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提到香港給人的第一印象,大多數人可能首先會想到上世紀最為繁榮的香港娛樂圈與港產電影。周潤發、成龍、周星馳、林正英等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名字,給我們勾畫了一幕幕難以忘懷的畫面。
那麼關於香港足球,你又了解多少呢?城市足球系列,今天將帶大家走進東方之珠,看一看百年香港足球的興衰史。
在英國人用現代型的武器敲開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大門後,這裡便開始了這項運動的發展。百年間,他們蹣跚學步。百年間,他們曾在亞洲之巔。百年間,他們也曾跌落低谷。香港足球,對於你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1.
足球傳入香港(1841-1842年)
1841年,英國軍隊佔領香港。隨後的一年,清軍在鴉片戰爭中抗英失敗,清政府無奈之下與英國籤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就此,香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強大日不落帝國每每獲得一塊殖民地時必有一些監督者與本國公民湧入。在異國他鄉無依無靠的英國人自然需要精神上消遣,賽馬板球與足球便是那些「西洋人」帶來的玩物。至今,這三項運動依然在香港與前各英國殖民地流行。
2.
第一支球隊 華人不得入內(1886年)
1886年2月12日,英國殖民地官員詹姆斯駱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召集在港17位本國公民舉行一次小型會議,該會議的重點便是之後成立的第一支香港球隊——香港足球會(Hong Kong FC)。
既然是殖民者的運動,被殖民的華人自然無法接觸。建隊伊始,港會的球員便是清一色的「洋鬼子」。同年3月16日,球隊進行了第一場對外比賽,對手是來自英國的皇家工程師(Royal Engineers)。
3.
銀牌賽的誕生 延續至今的古老賽事(1895年)
港會這支球隊不僅是香港的第一支球隊,早在香港足總成立之前便負責了香港足球的比賽組織以及規則制定。1895年4月,作為第一任港會會長的駱克在英軍的一場晚宴上與同席的高層官員達成共識。同年9月,香港足球挑戰杯(Hong Kong Football Challenge Cup)正式成立。不久,以歐籍工程師所組成的九龍足球會在比賽中力克強敵,摘走了第一屆的冠軍獎盤。
但挑戰者杯僅僅只舉辦了一年,主辦的港會將冠軍獎座改為銀牌(盾),官方比賽名稱改為Hong Kong Football Challenge Shield。冠軍可在銀牌上刻上球隊的名字並保存一年。其後,該比賽中文官方名稱改為特別銀牌賽。
1909年,富商大衛夫人(S.J.David)向港會捐出一座獎盃,因沒有使用機會,隨即港會便向銀牌賽委員會轉贈獎盃作為亞軍獎品。港會一直主辦銀牌賽直至1922年,隨後由香港足總主辦。同年,足總增設初級組銀牌賽,原來的銀牌賽便更名為高級組銀牌賽沿用至今。
4.
華人球隊與聯賽的成立 (20世紀初期至20年代)
1904年,香港便有了學生界的足球賽事,皇仁、聖士提反、拔萃與聖約瑟等球隊均有參加。四年後,香港足球元老莫慶所為首的學生組成了香港第一支華人球隊——華人足球隊(2年後更名為現在的南華)。其球隊的長遠目標為在洋人獨佔的香港足球運動中為華人爭取平等的競技機會。作為華人足球的先驅,同年南華代表華南地區獲得第一屆全國運動大會足球項目的冠軍。1915年,以南華球員為主力的民國隊更是在遠東運動會中勇奪桂冠為國爭光。
(華人足球先驅者——南華體育會)
只可惜,成立之初的南華並沒有參加第一屆香港聯賽。當時香港足壇的話語權依舊掌握在洋人手中。香港聯賽的倡議最早在1908年11月提出,隨即六支本港球隊積極響應,但卻並不包括當時足壇的「大佬」港會。
六支球隊在有限的時間內成立了一個小型的委員會,每支球隊兩名代表參與,匆忙湊足了應有的裁判數量後香港聯賽於1908年12月5日正式舉行了首輪比賽。
首場比賽在快活谷馬場進行,工程師1-1戰平巴付陸軍。在聯賽剛開始不久,又有兩支球隊加入,至此首賽季的八支球隊集結完畢。不僅如此,本地英文報《孖剌西報》(Hong Kong Daily Press)送出一座銀色獎盃作為聯賽獎盃,以「尋常杯」冠名。
隨後,當時的港督宣布贊助聯賽,更進一步提升了聯賽在香港的影響力。直至1916年,南華隊才獲準進入乙級聯賽,兩年後升入甲組,1924年更是成為第一支奪冠的華人球隊。由此,華人正式參與公開聯賽。
5.
香港足總的成立(1914年-二戰前)
香港足總的成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8年,但因為各種的外界因素在成立一年後便處於停擺狀態,直到1913年才開始漸漸重組,1914年獲得英足總承認,便用作該協會成立年份。建立之初的管理與行政人員全屬義務性質。1922前後年開始接手銀牌賽與香港聯賽。
球王李惠堂
1920年,南華正式改名為現在南華體育會。改名後的南華繼續著在校園裡尋找著「足球天才」,日後的「中國球王」李惠堂便是其中之一。進入30年代後華人球隊與華人球員在香港足壇的比重越來越大,對青年球員的尋找與培養也更加用心,包家平、孫錦順、 譚江柏、黎兆榮、卓石金、李碩友、鄭少康等一眾天才球星橫空出世,統治足壇。
6.
香港足球的職業化(1945年-80年代初期)
經過二戰的停頓,1945年8月香港重光後,留港的華人球員便與駐港英軍進行多場友誼賽。期間,多項軍政府舉辦的也在同時進行。隨後的一年,「復興足球總會」舉辦「復興聯賽」以此來推動香港足球重建,比賽由空軍隊奪取冠軍,這也是最後一次外籍球隊獲得香港聯賽的冠軍。年底,香港足總宣布復辦足球聯賽,香港頂級聯賽正式回歸。
50年代的年傑志隊
50至60年代,足球運動在香港高速發展。1954年,香港足總註冊為有限公司,同年加入FIFA與亞足聯,並且為亞足聯的12個創始會員之一。隨著聯賽水平的提高,期間在大大小小的國際比賽裡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由李惠堂作為主教練的中華民國隊曾在第二屆和第三屆蟬聯足球項目金牌,1956年,在本土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杯中英屬香港隊奪得季軍。1960年,以香港球員為班底的民國隊在亞洲區奧運預選賽中連克強敵進入正賽。此時香港的足球發展達到巔峰,有著「遠東足球王國」的美譽。
1956年,香港聯賽啟動升降級制度,之前多數甲組球隊不再派遣二隊至乙組,取而代之的是預備隊聯賽。香港更是在1968年率先進行球員與聯賽的職業化改革,眾多球隊聘請外教與本地球星合作。此時的香港聯賽競爭激烈,大量球迷湧進球場內,球迷為了一張球票廢寢忘食通宵購票更是常事。
7.
全華班與醜聞(20世紀80年代末期-21世紀初期)
無奈退出的精工
羅馬並非一日建成,而羅馬城的倒塌也並不在一日之內完成。80年代開始,面對香港其他娛樂產業的興起,香港球市開始由盛轉衰。同期,香港警察也開始拒絕租用一些體育場作為比賽場地。球隊濫用外援情況眼中,其所導致的後果也越來越嚴重。
84年與86年,由於虧損嚴重,寶路華與精工相繼退出香港足壇。在精工退出足壇的同年,考慮到部分球隊虧損嚴重,聯賽主辦出臺「全華班」政策。這一政策的出臺不僅導致了聯賽質量下降,還影響到了聯賽的上座率,香港足球就此開始走向低谷。
假球案入獄的韋君龍(左)
90年代初期,重新引入外援的香港足球重現曙光,多數金主重新投入足球隊建設,東南大戰(南華VS東方)再可坐滿旺角大球場。不過好景不長,1997年香港體育學院取消足球精英計劃資助,由此,香港的青訓處於停滯狀態,香港本地球員青黃不接。
回歸之後的第二年,足壇更是爆出假球醜聞,1998年香港足總曾經與廉政公署及警方合作進行大規模反賭球行動,多名在世預選賽與港甲中涉嫌打假的球員均遭調查,陳子江、劉志遠等其餘4人相繼被判入獄及終身停賽。
同時也是香港足球史上最大的假球醜聞。其後,聯賽的競爭力下降與大大小小的假球鬥毆醜聞編織著千禧年前後的香港足壇,香港足球的黑暗時期漫長而又無奈。
8.
港超誕生 球市回暖(2008年-至今)
為了使香港足球破冰,多項改革發展建議被民間放出(引入香港博彩,與中超合併,引入內地俱樂部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球隊也開始擁有自己所專屬的主場,加強球迷對各自球隊的歸屬感。
2007年,亞足聯對亞冠聯賽進行進一步改革,為不同的地區國家協會進行評分。然而在考察結束後由於評分較低,香港聯賽並未獲得任何亞冠席位。一年後部分球隊因評分問題向香港足總反應如同英超聯盟般獨立管理聯賽的意願,獲得足總接納。之後,政府因應民間要求大力發展足球運動的呼聲,而於2010年3的立法會會議上,透過民政事務局公布關於推動香港足球的 「鳳凰計劃」報告。
首屆港超冠軍——傑志隊
經歷過四年的籌備,港超於2014年8月正式成立,而其後一個月的12日港超正式揭幕。除了獨立經營聯賽,港超球隊還必須擁有13 至 18 歲的青年足球學院以,此培養下一代香港球員。
除此之外,香港更是利用優才計劃歸化優秀的外籍球員,2012年後人數高達19人次。之前也有不少內地球員完成入籍。隨著聯賽的的改革,越來越多的球迷回到球場內,球市也開始回暖。
2016年,富力附屬球隊R&F富力加入港超,藉此香港與內地足球開始深度合作,共同培養香港與內地的優秀球員。
結語.
縱觀百年香港足球,恰似一部榮辱興衰民族發展史。由當初的東南亞霸主到如今的默默無聞。香港足球的發展讓人唏噓。然而香港人對足球的喜愛一直都沒有衰減,相信在不就的將來香港足球肯定會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