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夏電影」)推出的電影市場違約大眾舉報平臺「電影壹壹零」小程序已經悄然上線,該款小程序通過「曬票根」贏取獎勵的方式鼓勵觀眾曬出票根,試圖藉此對電影市場中的「偷票房」行為進行監管,目前「電影壹壹零」上的有獎曬票根活動已經進行了3期。
公開資料顯示,華夏電影成立於2003年,是我國第二家擁有進口影片全國發行權的電影發行公司。成立16年來,經華夏電影發行的影片多達上千部,華夏電影在發行進口片的同時,十分重視國產電影的發行,致力於做製片方與影院之間的橋梁。
如今,「偷票房 」早已不再是新鮮事,從2009年影片《阿童木》被曝票房注水,首次驚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介入處理,片方為虛假票房致歉開始,到2013年曝電影《風暴》被「偷票房」,再到去年電影《我不是藥神》涉嫌「偷票房」,關於影片「偷票房」的傳聞一直不絕於耳。
而據電影壹壹零相關負責人介紹,業內常見的偷票房方式為「手寫票,自打票」。此類電影票通常不會錄入影院票務系統,更不會在公開的票務平臺顯示排放信息。這種方式雖然技術含量最低,卻為影院帶來了百分之百的利潤。
除了傳統的手寫票,影院還會通過「挪票房」的方式違法盈利,由於不同電影在發行時被預估的受歡迎程度不同,因此發行方和影院有不同的分成比例,分成比例較小的電影則存在被影院「挪票房」的風險。
為了賺取高額利潤,一些影院還將電影票強行搭售飲料、爆米花等食品消費,而出售食品的費用並不參與票房分帳,屬於影院的純利潤。另一種偷票房的行為是「偷梁換柱」,單位或企業包場購買的團體票根本不會計入所看的片子上,而是被影院有意錄入期望增加票房的片子的帳面上。
影評人劉賀指出,在影視行業整體遇冷的形勢之下,影院所負擔的經營壓力非常大,大多影院的經營狀況都處於虧損或基本持平的狀態,而這種生存壓力正是導致影院「偷票房」的關鍵原因。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看來,除了影院為牟利會滋生「偷票房」的行為外,電影的發行方也希望能夠借高票房製造市場噱頭。「大多數觀眾通常會選擇票房高的影片觀看,發行方也能實現更多的分成。」
「通常情況下『偷票房』是影片發行方與影院的私下交易,如果能夠通過獎勵和集中展示的方式讓觀眾參與監管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方式。」魏鵬舉坦言,目前電影壹壹零的輻射能力有限,觀眾的用戶黏性決定了該款小程序能否真正起到監管作用、未來能否實現有力的監管仍有待觀察。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