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制帶偏了中國兩千年
周輿
謳歌古代農民起義的史記名篇《陳涉世家》被「請」出了教材,而一部「描繪秦始皇成長」的電視劇《大秦賦》最近在屏幕上熱播。
對這部美化和歌頌秦朝暴政的電視劇,老漢就不打算看了,因為僅僅從他人轉述的一些細節和畫面,就已經嘆為觀止了。
你看這個畫面,秦王是多麼地愛民如子,體恤百姓啊。
再看,李斯手指糧倉:「(秦國)府庫如此充盈,糧倉漫溢,若再不開啟一統天下之路,就要爛在糧倉裡了。」嬴政看著李斯:「六國之民,多有不能溫飽,解天下庶民於倒懸,時不待我!」
「解民倒懸」這話能從嬴政嘴裡說出來,真讓人跌落下巴。
歷史的真實是,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全面推行法家路線,對內採取暴力、恐怖的毒菜統治,把老百姓的方方面面都控制起來,最大限度地動員和集中人力物力,把秦國打造成戰國後期最強大的一部戰爭機器,對外不斷發動滅國戰爭。
秦國把戰爭帶入舉國相爭的全面戰爭模式,通過首級數量論軍功,大大增加了戰爭的殘酷性,改變了之前貴族戰爭點到為止的模式,可以說秦國的戰爭模式是不講武德。投降的士兵會被殺掉,甚至還會殺老百姓冒充軍功,這導致大量人口死亡。據不完全統計,秦滅六國共發動了22場戰爭,有記載的斬首數量為166.8萬人(清史學家梁玉繩考證),未計入者,不知凡幾。
整個戰國時代,六國對秦國又恨又怕又是鄙夷,稱它為「虎狼之國」。但這個劇竟然信口雌黃的說,楚國的老百姓紛紛去投奔秦國。編劇是蠢還是壞?
最後一百多年的秦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戰爭絞肉機,甚至這臺機器的操控者,如商鞅、李斯、趙高、扶蘇、胡亥、蒙恬等人,哪個又得以善終?秦國真的是王道樂土,那裡的老百姓真的願意生活在秦國嗎?
1、關於歷代對秦政和秦制的評價問題
秦後兩千多年,歷朝歷代沒有哪個帝王對秦朝及秦制說過好話。從賈誼的《過秦論》,到杜牧的《阿房宮賦》,再到蘇洵的《六國論》,秦國的暴行和秦制的暴虐,被後人一遍又一遍的控訴,都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正確」。
而古往今來有關「逃秦」、「避秦」的傳說不絕於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寫的就是一群「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逃秦者,這一避竟避了五百年。
在歷代詩歌中,引用逃秦、避秦典故的詩詞更是不勝枚舉。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唐·韋莊)
薜帶何辭楚,桃源堪避秦(唐·李白)
桃花源上避秦人,豈料漁舟見此身。(宋·晃說之)
廣築長城一,紛紛走避秦。(宋·劉克莊)
柴門敲不應,疑是避秦人。(宋·陸遊)
盤盤幽谷造雲峰,應有逃秦隱此中(宋·舒嶽祥)
……
後世替秦始皇辯護的人真不多,翻來翻去只找到偉人的一首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對了,似乎還有張導多年前拍的《英雄》。他讓一個終於犯闕成功而有機會刺駕的英雄「無名」,被嬴政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詞所感召,而主動繳械。
2、關於大一統問題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大一統」不是啥好東西,但不好在哪裡卻說不清楚。
大一統,不僅是指國土的統一,更指當局把一切都統起來、管起來。
大一統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一切都被統了起來管了起來,社會發展被禁錮了,失去了活力。
特別是限制了商人,但當局又限制不了商業,於是商業的發展只能以贖買或侵蝕官僚體系的方式進行,最終帶來的是玉石俱焚式的社會崩塌。
再看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明,不被限制乃至獲得獨立地位的商業或商人及市民階層,始終是社會發展的總引擎或催化劑,這是西方文明不斷向前的物質動力。但這一發展模式,可以說隨著秦制的建立,在華夏大地就被杜絕了。這是中國兩千年專制社會悲劇的重要根源。
與極力貶抑商人相配套的,是禁錮思想發育,因此「焚書坑儒」也成了秦始皇必然要實施的舉措。秦始皇把《秦記》以外的他國史記,《詩》、《書》及百家之書全部燒毀,僅留下實用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後來又盡數坑殺犯禁的儒生460多人。因此,《史記·儒林列傳》說:「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此後,華夏文明實際上已經跛腳了。
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當然是為了「穩定」。秦統一之前,六國都要發展,因此鼓勵百家爭鳴,諸子各抒己見,既相互攻訐,又互採別家之長,思想兼容並包,呈現出一派空前的繁榮景象。秦始皇實現了大一統,他要避免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僅要統一思想,甚至還要剷除思想,打造一個萬馬齊喑的低平社會。
3、關於統一問題
統一未必不是好事,但要看何時統一、怎麼統一。顯然,秦國所造就的統一,出現了問題。這是農業時代的統一,最終只能玩出削平取齊的大一統。
事實上,在世界歷史上的很多時候,很多文化圈都有統一的歷史動力,如嘗試成功的羅馬帝國以及拿破崙、希特勒的失敗嘗試。這是同一文化圈可以想到的或特別想嘗試的一種遊戲。當然,即使對不同的文化圈也未必沒有征服的欲望,如蒙古人對當時已知世界的徵服。
拿破崙和希特勒兩次「統一」的失敗,主要在於歐洲各國在分化的道路上走的已經很遠,特別都有著各自表音的字母文字,同時工業化也已經發展起來,「統一」顯得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
再說,英國又伸展出去一個強大的殖民地——美國,甚至比英國本身還要強大,希特勒如何遂願?當年秦國兼併天下時也有一個體量跟它不相上下的死對頭——楚國,楚人甚至還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邁誓言,假如那時的楚國也有一個跟自身差不多的殖民地,秦國還能打敗楚國嗎?
秦國完成的統一,確有僥倖成分。但一旦完成了一次,後世都會期待將這種可能性再次變為現實,於是「統一」的戲碼不斷上演。
但問題是,後世在完成「統一」之後,面對諾大的國土,不得不承襲秦制——皇權+官僚+自耕農三結合的專制體制,而不能走上國王+貴族+國人+農奴的封建體制。
後世即便想恢復到封建也是不可能的,如漢初和西晉,結果鬧出了「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而兩漢則以「半中央集權半地方封建」為定調。
問題是,皇權+官僚+自耕農三結合的專制體制,不僅禁錮了社會發展,還一定會造成社會的定期崩潰,這也成了兩千年來的一個鐵律,無法更改。
4、關於戰亂問題
有人說,秦國的統一不僅沒有結束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反而還帶來了更多的死傷。戰國初年,各國總人口在2700—3000萬上下;秦始皇末年,人口應該在2500萬上下。到了西漢初年人口銳減三分之一以上,只剩1500萬左右。
這是對的,但問題不止於此。
因為大統一王朝,本來就是一個危如懸卵的恐怖存在,無論如何維持,終將崩潰。而每個王朝崩潰,都會出現連綿不休的戰亂,都會造成人口大滅絕。對此,我在《每次王朝崩潰都會帶走多少人陪葬?》一文中已經寫明,此處不贅。
事實上,春秋時代的「無義戰」、戰國初期的兼併之戰,都不是奔著「統一」去的,都不是舉國動員的總體戰,戰爭基本上是貴族式的,都不會給人口和社會帶來大的損害,恰恰只有秦式「統一」之戰及其後的王朝崩潰,才會給中國社會帶來莫大傷害,使中國走入了無法持續積累、不斷循環的歷史怪圈。
5、關於道統問題
秦國的「統一」還涉及到古代道統隕滅這一重大課題,之前無人談及。
古代改易天命不是一件易事,比如周代商就費了很多周折,「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侍商。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天下不是隨便搶的,哪怕商王做的不對,天下也未必應該屬於周人,你周人得充分表露出自己的德性,才能問罪商人,才能服眾。
與其說,這表明周人要尊崇道統,不如說還要尊重各方國的諸侯,也就是尊崇天下民意。因此,道統在根本上就是民意。
但秦國幾百年來的兼併戰爭,及滅掉周王室,就是有背道統。對此,除了法家,當時各家都是反對的。
事實上,道家的「小國寡民」,儒家的「克己復禮」,墨家的「兼愛非攻」,都是針對「兼併」提出來的,他們都看到兼併所助長的不顧道義的暴力傾向。這些學說,在當時都是「反動」的,而只有鼓吹大一統的法家才是「進步」的。
秦國尊崇法家,在戰國後期將兼併玩成「統一」,這是不合道統的,不僅邁過了道家說的道和德,還邁過了儒家德仁和義,最終定位於力——暴力。
秦德「統一」,距離道統太遠了。也就是距離民意太遠了,距離六國的民意太遠了。
後世每個專制王朝的建立,都在效仿秦國,都是以力服人,而不是以理服人或以道服人。「篡位」而來的王莽新朝和西晉,都死的很慘;而「篡位」而來的北宋,則對軍權格外忌憚,想方設法予以削弱,終致一朝對外孱弱。
反觀日本,對天皇一系的道統和法統格外尊崇,後世無論打成什麼樣子,也不會生起廢黜之念,暴力兼併者最多掛個「大將軍」的招牌,而不能稱王稱帝,同時也不能廢除封建制度。
這是好事,這叫有規矩,這叫不破壞最高道統和秩序。為此,當1853年黑船叩門後,日本的下層武士得以擁護天皇的名義,推翻保守僵化的幕府統治,立即改弦更張,實現維新。
而再看當時的大清,是皇權下的官僚體制,想進行變法是多麼難啊。直到甲午戰爭慘敗後的1898年,才有了類似明治維新的舉動,就別說最終也沒搞成,就說在時間上已經晚了很多。
6、秦制把中國帶偏了兩千年
秦制的真正問題,不是暴政不暴政的,不是戰亂不戰亂的,根本問題是把中國帶偏了,這一偏就是兩千年。
中國在歐亞大陸的最東頭,從版圖和歷史上看,在地球上無獨有偶,渾似歐亞大陸最西頭的歐洲。但中國沒有歐洲的一個好處,那就是歐洲始終沒「統一」,至今才玩到了「歐盟」階段,而英國昨天才剛剛脫歐。
一個文化圈下的多國自主發展體系,有很多好處,而核心是在多國競爭機制下,各國都要謀求自身發展,都要去不斷挖掘潛力,都不能弱民和愚民。民氣伸展,社會就能發展。
如果形成了大一統,問題就來了。首先是不存在競爭壓力了,統治者首先想到的是弱民、愚民、殘民。特別是對商業和思想這兩個最活躍的領域,他們最為防範。
大一統專制王朝還要特別防範軍隊,因此王朝軍隊往往只是紙老虎,對外一灘泥,對內也只能嚇唬老百姓。其實只要給軍官足夠的權力和時間,王朝軍隊不會不強大,如當年的嶽家軍、戚家軍、湘軍之類,但這恰恰是每個王朝要刻意防範的。因此,北宋儘管創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文明,但軍隊卻沒有戰鬥力,因此被金人滅了國,一切酷似「近代化」的文明成果都隨之煙消雲散。
因此,秦制的真正問題,是把中國的道路帶偏了。賣國、害國、毀國和滅國,這都算是小問題,大問題是誤國,因為走不上正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直到辛亥革命,中國文明才迷途知返、撥亂反正。
秦制的核心是限制自由,限制發展,王朝初期的那個筐是死的,裝不下日後發展帶來的種種成果,因而造成定期崩潰,歷史成果無法積累。
秦制毀滅了思想自由,毀滅了道統,皇權壓倒了一切,讓高於權力和功利的信仰無法誕生。在每個王朝的中後期,隨著商品化和消費化的浪潮,社會道德必然開始惡化。
有人說秦制有萬般不是,但也許有最後一個好處,那就是隨著大一統的建立,有利於華夏文明圈的穩定和開拓,為我們華夏文明拓展了生存空間。這個說法也是不對的。
事實上,假如戰國後期的秦國不是以「統一」為念,七國皆以向外擴張為職志,而以各國首都為擴張基地,擴張成本將大為降低,華夏文明圈的版圖還將擴大。如果秦趙燕三國,都致力於向北擴張,那麼未來兩千年的遊牧之患也許那時就消除了。
再以三國為例,那時人口都打的快沒了,死了90%以上,「西羌、東胡等落後民族也趁亂向中原進犯。但由於……中原文化並未失墜,各地政治也得以很快重組,各地所重新組織起來的軍事力量甚至比過去的王朝軍隊還要強大,以至於在諸侯割據三國分治時期,各路諸侯可有效抵禦異族的進犯,甚至還趁勢向外徵伐,拓展了華夏版圖。如魏武五徵烏丸,孔明平南蠻,東吳服南越、佔臺灣。」(見拙作《江山豈是哭來的——正說劉備》前言《越亂越精彩》)
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那時三國雖小,但個個都是小強,是吃肉的狼。而後世的西晉、北宋倒是大,但都是吃草的肥豬。
說到底,秦制只為少數人而設,而壓制了全體人的自由,社會走向內捲化,於是這個遊戲只變成了一個維持型的遊戲,而不是拓展型得。遊戲進行時就很憋悶,更別提時不時的還上演個定期崩潰。
秦制把中國帶偏了兩千年,沒說錯吧?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秦始皇,他只是「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大業是他祖先訂下的。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怪法家,人家發現了這種玩法,是因為在這塊土地上有這種可行性。也許要怪秦國傳說中抄襲了波斯的制度?
也許最終要怪我們距離文明中心太過遙遠,而且理條件是半封閉的,很難造成多元化的對撞機會?也許還是要怪九宮格的地形,中間還是一個大十字架,的確便於統一?
202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