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輿丨秦制帶偏了中國兩千年

2021-02-19 周輿九世

秦制帶偏了中國兩千年

周輿

 

謳歌古代農民起義的史記名篇《陳涉世家》被「請」出了教材,而一部「描繪秦始皇成長」的電視劇《大秦賦》最近在屏幕上熱播。

 

對這部美化和歌頌秦朝暴政的電視劇,老漢就不打算看了,因為僅僅從他人轉述的一些細節和畫面,就已經嘆為觀止了。

 

你看這個畫面,秦王是多麼地愛民如子,體恤百姓啊。



再看,李斯手指糧倉:「(秦國)府庫如此充盈,糧倉漫溢,若再不開啟一統天下之路,就要爛在糧倉裡了。」嬴政看著李斯:「六國之民,多有不能溫飽,解天下庶民於倒懸,時不待我!」

「解民倒懸」這話能從嬴政嘴裡說出來,真讓人跌落下巴。

 

歷史的真實是,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全面推行法家路線,對內採取暴力、恐怖的毒菜統治,把老百姓的方方面面都控制起來,最大限度地動員和集中人力物力,把秦國打造成戰國後期最強大的一部戰爭機器,對外不斷發動滅國戰爭。

 

秦國把戰爭帶入舉國相爭的全面戰爭模式,通過首級數量論軍功,大大增加了戰爭的殘酷性,改變了之前貴族戰爭點到為止的模式,可以說秦國的戰爭模式是不講武德。投降的士兵會被殺掉,甚至還會殺老百姓冒充軍功,這導致大量人口死亡。據不完全統計,秦滅六國共發動了22場戰爭,有記載的斬首數量為166.8萬人(清史學家梁玉繩考證),未計入者,不知凡幾。

 

整個戰國時代,六國對秦國又恨又怕又是鄙夷,稱它為「虎狼之國」。但這個劇竟然信口雌黃的說,楚國的老百姓紛紛去投奔秦國。編劇是蠢還是壞?

 

最後一百多年的秦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戰爭絞肉機,甚至這臺機器的操控者,如商鞅、李斯、趙高、扶蘇、胡亥、蒙恬等人,哪個又得以善終?秦國真的是王道樂土,那裡的老百姓真的願意生活在秦國嗎?

 

 

1、關於歷代對秦政和秦制的評價問題

秦後兩千多年,歷朝歷代沒有哪個帝王對秦朝及秦制說過好話。從賈誼的《過秦論》,到杜牧的《阿房宮賦》,再到蘇洵的《六國論》,秦國的暴行和秦制的暴虐,被後人一遍又一遍的控訴,都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正確」。

 

而古往今來有關「逃秦」、「避秦」的傳說不絕於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寫的就是一群「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逃秦者,這一避竟避了五百年。

 

在歷代詩歌中,引用逃秦、避秦典故的詩詞更是不勝枚舉。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唐·韋莊)

薜帶何辭楚,桃源堪避秦(唐·李白)

桃花源上避秦人,豈料漁舟見此身。(宋·晃說之)

廣築長城一,紛紛走避秦。(宋·劉克莊)

柴門敲不應,疑是避秦人。(宋·陸遊)

盤盤幽谷造雲峰,應有逃秦隱此中(宋·舒嶽祥)

……

 

後世替秦始皇辯護的人真不多,翻來翻去只找到偉人的一首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對了,似乎還有張導多年前拍的《英雄》。他讓一個終於犯闕成功而有機會刺駕的英雄「無名」,被嬴政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詞所感召,而主動繳械。

 

 

2、關於大一統問題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大一統」不是啥好東西,但不好在哪裡卻說不清楚。

 

大一統,不僅是指國土的統一,更指當局把一切都統起來、管起來。

 

大一統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一切都被統了起來管了起來,社會發展被禁錮了,失去了活力。

 

特別是限制了商人,但當局又限制不了商業,於是商業的發展只能以贖買或侵蝕官僚體系的方式進行,最終帶來的是玉石俱焚式的社會崩塌。

 

再看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明,不被限制乃至獲得獨立地位的商業或商人及市民階層,始終是社會發展的總引擎或催化劑,這是西方文明不斷向前的物質動力。但這一發展模式,可以說隨著秦制的建立,在華夏大地就被杜絕了。這是中國兩千年專制社會悲劇的重要根源。

 

與極力貶抑商人相配套的,是禁錮思想發育,因此「焚書坑儒」也成了秦始皇必然要實施的舉措。秦始皇把《秦記》以外的他國史記,《詩》、《書》及百家之書全部燒毀,僅留下實用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後來又盡數坑殺犯禁的儒生460多人。因此,《史記·儒林列傳》說:「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此後,華夏文明實際上已經跛腳了。

 

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當然是為了「穩定」。秦統一之前,六國都要發展,因此鼓勵百家爭鳴,諸子各抒己見,既相互攻訐,又互採別家之長,思想兼容並包,呈現出一派空前的繁榮景象。秦始皇實現了大一統,他要避免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僅要統一思想,甚至還要剷除思想,打造一個萬馬齊喑的低平社會。

 

 

3、關於統一問題

統一未必不是好事,但要看何時統一、怎麼統一。顯然,秦國所造就的統一,出現了問題。這是農業時代的統一,最終只能玩出削平取齊的大一統。

 

事實上,在世界歷史上的很多時候,很多文化圈都有統一的歷史動力,如嘗試成功的羅馬帝國以及拿破崙、希特勒的失敗嘗試。這是同一文化圈可以想到的或特別想嘗試的一種遊戲。當然,即使對不同的文化圈也未必沒有征服的欲望,如蒙古人對當時已知世界的徵服。

 

拿破崙和希特勒兩次「統一」的失敗,主要在於歐洲各國在分化的道路上走的已經很遠,特別都有著各自表音的字母文字,同時工業化也已經發展起來,「統一」顯得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

 

再說,英國又伸展出去一個強大的殖民地——美國,甚至比英國本身還要強大,希特勒如何遂願?當年秦國兼併天下時也有一個體量跟它不相上下的死對頭——楚國,楚人甚至還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邁誓言,假如那時的楚國也有一個跟自身差不多的殖民地,秦國還能打敗楚國嗎?

 

秦國完成的統一,確有僥倖成分。但一旦完成了一次,後世都會期待將這種可能性再次變為現實,於是「統一」的戲碼不斷上演。

 

但問題是,後世在完成「統一」之後,面對諾大的國土,不得不承襲秦制——皇權+官僚+自耕農三結合的專制體制,而不能走上國王+貴族+國人+農奴的封建體制。

 

後世即便想恢復到封建也是不可能的,如漢初和西晉,結果鬧出了「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而兩漢則以「半中央集權半地方封建」為定調。

 

問題是,皇權+官僚+自耕農三結合的專制體制,不僅禁錮了社會發展,還一定會造成社會的定期崩潰,這也成了兩千年來的一個鐵律,無法更改。

 

 

4、關於戰亂問題

有人說,秦國的統一不僅沒有結束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反而還帶來了更多的死傷。戰國初年,各國總人口在2700—3000萬上下;秦始皇末年,人口應該在2500萬上下。到了西漢初年人口銳減三分之一以上,只剩1500萬左右。

 

這是對的,但問題不止於此。

 

因為大統一王朝,本來就是一個危如懸卵的恐怖存在,無論如何維持,終將崩潰。而每個王朝崩潰,都會出現連綿不休的戰亂,都會造成人口大滅絕。對此,我在《每次王朝崩潰都會帶走多少人陪葬?》一文中已經寫明,此處不贅。

 

事實上,春秋時代的「無義戰」、戰國初期的兼併之戰,都不是奔著「統一」去的,都不是舉國動員的總體戰,戰爭基本上是貴族式的,都不會給人口和社會帶來大的損害,恰恰只有秦式「統一」之戰及其後的王朝崩潰,才會給中國社會帶來莫大傷害,使中國走入了無法持續積累、不斷循環的歷史怪圈。

 

 

5、關於道統問題

秦國的「統一」還涉及到古代道統隕滅這一重大課題,之前無人談及。

 

古代改易天命不是一件易事,比如周代商就費了很多周折,「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侍商。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天下不是隨便搶的,哪怕商王做的不對,天下也未必應該屬於周人,你周人得充分表露出自己的德性,才能問罪商人,才能服眾。

 

與其說,這表明周人要尊崇道統,不如說還要尊重各方國的諸侯,也就是尊崇天下民意。因此,道統在根本上就是民意。

 

但秦國幾百年來的兼併戰爭,及滅掉周王室,就是有背道統。對此,除了法家,當時各家都是反對的。

 

事實上,道家的「小國寡民」,儒家的「克己復禮」,墨家的「兼愛非攻」,都是針對「兼併」提出來的,他們都看到兼併所助長的不顧道義的暴力傾向。這些學說,在當時都是「反動」的,而只有鼓吹大一統的法家才是「進步」的。

 

秦國尊崇法家,在戰國後期將兼併玩成「統一」,這是不合道統的,不僅邁過了道家說的道和德,還邁過了儒家德仁和義,最終定位於力——暴力。

 

秦德「統一」,距離道統太遠了。也就是距離民意太遠了,距離六國的民意太遠了。

 

後世每個專制王朝的建立,都在效仿秦國,都是以力服人,而不是以理服人或以道服人。「篡位」而來的王莽新朝和西晉,都死的很慘;而「篡位」而來的北宋,則對軍權格外忌憚,想方設法予以削弱,終致一朝對外孱弱。

 

反觀日本,對天皇一系的道統和法統格外尊崇,後世無論打成什麼樣子,也不會生起廢黜之念,暴力兼併者最多掛個「大將軍」的招牌,而不能稱王稱帝,同時也不能廢除封建制度。

 

這是好事,這叫有規矩,這叫不破壞最高道統和秩序。為此,當1853年黑船叩門後,日本的下層武士得以擁護天皇的名義,推翻保守僵化的幕府統治,立即改弦更張,實現維新。

 

而再看當時的大清,是皇權下的官僚體制,想進行變法是多麼難啊。直到甲午戰爭慘敗後的1898年,才有了類似明治維新的舉動,就別說最終也沒搞成,就說在時間上已經晚了很多。

 

 

6、秦制把中國帶偏了兩千年

秦制的真正問題,不是暴政不暴政的,不是戰亂不戰亂的,根本問題是把中國帶偏了,這一偏就是兩千年。

 

中國在歐亞大陸的最東頭,從版圖和歷史上看,在地球上無獨有偶,渾似歐亞大陸最西頭的歐洲。但中國沒有歐洲的一個好處,那就是歐洲始終沒「統一」,至今才玩到了「歐盟」階段,而英國昨天才剛剛脫歐。

 

一個文化圈下的多國自主發展體系,有很多好處,而核心是在多國競爭機制下,各國都要謀求自身發展,都要去不斷挖掘潛力,都不能弱民和愚民。民氣伸展,社會就能發展。

 

如果形成了大一統,問題就來了。首先是不存在競爭壓力了,統治者首先想到的是弱民、愚民、殘民。特別是對商業和思想這兩個最活躍的領域,他們最為防範。

 

大一統專制王朝還要特別防範軍隊,因此王朝軍隊往往只是紙老虎,對外一灘泥,對內也只能嚇唬老百姓。其實只要給軍官足夠的權力和時間,王朝軍隊不會不強大,如當年的嶽家軍、戚家軍、湘軍之類,但這恰恰是每個王朝要刻意防範的。因此,北宋儘管創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文明,但軍隊卻沒有戰鬥力,因此被金人滅了國,一切酷似「近代化」的文明成果都隨之煙消雲散。

 

因此,秦制的真正問題,是把中國的道路帶偏了。賣國、害國、毀國和滅國,這都算是小問題,大問題是誤國,因為走不上正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直到辛亥革命,中國文明才迷途知返、撥亂反正。

 

秦制的核心是限制自由,限制發展,王朝初期的那個筐是死的,裝不下日後發展帶來的種種成果,因而造成定期崩潰,歷史成果無法積累。

 

秦制毀滅了思想自由,毀滅了道統,皇權壓倒了一切,讓高於權力和功利的信仰無法誕生。在每個王朝的中後期,隨著商品化和消費化的浪潮,社會道德必然開始惡化。

 

有人說秦制有萬般不是,但也許有最後一個好處,那就是隨著大一統的建立,有利於華夏文明圈的穩定和開拓,為我們華夏文明拓展了生存空間。這個說法也是不對的。

 

事實上,假如戰國後期的秦國不是以「統一」為念,七國皆以向外擴張為職志,而以各國首都為擴張基地,擴張成本將大為降低,華夏文明圈的版圖還將擴大。如果秦趙燕三國,都致力於向北擴張,那麼未來兩千年的遊牧之患也許那時就消除了。

 

再以三國為例,那時人口都打的快沒了,死了90%以上,「西羌、東胡等落後民族也趁亂向中原進犯。但由於……中原文化並未失墜,各地政治也得以很快重組,各地所重新組織起來的軍事力量甚至比過去的王朝軍隊還要強大,以至於在諸侯割據三國分治時期,各路諸侯可有效抵禦異族的進犯,甚至還趁勢向外徵伐,拓展了華夏版圖。如魏武五徵烏丸,孔明平南蠻,東吳服南越、佔臺灣。」(見拙作《江山豈是哭來的——正說劉備》前言《越亂越精彩》)

 

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那時三國雖小,但個個都是小強,是吃肉的狼。而後世的西晉、北宋倒是大,但都是吃草的肥豬。

 

說到底,秦制只為少數人而設,而壓制了全體人的自由,社會走向內捲化,於是這個遊戲只變成了一個維持型的遊戲,而不是拓展型得。遊戲進行時就很憋悶,更別提時不時的還上演個定期崩潰。

 

秦制把中國帶偏了兩千年,沒說錯吧?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秦始皇,他只是「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大業是他祖先訂下的。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怪法家,人家發現了這種玩法,是因為在這塊土地上有這種可行性。也許要怪秦國傳說中抄襲了波斯的制度?

 

也許最終要怪我們距離文明中心太過遙遠,而且理條件是半封閉的,很難造成多元化的對撞機會?也許還是要怪九宮格的地形,中間還是一個大十字架,的確便於統一?

 

2020年12月25日

相關焦點

  • 秦風|秦制是否阻止了中國的現代化?(1)
    正本清源,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秦制。對於秦制,我認為要分兩部分來看,一部分是從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到秦朝滅亡時實施的秦制,我稱之為原教旨秦制。另外是秦以後實施的秦制,我可以稱之為「改良秦制」。先說一下第一部分「原教旨秦制」,其實兩種秦制,核心都只有兩條,第一個是「大政府」,即加強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
  • 漢承秦制:漢朝從秦朝繼承了什麼?
    它們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今天文物君就帶大家一探究竟作為封建時代的開創者,秦始皇和他的秦王朝可謂居功至偉。西漢建立後的中央官僚體系基本承襲秦制,雖略有所改,但在漢武帝以前基本上沒有突破秦的模式,因而有了「漢承秦制」之說。只是在漢武帝時,中央官制出現了內朝與外朝的劃分,皇權進一步集中。
  • 秦半兩
    秦半兩在現在的歷史認識中,秦半兩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戰國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以圓形方孔的秦半兩作為統一後的貨幣。自距今2336年到距今2206年,秦半兩一共生產流通了130年。後世歷代的錢幣造型均沿用了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造型。秦半兩半兩為十二銖,秦的1銖重0.65克,半兩為7.8克。
  • 戰國第一名師:四大弟子縱橫天下,影響中國兩千年
    你只是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當老師的,哪裡知道學生畢業後多能鬧騰。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蘇秦、張儀是最早加V認證的鬼谷子學生。司馬遷在《史記·蘇秦列傳》寫道: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張儀列傳》又說:張儀者,魏人也。
  • 周輿丨宣和年間的一起太學主管自殺案
    宣和年間的一起太學主管自殺案周輿  前幾天整理書籍
  • 秦半兩為什麼這麼值錢除了歷史悠久以外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戰國半兩-耀縣式-長字分腳兩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裡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
  • 半兩版式這麼多,如何區分先秦半兩、秦半兩、漢半兩?
    秦半兩:是指秦統一中國後全國流通的錢幣。鑄期為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據傳秦半兩錢文出自丞相李斯之手,玉箸體篆書、氣韻飛動、纖細有力、十分瀟灑。 漢半兩與秦半兩基本上是一脈相承,但是在秦半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區別是客觀存在的。相比較而言:秦半兩粗放原始,漢半兩秀氣精緻;秦半兩厚實不圓,漢半兩平整成園;秦半兩字體灑脫,漢半兩字體規正;等等。只要細心品味,還可以找出許多區別。
  • 從千年學府到中國V谷,兩個相距千年「網紅打卡地」為何如此奪目?
    坐落於麓山腳下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在8天長假期間,更是迎來了遠遠多於往年同期的客流。嶽麓書院創建於公元976年,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1903年,嶽麓書院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這裡是湖湘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創新學術的基地,更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縮影、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見的延續千年辦學的最古老學府之一。
  • 邱越一劍封喉,好爸爸力克恆秦科技稱霸青島市五人制足協杯
    在備受矚目的冠亞軍決賽中,眾星雲集的青島業餘五人制足壇霸主好爸爸憑藉2020賽季青島城市足球超級聯賽「銀靴」邱越價值連城的進球,以1:0力克擁有譚鑫亮、伯雲飛、張辰、孫晨龍、王曉磊、於鎬源等名將的恆秦科技,捧起冠軍獎盃。 在季軍爭奪戰中,境通達城建憑藉核心球員莫小飛的「絕殺」,以5:4險勝城陽業餘足壇勁旅鑫鴻泰,摘得銅牌。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從疾病到人心:中古醫療社會史再探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 《遠略雄心:西域兩千年》張安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華民族的先人克服種種艱難險阻
  • 【劇評】中國石窟走廊的兩千年傳奇
    【劇評】中國石窟走廊的兩千年傳奇  何鴻  該片以宏大敘事為背景,以時間為脈、石窟史為軸,連接中國石窟源——西域石窟群,又貫通中國石窟流——中原石窟群,最後將視點落定在河西、隴右石窟群,構思巧妙
  • 「 秦半兩 」2020必將崛起的收藏熱門古幣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裡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 北京 | 秦唐冬季滋補正當時
    秦唐的這道海參選用的是傳統的蔥燒方法,但海參選用了肉質更加厚實飽滿、口感更佳軟糯又略帶Q彈的南美參,先用燜制的方法讓海參充分吸飽湯汁,再收汁鎖住味道。蔥燒汁和雞油的混合清香,令這款燒海參佐絲苗飯更加香醇肥美。有食客稱這是可以當五花肉吃的海參。澆汁脆鱗東海黃魚
  • 穿越千年的愛戀┃走進瓷都景德鎮
    尤其是兩人一起制陶的情景,在愛人的陪伴下,享受泥土在手掌中溫柔旋舞的感覺……恰似生命的流轉,一團沒有生命、溼潤潤的泥巴,從此被賦予了靈氣和故事。PS:這樣的場景,相信再高冷如黛米·摩爾這樣的女神,也是能輕鬆被秒到的!還沒試過的男票趕緊學起來吧~~~
  • 古幣雙雄:秦半兩 漢五銖——帶你認識流通長達739年的長壽錢
    秦半兩和漢五銖這兩種金屬錢幣雖然稱不上特別珍貴和罕見,也並不是價值特別高的錢幣,但是因為此兩種幣鑄造量大,影響廣泛,而且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此兩種錢幣是所有古錢幣收藏愛好者都無法繞開的錢幣,所以在中國古錢幣歷史上地位很重要。
  • 秦制國家之崩潰【第五節:尊·親·賢】
    對比春秋戰國兩時代「新人」,可以看出,在公元前464年以前,來歷不明者的百分比平均數為總人數26%;彼時以後則平均數達55%。略比較春秋與戰國的卿相。第一點,戰國的卿相既無一定的任期,也不是終身職。春秋之卿,若不是中路閔兇,被殺或被逐,大多在職終其身,或一直到他自願退休歸老為止。
  • 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域劃分制度總結!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分封制 自從有了國家,隨之就產生了管理的問題。國家越大,管理問題就越突出。中國古代,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間接統治,即劃分行政區域,由各區域的代理人代表最高統治者實行統治。對古代君王來說,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間接統治的方式,然後才是依山川形便、風土民俗劃分行政區域。
  • 陳鵬飛:漢魏服制論罪的禮法合治意義
    社會成就服制即中國古代的喪服制度。它以親屬關係為基礎,按服喪期限及治喪時喪服質地的差別,確定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服敘及相應的守喪行為規範。服制論罪本是依據親屬關係尊卑及遠近的服敘標準,進行定罪量刑。但是,由於中國古代「罪」字有犯法、過錯、刑罰等含義,因而服制論罪不僅包括以服制限制親屬連坐、處置親屬相犯的刑事司法活動,還包括官方調解、審理親情糾紛活動以及鄉裡宗族的教化訓誡活動。漢初推行孝治,除以孝悌力田政令獎勵農耕、恢復社會秩序外,還持續頒詔限制親屬連坐,緩和社會矛盾。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康有為為變法而作的《新學偽經考》,將漢代儒生視為騙子,指出焚書坑儒是一樁兩千年的騙局。他認為,「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先秦經典是秦漢以後逐漸散佚的,秦始皇只是在背黑鍋。他還說,「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絕」,秦始皇雖在鹹陽坑了460餘人,但天下儒生眾多,「尚不啻百億萬也」,比如西漢的伏生、叔孫通等就是秦朝的博士,也沒見他們被迫害致死,儒學也沒有斷絕。
  • [說項羽]1.嬴統六合傳二世,楚雖三戶誓滅秦
    "秦"作為一個王朝的名字,對今天的人們而言已變得古老而遙遠,成為故紙堆中一段陰冷而剛烈的歷史。它在兩千多年前的興起,讓無數的後人或稱羨或憤怒或驚悸或詫異,但無論屬於哪種傾向,人們都不得不一致認同∶秦王朝的建立,從此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