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凌洲業話,ID:lingzhouyehua】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眼下正值隆冬時節,今年的寒潮格外的猛烈,北京遇到了數十年來罕見的低溫。按說在嚴寒之下,應該是物產匱乏、萬物凋零的。實際上也有不怕冷的,比如松柏、竹子,冰天雪地裡依舊會呈現代表生機的綠色,還有梅花,抗風冒雪傲然綻放。於是有人將松竹梅並稱為歲寒三友。多文雅的稱呼啊!古人喜歡將物體賦予人的品格,借物詠志,文人墨客最喜歡歲寒三友,此題材的畫作尤其多。其實在老北京,也有自己版本的歲寒三友,只不過是種戲稱,與文雅不沾邊兒、跟借物詠志更沒什麼關係。老北京人「口中」的歲寒三友是什麼東西呢?確實是「口中」的,因為是三樣兒食物:半空兒、凍柿子、海棠紅。
所謂半空兒,說白了就是癟花生。花生秋季成熟,但不可能每個都長得那麼飽滿,有的就「發育不良」,或者看著大、仁兒小,或者本就沒長大,仁兒自然也大不了。過去的農民朋友們,會把那些發育良好的、北京話叫「骨立」的摘下來擱一塊兒、癟的單擱。有小販會來專門收這種,回去加工出售,因為裡面一般是空的,因此叫半空兒。一般情況下是鹽水煮,頂多擱點兒花椒大料之類的做成五香的;也有一部分人炒著吃。當年的冬天,萬物蕭條、生意也蕭條,因為物產匱乏,沒什麼可賣的。走街串巷賣半空兒、這也算老北京的冬季一景兒吧?
小販們大多傍晚或晚上才出來,或者挎個籃子,或者背個口袋,有的推個小車,除了半空兒之外,還會帶賣一些鹽水煮黃豆、煮豌豆、五香蠶豆等。一般這麼吆喝:「鹽水煮豌豆~五香蠶豆、熱乎的~半空兒、半空兒多給嘞~」。關於老北京的著作裡、有不少都提到過這種食品,應該不止一位作家寫過,林海音先生的《城南舊事》裡有、其他的想不起來了。半空兒的價格自然要比飽滿的花生優惠很多,吃起來卻頗有意趣,屬於一種「窮人樂」的吃食。過去大多數人日子不富裕,拿它當個菜,也會給小孩兒當個零嘴兒吃;尤其喜歡喝兩盅兒的朋友,拿它下酒不賴,不過也就落個咂摸滋味兒帶解悶兒,因為有的甚至是全空,根本沒仁兒,主要是價格便宜。
凍柿子:柿子也是秋熟果品,而且是深秋才下樹。北京的西、北山區產出較多,應該算是北方或者說是北京的特產之一。尤其房山的磨盤柿子更加有名,因其分上下兩層、形似磨麵用的磨盤而得名。柿子產量頗大,一棵樹就能結個幾十、上百斤,因此價格不貴。柿子不熟的時候是澀的,咬一口能變「大舌頭」,半天說不利落話;但是經過處理也能吃,就是灠(讀作:懶)柿子,硬的、挺脆,就是甜度不怎麼高。等初收上市時,小販會叫賣:「賽倭瓜的大柿子——澀的管換」,因為這會兒的柿子剛熟,果皮較厚且澀,果肉軟糯、酷似蒸熟的倭瓜。
放置一段時間,澀味會消除、果肉變得軟爛香甜、似濃稠的果汁,叫賣聲都改了:「喝了蜜的大柿子」。真正進入冬季,柿子汁液在低溫下凍結,變得硬邦邦,撕開果皮、果肉帶著冰碴兒,用勺擓著吃,或用刀切著吃,食之甘甜可口、涼澈心脾,跟吃冰淇淋差不多,且有潤燥、通便之功效。當年,很多人家的窗臺上,都會擺一排凍柿子。早先多用煤火取暖,據說中了煤氣,可以用凍柿子解之,也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
最後一 「友」就是海棠紅,當然這也是美化的名字,說白了就是凍海棠。海棠果大家都熟悉,過去很多家庭的院子裡都會種海棠樹,因為海棠果熟透之後遍體通紅、煞是好看,有紅紅火火的美好寓意。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海棠少見了。海棠果可以直接吃,酸甜可口。也可以跟柿子一樣凍硬了再吃,舊時也有沿街叫賣的,有的喊「海棠紅」,有的直接吆喝「賣大海棠嘞」。
凍海棠冰涼梆硬,咬一口寒徹牙根兒,小孩子們聽到吆喝,多要忍不住跑出去賣幾個。可以放在火上烤著吃,果皮裂開,果汁冒出,舔一舔,甜度極高,因為那是溢出的果糖。過去老北京有冰窖,除了儲存冰塊以備夏季降溫之用外,還會在冰窖裡凍海棠。夏天取出來賣,表面掛著一層白霜,比吃冰棍兒還過癮。
這三樣東西都不是什麼高級食品,便宜的很,因為常伴北京過冬,是冬季裡難得的樂趣,所以被戲稱為「歲寒三友」。除此之外,其實老北京的歲寒三友還有一個版本,更能體現普通百姓的生活。這版三友也叫「三簾」,分別是:棉門帘、草帘子、還有小孩兒的屁股簾兒。過去都住平房,冬季最大的「事業」就是禦寒,身上的棉衣棉褲、大衣棉猴兒,屋裡的煙囪、爐子,還有加厚的窗戶紙,有了塑料布之後,還會在窗戶上釘一層,防風保暖,門框上掛的帘子,也得從竹子的、布的、換成棉的,要不然不搪風。草帘子是幹嘛用的呢?蓋白菜呀!
那會兒的冬天,蘿蔔白菜大土豆兒,要不沒得吃,「細菜」也不是沒有,貴呀!所以入冬時節購買冬儲大白菜也是禦寒事業中的重要一項。白菜堆在院子裡、牆根兒、窗臺下,不蓋上點兒就凍壞了。不知道您小時候穿開襠褲(廢話,應該都穿),但您不一定系過屁簾兒:長方形、酷似棉被、一邊兒釘一根布帶兒,圍在腰裡,防止小孩兒凍屁屁,我們小時候都自己動手糊風箏,那種方形的、帶兩個尾巴的,便因形似而被稱為屁簾兒。
這三簾也是過去冬季裡必備的,因此也被戲稱為歲寒三友,這種戲稱,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北京人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說來這些都是普通人家、甚至是窮人家的物件兒或食物,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三簾兒已經很少見了,半空兒、凍柿子或許也能「偶遇」。但其實海棠紅本不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可不知道是因為產量低、不值錢?還是因為海棠也略帶酸澀、不好吃?亦或是什麼原因,反正如今賣海棠果的極不容易見到。倒是有一年夏天在某個老北京冰窖改成的飯店裡、吃了一回凍海棠,不過已不能算是「窮人樂」,因為一小盤兒、沒幾顆,那價格、可不算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