本圍棋界也有幾位絕頂高手被稱為棋聖,本因坊道策、本因坊秀策都是在其身後被追封,而一代宗師吳清源則是在淡出一線棋壇之後,才有了「昭和棋聖」的稱號。
所以,「聖」這個字,其實應該是對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巨大功績的肯定評判,應該是一種「終身成就獎」。
聶衛平在36歲、尚在職業生涯鼎盛時期便獲封「棋聖」,所帶給他的煩惱遠遠多於所獲得的榮光。
多年之後,聶衛平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曾經感慨,「當年鄧老爺子(鄧小平)在牌桌上對我說,『聖人不好當啊,還是做個老百姓好』,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老爺子有先見之明。」不知如果讓聶衛平回到1988年重來一次的話,他會不會選擇推掉這個榮譽。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聶衛平被授予棋聖這件事,是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的產物。
中國圍棋自清朝中期以來,隨著國力日漸衰退而不斷下滑,到新中國解放初期已經被日本遠遠甩開。
1960年,日本圍棋代表團首次訪華,中國高手悉數登場,結果是2勝1和32敗。
第二年,日本代表團中年過五旬的女棋手伊藤友惠面對中國高手8戰全勝,兩次獲得全國圍棋賽冠軍的劉棣懷更是被殺得雙手發抖,成為中國圍棋史上最屈辱的一幕。
也正因如此,痛心疾首的陳毅元帥才為中國圍棋定下了「趕超日本」的目標。時隔僅僅二十餘年,聶衛平率領中國隊連續三屆中日圍棋擂臺賽獲勝,確實是令人激動不已的巨大成就。
此外,198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剛剛10年,整個社會面貌蒸蒸日上,但基礎薄弱,在諸多領域還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著巨大的差距。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女排的五連冠、李寧的橫空出世,才顯得那麼彌足珍貴,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人並不比其他國家的人差,他們的成功帶有極大的提振民族自信心的意義。
而聶衛平在中日圍棋擂臺賽上的表現,也同樣如此。我們現在看來有些荒唐的「封聖」之舉,在當年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可理喻。
我們常說,對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要抱以「同情之理解」,恐怕就是這個意思吧?
爭議之二 婚姻
聶衛平的婚姻能夠成為話題,其實也是時代的產物。放在今天,估計連微博熱搜都上不去。
但是在三十年前,離婚無論對於誰,都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而於棋聖聶衛平來說,自然便成了談資。
縱觀聶衛平的三段婚姻,其實就是他的人生的真實寫照。
聶衛平與孔祥明的結婚照
他的第一任妻子孔祥明與他同為職業高手,今天回過頭來看,後者在女子圍棋領域的地位,甚至高過聶衛平在男子圍棋——因為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段時間裡,孔祥明可是毫無爭議的女子圍棋世界第一人。
同為職業棋手出身,孔祥明對於棋手的需要可謂了如指掌,也正因如此,在聶衛平邁向職業生涯巔峰的那十多年裡,孔祥明是名副其實的幕後英雄,堪稱「賢內助」。
聶衛平與孔祥明的結婚十周年舞會,半年後兩人離婚
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有了孔祥明的悉心照料,才讓聶衛平了卻了一切後顧之憂,一心一意地撲在圍棋事業上。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地位的改變,已經處在職業生涯巔峰期末端的聶衛平,不得不面對一次轉變,這種轉變,既來自棋手生涯,也來自社會身份。
此時的聶衛平已經很難在職業棋壇再續輝煌,而孔祥明延續多年的照料和督促,此時或許變成了一種包袱和束縛。以應氏杯決賽前夫妻間的那次爭議為分水嶺,聶衛平的第一段婚姻也最終走向了盡頭。
聶衛平的第二任妻子王靜
與著名歌手王靜的第二段婚姻也有八年之久,但在聶衛平的生活裡似乎並沒有留下太多印記,而是一閃而過。
2001年,聶衛平迎娶了比他小23歲的蘭莉婭,巨大的年齡差距再次惹來爭議,很多人一邊吐槽「老牛吃嫩草」,一邊似乎又在等著看聶衛平再次離婚的「好戲」。
聶衛平與第三任妻子蘭莉婭
然而將近20年過去,這段婚姻卻延續了下來,伴隨著聶衛平步入花甲之年,又陪伴著他安然度過了晚期癌症的健康危機,一直延續至今。
或許,再怎麼不食人間煙火,走過了60多年人生道路的聶衛平,也還是真正讀懂了人生究竟為何吧……
爭議之三 棋力
聶衛平的棋力到底有多高,這恐怕是所謂自詡「專業」的棋迷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了。
肯定者,認為聶衛平無愧棋聖稱號;否定者,則一口咬定其只是「徒有虛名」而已,連現在的業餘高手也不見得下得過。更多的人,則是搬著小板凳,津津樂道地看著兩派棋迷「互掐」,找尋著一點一滴的樂趣。
從真正專業的角度來說,圍棋這種邏輯性極強但又變化數量為天文數字的遊戲,棋手的絕對水平是隨著時代的演進而不斷進步的。離開了所處的時代去評價棋手的棋力,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就如同討論「牛頓和如今的數學系研究生誰的水平高」一樣。
牛頓曾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棋手們同樣如此。今天的業餘棋手都能信手拈來的一個定式,或許就是過去幾百年間無數名噪一時的頂尖高手們窮盡其一生不斷研究、變化而最終得出的,能就此說那些高手們連今天的業餘棋手都不如麼?
如今,我們有幸見證了人工智慧圍棋的誕生,它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視野,無數新鮮的招法被開發出來,無數過去被盛讚的妙手、鬼手,在如今的AI面前或許都已經不再神奇。
然而,假如回到當初那個年代,你還會這麼看麼?
【結語】
看待一個人、一件事,我們都不能忽略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於聶衛平來說,他已走過的68年的人生,都有這個時代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少年時代,他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與圍棋結緣,在其家族的社會地位的背景下得以與陳毅元帥相識,並最終影響了他的一生;
青年時代,十年文革既讓聶衛平飽經磨難,卻也磨鍊出了他頑強的意志,並在逆水之舟中不退反進,最終取代老一輩棋手,成為了中國圍棋的領軍人物;
改革開放初期,恰逢聶衛平職業生涯的巔峰期,在那個中國正在從積貧積弱迅速走向復興與強大的年代裡,聶衛平以他在圍棋領域的成績,為無數中國人提振了信心,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而在輝煌的巔峰過後,他也嘗到了巨大的聲名所帶給他的壓力與煩惱……
三十年過去,如今的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作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已在數不清的領域成為全世界的領跑者,中國人再也不會為了幾個冠軍、幾塊奧運金牌而激動難抑——中國圍棋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縮影罷了。
然而,我們不應該忘記,就在並不久遠的過去,曾經有過那麼一些人,他們以自己的成就鼓舞著全體中國人奮勇向前,把那條荊棘密布的小徑,走成了今天的通天大道——在這些名字中,其中一個叫「聶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