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只要進入公眾號以後,點擊右上角的白色空心頭像,把跳轉的頁面上拉到頂,點擊最下端的「全部消息」,然後在跳轉的頁面頂部「搜索」欄中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子,留言問病恕散人不能一一作答。
名家治中風後遺症
來源《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
散人註:1方適用於中風初期症屬寒痰瘀血痺經絡者,2方適用於中風時間較長症屬氣血虧虛者。
1、烏附星香湯(李仲愚)
〔組成〕制川烏10克 制白附子10克 制南星10克 木香10克
〔功能〕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主治〕面癱、面痛、中風偏癱、痺證等。
〔用法〕水煎服,1日3次,飯後服。制川烏、制白附子、制南星應先煎1小時,待藥液不麻口後再加其它藥物煎10分鐘即可。
〔方解〕烏附星香湯是李氏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自製方劑。臨床上廣泛適用於面癱、面痛、中風偏癱、痺證等疾
病,均能收到滿意的效果。面癱、面痛、中風偏癱、痺症等疾病,
其病因病機都是由於感受了風寒。如《張氏醫通》中說:「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此是陽明經脈受風毒.……自凝滯而不行.」《素問·痺論》也說:「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
本方中制川烏、制白附子、制南星都是辛溫之品,有祛風通絡、散寒、止痛、燥溫化痰作用;木香以助理氣通經;四藥配伍,相得益彰,並可以此方作基礎,隨證加減。
〔加減〕血虛者加當歸、川芎、生地、白芍四物湯以養血祛
風,有病血阻滯者加桃仁、紅花、赤芍、丹皮以活血祛瘀,筋脈
痙攣抽搐者加僵蠶、全蠍、蟬衣、蜈蚣以熄風止痙;有熱者加銀
花、連翹、黃芩、黃連等以清熱;有氣虛者加黃芪、潞黨參、白
術等以益氣;頭昏眩暈者加鉤藤、桑葉、菊花、草決明以清利頭
目;大便秘結者加酒軍、火麻仁、鬱李仁、蜂蜜等以潤腸通便。
〔按語〕本方多燥烈,對寒痰瘀血痺阻經絡者有卓效。然燥
烈之劑多傷正氣,故對體質虛弱者不宜之.
2、通脈湯(楊百茀)
〔組成〕黃芪30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桃仁10克
生地15克 川芎10克 丹皮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功效〕益氣活血,逐瘀通絡。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䞿澀,口角流涎,脈遲
緩或浮弱,舌苔薄白。
〔用法〕水煎,一日一劑,分三次溫服。
〔方解〕上述症狀,均屬「中風」的範疇,古今皆稱重證,
對其發病原因及其機理的認識,歷代爭論頗大。唐宋以前側重於
外風,多從外風立論;從金、元起側重於內風,多從內風立論。如
劉河間主「心火暴甚」;李東垣主「正氣自虛,;朱丹溪主「溼痰
生熱」;張景嶽主「內傷積損」;尤在涇則進一步主張:「無論賊風
邪氣,從外來者,必先有肝風為之內應」,從內外二因立論,這與
《內經》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是一致的;王清任
則認為中風「實因氣虧」。當然,中風井非只因氣虧,治療時還必
須活血化瘀。
本方是從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清任之補陽還五湯二方化裁而
成。根據氣為血帥,血隨氣行的理論,以黃芪為君,重在補氣;配
桂枝、桃仁、川芎、丹皮為臣,以活血通脈;用當歸、生地、白
芍、茯苓為佐使,以養血安正,使瘀去而不傷正。活血而無耗血
之慮,共奏益氣活血之效.
〔加減〕氣血虧虛者加黨參、丹參;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遠志,口眼歪斜較甚者加全蠍、蜈蚣。頭昏者加菊花、蔓荊子;失
眠者加酸棗仁、女貞子、早蓮草;語言不利較甚者加膽南星、石
菖蒲;血壓偏高者可倍用黃芪,再加入龍骨、牡蠣、磁石、珍珠
母之屬以重鎮熄風.
〔按語〕本方功擅益氣活血,對中風後遺證屬氣虛者有良效.
中風初期實證者不宜之。
溫馨提示:只要進入公眾號以後,點擊右上角的白色空心頭像,把跳轉的頁面上拉到頂,點擊最下端的「全部消息」,然後在跳轉的頁面頂部「搜索」欄中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子,留言問病恕散人不能一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