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電影協會提醒:千萬不要輕易觀看伯格曼這兩部電影

2021-03-03 單向街書店

在北歐,如果父母對兒子的期望是長大後成為名人,那麼他們很有可能給孩子取名字叫「Ingmar」。這個名字結合了北歐神話中的豐收之神 ING (英格) 與詞語 Mar (出名的),意思是著名的兒子。

 

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帶著這個名字(Ingmar),背負著成為名人的期望長大。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是這些孩子中最成功的一個。

              

對於「英格瑪·伯格曼」這個名字,怎麼樣的介紹都顯得多餘。「導演」這一個詞就可以完美地詮釋這個名字所代表的人。導演伯格曼有多偉大、他的電影有多牛逼、他是多少當代知名導演心中的神……就算我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也知道伯格曼是電影大師中的大師。

 

在文藝圈,深刻偉大的隱含意思就是晦澀難懂。這是任何一位大師都逃不過的魔咒。對於伯格曼這種級別的藝術家來說,魔咒只會更殘忍。

              

睡過伯格曼電影的人比看過他三部以上影片的人多得多。銀幕上,宗教、夢境、孤獨、時間、空間、生與死、人存在的意義、巴拉巴拉。座位上,觀眾不知不覺地睡了一大片。有的觀眾看過幾部伯格曼,完全能感受到他的偉大,但沒辦法被他打動,不可能跟著他的電影哈哈哈大笑或痛哭一場。有的觀眾直接被「伯格曼」這三個字嚇跑,害怕承受兩到三個小時的沉重。

 

仰望大師,若找不好角度,就會有被灼傷的危險。今天,我們給大家提供多種走進伯格曼的安全方式,它們有的來自電影學術機構,有的來自影迷,有的來自導演,有的來自普通觀眾。總有一種會讓你在面對伯格曼時比以前更有信心和耐心。

 

看完這個「應該從哪部開始看伯格曼」 list,你或許會愛上這位直到 58 歲才走出青春期的大師。

              

《野草莓》

 

 from  英國電影協會

           

考慮到伯格曼作品的規模和質量,似乎不可能把任何一部作品作為一個明確的切入點,但《野草莓》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他的入門讀物。在這裡,伯格曼用老醫生伊薩克身體上的旅行來代表靈魂的內部旅行。在這個過程中,自我對抗有了結果——自我發現。伯格曼用畫外音、倒敘和夢境來敘述這個故事,這樣更能讓我們深入老醫生伊薩克的內心。

              

伊薩克的旅途由瑪麗安陪同,瑪麗安是他分居的兒子伊沃德的妻子。一路上,他們接了三個年輕的搭車者和一對爭吵不休的中年夫婦。和伯格曼的許多經歷一樣,中年夫婦在激烈刻薄的交流中互相羞辱。而瑪麗安則講述了伊沃德陷入厭世情緒的原因——父母冷漠的最終結果。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年輕的搭車旅行者給伊薩克留下了一段美妙的回憶,讓他直面過去,努力與自己、與兒子達成和解。總之,這部電影是伯格曼最溫暖、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那三位年輕的搭便車者就上帝存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短的、幾乎是滑稽的爭論。在《野草莓》的表面下,與信仰有關的更宏大的問題仍然存在。

 

那些想要跟著伯格曼就信仰問題進行更深入、更明確的探索,那麼你可以在看完《野草莓》後接著看《第七封印》和《處女泉》:前者,一個騎士試圖在死之前,至少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而在後者,在三個牧羊人姦殺了他的女兒後,虔誠的父親決定「替上帝行正義」,為女兒報仇。

              

從那以後,合乎邏輯的下一步將是所謂的「信仰三部曲」,包括《猶在鏡中》《冬日之光》和《沉默》,伯格曼在其中與上帝進行曠日持久的鬥爭。

 

與此同時,那些尋求進一步探索原生家庭痛苦的人可以繼續《呼喊與細語》,關於一個垂死的女人和她的兩個姐妹;《秋日奏鳴曲》,講述的是母女之間的戰爭;或者《芬妮與亞歷山大》,講述了兩個孩子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母親、叔叔和祖母努力保護他們免受邪惡繼父的傷害。

      


那些對出軌故事上癮、懷疑愛情真實存在的朋友,可以點開《小丑之夜》和《婚姻生活》。《夏夜的微笑》和《戀愛課程》也展現了同樣的主題。同時,這兩部電影很好地提醒了我們,儘管伯格曼靠「接近上帝」得到今天的地位,但他也製作了許多成功的喜劇。

 

如果你能走到這個階段,絕不要錯過《假面》(一名護士照顧一位拒絕說話的女演員)和《羞愧》(一對已婚夫婦遇上戰爭後,變成了一對只想著如何活下去的野人)。

               

來自英國電影協會的警告:千萬不要輕易接觸這兩部電影

 

1976 年是伯格曼最難熬的一年。當時他被指控逃稅,兩個便衣警察像逮捕刑事犯那樣把他拘走。儘管後來被證明無罪,但其影響卻是深遠的:伯格曼精神崩潰,因抑鬱症住院,並且自我放逐到德國八年。伯格曼在自傳中寫道:

這位警察很溫和地拍拍我的背。告訴我回去以後可以照常繼續生活和工作。我不斷地對他重複著,這是一場大災難,難道他不能理解,這是一場大災難嗎?

後來,我發現,他們認為爸爸活該。有幾個還認定我是有罪的。

崩潰是在星期一上午到來的。

              

在這期間,伯格曼創作了最陰鬱、最悲觀的兩部作品:《蛇蛋》,講述了一個生活在 20 世紀 20 年代柏林的猶太人;《傀儡生涯》,它從心理上調查了謀殺妓女的兇手。

伯格曼後來承認,《蛇蛋》是「藝術上的失敗」,而《傀儡生涯》「屬於我最好的電影之一,但很少有人贊同這種觀點」。

 

事實上,如果這是他對人類心靈最富質感的描繪之一,那麼它也是悽涼悽涼的,最好謹慎對待。

 

《婚姻生活》

 

from 《芬妮與亞歷山大》的第一助理導演彼得·希爾特

          

彼得看的第一部伯格曼是《豺狼時刻》。那個時候彼得 17 歲,覺得這部電影裝腔作勢,簡直太幼稚了,他一點都不喜歡。他心想,這是伯格曼的電影?他就這點能耐?

 

幾年後,他看了《婚姻生活》,喜歡死了。他從這部開始理解伯格曼,同時意識到伯格曼談論的一些東西也能引起他的共鳴。再之後,他看了伯格曼根據莫扎特作品改編的《魔笛》。只能用震撼來形容彼得當時的感受,「原來伯格曼可以把歌劇改編成這樣,太聰明了!」。

              

《婚姻生活》這部伯格曼的 6 集電視劇,總共才花了 20 萬美元,卻把婚姻說得透透的。這部劇播出一年後,瑞典的離婚率翻了一番。這部劇就是這麼有魔力。

 

彼得曾說:「我非常尊敬他,即使我可能不是他的每部作品都喜歡」。對伯格曼心懷尊敬,但又覺得伯格曼可能不會是自己喜歡的那一卦的朋友或許可以試試彼得的選擇。

       

《處女泉》

from 李安

 

安叔對伯格曼的愛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只要提到伯格曼,基本都會出現安叔深情環抱伯格曼的照片。

        

安叔對伯格曼可以說是,一見鍾情。這份情起源於《處女泉》:

18 歲時,我在放映處看了《處女泉》。電影結束後,我整個人癱坐在那裡,不曉得什麼打中了我。當時,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怎麼會有人用這麼美的方式去問這樣禁忌的一個問題。我說不出來,就坐在那邊又看了一遍。看了兩遍,我還是不曉得什麼打中了我。只感覺人生好像從此就變了。

 

我第一次感覺到一個拍電影的人,除了娛樂觀眾,還可以做這麼大的事情。我想不只是對拍電影的人,任何看過他電影的人都會受到很多的啟發,尤其是精神層面上。

            

 

在 Reddit 上,《處女泉》也是很多網友的選擇。純潔少女被玷汙,父親「化身」上帝替女兒報仇的故事,本身就很容易激起觀眾的情緒。對於《處女泉》,伯格曼曾直言:「大家都覺得我的《處女泉》非常怪異,沒錯,因為那是我對黑澤明(《羅生門》)一次糟糕的模仿。」而在觀眾眼裡,這位模仿者謙虛過頭了吧。 

              

從大衛·林奇開始然後到《假面》

 

from Reddit 用戶 smoochbooty

 

smoochbooty 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進入伯格曼的方式。你或許從來沒有想過伯格曼還能和這些東西沾上邊。請看 smoochbooty 的伯格曼入門指南:

我個人喜歡看《野草莓》《第七封印》《芬妮與亞歷山大》。與伯格曼早期的作品相比,《假面》呈現出一種非常不同的風格。超現實主義的一些元素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有所體現,但《假面》卻充滿著令人困惑的意象和超現實主義。

 

如果你習慣了超現實主義電影,我建議你去嘗試一下。但如果你沒有,我想說,先看大衛·林奇的作品。 

               

我知道這並不能直接回答「從哪一部開始接觸伯格曼」,但我發現林奇的電影幫助我真正習慣了超現實主義,最終更容易地觀看《假面》。希望你喜歡伯格曼的偉大世界!

            

《夏夜的微笑》

 

在普通觀眾眼裡,伯格曼與喜劇扯不上關係。一直以來,伯格曼都與幽默無關。然而,伯格曼早期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喜劇。可能是因為伯格曼最為人熟知,也是最有分量的幾部作品,比如《野草莓》《第七封印》《呼喊與細語》基本都是中後期的作品,前期作品就被忽略了。

 

伯格曼拍起喜劇來一點都不違和,甚至還很好看。《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短暫喜劇創作的高峰。伯格曼第一次在國際上獲得認可也是《夏夜的微笑》。1956 年,坎城電影節給《夏夜的微笑》頒出「最佳詩意幽默」特別獎。這麼多年來,這個獎只送出過這麼一次。同時這部影片也入圍了金棕櫚獎。 

              

伯格曼早期作品雖然沒那麼沉重,但仍能看到那些讓伯格曼痴迷的嚴肅話題的痕跡,比如孤獨、代際衝突。

 

伯格曼本身也是個喜劇迷。每年 7 月 14 日,伯格曼的生日,他都會為自己放映卓別林的《馬戲團》。而基頓的《將軍號》也是伯格曼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伍迪·艾倫對伯格曼的愛絲毫不比安叔的少,看著伯格曼的喜劇有時候會覺得某一刻有伍迪·艾倫的味道。

 

《夏日的微笑》似乎是我們接近神的不錯的入口之一。所有的神都曾在人間掙扎過,伯格曼也不例外。

       

大神給演員示範戲

 

《秋日鳴奏曲》

 

因為這裡面有英格麗·褒曼,這是褒曼與伯格曼的唯一一次合作。一位是演員伯格曼(Ingrid Bergman),一位是導演伯格曼。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電影,或許你也可以從演員,同時也是伯格曼的第五任妻子麗芙·烏曼的自傳《改變:麗芙•烏曼自傳》開始了解伯格曼。在這本書中,烏曼記錄了很多與伯格曼相關的往事:

要是我們之中有誰決定要拂袖而去時,那還真夠麻煩複雜的,尤其通常那個決定要走的又總是我。

 

首先,我必須開三、四道大門,每道大門都必須我親自下車,打開大門,開車出去,再走出車子,關上大門。接著又是渡船,一個鐘頭一班,總跟我們吵架的時間配合不上。果欄海峽,還要開一個鐘頭的車才到機場,等到我到那裡,火氣已消了一大半,於是再轉頭打道回府。

 

而他通常總是站在某一道門前等我。

              

最後,用伯格曼自傳《魔燈》裡的一段話來送給伯格曼,送給喜歡伯格曼的你:

 

在我一生中,曾有一兩次萌生過自殺的念頭。我年輕時有一次曾企圖冒這個險,但絕沒有真的去玩這個危險的把戲。我的好奇心太強,極端熱愛生命。另外,我對死亡還帶有孩子氣的恐懼。

相關焦點

  • 英格瑪·伯格曼:藝術電影的巔峰大師
    ,他在1975年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他排演過斯特林堡、易卜生和莎士比亞的戲,而他的那些電影更是為他贏得了世界性聲譽,《處女泉》《猶在鏡中》《呼喊與細語》和《芬妮與亞歷山大》這四部電影,先後四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瑞典影壇豐碑:英格瑪·伯格曼是電影大師、哲人還是天才?
    淵博的知識加,嚴謹細緻的作風,這使他的電影既高產又高質。他一生留下了45部電影長片,導演生涯長達57年,並且絕大多數被譽為經典之作。雖然風格多樣卻一脈相承,嚴謹、簡潔的影片視覺美學,關乎信仰、人性、親情的宏大主題,始終散發著人文主義與哲學思辨。對話與傾聽,縱慾與寬恕,人性與糾結是他樂意呈現的,宗教混雜質疑、排斥,是他的家庭文化與時代思潮匯聚在一起的體現,這讓伯格曼的電影更具神聖感。
  • 英國電影協會:如何開始觀看小津的電影
    他的作品洋溢著哀傷的氣質,講述著家庭破碎後又重組的故事,但也有笑聲和歡樂重新點燃生活的希望——這就是當我們談論小津時,經常聊到的風格。▲小津安二郎   小津豐富多彩的消費主義喜劇《早安》(1959年)中,兩個年輕的男孩在意識到他們崇拜的父親是一個惡棍後,絕食表示抗議。
  • 英格瑪·伯格曼: 一個永遠都在用鏡頭追問生命謎題的電影大師
    這就是日後閃耀於世界影壇,用攝影機窺探人類靈魂,編導出無數部大師傑作,幾乎把世界各大主要電影節的大獎都拿了個遍的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在超過60年的職業生涯中,伯格曼導演過62部電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編劇。這些作品以精簡、沉鬱的風格,探討生命與死亡、靈魂與肉體、存在與虛無等重要命題,將電影納入哲學的範疇,為世界電影乃至人類文明貢獻了燦爛的篇章。
  • 9 伯格曼最愛的電影
    ,連看了100多年前的兩部大片《卡比利亞》和《黨同伐異》,無論從置景還是攝影機的運動,都是當時的電影的標杆之作。電影的先驅們仍將更多的重心放在技術的推進,敘事手法的創新上,相對忽視了電影文本的深耕細作。《幽靈馬車》是我在這短暫的一節(只選了4部影片),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如果說之前的兩部大作將電影的技術層面和和可視化外觀提到一個新高度,《幽靈馬車》則將電影對人物心理的刻畫推上了最高的山頭。
  • 伯格曼的黃金搭檔,這十部傑作你一定要看
    他與伯格曼之間的十餘次合作,也塑造了一系列名載影史的角色。在這篇文章中,大衛·帕金森(《電影的歷史》作者)列舉了敘多夫從影生涯中的十部代表作。其中既有《第七封印》這樣的經典作品,也有一些相對冷門的影片。或許紀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觀看他的電影。他是《萬世流芳》(1965)中的耶穌,也是《必需品》(1993)中的魔鬼。
  • 邂逅五部電影的怦然心動
    FiveFilms4Freedom在線數字電影節後,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再度攜手英國電影協會,將於2017年3月16日至26日舉辦第三屆在線電影節。FiveFilms4Freedom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有關LGBT(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者)的在線電影節,字面意思是「關於自由的五部電影」(Five Films for Freedom)。今年,在藝述英國網站,FiveFilms4Freedom電影節的五部影片於2017年3月16日至26日的十天內上線。
  • 對婚姻家庭的無情解剖,這很伯格曼
    這版《婚姻生活》舞美極簡,兩個高矮長短有別的木質長條凳、幾叢樹枝、一隻飛鳥,由內至外構建一對中產夫妻的居室環境,充當伯格曼電影中床與沙發的功用,見證精神學講師約翰與律師瑪麗安吵吵鬧鬧、分分合合的過程,道出婚姻生活「相愛相殺」的本質。像《芬妮與亞歷山大》等作品一樣,伯格曼1973年拍攝的《婚姻生活》也分電影和劇集兩版。
  • 花木蘭即將上映,英國電影協會卻表達不滿
    據《好萊塢報導》報導,《花木蘭》將於9月份通過迪士尼PLUS網絡發行,英國電影協會卻對此決定感到不滿。花木蘭海報2由於疫情加劇全球各地的不穩定性和社交風險,迪士尼宣布花木蘭將於下月的9月4日開始在迪士尼Plus上發行,期待已久的全球影迷對此上映感到意外,其中網絡高級租賃觀看價格為
  • 《MAMA》榮獲哥德堡電影節英格瑪·伯格曼獎!
    頒獎詞 / 譯:在一個沉迷於「內容」的時代,這部影片提醒了我們,真正的藝術是不能僅被簡化為主題的。純粹的電影,是能夠充分的運用電影的所有媒介去表達,其中所謂的「內容」本身是無法被轉換為其它的藝術形式的。傳奇的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把電影分為信奉畫面構成的影片和信奉事實所構成的影片。很少有電影能二者兼顧,通過精美的電影語言和聲音的運用將觀眾帶入到現實中,就像是一次親身的初體驗一般。這真的非常的了不起。
  • 推薦兩部西班牙電影
    對結局也開了腦洞~不過據說這部電影的預告片看不得因為這預告片就是一個大劇透!!別管我沒提醒你哦~對 上圖就是女主Clara Lago她就是《八個巴斯克姓》和《八個加泰隆尼亞姓》的主演啦~~說到這兩部電影第一部Ocho Apellidos
  • 提醒!這6種紅包不要輕易戳
    提醒!這6種紅包不要輕易戳 2021-01-09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個多疑的、典型的「伯格曼式」天才
    晚年的伯格曼出鏡時,穿的開衫毛衣袖都是線頭,手肘處磨損得很嚴重。他是個工作狂,平均每年產出一部電影、兩三部戲劇。「在任何時候,我都能回憶起幻燈機烤熱後金屬發出的氣味,衣櫃中塵埃和樟腦丸的氣味,以及手握曲柄時的那種感覺。我能看見牆上晃動的矩形畫面。」用伯格曼本人的話來說,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多疑的、典型的「伯格曼式」天才。
  • 別出新裁的10部電影(在線觀看)
    康斯坦丁當然要竭盡全力阻止這一黑暗降臨人間……(點擊下方電影海報即可觀看)她默默地,忍受著維梅爾給她的耳朵打上洞,戴上他妻子的珍珠耳環,畫出這一刻的窒息的美麗。(點擊下方電影海報即可觀看)BBC評選出21世紀最偉大的100部電影 (上)(第100〜51部)BBC評選出21世紀最偉大的100部電影 (下)(第50〜01部)
  • 《呼喊與細語》,一場伯格曼的人性殘殺
    這其中就包括一眾世界級的大導演,比如伍迪艾倫,北野武,李安等,都是伯格曼的狂熱粉絲。而他的許多作品早已經成為電影教科書,被一眾大導演當作「聖經」反覆研讀,甚至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奇思妙想都直接對很多國際上知名的大導演的作品產生過深刻影響,這其中伍迪·艾倫就對模仿伯格曼格外痴迷,他的許多電影橋段,都直接致敬於伯格曼曾經經典的電影元素。
  • 全世界影迷最夢寐以求的一間影院,伯格曼私人影院
    後來,這位電影大師在回憶錄《魔術燈籠》中寫道:只能說我終於找到了我要的景觀,甚至可以說,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家,如果說這世界上真有一見鍾情這回事,我對法羅島的感覺就是如此。△伯格曼私人電影院從五月到十月,每天下午三點(周六下午兩點),伯格曼都會在這個私人電影院裡,觀看一到兩部電影,每周六天,持續三十年。因此伯格曼在他的電影院裡看了至少9300場電影。
  • 休格蘭特獲英國電影協會2016最高榮譽獎
    網易娛樂2月24日報導 據外國媒體報導,英國演員休·格蘭特獲得了英國電影協會頒發的2016年最高榮譽獎。協會主席戴克稱,休·格蘭特擁有驚人的表演天賦,而他在助力英國電影抗衡好萊塢大片方面更是功不可沒。休·格蘭特從藝30年,迄今為止拍攝過40部電影、21部電視劇;曾獲威尼斯電影節、英國電影學院獎和金球影帝殊榮。他出演過的《真愛至上》、《BJ單身日記》、《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和《諾丁山》等作品都廣為影迷所熟知。另一方面,休.格蘭特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演員。在他整個主流電影生涯裡,他始終頑固地堅持喜劇風格,尤其是浪漫愛情喜劇風格,並且只演英國人。
  •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DAU系列的十三部影片在他們的官方網站有進行付費式線上展映,《溫蒂妮》的字幕資源則來源於orange字幕組。佩措爾德作為德國「柏林學派」的代表導演在繼承傳統的「唯美主義」的同時,也發展著影像背後的有機張力,在觀看過夏娜萊克和佩措爾德的新片後都有一種呼吸感和靈氣。《溫蒂妮》也是佩措爾德「元素精靈三部曲」的第一部,期待後兩部氣精靈和地精靈。
  • 伯格曼情史考證 附導演與女演員關係考——閱讀伯格曼自傳《魔燈》的一個角度
    與費裡尼、塔爾科夫斯基一同列為現代主義電影聖三位一體(這個稱號是國內影迷自己加的,也源於魔燈裡伯格曼的一句評價,當然我認為伯格曼對安東尼奧尼有偏見),《處女泉》《野草莓》《第七封印》《假面》《呼喊與細語》《芬妮與亞歷山大》早已成為位列電影經典之列。這本《魔燈》是他的自傳,對他個人生活介紹比較多。這是我寫這本書評的一個部分,第三小節,因為加上注釋字數稍多,所以單獨列出來。
  • 9部電影學會英國各種口音!(附觀看地址)
    繼《四個婚禮》的氛圍,《真愛至上》是一部群星電影——就是說它有一大串演員(因為這部劇是10個愛情故事竄成的喜劇雜燴)。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英國口音和一些優美的愛爾蘭口音(來自連姆·尼森)。 觀看地址:http://www.acfun.tv/v/ac291326 (長按複製連結後用瀏覽器打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