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影評 | 《正義的慈悲》:貧窮的反面不是富裕,而是公正.

2021-02-21 湖北周成律師事務所

白露過後,真正的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縱有驕陽,絕無似火的拒人千裡,偶有涼風,梧桐落,又還秋色。

在色彩斑斕的秋天裡,季節如此細緻,亦如此廣博。有走過莊周夢裡的蝴蝶,有曾經狂放不羈的含蓄,有司法中的苦難與救贖,有存於每個人心中的仁慈和悲憫。

「電影在本質上是一種新語言。」著名電影理論家克裡斯蒂安·麥茨說:並非由於電影是一種語言,它才講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而是由於它講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才使自己成為了一種語言。

《正義的慈悲》【《Just  Mercy》】正是這樣一部法律影片,改編自布萊恩·史蒂文森律師《正義的慈悲:美國司法中的苦難與救贖》一書,講述了黑人沃爾特·麥克米倫被指控犯下他並沒有犯過的謀殺案,他有不在場證據,但在一天半的審訊後,沃爾特雖然沒有認罪,但法院僅憑一位證人口供就判了死刑。後在史蒂文森的幫助下,六年後終於無罪釋放的故事。 

影片中我們發現,對一個無辜的人定罪太過容易,把他送進死囚區也太過容易,而要證明自己無罪,獲得自由卻難上加難。以致於史蒂文森感嘆:「美國的刑事司法制度優待富有而有罪的人,敵視貧窮但無罪的人」。

在這個真實而混亂的世界裡,每一個衝突與訴訟都是心靈危機的顯露。人們總是不相信自己會成為某個不幸的人,很多時候,從別人的冤案苦難中感覺到的不是痛苦和同情,而是某種無法言說的興奮和快感。

誠然,迴避痛苦是人類的本能,但我們卻從來都沒有真正掌握這種最初的本能。我們的健忘、我們的鴕鳥政策,讓我們感慨:「仿佛人類從來就不能從同胞身上感受到痛苦,也從來不能從別人的痛苦中學習到避免痛苦的方法,直到自己成為那個受苦的人。」

劇情在絕望和希望的交錯中鋪展。當整個社會陷入恐懼與憤怒之中時,急切需要一個兇手出現,於是黑人沃爾特成了一個完美的嫌疑人。

當所有人都認為嫌疑人就是殺人犯時,一切仿佛都無關緊要了。社會需要的只是急切確定一個人人唾棄的靶子,唯有此,才可以釋放民眾的狂熱和對案件偵破的焦慮。

很多時候,當我們假借正義之名嚴懲那些所謂的「證據確鑿」的被告人時,我們沒有悲憫,更無同情,只有憤怒和偏見。不知從何時起,喪失了人性中基本的判斷標準,而是一味地根據所謂的「合法」證據機械地「依法裁判」。

 

好在「正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因此可以說,沃爾特是幸運的。但通往正義之路往往並非坦途,而是布滿荊棘。很多時候,遲到的正義成了非正義的藉口,縱使歷經艱辛翻案成功,被告人早已筋疲力盡、聲譽蕩然無存。一如被墨水侵染過的白紙,無論如何無法恢復原狀。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通常不是冷靜和審慎地看待事物,而是習慣於根據最初有限的證據線索倉促得出結論。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將關注的焦點一直對準「嫌疑人」本身,仿佛一旦冤案昭雪就萬事大吉,而對於「嫌疑人」是如何陷入災難之中的制度考量則思考甚少。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慣性,使得冤案仿佛從不間斷。

很多時候,縱使嫌疑人沒有作出有罪供述,但凡有證人指認,所有人都開始基於有罪推定的心態來看待,歪曲事實。這種先入為主的「標籤化」方式極易誤導訴訟,一旦被貼上標籤,就很難剝離,並將使得辦案機關對待嫌疑人的方式、案件性質的認定以及整個訴訟程序的運行軌跡嚴重偏離。因此亞當.本福拉多在《公正何以難行》一書中提醒:法律制度的真相不能局限於研究它的學者或者那些捲入訴訟的不幸的人;公眾也需要直面隱藏在制度內部的不公正。

刑事案件的錯判不僅具有嚴重的不可逆轉的社會危害性,更是對人類文明底線的挑戰。「無罪推定」看似簡單,但時至今日並未真正實現。 

我們應當時刻警惕:正義,絕不應當成為商品。

對正義的解讀和正義本身並不是一回事,正義不僅存於冰冷的法律,更存於每個人心中的仁慈和悲憫。「衡量一個社會的標準不是看它如何對待有錢有勢的人,而是能否對那些貧窮的人、被定罪的人、被監禁的人給予仁慈和悲憫。」正如史蒂文森所理解的那樣,真正的寬恕是寬恕那些不值得寬恕的人。慈悲不是簡單的施捨,而是體會別人心中的痛苦。

「貧窮的反面不是富裕,而是公正。」

那些被狹隘與冷漠、偏見和仇恨逼入司法絕境的無辜窮人,不斷被指責、監視、質疑、恐懼,直至有罪推定判刑入獄。「當然法官可能是無心之過,但日積月累的侮辱和種族成見引發的憤怒,所造成的破壞難以數計。」很多時候,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和嚴刑峻罰的民粹主義,疊加出失衡的民主,演繹出錯判的必然。

正是表面上看似公平正義的程序化制度賦予了產生出邪惡錯案的生命力。由於法律制度存在一些隱性的非正義,使得社會公眾很難平等地了解司法的真實運行情況。表面上看起來有很多複雜的程序規則足以確保正義實現,但實際上卻正是因為複雜的程序規則造成了一種公正的假象,反倒成了正義的墓志銘。

一旦為了實現正義而放任有罪推定時,就會讓民主與法治一起隨著所謂的正義感而陪葬。很多時候,在不公正的場合緘默不語,看似選擇中立,但為了所謂的中立和客觀而不去支持弱勢的一方,其實也在縱容不公,也是選擇了站在加害者一方。 

在電影理論家麥茨看來:影院是建立在雙重的缺席和雙重的在場之上。觀眾正是以自己的在場去指認這種缺席,通過渴望銀幕上發生的一切的在場去「到達」這種缺席。是一種「信仰」支撐著銀幕上的真實幻覺,即在場的幻覺,同時卻始終只能到達那個缺席的所在。

基於對正義信仰的雙重「缺席」和雙重「在場」,才讓我們明白:對「正義」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們對「正義」的一無所知。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真正重要的不是一個人有或沒有什麼,而是害怕失去什麼。一旦罪犯與無辜者之間的任何差別都被控方所消除,恐懼就成了現實,冤案成了必然。

正義終究是正義,好的辯護人可以幫助當事人實現真正的正義,甚至可以遊刃有餘地穿梭於良好制度的罅隙與裂縫,從而甄別和挽救那些遭受欺辱和虐待不易被人們察覺的無助者。 

阿萊格雷迪在《律師的天職》一書中指出:天職能夠重新建立法律工作的神聖性,通俗地說就是你要信仰這個工作,就是要看到工作背後的神聖性。如果「眼裡只有目標,便會迷失人生方向。」作為辯護人,律師最容易看到人性的善惡,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律師的職責和義務,也早已忘記了律師的初心和使命,習慣了只用腦去思考,而忘記了要用心去感知。

「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正義即非正義。」縱使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最怕的不是沒有思想,而是滿腦子的標準答案。

懷疑和反思並不是正義的敵人,盲目確信才可能導致非正義。「當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時候,其實人人都是其中的受害者,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正義,需要發自內心的仁慈和悲憫。」「只有寬恕植根於希望和自由意志,才是正義的。在寬恕給予了不值得寬恕的人,它才是最有力量,最開放和最具變革性的。那些不值得寬恕,甚至不追求被寬恕的人,正是同情最有價值的部分。」

誠如所言:正義與慈悲並不是法律的一部分,而是比法律更高位階上的統領。唯有正義的慈悲,才是我們最終戰勝邪惡的根本,才能「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最後,你會發現:「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相關焦點

  • ——《正義的慈悲》影評
    《正義的慈悲》便取材於哈珀·李家鄉美國阿拉巴馬州門羅維爾市的一起真實冤案,從案發地的「純屬巧合」到劇情的「或有雷同」,都不難看出新片向經典致敬的誠意。只是這種致敬往往沒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討巧之功,反倒容易因身處「大樹」冠蓋之下而「寸草不生」,好在「真相」與「公正」——是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筆者無意評價經典與新片的優劣,因為將時代背景完全不同的作品加以對比,既有失公允也無太多價值。
  • ——《正義的慈悲》影評
    《正義的慈悲》便取材於哈珀·李家鄉美國阿拉巴馬州門羅維爾市的一起真實冤案,從案發地的「純屬巧合」到劇情的「或有雷同」,都不難看出新片向經典致敬的誠意。只是這種致敬往往沒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討巧之功,反倒容易因身處「大樹」冠蓋之下而「寸草不生」,好在「真相」與「公正」——是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筆者無意評價經典與新片的優劣,因為將時代背景完全不同的作品加以對比,既有失公允也無太多價值。
  • 於霄:用心聆聽《正義的慈悲》
    麥可·B·喬丹主演的法律題材新片《正義的慈悲》(Just Mercy)北美定檔2020年1月10日上映。
  • 正義是嚴厲與慈悲的藝術
    另外,人們逐漸注意到了另一個十分嚴重的情況,那就是在這一事件中,法律雖然在場,而正義卻是缺席的。  人們往往認為,法律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正義,因此法律在場而正義缺席的說法未免顯得有些弔詭。但是,只要注意一下正義女神的形象:一手執天平而另一手執寶劍,這一困惑就會迎刃而解。有寶劍而無天平固然是單純的暴力,有天平而無寶劍也不過是有名無實的正義。
  • 《正義的慈悲》: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
    《正義的慈悲》的作者史蒂文森無疑具有這樣的勇氣。史蒂文森被稱為「美國的曼德拉」,這本書是他作為一名人權律師的回憶錄。今天推薦的這部電影,便是根據這本回憶錄改編而成的法律傳記片。《正義的慈悲》與大熱的《黑水》屬於同一種類型,二者都基於現實改編,都在以小博大,捍衛正義與真相。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阿拉巴馬州,這裡是《殺死一隻知更鳥》的作者哈珀·李的故鄉,也是美國種族歧視尤為嚴重的地區。影片以伐木工沃爾特·麥克米倫被捕開始,你可能難以想到這幾乎是整部影片最劇戲劇衝突的鏡頭。
  • 傑米·福克斯與麥可·b·喬丹合拍電影《正義的慈悲》
    傑米·福克斯正在與麥可·b·喬丹的新片《正義的慈悲》進行談判。雖然福克斯和喬丹對大片並不陌生,但他們的一些最佳作品是在小製作的影片中完成的。在《奎迪》和《黑豹》的成功之後,麥可·b·喬丹的項目繼續堆積。他今年也在HBO的《華氏451》中擔任主角,而且今年秋天還將推出《奎迪II》。
  • 《正義的慈悲》 豆瓣高分冷門電影,震撼全美冤獄事件改編!黑人律師捍衛公平正義
    總之,在更多的人心中,律師代表了公正,正義的化身,他們手執法律的寶劍,衡量心中公平的天秤,與惡作鬥爭。特別是在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的美國,平權一直是有色人種律師們的致力目標和撫膺之痛。美國律師布萊恩·史蒂文森就是其中一位。他出生在普通美國黑人家庭,通過自身努力,他以優異成績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
  • 電影《正義的慈悲》
    《正義的慈悲》是史蒂文森的第一本書,一經出版即獲得廣泛關注,成為亞馬遜暢銷書,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入選《時代》周刊年度十佳非虛構作品,獲得2015年美國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形象獎。史蒂文森寫了幾個故事,穿插著他對美國司法正義、種族歧視、死刑、大規模監禁、兒童、婦女問題的思考。其中一位主人公名叫沃爾特·麥克米利安,正是美國一宗著名冤案中的被告。
  • 影片《正義的慈悲》:反抗黑人不公遭遇,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最近看了影片《正義的慈悲》,這是一部充滿了正義感的電影,看完後有被觸動到。影片講述了一個心懷正義的年輕律師幫助黑人死囚犯伸張正義的故事。恰逢現在黑人遭遇種族歧視話題引起熱議,我想深入談一談這部影片。《正義的慈悲》影片中做了很多鋪墊,有對黑人律師的動機的鋪墊,也有死囚犯遭遇的鋪墊。黑人律師布萊恩在實習時,見到了死囚犯們的遭遇受到了很大的觸動,畢業後選擇了成為黑人死囚犯的公益律師。後來在與犯人聊天的過程中亦透露了自己家人曾遭遇過的不公待遇。
  • 華納兄弟宣布6月免費出租《正義的慈悲》以表對抗議活動的支持
    據外媒報導,日前,華納兄弟公司宣布,2019年的法律影片《正義的慈悲(Just Mercy)》將於今年6月在美國從Apple TV+、亞馬遜及其他數字平臺上免費對外租賃。該公司在Blackout Tuesday這天宣布了這一消息以此來表達對抗議George Floyd遭遇不公正死亡運動的支持。
  • 《正義的慈悲》將免費發布,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
    Jordan)和傑米·福克斯(Jamie Foxx)的真實法律劇《公正的仁慈》(正義的慈悲)(Just Mercy)已被免費放到網上,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
  • 《辛普森:美國製造》關於法律,正義,公正,合理的一些思考。
    之前的洛杉磯幾起針對黑人的典型案件是錯誤的,然而黑人群體卻把憤怒用錯了地方,用一個罪犯的逃脫找回了聲張了曾經被淹沒的正義,這是更加錯誤的,接著事情得到戲劇化的發展,辛普森自由後玩大了,最後犯了點小事,結果倒黴碰到一個記仇的人,這幫人從這件小事裡找回了辛普森應該到的懲罰,這更是錯上加錯。看這個劇時我一直在思考何為正義?何為法律?何為公正?何為合理?
  • 陳中華:人民無法得到法律的公正,自然法則就是最後的正義
    張扣扣是在殺母兇手得不到法律應當的制裁,其父上訪幾年都無果之情況下殺了兇手,是符合天理國法人情的,司法機關應當儘快糾正對張扣扣的判決,才能震懾那些有錢有權有勢的犯罪分子。當人民無法得到法律的公正,自然法則就是最後的正義。有了張扣扣們,才能使權貴們不敢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權貴們不敢胡作非為,社會也就自然安定,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司法的公平正義。
  • 獬豸主題雕塑,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像
    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到「法」,「廌 」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神獸雕像,玻璃鋼雕塑,法律公正雕像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
  • 丹寧勳爵與看得見的正義——讀《法律的正當程序》 我讀
    丹寧一生以「實現公正」作為其法律信仰,這與其成長經歷密切相關。1899年丹寧出生於維多利亞時期受人尊重的富裕之家,而這一年正值英國傑出的統治者——阿爾弗雷德大帝逝世一千年,因此正派的父母取「阿爾弗雷德」作為其教名。
  • 人民法院報評論員:堅持公正司法 維護公平正義
    人民法院報評論員:堅持公正司法 維護公平正義 2020-11-26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正義的化身!呂佳容《執行利劍》獨挑大梁演繹公正執法者
    其中,呂佳容飾演的執行法官左琳作為該劇的靈魂人物,在面臨親情與國家法律的抉擇、正義與情感的較量時將如何「秉公執法」備受劇迷期待。《執行利劍》講述了明州市人民法院女執行法官左琳在執行案件的過程中,偶遇自己多年未見的大學老師鄭懷山(譚凱飾演)。鄭懷山表面是中國法學院理事,而實際卻是商界「明山系」幕後操控人。呂佳容則出演執行女法官左琳,負責執行一些特殊的疑難案件。
  • 電影《誤殺》影評 | 對人性、制度、社會正義的拷問
    對於我來說,《誤殺》給我帶來的觸動不僅僅是縝密推進的劇情、環環相扣的推理,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的靈魂——對人性、制度、社會正義的拷問。 在明知不會得到公正審判的前提下,作為父親的李維傑,依靠自己看過無數電影所積累起來的「經驗」,利用時間軸的剪輯,精心編制了「不在場證明」,帶領全家展開了一場與警察局長拉韞的較量,最終成功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