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販號稱「叫賣大王」,吆喝聲能有上百種,下葬時八抬大轎送別

2020-12-22 騰訊網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01

一聲聲叫賣聲,是老北京人記憶深處的那份溫暖和妥帖,更是北京胡同文化最有力的象徵。而在"京城叫賣大王"臧鴻的心中,叫賣早已不只是純粹的吆喝了,而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在他的口中,我們能夠聽到170多種老北京的叫賣聲,提起他便不由得讓人們想起那個商販們爭相遊走在胡同口,挨門挨戶做買賣的日子。

▲臧鴻舊照

臧鴻出生於北京,是一戶普通旗人家的孩子,他的祖上都是幹棚匠的。《過零丁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臧鴻出生時,由於中國山河破敗,社會凋敝,臧鴻的家裡生計非常困難,常常都鬧得揭不開鍋。在臧鴻9歲那年,饑荒侵襲,年幼的臧鴻忍受不住餓肚子的滋味,就和胡同裡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去到報社,賣起了報紙。

▲北京胡同近照

後來臧鴻想,賣報紙還不如賣臭豆腐划得來呢,臭豆腐賣不完還可以自己吃,而報紙要是賣不完就只能扔掉了,就這樣,他又和小夥伴一起賣起了臭豆腐。他們每天早上6點就要起床,然後從城東去到城西的腐乳廠取貨。好在,兩個人幹得也是有模有樣,不僅支起了攤,還模仿著別人的叫賣聲,大聲地吆喝道:「臭豆腐,醬豆腐,滷蝦小菜醬黃瓜"。

▲臧鴻叫賣舊照

到了13歲的時候,漸漸長成一個少年模樣的臧鴻,又走出了胡同,挑著挑子沿著天橋、龍鬚溝、瓷器口、花市這一道叫賣著水果蔬菜,他一聲聲清脆爽朗的叫賣聲為自己賺足了目光,手頭的東西也總是很快就賣光了。勤勞的確能夠致富,漸漸的臧鴻的生意也有了不小的規模,後來又添了一輛排子車,日子過得也算是紅火。

▲北京胡同舊照

02

新中國成立後,臧鴻又成為了北京鐵路局的一名普通工人,領導們見他嗓子好,又能說會唱的,就把他調入了文工團。在團裡,他認真地學習著表演和相聲藝術,其自編自演的相聲《一貫害人道》和《夫妻之間》還得到了相聲大師張喜樹老先生的稱讚。後來臧鴻又在張老的引薦下拜在了王長友門下學習相聲,之後又因在《賣布頭》中的出色演出,在當時還造成了一陣轟動。

▲臧鴻舊照(右)

1981年,魯迅的《傷逝》即將要改編成電影,在電影中需要穿插一些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而對這些再熟悉不過的臧鴻自然就成了導演的首選。臧鴻一共錄下了170多種叫賣聲,後又參與到了電影的拍攝當中,在其中飾演一個廟會中賣酸梅湯的小販。後來他還在《城南舊事》、《四世同堂》、《霸王別姬》等130多部以老北京為背景的電影中配了叫賣聲,漸漸地臧鴻仿佛成為了老北京的「象徵」,只要一提到北京,人們總不由自主地想起臧鴻。

▲北京胡同近照

1993年,臧鴻還被老舍的夫人稱為了"京城叫賣大王"。而臧鴻此時也覺得,「吆喝"並不只是一個謀生手段,其實更是一門藝術,而這種藝術是值得我們傳承下去的。關於"吆喝",臧鴻也很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什麼時候應該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傳遞什麼樣的信息,都是很有講究的。

▲臧鴻舊照(右二)

在大宅門前吆喝就要拖長聲,既要讓聲音透過深宅大院傳到太太小姐們的耳朵裡,還要注意保持聲音的優雅,不至於惹得人家厭煩。臧鴻對於"吆喝"事業有著無限的熱愛,使得他不知疲累的奔波於工作,最終在夜以繼日的工作當中不幸地病倒了,但就算生病,他也仍舊堅持活躍在舞臺帶病表演,而這段時間整整持續了四年。最後,臧老爺子還是因前列腺癌在北京與世長辭了,享年80歲。

結語有意思的是,其家人並沒有儘快地將他下葬,因為家中一些其他事物和其妻子的不舍,直到臧鴻去世三年以後,遺體才得以下葬,二兒子臧泉江為給父親送行還製作了一頂八抬大轎以及旗鑼傘扇等送葬物品。但是老北京那些叫賣之聲卻並沒有隨著老爺子的離去而消亡,他的兒子孫子決定要繼承這門藝術,並繼續將其發揚光大,替人民把老北京的聲音保存下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臧鴻:從賣菜到賣吆喝,招牌「京味兒叫賣」響徹北京每條胡同!
    曾經作為小商販裡的一員,臧鴻經歷了叫賣的歷史變遷,被讚譽為「京城叫賣大王」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去映射了叫賣的歷史。賣報咯——吆喝的第一嗓子那時的臧家生計非常困難,時常揭不開鍋,他那上私塾的書包都是母親用屜布剩餘的布料做的。9歲那年,鬧饑荒,這讓本就清貧的家庭雪上加霜。
  • 在中國古代社會,官員達到什麼級別,才有資格坐八抬大轎?
    後來娶親時,人們也常用「花轎」來接新娘。在一些影視劇中,也常常出現女子要求男方用「八抬大轎」來娶她的場景。殊不知,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並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坐「八抬大轎」。那到了什麼級別才能坐八抬大轎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 「九腔十八調,棕繩撬扁擔」老北京的吆喝您聽過嗎?
    在舊時的北京城裡,從早到晚,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叫賣聲,「叫賣」也俗稱「吆喝」,可以說是廣告的最初表現形式。老北京的胡同深,距離大街遠,況且「坐商」大店數量有限,商品又貴,所以老百姓們都喜歡從小商、小販、小鋪子中買東西。而小商小販們為了吸引顧客,逐漸摸索出了各行各業的「廣告歌」雛形,即:叫賣調。
  • 八抬大轎:古代比勞斯萊斯都奢侈的交通工具,有錢你都坐不了
    引言說起八抬大轎,我想大家並不陌生,雖然在生活中很少見到,但是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有八抬大轎的戲份。在當代社會中,八抬大轎作為一個成語而被人們熟知,多數情況是在對話的過程中,用來表達請人隆重講究,或是請人較為困難的。
  • 北京漸遠的叫賣聲 | 黃開發
    書中記錄鹹豐、同治以降北京市井的叫賣語和聲音,有的加了註解。貨聲,又叫「市聲」,北京人稱之為「吆喝」。本地俗語云,賣什麼吆喝什麼。《一歲貨聲》大部分篇幅以時令為序,印本先記元旦,再按二月到十二月的時序分別記錄,除夕煞尾;然後,為「通年」(常年)和「不時」(時間不定)類;再後,為「商販」「工藝」(修理、製作、看病、佔卜等)、「鋪肆」類。
  •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叫賣調中,除了有旋律的簡短吆喝外,還有詞句與樂句相對完整的吆喝,這種比較長的吆喝被叫做:叫賣歌,還有一些是用各種工具敲打發出聲音,代替人聲招攬顧客。比如賣麻糖的小販用鐵具敲打出的「叮叮聲」,賣針線的搖波浪鼓等等。
  • 古代重金娶妻,娶的是完璧之身,八抬大轎抬的是大家閨秀,而現代呢?
    有一個女孩問大叔,為什麼古代娶妻,都是重金娶親,而現代男人卻對彩禮斤斤計較?
  • 張居正乘坐32人抬大轎,原來竟是才子王世貞造的謠言
    後世論證張居正「腐敗」時,多引用此事,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也拿這個說事。但仔細分析下,張居正這32人抬的轎子疑點不少,不合情理處很多。張居正此行是回老家葬父的,他從北京到江陵走了22天,返程時因大雨走了24天。北京到江陵單程就有3000裡,平均每天要行進超過130裡。
  • 賭王靈柩由8人抬棺移至義莊,何猷龍捧遺照領仨弟弟送別亡父
    賭王生前和四位太太育有六名兒子,長子何猷光早逝,故由二房兒子何猷龍為首,帶頭送賭王靈柩出殯,四太雖承認有一神秘兒子何猷邦,卻因身體原因無法到場送別。據港媒透露,何家聽從風水師蔡伯勵後人建議,認為今年沒有下葬吉日,賭王出殯當天靈柩仍存放在殯儀館,至7月17日轉移到東華義莊,待明年選擇吉日再下葬。
  • 萬象閒談丨地攤火了,一起回來的不只吆喝叫賣聲
    有吆喝就有熱鬧,熱鬧的是什麼,除了能賺點小錢增加些收入,還有一點是必須要說的,那就是精氣神兒,或者稱之為希望亦不為過。這幾天一直在想,如果十年前有如今的環境,有當下政府部門不遺餘力的支持,可能自己已經從練攤的小販成長為某個知名商人了。
  • 貴州80歲老人娶42歲新娘,鳳冠霞帔八抬大轎,有情終成眷屬!
    據悉這位80歲的老人是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老中醫,而其新娘則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子,更是老人最近新收的女徒弟。 新娘在婚禮現場解釋說,當初自己帶久病未愈的兒子找老中醫看病。
  • 姚永純八抬大轎接媳婦上山.辰軒赴山東接受懲罰,無人接待?
    【🔹姚永純八抬大轎接媳婦上山。
  • 城隍爺半夜三更巡城,「城隍像」坐八抬大轎,信眾人手一柱香緊跟
    「城隍爺」出巡,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城隍像」在城內巡走,氣勢很大,儀仗威嚴,鳴鑼開道,肅靜迴避,旌旗傘扇,全份執事。轎前後有捨身還願者,扮成判官、鬼卒,扮作罪犯,慢慢跟行。城隍從自然神,隨著社會的發展演變,它的社會職能越來越多,由最原始的城池守護神,演變成為驅災除患、揚善懲惡、督官懾民、保障人們生命財產的全能神明。
  • 號稱上百款app免流量使用的騰訊大王卡真的有那麼好麼?
    自從聯通牽手騰訊推出大王卡之後,騰訊大王卡的使用人數不斷飆升。號稱每月19塊月租,就可以免費享受上百款app免流量使用,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認可,畢竟相對於三大運營商提供的天價流量套餐,騰訊大王卡實在便宜到令人髮指。但騰訊大王卡真的有那麼好麼?
  • 老北京版「歲寒三友」,其實是種戲稱,也是「窮人樂」
    過去的農民朋友們,會把那些發育良好的、北京話叫「骨立」的摘下來擱一塊兒、癟的單擱。有小販會來專門收這種,回去加工出售,因為裡面一般是空的,因此叫半空兒。一般情況下是鹽水煮,頂多擱點兒花椒大料之類的做成五香的;也有一部分人炒著吃。當年的冬天,萬物蕭條、生意也蕭條,因為物產匱乏,沒什麼可賣的。走街串巷賣半空兒、這也算老北京的冬季一景兒吧?
  • 賭王出殯日期確定,遺體卻要等到合適時間下葬,送別儀式即將開啟
    賭王出殯日期確定,遺體卻要等到合適時間下葬,送別儀式即將開啟6月24號有關賭王的事再傳來最新消息,在之前的一段時間內,關於賭王的身後事安排一直都沒有得到準確的落實,這一次傳出的消息是賭王最後出殯日期和落土的安排都已經確定下來了。
  • 訂婚當天,準婆婆拿兩百塊敷衍,姑娘直言:八抬大轎我也不嫁
    三年的感情,因為一個空紅包結束,女孩很不甘,而男孩到最後都覺得女孩有錯在先。朋友向我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感受就是:女孩很明智,男孩憑實力單身。為什麼這樣說呢?西妹並不是說女人就該談錢,而是想要提醒男人們:女人談錢並不都是物質,她們要的往往是男人及男人家庭的態度。訂婚當天,準婆婆拿兩百塊敷衍,姑娘直言:八抬大轎我也不嫁。
  • 【往事麻石街】叫賣,儉樸歲月的如歌散板
    張世安不愧彈詞藝人,也不愧多吃了幾年文化飯,再現起當年的叫賣來繪聲繪色。吆喝的特點,第一句高亢悠長,尤其是開始的「喲——」,起點很高,將一街的耳朵和目光都吸到他身上。後半句則低沉短促,像打連八捶一樣,一個比一個快。吆到最後一個「籃」字,便戛然而止,來一個長長的休止符。直到走進第二個吆喝區,才重又開始。
  • 諸葛亮死前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下葬」,到底是為何?
    但是人終有一死,234年10月8日,諸葛亮因病在五丈原去世,但死後的諸葛亮依舊為自己計謀了一切,他要求後主劉禪在他死後,讓四個人抬著他的棺槨一直往南邊走,直到抬棺的繩子斷裂再就地掩埋,雖然劉禪不知道諸葛亮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但他依舊照做了,因為劉禪相信一生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自然有他做事的道理,哪怕是死後。
  • 東北大爺吆喝「5塊錢給你3棒子」笑翻網友!有點nèi味兒了
    視頻裡,大爺吆喝道:兩塊錢一棒子,五塊錢我給你三棒子,買三棒子你別走,我再給你一棒子。大爺蹬著三輪沿街叫賣,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大爺這是要打人呢!但到底是買棒子還是挨棒子?買個玉米,還把命搭上了?還有早前有這樣一個視頻,是一個主持人給一位外國人出的一道題目,來檢測一下他的漢語水平。這道題是這樣的:豆腐怎麼賣?兩塊!兩塊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