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映的電影《妖貓傳》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夢枕貘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夢枕貘大開腦洞,將日本人最為推崇的幾個歷史人物:楊貴妃、空海法師、白居易融匯於一爐,煉出了一個日本人心目中的大唐盛世。空海法師是日本平安時代的高僧,其地位之尊崇自不必說,看看電影,再讀讀小說,更會充分地感受到日本人對楊貴妃的迷戀。楊貴妃在這個故事裡,是一個瑪麗蘇般的存在,幾乎所有長安城裡的男人都愛她,排隊等著向她表白,但是這個瑪麗蘇的命運卻如櫻花一般,在最美的一瞬間隕落,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妖貓傳》劇照
《妖貓傳》只是日本人對楊貴妃の愛的一個縮影,不信你看看這些:
日本京都的楊貴妃觀音堂
日本山口縣的楊貴妃故裡
山口縣二尊院還有一座楊貴妃墓
以及…… 各種楊貴妃特產,包括「楊貴妃開運符」
用來祈禱愛情……
But!
楊貴妃是中國民間流傳的「四大美人」之一,若說國人對楊貴妃的感覺,大概也就是那麼回事吧,但是日本人為什麼對中國唐朝的一個妃子這麼迷戀,好像女神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喜歡白居易呀!
對於中國人來說,白居易的詩歌固然很棒棒,唐詩的兩大高峰無疑還是李白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講,白樂天的詩歌才是王道!
尤其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黃金時代——平安時代,讀白樂天的詩是上流社會的必備,不讀白詩簡直堪比文盲。
電影《源氏物語千年之謎》中的人物手不釋捲地閱讀《白氏文集》
跟白居易同時代的嵯峨天皇(786年-842年)不但是空海法師的支持者,也是白居易的頂級粉絲,甚至把《白氏長慶集》,也就是日本人所稱的《白氏文集》 壓在枕頭底下,日讀夜讀。日本的詩人也瘋狂學習白氏寫詩的風格,日本漢學家都良香用「集七十卷,儘是黃金」 來形容《白氏文集》。 平安時代編纂的《千載佳句》中收錄了唐代153位詩人的1083首詩,白居易的詩選入了507首,可見日本人對白居易的愛。
《白氏文集》
優秀的唐代詩人很多,日本人對白居易為何有這樣的迷之喜歡呢?中國人都知道白居易寫詩的故事,因為他寫詩務求通俗易懂,所以寫詩之後還要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讀,直到老婆婆也能理解為止。所以可想而知,在有語言文字障礙阻隔的情況下,相對於其他人的作品,白居易的詩歌更容易被日本人理解。此外,白居易詩中透露出的清雅細膩之美,對自然之愛,對生活之愛,也非常契合日本人的審美情趣,不過嘞,日本人喜歡的白居易只是那個契合了詩歌裡帶著淡淡憂傷的白居易,像「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這種犀利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的詩,是完全沒辦法跟「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PK的。
《長恨歌》作為白居易的代表作,講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對日本人影響很深。日本古典文學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是彰子皇后的女官,不但負責為皇后講授《白氏文集》,而且在作品中毫不吝惜自己對白樂天的熱情,在《源氏物語》的開篇《桐壺》章中,大面積地體現了《長恨歌》的影子。不但將桐壺帝專寵更衣比擬為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
"這等專寵,實在令人吃驚!唐朝就因有了這種事而終於天下大亂。'這內宮的事,不久也逐漸傳遍全國,民間聽了怨聲載道,認為這實在是十分可憂的,將來免不了會出楊貴妃引發的那種大禍。"
而且在更衣死後把桐壺帝對更衣的思念與《長恨歌》中唐玄宗思念死去的楊貴妃相比——
皇上看現《長恨歌》畫卷,覺得楊貴妃於畫中的容貌雖然悅人,即使是名家手筆,但終覺筆力有限,少了生趣。詩中描繪貴妃的面龐和眉毛如「太液芙蓉未央柳」,這比喻固然恰當,唐時的裝束也很是豔麗優雅。但一想起銅壺更衣的嫵媚溫柔,就覺得任何花鳥的顏色與聲音都遜色了。以前朝夕廝守,共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技』」之詩句,還立下盟誓。如今一切都化作了水月夢花。
電影《源氏物語千年之謎》中的紫式部給後宮講課
紫式部在書中引用了《白氏文集》一百餘處,處處可見白詩對其深刻的影響。
比如源氏在被放逐到須磨的時候,懷念京都而吟出「二千裡外故人心 」,出自《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裡外故人心。又如源氏在紫姬死後,思念她時念到:「蕭蕭暗雨打窗聲」,出自《上陽白髮人》: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白詩的影響力+《源氏物語》的加固,使得楊貴妃成為了日本人的女神。《長恨歌》中「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又讓日本人燃起了「楊貴妃根本沒死並且逃到了東瀛」的念想,所以楊貴妃在日本的傳說越傳越盛,這才有了楊貴妃之墓以及「山口百惠其實是楊貴妃後人」的說法。
所以,日本人對楊貴妃的愛就是這麼來的。
白居易:……怪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