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秦制。對於秦制,我認為要分兩部分來看,一部分是從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到秦朝滅亡時實施的秦制,我稱之為原教旨秦制。另外是秦以後實施的秦制,我可以稱之為「改良秦制」。
先說一下第一部分「原教旨秦制」,其實兩種秦制,核心都只有兩條,第一個是「大政府」,即加強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第二是「法治」,這個法治即為「使用法律條文治國」,雖然是維護國君的利益,但是比周禮要平等多了,起碼貴族犯法也要懲罰。而原教旨秦制與後世的秦制最大的不同就是原教旨秦制對於社會管理是更加嚴苛的,禁止商人,禁止諸子百家的人來秦國講學,同時禁止私藏兵器。這主要是因為秦國面對的是一個大爭之世戰國時代。基本上打仗是常態。可以看出,當時秦法的部分條款與後世戰時的管理條例是異曲同工的。當然,秦朝滅亡的原因就在於在已經統一的秦朝繼續實施與時代不合的戰時法律,而沒有適時的做出調整,最終導致滅亡。
再說一下後世繼承下來的秦制,其實後世繼承下來的主要是「大政府」和「法治」,並沒有繼承秦代的「戰時法典」,而最關鍵的關於「秦法遏制中國現代化」的論斷就在於此,不少學者(比如秦暉)秦制打破了周代的「小共同體本位」,而實行以國家為核心的「大共同體本位」,從而扼殺了個人自由以及現代化的產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私以為,世界列國的政治現代化都分兩步,第一步是打破小共同體,建立大共同體,第二步是完成內部的權力制衡,並進而實現科學的決策。如果兩步搞反,國家絕對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從這個角度來講,法國的現代化並非始於法國大革命,而是始於路易十四將法國變成一個中央集權的王國。
另外,被眾多人忽略的是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對於皇權都有相當的制衡,比如說在唐朝,中書省有權駁回皇帝的詔令。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古代大部分時期一直都是實行「一體多元」的政策。
在唐朝時期,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在中國廣為傳播。這比同時期仍然保留著對異端進行迫害的歐洲要好得多。這些都是在秦制之下實現的。某種意義上來講,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然是秦制的延伸和改良,延伸是黨的控制力已經可以從中央直達村或者街道一級的行政單位,比皇權至多延伸到縣一級的秦制要更加深入基層。改良是共和國形成了以人大與政協為核心的科學決策機制。使政府的決策更加穩健。其實,明朝廢丞相,用八股文進行科舉考試的方式對於現代化的遏制更大。因為廢丞相徹底撤掉了對皇權的限制,而八股取士徹底放棄了多元化的選擇。
古往今來,許多批評或者表揚秦制的都借秦制議論當今政事,比如柳宗元在其《封建論》中借對於秦一統六國的讚揚表達對於藩鎮割據的擔憂。而在當今社會,不少人借著批判秦制大肆宣揚自由主義的思想。在政治上,他們認同「政府不應該思考管理什麼,而是應該思考不管什麼」的小政府主義。在經濟管理上,他們認為經濟的管理應該完全交給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這裡,我先來分析一下經濟政策,大蕭條的悲劇已經證明這種經濟模式對於經濟的繁榮從長久來看毫無建樹。另外,如果將政府的影響力排除出市場,那需要長期投資的高成本但是十分重要的項目,例如基建,半導體等都會因為缺少利潤而被廢止。
再來看一下小政府,小政府是指對於社會事務,政府能不管就不管,那麼社會交給誰來管呢?自由主義者又發明了一套名為「小政府大社會」的說辭,即為通過各種民間組織來實行管理。這樣做有三大後果:
第一, 民間組織的管理會使社會進一步分化成許多小群體,使社會共識喪失。
第二, 與政府相比,民間組織無力負擔巨大的管理成本,因此社會管理會做得較為馬虎。
第三, 如果採用民間組織來管,質量有時難以保證,可能大批的黑幫,邪教,極端組織等無公心的組織會進入社會管理,參見巴西特色的「黑幫治國」。
因此,小政府和完全自由市場經濟,若在正常時期下,一定要慎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微信聯繫方式: hushiqi123456789
我們的郵箱:funplorer0102@163.com
謝謝你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