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資本論昨天發布了一篇文章《與<百團大戰>同檔很悲催,華誼博納老總暗示票房被「偷」》,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局長張宏森轉發了這篇文章,並在朋友圈點評:
「懷疑和批判可以指向個別苟且的影院行為,但憤怒和咆哮決不能無邊擴展,傷及電影本身,傷及以電影紀念抗戰的莊重行動。」
24小時之內,幾輪隔空交流,還有多個朋友幫忙溝通,有興奮,也有惶恐。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第一次見到如此坦誠溝通的領導,雖仍有分歧,但我們願意尋找最大公約數。
因為小娛有不少朋友都熟識張宏森,大家喜歡稱其為森局。那小娛也不怯生的跟著叫一句森局吧。其實看到森局如此點評,小娛內心其實是安心的。
標題一事,自媒體或許有自媒體希望引人注目的一種考量;但回到新聞本身,森局也未否認這篇文章的真實度:
個別影院為所謂「業績」,有偷、挪、改、編之行為,的確是種玷汙行為,對此,有一說一,事實為據,依章問罰,決無赦免。
不過這種新聞一出,小娛認識的幾位朋友卻給予了不同的評論,觀點截然相反,一度引發論戰,甚至有人想到其參與抗戰的外祖父,小娛自己也在熱烈討論中,回想起中學時最愛看的《紅櫻桃》、《恰同學少年》等作品。
今日,娛樂資本論多位記者也在今天集體來到影院觀看《百團大戰》,採訪多位電影觀眾,並獲得了電影局的獨家回應。希望藉此,探討一下當下主旋律電影的得與失,以及現在面對的複雜語境。
主旋律電影被力推:國內外通用模式
主旋律電影的受眾,說白了還是年輕人居多。年輕人,在意識形態上,總是非常容易極化,愛則摯愛,厭則至極。而一說起主旋律電影,不少年輕人就皺起了眉頭,甚至在豆瓣、時光網等打低分以發洩情緒。
若不曾看過,怎麼能批?又怎麼能誇?今天,小娛在影院現場隨機採訪的5位觀眾,他們分別給了5、6、6、8、10分,平均下來7分,有人評價「跟其他抗戰片沒啥兩樣」,也有人「看的過程中哭了好幾次」。
不過針對不少網友的評論「中國主旋律電影太多,外國主旋律電影很少」,這卻又是大大的誤會。
甚至可以這麼說,美國不少商業大片,都有美軍的宣傳色彩:《世界大戰》秀陸軍,《超級戰艦》秀海軍,《壯志凌雲》秀空軍,《洛杉磯之戰》秀海軍陸戰隊,《獨立日》秀NASA,《變形金剛2》更是美國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最大的一次聯合拍攝行動,以上的還主要是些虛擬戰爭故事。
至於紀念二戰等美軍光榮史,那就更多了,《珍珠港》、《中途島之戰》、《兄弟連》,數都數不過來。而美軍為了宣傳自身形象,利用提供合作等利益作為交換條件,參與劇本的電影大片更是不勝枚舉,《獨立日》、《24小時》、《刺殺賓·拉登》等,都被曝有美軍公關部門參與劇本修改。
而和中國文化更為接近的韓國,在「炮製」主旋律影片方面,同樣非常積極和熱衷。像韓國最高票房、最高觀影人次的《鳴梁》,從提前觀影到正式公映,韓國時任國防部長韓民求,就帶領韓國國防部集體提前觀映,韓國安全行政部長官也湊了熱鬧。緊接著是韓國總統樸槿惠,她上映時與普通觀眾一同觀看,聚集了大量市民蜂擁觀影。
同時,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之類的組織,也在動用了一切的宣傳資源和渠道資源,力推《鳴梁》這部電影,這個過程中也使用了不少國家經費和輿論注意力。
同理,對於中國政府而言,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拍攝製作電影《百團大戰》,的確有重要的意義,正如森局所言,「歷史須銘記,烈士須緬懷,和平須珍惜,未來須警示」。
只是現在的問題,更多的是中國近些年來在對普通民眾的文化號召力上,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具體到《百團大戰》中,管理部門有宣傳壓力,而眾多官方渠道未能有足夠的號召力,院線則簡單粗暴的進行排片管制甚至是偷票房,才讓不少觀眾產生反感,甚至將對偷票房的怒火,轉移到了電影本身。
《百團大戰》創作用心了,但不夠貼近年輕人
今天和朋友聊起森局的點評時,忽然想到了當年看的《恰同學少年》、《三毛從軍記》、《大決戰》等作品,甚至包括《建黨偉業》,對當時年輕的小娛而言,都有不少激勵或者點撥的作用。所以終究到底,《百團大戰》還是得回到電影本身,它,足夠好嗎?小娛採訪得到的數據是,平均7分。
從小娛個人的觀感,以及採訪了一些業內做過主旋律題材的從業者而言,這部電影其實很「燃」——「要想種族不滅,唯有抗戰到底」、「彭大將軍好樣滴,有種!男兒當自強!」、「根據地是有規矩的,進來出去是要路條的,你一個小鬼子的大隊在我的根據地隨便進出,我就得把你留下來」、「黃沙熱血尤未冷,赤膽忠魂再戰勇」……
無論是同志犧牲時,還是熱血奮進時,抑或領導人在壯懷激烈抒發熱情時,這些臺詞和人物表現其實都非常具有張力,而且這種張力是普通題材的電影中非常匱乏的血性和魂魄。
但,《百團大戰》在畫面呈現、導演技法以及表現形態上,真的沒有那麼好。究其本質,《百團大戰》還是戰爭大片,要想打動年輕人,特效和畫面還是很重要的。但其畫面上不夠宏大、色調上也不夠激情,整個視覺包裝都顯得離《血戰太平洋》等二戰大片有很遠的距離,反而有點像一個高成本的電視劇。而且在主演的票房號召力上,相比《建國大業》、《建黨偉業》要弱化了不少,尤其是主角都缺乏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對於這一點,其實也有總局的朋友向娛樂資本論坦誠:
「因為時間緊任務重,質量上是有一些遺憾。」
另外,也有曾經做過主旋律作品的製作人告訴小娛,他個人覺得比較好的選拔創作團隊的方式,「就是從藝術家裡面挑選,像《建黨大業》的黃建新導演很強,因為他能打造整體效果更好的視角,市場觀念也離年輕人更貼近;而拍過《大閱兵》的陳凱歌,非常喜歡宏大、家國敘事,其實也很合適。」
屈辱之中奮起,以血肉築長城,不致亡國滅種,這就是國之驕傲,就是屈辱史中的閃光,也抗戰片這種類型片中最偉大的燃點。《百團大戰》選擇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出現,從民眾心理和輿論引導的角度上看,也是恰當的。
而這裡,小娛也特別希望能翻拍《喋血孤城》,這個中國地區的「史達林格勒戰役」,這個戰至「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的偉大之戰,以及裡面在抗戰時被誤解、被歧視、被判刑但仍堅守的愛國將士。
總局回應:對「偷票房」決不姑息,從嚴處理
其實今天森局回應娛樂資本論文章之後,已有電影局的相關工作人員與小娛取得聯繫。我們這才知道,面對快速變化的媒體發展,電影局現在已經有了專人負責聯絡自媒體,對各種新興渠道的了解,也成為了森局非常看重的事情。
對於「偷票房」,森局指出要「依章問罰,決無赦免」,這讓娛樂資本論感到欣慰。電影局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對於《百團大戰》當中可能出現的「偷票房」問題,一經查實,決不姑息,一定從嚴處理。同時,市場秩序是行業的生命線,電影局查處違規行為的力度還會不斷加大。
對於相關市場違規行為,總局已在政策、機構、技術等幾個角度齊頭並進,在機構上,中影和華夏甚至分別成立了專門的監票公司,全國範圍內進行監察。除了設立監票公司,電影局也在鼓勵普通觀眾進行監督,娛樂資本論文章裡列舉的改片名和手寫票的照片,都將作為電影局處理違規影院的證據。
但這位工作人員也坦承,偷票房的事情,利潤大得驚人,肯定會有人因此鋌而走險,這個鬥爭肯定不會那麼快就結束,這依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爭奪。
同時,中影股份公司發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百團大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成績,七部委的支持非常重要,同時與中影發行的努力同樣相關:
「有哪個片方做了200家影院的互動?有哪個片方做了上百場的路演?從17日就開始《百團大戰》就開始在各地路演,上周首映之後又開始二輪路演,去過很多從來沒有電影去過的三四線小城市做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