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天才之聲」:有關伯格曼的一切

2021-01-13 經濟觀察報

[讀寫人(duxieren.com)文摘] [文章來源:經濟觀察報]

思鬱/文

羅傑·伊伯特寫過一個英格瑪·伯格曼的段子:1976年,伯格曼被控逃稅造假,在排練《死亡之舞》的時候被抓。這件案子轟動全國,讓伯格曼心力交瘁,一度精神崩潰,差點自殺。這段不幸的插曲在他的自傳《魔燈》中有著很詳細的記錄,因為這件案子,讓他開始自我放逐海外達九年多,最終繳納了十八萬克朗的稅才算了結。直到1979年11月,瑞典官方才出面承認伯格曼在稅務方面無罪。

在自我放逐期間,伯格曼來到了洛杉磯,讓經紀人安排他去好萊塢的拍攝現場參觀一下。他的經紀人正好是好萊塢動作片影星查爾斯·布朗森的負責人,於是就讓伯格曼這位「電影藝術殿堂裡的絕對權威」去了布朗森主演的西部片《奪命列車》的現場探班。於是,現場就有了這樣的對話。伯格曼對布朗森說,請向我解釋一下,您正在做什麼?布朗森說,這是我被擊中的一場戲,所以我正把這些小血包放到衣服裡面去,然後……這些你應該都知道吧,你是導演。「不不,請講下去,」伯格曼說,「對我來說,這些可都是新東西。」布朗森很驚訝:「你是說,你的電影裡從來都不用開槍?」

這個段子至少可以讓我們從側面了解伯格曼拍攝的是一些什麼風格的電影。他的電影裡有夢境、宗教、上帝、婚姻、死亡、嫉妒、身體、性慾、面孔、愛情、友誼、背叛,這些都是藝術品的常見元素,卻沒有商業片裡那些激烈的打鬥和槍擊。伯格曼的電影關涉到人類的情感,用他自己的話說,「電影藝術能無限接近生活的本質。它應當展示心理狀態,而不只是滿足於用圖像來展現動作」。

伯格曼是瑞典人、雜耍者、魔術師、牧師之子、也是戲劇人。他說,很早的時候,媽媽就鼓勵他對戲劇的興趣,在大學的時候,除了和女友廝混之外,其他所有的時間,他都投入到了戲劇中。戲劇成了他生活、職業和激情的來源之一,另一個則是電影。1950年的時候,他就宣稱:「戲劇是我忠貞的妻子。電影是我最大的豔遇,它是驕奢的情人。兩者我都愛,當然愛的方式是不同的。」

戲劇和電影有何不同?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戲劇屬於舞臺,電影屬於屏幕;戲劇更小眾,電影是大眾的藝術;戲劇更注重人物衝突,電影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但是這些習以為常的劃分並不適用於伯格曼,因為在伯格曼的世界裡,戲劇與電影幾乎同等重要。在《魔燈》裡,伯格曼提到,從事劇院工作沒有這麼多危險,他可以隨時注意到有缺點的地方,即使最壞之處也可以及時指導演員改正。但是電影則不然,當你發現有問題時,已經無法糾正了,「每天拍攝三分鐘長的影片,每一寸膠片都必須栩栩如生,必須是一種創造」。

這種完美主義的心理導致伯格曼總是做惡夢。而他的這本精神自傳《魔燈》幾乎就是一本記錄自己所有精神困擾和夢境的夢之書,正如費裡尼的《夢書》一樣。也許這樣說並不完整,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魔燈》又像是伯格曼的「追憶似水年華」,他在書中不厭其煩地講述他童年發生的一切,包括七八歲時候的性侵、青春期的性慾、對希特勒的迷戀、對柏林這個城市的愛,以及對戲劇大師斯特林堡的迷戀。他連童年那些最細微的記憶也不放過,他從這些細微的片段中能看到什麼呢?一個如此執著到偏執的寫作者,徹底袒露自己的內心,從這個意義上,《魔燈》又是伯格曼的「懺悔錄」,他毫不遮掩對女性的那種醜陋的情感,對婚姻的絕望,幾次婚姻的失敗也擋不住他出軌的內心,數不清的情婦與他的糾纏。伯格曼在這本自傳中不斷提及他童年發生的一切對他人生之路的影響,還不斷提及那些在記憶深淵中沉澱起來的幻想對他的電影藝術的互文作用。

大概也只有從夢境的角度才能理解伯格曼的這本自傳,整本書不遵循線性時間,更類似於跟從自己的感覺進行的寫作。童年與成年、性與死亡、戀愛與婚姻、婚姻與出軌、夢境與現實、感覺與理性、電影與戲劇,完全跳出了時間的羈絆,糾纏在一起。就如同看一個人昏睡中做夢一樣。如果你觀看伯格曼的大部分電影,就知道,這就是他的電影最為寫實的部分。「電影如果不是一種記錄,就是一種夢幻」。伯格曼在《魔燈》中寫到,「電影似夢幻,電影如音樂。沒有哪種藝術形式能像電影那樣,超越一般感覺,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到我們的靈魂世界……當我在剪輯臺上逐格拉片時,我仍然能感受到童年時代所感受到的、那種眼花繚亂的魔幻感覺;在黑暗的衣櫥中,我慢慢地一格一格地轉動畫面,看到那些幾乎難以察覺的畫面變動。」童年對伯格曼的記憶來說,就是做錯事被懲罰之後,關在一個特別的櫥櫃裡,而且大人會告訴孩子說,在那個特殊的櫥櫃裡有一隻小動物,它專吃頑皮孩子的腳趾頭。黑暗中被懲罰的孩子,帶著所有的恐懼,沉浸在黑暗的深淵之中,無助而絕望。而伯格曼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櫥櫃的一個角落藏了一隻發紅綠光的手電筒。每當他被關進櫥櫃,就摸索出手電筒,把直射到牆上的光束想像成正在放電影,於是這種懲罰方式就失去了它的恐怖氣氛。

電影就這樣變成了拯救自我的一種方式。事實上也是如此,從1944年開始到1982年的《芬妮與亞歷山大》一片為止,伯格曼共計拍攝了40部左右的電影,這些電影之中既有偉大的作品,也有失敗的作品,但是直到1973年的《呼喊與細雨》之前,這些電影從未取得過商業上的成功。1973年,伯格曼寫了《呼喊與細雨》劇本,但是國內外已經沒有人願意投資他的作品,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同時說服影片中的四位女主角把她們的酬金作為投資投在這部影片上,然後再向電影基金會貸款五十萬克朗,才拍攝了這部電影。

伯格曼回憶說,他們是在一種歡快自信的氛圍中拍了這部電影,但是有時候,他又感到悲哀,懷疑自己也許再也不會拍電影了。後來,他想出售《呼喊與細雨》在美國地區的版權,找不到發行商,有的發行商看到影片之後,乾脆說應該為這部該死的影片向伯格曼收錢。最後,有家專門發行恐怖片和色情片的小公司同情他們,才答應為伯格曼發行這部影片。這部電影總算在當年聖誕夜前夕,在紐約舉行了全球首映。伯格曼大概從未想到這部電影發行的結果,他正在為缺錢的事情焦慮不安,他全部的家當都搭進去了,下部電影如何運作,毫無頭緒。就在這個聖誕夜前夜,他的經紀人突然打電話給他,說《呼喊與細語》反響熱烈!十天之後,世界上只要是能放電影的國家,幾乎都買了《呼喊與細雨》的版權。他不再是瑞典的藝術大師,還是全球享有盛譽受到無數導演頂禮膜拜的電影大師。

在接受羅傑·伊伯特訪談中,伯格曼說他總有一天會停止拍電影:「但我希望到了那一天,我能自己意識到這點,然後就停下來不再拍電影了。你知道嗎,拍電影也好,在舞臺上指導演出也好,其實都是一回事,都是某種與他人發生接觸的企圖。人總會有這樣的願望。但如果某天你覺得自己已經不再有什麼東西想告訴別人了,那麼明智一點還是停止拍電影吧。」對伯格曼來說,這個時刻到來的時候就是他電影生涯結束的時刻,他總是夢想到這一刻,他常常做噩夢。夢裡,他總是夢見自己站在攝影棚裡,準備好一場戲,演員、攝影師、導演助理、燈光師以及臨時演員都已準備就緒。但是不知為何,他在那天竟然忘了要拍攝的內容。他只能回到演員那裡,故意虛張聲勢,告訴演員如何念臺詞,如何等待,如何轉向攝像機。最終,他還是無法把拍攝進行下去,然後周圍的人發現了導演已經喪失了執導能力,大家一鬨而散。

這種在壓力下的噩夢一連串地襲來:兇殺、酷刑、窒息、亂倫、毀滅、精神錯亂等。伴隨他的一生,直到他決定放棄的那一刻——從拍攝《芬妮與亞歷山大》開始就有的這個念頭,隨著一次病痛的襲來,他突然意識到,他不能再拍電影了,他必須隱退。他想做個有尊嚴的導演,他想要自己還能從衣帽架上取下帽子的時候,趁早把它取下來,然後悄然離去。因為人老了,創造力和性慾一樣,也會隨著年歲增長無聲無息地逝去。

話說還有個伯格曼的段子:某年的坎城電影節上——自從1956年《夏夜的微笑》獲得坎城電影節的青睞之後,伯格曼一直都是坎城電影節的常客——伯格曼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和《日瓦戈醫生》的導演大衛·裡恩聊了起來。裡恩問伯格曼,你用的是哪種劇組人員?伯格曼回答說,我和十八位好朋友一起拍攝我的電影。裡恩說,我正好相反,我跟一百五十位敵人一起拍我的電影。

對伯格曼來說,離開電影並不容易,圍繞他身邊的都是合作多年的固定團隊和朋友——伯格曼混亂的情感關係也包括把他與演員的關係變成情人和伴侶,這恰恰說明「電影工作是一種極為色情的行當;演員之間都坦誠相待,彼此間暴露無遺。在攝影機鏡頭前面,所有的親暱、忠貞、相互依賴、情愛、自信和可靠性都變成一種溫情脈脈,也許是虛幻的安全感。那種張力,那種緊張的氣氛的緩和,同舟共濟的默契,和成功的狂歡時刻之後,隨即而來的反高潮,氣氛不可避免地張滿性慾。多年後我才明白,終究有一天攝影機將停止轉動,燈光也會熄滅」。

伯格曼偶爾也會做一些逃避現實的美夢。比如他夢見一部傑出的片子,人物眾多,配有音樂和五彩繽紛的場景。他對此感到很滿意,心滿意足地說:這是我的作品,我創造了這一切。

與其說他創造了藝術,倒不如說是夢創造了伯格曼的電影。

原文連結:http://www.eeo.com.cn/2017/1016/314732.shtml

走廊網: 文化頻道|生活頻道|創意&視覺頻道|IT頻道

相關焦點

  • 一個多疑的、典型的「伯格曼式」天才
    晚年的伯格曼出鏡時,穿的開衫毛衣袖都是線頭,手肘處磨損得很嚴重。他是個工作狂,平均每年產出一部電影、兩三部戲劇。「在任何時候,我都能回憶起幻燈機烤熱後金屬發出的氣味,衣櫃中塵埃和樟腦丸的氣味,以及手握曲柄時的那種感覺。我能看見牆上晃動的矩形畫面。」用伯格曼本人的話來說,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多疑的、典型的「伯格曼式」天才。
  • 5段婚姻,12個女人,瑞典天才導演伯格曼還有什麼不可以?
    今天就從頭向你介紹這位天才導演。,要麼成為天才,要麼淪為瘋子。而伯格曼則是一半天才,一半瘋子。弗洛伊德有句名言: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伯格曼的人生和創作,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他們組建了一個安詳平和、幸福美滿的家庭,但是這一切在他面前全是泡沫。
  • 伯格曼的沉默之島
    伯格曼在法羅島上的故居直到伯格曼的墓挖好兩天以後,媒體才剛知道消息。一切都遵照大師生前所願,就像執導無數作品一般,他執導了自己的葬禮。穀倉改建的私人放映室在島上呆足夠長時間,就會發現島上每個人都與伯格曼或者他的電影有關。
  • 瑞典影壇豐碑:英格瑪·伯格曼是電影大師、哲人還是天才?
    伯格曼自傳《魔燈》五六十年代存在主義哲學影響伯格曼的思考,然而這類問題,伯格曼高明之處是並不以睿智回答者自居,不說教伯格曼電影《假面》海報故事看起來像在拍一部越戰片,一切都顯得越來越醜陋,一部電影中的電影,這讓故事顯得更為複雜。
  • 寫在經濟觀察報第1000期:這正是綻放的時間
    (封圖設計:趙刈)經濟觀察報 文釗/文諸君在手的是經濟觀察報第1000期報紙。換句話說,我們已經陪伴了您將近20年——從2001年4月16日開始,這是一段不短的時光。對於那時的經濟觀察報來說,這份初生的報紙和它的年輕人如此幸運。人們輕易地原諒了它的稚嫩,容許它熱切而大膽地表達對商業和社會的期許。它在磕磕絆絆中磨練自己,誠實地記錄了這段正在發生的歷史。這些年輕人也走過青蔥歲月,長大成人。當數位化無可爭議地重塑著經濟和社會生活時,我們從紙媒時代走到了融媒時代。我們討論過,要不要為這1000期寫點兒什麼——這樣做是否顯得自戀?
  • 《呼喊與細語》,一場伯格曼的人性殘殺
    這其中就包括一眾世界級的大導演,比如伍迪艾倫,北野武,李安等,都是伯格曼的狂熱粉絲。她熱愛自己美麗高貴的母親,常常觀察母親一些不為人知的舉動。她知道母親常會一個人孤獨地遊蕩在花園裡,神情複雜而厭倦,那是平時優雅的母親不曾在人前輕易袒露的自我。當艾格尼絲窺視母親,卻被召喚,艾格尼絲捧起母親的臉龐,想要給她一點安慰,但艾格尼絲卻怎麼也不明白母親臉上哀傷的來由。
  • 5 段婚姻, 12 位情人,她憑什麼被伯格曼深愛?
    今天是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值得紀念的日子即,這位電影天才一生創作了 120 多出戲劇、50 餘部電影。
  • 對婚姻家庭的無情解剖,這很伯格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作品與瑞典大師級導演英格瑪·伯格曼代表作之一《婚姻生活》有關,是這部電影的法國明星版同名話劇,將在6月12日至13日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演。快往下看看吧。特呂弗「安託萬系列電影」的第四、第五部《婚姻生活》、《愛情狂奔》,處處可見伯格曼《婚姻生活》的影子。縱觀伯格曼拿混淆現實的夢境與記憶完整締造的電影版圖,他童年經受的原生家庭創傷,如同幽靈般始終與他亦步亦趨,成為他渴望又抗拒上帝之光、期盼又恐懼愛和擁抱的源頭,影響他一生的藝術表達。
  • 《冬日之光》:伯格曼內心獨白的背後,是愛與信仰的本質
    縱觀電影史以對話戲著名的不管是《十二怒漢》還是《羅生門》都不及《冬至之光》在剪輯手法上處理的細膩,伯格曼導演就像是一架精準的測量儀,在《冬日之光》中所有的畫面與對話的節奏,都被伯格曼精準的把控,可見導演精湛的導演功底。
  • 《經濟觀察報》授予漢堡王「年度卓越環保公益企業」
    12月10日,由《經濟觀察報》、經觀傳媒主辦的「2020美好生活新消費高峰論壇」在北京圓滿落幕。《經濟觀察報》授予漢堡王「2020年美好生活新消費」年度卓越環保公益企業。此次獲獎,是對漢堡王在公益環保方面做出卓越成績的肯定。對此,漢堡王表示:「未來,將繼續支持公益環保事業,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 非著名手槍之伯格曼手槍形形色色
    實際上,對於手槍的研發,伯格曼同樣也是下了多年的功夫的。現就以時間為軸,將各型各式的伯格曼手槍做一羅列。1,最初的1892/1893年式最初的伯格曼手槍誕生於1892年。這一年,德國槍械設計師路易斯·施麥瑟與伯格曼公司合作,開始設計一款採用內置5發彈倉的自動手槍,並在1892年獲得專利,1893年開始生產。就是下圖這個:
  • 英格瑪·伯格曼:藝術電影的巔峰大師
    1918年7月14日,英格瑪·伯格曼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是家裡第二個孩子,母親叫卡琳·伯格曼。,伯格曼依戀母親,懼怕父親,仇恨兄弟姐妹,他受到嚴厲的管教,時刻被灌輸罪惡、懺悔、懲罰、謙恭等概念,母親拒絕對他表現出過多關愛,父親動不動就體罰,這一切造成了伯格曼嚴重的童年陰影。
  • 十個:《打擾伯格曼》小粉絲李安與他的男神伯格曼
    伯格曼在影壇無疑是神一般的存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每個侃侃而談的導演都對他懷有一份深沉的崇拜和敬仰,挺喜歡這樣的「打擾「方式,一群大師級的導演瞬間淪為了影迷,開啟朝聖之旅,瘋子毫不掩飾的真性情,永遠都是最搶眼的一個,其實從一些訪談中可以看出伯格曼在某一程度上也算是影壇毒舌界的翹楚,昔日的生活痕跡和取景地,造就了法羅島的神秘和神聖。
  • 伯格曼情史考證 附導演與女演員關係考——閱讀伯格曼自傳《魔燈》的一個角度
    與費裡尼、塔爾科夫斯基一同列為現代主義電影聖三位一體(這個稱號是國內影迷自己加的,也源於魔燈裡伯格曼的一句評價,當然我認為伯格曼對安東尼奧尼有偏見),《處女泉》《野草莓》《第七封印》《假面》《呼喊與細語》《芬妮與亞歷山大》早已成為位列電影經典之列。這本《魔燈》是他的自傳,對他個人生活介紹比較多。這是我寫這本書評的一個部分,第三小節,因為加上注釋字數稍多,所以單獨列出來。
  • 伯格曼御用攝影師教你如何點亮角色神韻!
    1953年初次為伯格曼掌境,到《處女泉》成為伯格曼的正式攝影師,充當伯格曼的另外一雙眼睛,捕捉作品中極其微妙的視覺細節。因《哭泣與耳語》和《芬妮與亞力山大》兩度榮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沒聽過他的名字,其實很難算得上是資深影迷的。英格瑪.伯格曼和斯文·尼科維斯特他和伯格曼的出生環境有些許相似。
  • 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員去世,她代表了最美的一種女性
    安德松生前曾為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員」,兩人共合作過13部作品。1958年,安德松憑藉《生命的門檻》獲第1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最佳女演員,並於1963年憑藉《情人》一片第13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最佳女演員。我們以此文銘記這位不可多得的女演員。
  • 《野草莓》放映會:為什麼我們還要看伯格曼
    放映結束之後,影評人梅雪風、人物記者雷曉宇與主持人李蕾就「英格瑪·伯格曼的情感語法」這一主題展開對談與討論。放映會現場。鼓樓西劇場 供圖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看伯格曼?2000年初,梅雪風剛開始從事電影雜誌行業的時候,當時市面上正風行一套牛皮紙的碟片,裡面包含了大概兩三百部藝術電影的巔峰之作:從伯格曼到戈達爾、從安東尼奧尼到特呂弗……在這一系列「悶片」中,梅雪風坦言,「伯格曼對我來說是相對比較容易消化的。」《野草莓》中伊薩克的心靈救贖之旅在梅雪風看來是非常真誠的,這種真誠也反映在伯格曼自己身上。
  • 9 伯格曼最愛的電影
    幽靈馬車Intolerance (1921) 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電影的故事第二節一上來,連看了100多年前的兩部大片《卡比利亞》和《黨同伐異》,無論從置景還是攝影機的運動,都是當時的電影的標杆之作《幽靈馬車》以五幕劇講述了一個有關「贖罪」的故事,我們也常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的經典故事。曾經擁有幸福美滿生活的男子染上酒癮(絕好的戒酒宣傳片啊),後嗜酒如命,拋妻棄子淪為流浪漢,一度冥頑不化,最終在死神來臨後終被修女身上的「基督之愛」感化,上演「最後一分鐘營救」救下了自殺中的妻子。
  • 5 段婚姻, 12 位情人,她憑什麼被伯格曼深愛?|單讀
    在對作品脈絡的梳理中,伯格曼在自傳《魔燈》中穿插著講述了他的 12 段感情和 5 段婚姻。談及和愛人們的關係,他說:「我們在一起嘗試了一切:通姦、越軌、悲傷、卵子、陽痿、瀕臨死亡、不眠之夜……」然而,在書中眾多被一筆帶過的紛擾戀情中,伯格曼卻詳細描寫了他與一位女記者貢·哈格貝裡的戀情始終。因為貢,他離開了第二任妻子埃倫,創作了名作《婚姻生活》。
  • 伯格曼的黃金搭檔,這十部傑作你一定要看
    他是《飛俠哥頓》(1980)中明王,也是《007外傳之巡弋飛彈》(1983)中的布洛菲爾德。而他拒絕的角色,則包括《007之諾博士》(1962)的同名人物,以及《音樂之聲》(1965)中的特拉普上校。後來,伯格曼在《處女泉》(1960)、《猶在鏡中》(1961)和《冬日之光》(1962)中,繼續探討著上帝的沉默。但是,在這部令人不安的、被嚴重忽視的形上學道德劇中,他呈現了某種最強有力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