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伯格曼最愛的電影

2021-03-03 董肥楽影像觀

幽靈馬車

Intolerance (1921) 

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

電影的故事第二節一上來,連看了100多年前的兩部大片《卡比利亞》和《黨同伐異》,無論從置景還是攝影機的運動,都是當時的電影的標杆之作。他們在電影外觀上已經具備現代的種種,視覺上給人震撼,卻難以收穫更深的心理認同。

或許是因為它們缺乏一些更生動的人物刻畫,更細膩的故事敘述,錘進你的內心。

電影自誕生以來,到薩杜爾稱格裡菲斯的出現,是「好萊塢統治世界的開始」,但電影裡卻仍缺乏動人心弦的故事。電影的先驅們仍將更多的重心放在技術的推進,敘事手法的創新上,相對忽視了電影文本的深耕細作。

《幽靈馬車》是我在這短暫的一節(只選了4部影片),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如果說之前的兩部大作將電影的技術層面和和可視化外觀提到一個新高度,《幽靈馬車》則將電影對人物心理的刻畫推上了最高的山頭。它講述了一個如此悲傷與喜悅的細膩的故事,它讓人流淚也讓人歡笑。

它是瑞典電影在20世紀20年代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時它也將「瑞典(古典)學派」推到了彼時世界電影的最前排。

▲《幽靈馬車》裡痛苦的主人公的靈魂  

前面我們提到過布萊頓學派,電影史上極少有以地名來命名的團體學派,用國別命名的倒不少。像我們熟悉的蘇聯學派,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而比這幾個學派都更早一些的瑞典(古典)學派可能聽聞得人並不多。

瑞典學派正是以本片《幽靈馬車》的導演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和另一位瑞典導演莫利茲·斯蒂勒為主要代表,佐以拉爾斯·漢松、古斯塔夫·莫蘭德、古斯塔夫·艾德格倫、約翰·布魯紐斯、埃爾夫·斯約堡(伯格曼的第一個電影劇本給了他導)等人共同構成了這個團體。

如果你看了《幽靈馬車》,當然會注意到他顯赫的閃回、倒敘的電影敘事手法,如果你還被人物細緻的筆觸描繪所打動,感受到室外環境在電影中所起的作用。就已經觸摸到了瑞典學派的某些「共性」:細膩的人物刻畫、自然景色參與到敘事、嚴謹的戲劇結構、善於利用「倒敘」等。

▲《幽靈馬車》閃回嵌套從這一幕回憶開始

《幽靈馬車》開篇不久就以倒敘展開,中間的段落還有閃回套閃回的複雜結構。格裡菲斯在《黨同伐異》裡並置四個故事當然大膽,斯約斯特洛姆「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敘事方式,中間還有閃回套著閃回,但最終結尾,匯合成一股洪流流入心田,比格裡菲斯用越來越快速的剪輯來奏響主題的形式,更為生動與自然。


《幽靈馬車》以五幕劇講述了一個有關「贖罪」的故事,我們也常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的經典故事。曾經擁有幸福美滿生活的男子染上酒癮(絕好的戒酒宣傳片啊),後嗜酒如命,拋妻棄子淪為流浪漢,一度冥頑不化,最終在死神來臨後終被修女身上的「基督之愛」感化,上演「最後一分鐘營救」救下了自殺中的妻子。


電影改編自塞爾瑪·拉格洛夫的小說,熟悉聖經故事的影迷,當然會聯繫到《聖經·路加福音》裡那個同樣淪落為浪子的小兒子,回歸父親懷抱的故事。配合斯約斯特洛姆電影裡更精巧、複雜的敘事建構,這個聖經故事就仿佛穿越到電影中,兩個文本一個主題,讓人體會到「失而復得」的共振的雙倍喜悅。

這也得益於斯約斯特洛姆和攝影師尤裡烏斯·詹遜一起雕刻出不少神奇而詩意的時分。這裡有對梅裡愛疊印等特技攝影的再創新,用二次曝光描繪了靈魂脫離身體的畫面。在死神的馬車到來的場景中,馬車、軀體、靈魂「共處一室」的場景則用了三次曝光。梅裡愛的特效幾乎始終局限於室內,而《幽靈馬車》則繼承布萊頓學派,將「特效」解放於戶外的自然景色中,在「自然」和「人造」中創造了一種幽微的詩意。

特別是當你看到幽靈馬車在水霧漫漫的海上奔行時,那種別樣的運動感和當時的歐洲電影幾乎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看過同時期在歐洲仍然強勢的百代公司的那些影片(一戰開始海外市場收到好萊塢的巨大衝擊,但在歐洲仍然保有領先地位),可能就會不由得對僵化的「舞臺感」皺眉,更珍視舍斯特勒姆創造出的這些美妙的動感畫面。


CC發行的電影版本的色彩也很有意思,室外都被染成冷色調的藍色,室內則是相對偏暖的黃色。仿佛無論世事如何艱難,只要有個家,就能收穫最後的溫柔。和友人打趣:這片子要是國內的藝聯引進重映,恐怕中國的房價還能多快好省再漲幾個點。

▲影片室內外顏色對比


浪子回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很大程度上還歸功於演員傑出的表演。演男主角流浪漢的不是別人,正是導演斯約斯特洛姆本人。從1912年出演朋友莫利茲·斯蒂勒的電影開始,斯約斯特洛姆在導演自己的作品的同時,就一直幾乎沒中斷過自己的表演生涯。那年這兩位瑞典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還共同出演了一部名為《人生的春天》一片。很多年前讀鄭雪來老師去瑞典選片的見聞時,記得他寫到過瑞典電影學會「電影之家」有兩個放映廳正是以這兩位導演來命名以示紀念。

可以這樣說,從電影的誕生開始一直看到20世紀20初的電影,《幽靈馬車》裡斯約斯特洛姆奉獻了早期電影裡最具有深度的表演。無論是劇中,人自我毀滅的欲望那一面,還是在被感化中糾結,最後置於不顧,到最終的痛徹心扉,幡然醒悟整個過程,他都演繹得非常出色。因為電影文本最終落實到實踐層面,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就是演員的身體、神態和表情。沒有斯約斯特洛姆的表演,影片的主旨表達將大打折扣,這是電影的故事計劃開始以來,我們首次談到「表演」。因為它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

事實上,他的演員生涯比導演生涯更長。我們更為熟知他的熒幕角色,來自他熒幕生涯的告別作之一,伯格曼1957年的《野草莓》。斯約斯特洛姆在片中飾演了一名追憶著往事,功成名就的老醫生。《野草莓》結局草坪上的一幕是冰冷的伯格曼電影中難得的溫情,同年他拍攝的另一部電影《第七封印》中,布洛克看著流浪的一家在草坪午餐的一幕,突然感受到「生命的恩典」。這是和伯格曼自傳《魔燈》裡描述「我不信任何人,也不愛任何人,我只關心自己」中截然不同的時刻,也是幾乎唯二的兩處溫暖。考慮到同樣有和死神「討價還價」的設置,以及伯格曼反覆稱《幽靈馬車》是他最愛的影片,可能很難否認這種伯格曼電影裡極為稀少的「溫情時刻」沒有受到一點《幽》的影響。

▲《第七封印》裡最溫暖的時刻

拍完《幽靈馬車》後不到一年,斯約斯特洛姆遠赴正強勢崛起的好萊塢,斯蒂勒很快也帶著他一手調教出的葛麗泰·嘉寶前往。瑞典學派的兩大支柱遠離熟悉的土壤後,都一定程度上遭遇了水土不服,在好萊塢拍攝製作的一系列電影都難稱得上真正的成功,倒是嘉寶在米高梅收穫巨大成功,成為瑞典貢獻給好萊塢最閃亮的明珠之一(另一位是30年代前往好萊塢的英格麗·褒曼)。


紀錄片《電影史話》在提到《幽靈馬車》後說,《幽》之後,瑞典電影下一次重新闖入電影史的視野,要到50年代的伯格曼以及之後的瑞典新電影了。電影史有一點像電影中的馬車一樣,奔馳著,但它不會停下。

               

第2節 早期電影的敘事功能(1903-1918)

 

1卡比利亞 Cabiria(1914),喬瓦尼·帕斯特洛納

2黨同伐異 Intolerance(1916),D·W·格裡菲斯

3幽靈馬車 Körkarlen(1921),維克多·斯約斯特羅姆

4女巫 Häxan(1922),班傑明·克裡斯滕森

董肥楽影像觀 · 微信號:hickokjeans


相關焦點

  • 英格瑪·伯格曼:藝術電影的巔峰大師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是電影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和義大利的費裡尼、蘇聯的塔可夫斯基一起,被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代表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的最高峰。情感背叛伯格曼的情史可謂混亂又複雜,他一共結了5次婚,有過若干情人,生了9個孩子。他的妻子和情人們有的是舞蹈家,有的是周刊主編,有的是鋼琴家,當然,還有一眾女演員。伯格曼豐富的情史成為了他電影另一大主題的素材來源——女人與婚姻。
  • 十個:《打擾伯格曼》小粉絲李安與他的男神伯格曼
    伯格曼在影壇無疑是神一般的存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每個侃侃而談的導演都對他懷有一份深沉的崇拜和敬仰,挺喜歡這樣的「打擾「方式,一群大師級的導演瞬間淪為了影迷,開啟朝聖之旅,瘋子毫不掩飾的真性情,永遠都是最搶眼的一個,其實從一些訪談中可以看出伯格曼在某一程度上也算是影壇毒舌界的翹楚,昔日的生活痕跡和取景地,造就了法羅島的神秘和神聖。
  • 全世界影迷最夢寐以求的一間影院,伯格曼私人影院
    △伯格曼私人電影院從五月到十月,每天下午三點(周六下午兩點),伯格曼都會在這個私人電影院裡,觀看一到兩部電影,每周六天,持續三十年。因此伯格曼在他的電影院裡看了至少9300場電影。伯格曼的電影肅穆、深沉,但他其實格外喜歡卓別林,每年7月14日他生日這天,伯格曼會播放卓別林的電影。他的女兒麗娜·伯格曼(Lena Bergman)猜測卓別林的《馬戲團》可能是父親最珍視的影片。
  • 英格瑪·伯格曼: 一個永遠都在用鏡頭追問生命謎題的電影大師
    伯格曼小時候很愛哭,他總是黏著母親,希望得到母親的愛與擁抱。由於哭鬧太多,讓母親很是擔憂,甚至把他帶去看醫生。醫生不但很重視這事,還告訴母親:「不能讓他老是這樣讓人抱,要牢記,他不是女孩,該得有個男生的樣子!」
  • 《冬日之光》:伯格曼內心獨白的背後,是愛與信仰的本質
    文|嘮嘮豆在伯格曼的「信仰三部曲」中,《冬日之光》被他成為是自己最得意的電影作品之一,也是電影人必須去學習和解讀的一部史詩級作品。這部影片中的空間造型雖然僅僅只有教堂和小鎮,但伯格曼卻能使人物關係網在如此封閉的空間內細緻入微的連接在一起,隨著人物關係的變化,影片也逐漸上升到了精神層面:「信仰」「愛」等主題也如流水般細膩的流露出來。
  • 英國電影協會提醒:千萬不要輕易觀看伯格曼這兩部電影
    和伯格曼的許多經歷一樣,中年夫婦在激烈刻薄的交流中互相羞辱。而瑪麗安則講述了伊沃德陷入厭世情緒的原因——父母冷漠的最終結果。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年輕的搭車旅行者給伊薩克留下了一段美妙的回憶,讓他直面過去,努力與自己、與兒子達成和解。總之,這部電影是伯格曼最溫暖、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 伯格曼情史考證 附導演與女演員關係考——閱讀伯格曼自傳《魔燈》的一個角度
    這是第二次婚姻,1945-1950,7、第七個,31歲,貢•哈格貝裡,電影記者,告訴妻子一切,第三次婚姻,1949—1959。貢是許多影片中女人的原型,如《女人的期待》中的卡琳·洛貝柳斯,《小丑之夜》中的阿格達,《愛的一課》中的瑪麗安娜,《秋日之旅》中的蘇珊,《夏夜的微笑》中的德西蕾·阿姆菲爾特。
  • 伯格曼的沉默之島
    數十部哲學電影並不是瑞典國寶級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留給人們的唯一紀念,這世上還有一個與他同樣遠離塵囂、同樣沉默的小島法羅。
  • 一個多疑的、典型的「伯格曼式」天才
    拍攝電影期間,他只吃餅乾和酸奶,絕不坐著。此外,他喜歡以第三人稱稱呼自己,因為有時候他覺得伯格曼是個他不熟悉的人。他說他不愛任何人,不信任任何人,也不思念任何人。很多人對他又愛又恨,他一生中拋棄過的三個女人曾因他聚在一起,大倒苦水。他不知道該怎樣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不過他一直記得,去巴黎參加典禮那次(1985年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他直接包機從慕尼黑飛到勒布日機場。
  • 瑞典影壇豐碑:英格瑪·伯格曼是電影大師、哲人還是天才?
    36歲,他成為瑞典赫爾辛堡劇院院長,成為瑞典乃至整個歐洲最年輕的戲劇院院長,上任後大刀闊斧做改革,成為當地受人尊重的大人物,這是伯格曼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憶之一。作為伯格曼最傑出的攝影師,斯文·尼奎斯特(Sven Nyquist )讓伯格曼的電影擁有一種獨特的痛苦視角。伯格曼和尼奎斯特獲得過很多次最佳外語片、最佳劇本以及最佳攝影的國際大獎。
  • 塔可夫斯基:我最愛的10部電影
    交流溝通請添加小編微信:TMBB100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公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具風格創意的電影人之一。塔可夫斯基因他的創作理論聞名,他以其富有藝術詩意的意象,在「慢電影」的領域不斷磨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英格瑪·伯格曼說:「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導演,他發明了一種新的語言,忠於電影的本質,因為他把生活捕捉成一種反映,把生活作為一場夢。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三期——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
    9月25日,周五晚上19:30-22:00 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呼喊與細語》,屆時將會邀請到範美忠老師與郭文杰老師到現場與大家就影片展開討論,歡迎大家一起來觀影!《呼喊與細語》是由瑞典著名導演、編劇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提名了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原創劇本獎。
  • 5 段婚姻, 12 位情人,她憑什麼被伯格曼深愛?
    今天是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值得紀念的日子即,這位電影天才一生創作了 120 多出戲劇、50 餘部電影。
  • 來看瑞典電影大師最愛的10部電影系列!
    2018年是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百歲冥誕,這位電影史上最受推崇的大師級導演,執導出多部啟迪人心、影響後輩導演的經典作。如《野草莓》 、《第七封印》、《假面》等,而為人所知的,柏格曼不只是作為一位優秀的導演,也是一位愛看電影的影痴。大師定居的法羅小島上有一間專屬於他的小型電影院,他喜歡每天午睡後的下午三點開始看片。
  • 《呼喊與細語》,一場伯格曼的人性殘殺
    而他的許多作品早已經成為電影教科書,被一眾大導演當作「聖經」反覆研讀,甚至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奇思妙想都直接對很多國際上知名的大導演的作品產生過深刻影響,這其中伍迪·艾倫就對模仿伯格曼格外痴迷,他的許多電影橋段,都直接致敬於伯格曼曾經經典的電影元素。
  • 《野草莓》放映會:為什麼我們還要看伯格曼
    熱愛電影的人總是難以繞開伯格曼的電影,伍迪·艾倫、大衛·林奇、斯坦利·庫布裡克、拉斯·馮·提爾……都曾提到他們的電影作品深深受到伯格曼影響。
  • 經濟觀察報: 「天才之聲」:有關伯格曼的一切
    電影是我最大的豔遇,它是驕奢的情人。兩者我都愛,當然愛的方式是不同的。」戲劇和電影有何不同?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戲劇屬於舞臺,電影屬於屏幕;戲劇更小眾,電影是大眾的藝術;戲劇更注重人物衝突,電影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但是這些習以為常的劃分並不適用於伯格曼,因為在伯格曼的世界裡,戲劇與電影幾乎同等重要。
  • 5 段婚姻, 12 位情人,她憑什麼被伯格曼深愛?|單讀
    在對作品脈絡的梳理中,伯格曼在自傳《魔燈》中穿插著講述了他的 12 段感情和 5 段婚姻。談及和愛人們的關係,他說:「我們在一起嘗試了一切:通姦、越軌、悲傷、卵子、陽痿、瀕臨死亡、不眠之夜……」然而,在書中眾多被一筆帶過的紛擾戀情中,伯格曼卻詳細描寫了他與一位女記者貢·哈格貝裡的戀情始終。因為貢,他離開了第二任妻子埃倫,創作了名作《婚姻生活》。
  • 5段婚姻,12個女人,瑞典天才導演伯格曼還有什麼不可以?
    「原來以前看的都是普通電影,為了讓觀眾感到不厭煩,電影裡的故事只能不斷發展。」李安說。但伯格曼的電影卻用平和至極的暴力,與對上帝的質疑,讓他明白了電影為何而偉大。,在他的世界裡「愛是不存在的」,他「對任何人或任何事物都感覺不出有愛」。
  • 《秋日奏鳴曲》英格瑪·伯格曼 | 鹿地放映 周六下午
    《秋日奏鳴曲》拍攝於1978年,是瑞典兩位最著名的電影人英格瑪·伯格曼和英格麗·褒曼的首度合作,是英格麗·褒曼本人的第一部瑞典電影,也是她銀幕的最後一部電影,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英格麗·褒曼已經64歲,並患有癌症;另一位女主演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