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模仿大自然的「設計」——建築中的大自然仿生學

2020-12-20 宇宙探索百科

世間萬物千姿百態,都是經過漫長的、優勝劣汰的競爭和千辛萬苦的進化,致使在結構、形態和功能三方面達到最優設計而流傳於世。所以,大自然的精妙建築確是人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最好老師。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創造不管多麼精巧,幾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創造物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於是,人們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從大自然汲取營養,請大自然開拓思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了。

仿生設計並不是單純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動物、植物的生長機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態的規律,結合設計的自身特點,而適應新環境的一種創造。

蛋殼與體育館

生物為了存在和發展,最起碼的條件是:必須平衡地心引力,防禦一切外力,適應自然環境,在長期的進化進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最合理、最穩定、最經濟的結構形態。羽茅草和禾本科植物的長葉往往捲曲成筒形或殼形,香蒲植物的葉子又構成螺旋狀,帽狀蘑菇的輻射密肋,以及弧形的貝殼和殼面之波、空心的葦稈和稈間之節,都啟發人類去探索空間結構的奧秘。

人們已經發覺,傳統建築的梁板支撐體系實際上是一種不經濟的結構形式,而且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大跨度空間的需求。仿生空間結構則幫助建築師和工程師解決了難題。

蛋類的外殼雖然很薄,卻能耐受相當大的外力。這是因為,這類結構具有彎曲的表面,殼體在外力作用下,內力是沿著整個表面擴散和分布的,因而殼體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許多。

據統計,各國為舉辦奧運會而建造的體育館,有60%以上採用薄壁空間結構。法國夏蒙尼先斯滑雪山北區體育中心由9個三角形薄殼所組成,覆蓋面積達6000平方米。1980年建成的香港太空館是一個典型的蛋殼形,23米直徑的半球形天象廳酷似雞蛋的核心部分——蛋黃。雞蛋殼厚約0.5毫米,一隻普通雞蛋縱向直徑按照7釐米計算,兩者之比約為1:140,可見人類仿生工程的巨大意義。

更有趣的是,國外有人模仿雞蛋設計了一種特殊的抗震房屋,「蛋殼」是用鋼鐵製造的,「蛋白」用耐高溫玻璃、石棉等製造,人住在相當於「蛋黃」的部分。這種房屋能抵抗強烈地震,即使被震翻了,也能像雞蛋一樣滾過來復原。屋內貯有空氣、水和食物,在與外界完全隔絕的情況下,7個人可在裡面生活1個星期。住在這種房屋裡,即使遇到強烈地震,也會安然無恙。

麥稈與電視塔

中空的麥稈能承受比它重得多的麥穗而不倒伏,這是因為,在橫斷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實心稈和空心稈的承壓能力雖然一樣,但長長的莖受壓後,往往不會因斷面壓力過高而發生突然斷裂的情形,而是在受壓後莖稈先彎曲,最後因彎力過大而折斷。而斷面積相同的空心稈外徑要比實心稈大,因此空心稈承壓後抵抗彎曲變形的能力要比實心稈大得多。麥稈的功能給建築師以設計靈感,他們利用麥稈原理,把一些高大的柱子和稈件都設計成空心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它們的承壓能力,起到「重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所有稈莖支承植物幾乎都是下粗上細的,既減輕了自重,又加強了穩定性。因此,不管任何方向吹來的風,很容易沿著稈莖圓面的切線方向掠過,從而減小對植物的影響。反之,如果稈莖是平面的,毫無疑問,平面比圓面上的一點受風力都大大增加。這樣,植物就有可能被風颳歪,甚至倒斃。

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高533米,用400號混凝土澆築成下粗上細的形狀,底翼寬約30.5米,可謂龐然大物。但它的平均細長比(平均直徑和高度之比)約1/10,而稈莖植物(麥稈、甘蔗、竹等)的細長比可達l/100~1/200。兩相比較,人類的建築遠未達到大自然的神功。

王蓮葉與展覽廳

薄薄的王蓮葉最多能夠承重70千克。這是因為,王蓮葉背面有許多粗大的葉脈,其問連以鐮刀形的橫筋,構成了一種網狀骨架,縱橫交錯,又粗又壯,可以承受很大的負荷。

於是,有位花匠模仿王蓮葉脈的構造,用鋼材和玻璃成功地建造了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美麗「水晶宮」。

後來,義大利設計師建造了一座跨度為95米的都靈展覽大廳,其屋頂採用了王蓮的網狀葉脈結構,在拱形的縱肋之間連以波浪形的橫隔,不僅保證了大跨度屋頂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而且美觀大方,輕巧堅固。

「春筍建築法」

應該指出,人類在結構仿生方面還停留在靜態階段,仔細觀察一下生物的生長過程,恐怕對人類工程會有更大的借鑑意義。例如,十丈青松,挺拔矗立;勁細翠竹,輕巧剛直,都是從地面寸寸長起,自己「建造」自己。

那麼,人類的建築可否如青松生長、雨後春筍一般,把自己一節節「長」上去呢?

有人曾提出一種不用腳手架、不用大型起重機,而是由建築自身的屋面開始從地面一節節「長」上去的「春筍建築法」,1星期可建成1幢4層高的住宅樓。

這種方法把每一層牆板從高度上分成三四段預製好,然後用液壓頂以1米的行程,反覆頂升,可以很快「長」成設計的建築。

車前子與向陽屋

車前子原本是一種無足輕重的野草,近年來,卻受到了建築師們的青睞,成為他們的珍寶。

建築師們仔細觀察了車前子葉子的結構,發現它們是按螺旋狀排列的,每兩片葉子之間豹夾角都是137°30′,不僅結構合理,而且每片葉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陽光。

建築師仿照車前子的奇特結構,建造了螺旋狀排列的樓房。這種新型住宅改變了「向南背北」的傳統建築朝向,一年四季,每間房子都陽光燦爛,空氣清爽,舒適宜人。

海狸與攔河壩

海狸是一種水陸兩棲獸類,它們的「家」修築在湖岸或水流緩慢的河岸邊。這些屋頂圓圓的「小房」修得非常堅固,牆壁有2尺多厚,用黏泥修飾。每座「小房」分為二至三層,上層比較乾燥,作為「臥室」;下層在水下,作為倉庫,堆積食物、樹皮和木柴。「小房」有兩個出口,一個通陸地,一個通水下。

令人驚奇的是,為了控制需要的水位,海狸還在靠河處築起了堅固的堤壩。建壩時,它們總是選擇河流狹窄、可以就地取材(木料、石子)的地方為壩址。

海狸所建造的堤壩,正是人類建造的巨大攔河壩的雛形,它給水利建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菌膜與防水材料

建築物的防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不過,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動物和人的皮膚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外面的水滲透不進去,裡面的汗液卻能滲出來,保溫性能也很好,堪為建築物防水所借鑑。

科學家們正在探索一種能夠形成菌膜的菌類(如紅茶菌)物質,把它們製成像人的皮膚一樣的膜狀防水材料。人們設想,把這種材料覆蓋在建築物上以後,它能緩慢生長,出現破損時,又能自行修復;外部的雨水滲不進去,內部的潮氣卻能散發出來。

這對於改善建築物的防水、保溫、隔熱性能以及節約能源,將會有重大意義。

蟻穴與恆溫辦公樓

在澳大利亞西部有一種白蟻巢穴,儘管穴外溫度一年四季變化很大(氣溫在3~42℃),但巢穴內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也不論是夏季還是冬季,溫度始終保持在30~32℃。這種白蟻巢穴調節溫度的能力簡直可以和現代化的空調系統媲美。

為了弄清白蟻為什麼有如此高的本領,科學家仔細研究了白蟻巢穴的構造。他們發現,這種白蟻巢穴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下部分是白蟻的生活區,巢穴的地上部分則有個約3米高的泥塔,泥塔內有一些空氣通道通到白蟻的地下生活區。泥塔斷面呈楔形,總是像羅盤一樣準確地指向北方。因此,科學家把這種白蟻稱為「羅盤白蟻」。

泥塔的側壁皺巴巴的,表面積很大,在早晨和午後陽光斜射時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陽光的熱量,泥塔頂部呈尖錐形,表面積較小。這樣一來,在正午熾熱的陽光下,泥塔吸收的熱量就減少了。

「羅盤白蟻」建造這種特殊的泥塔,就是為巢穴創造恆溫條件。泥塔在陽光下受熱後,塔內空氣通道之中的氣溫也隨之上升,空氣體積膨脹而向上升騰,這就產生了像煙囪一樣的抽氣作用,把新鮮空氣通過白蟻進出的通道抽吸到塔頂,形成一股風,吹過白蟻巢穴的生活區。

白蟻中的工蟻在巢穴內「監測」(感受)各處的溫度,並根據溫度的變化,阻斷或擴大巢穴內的通道,以調節氣流。這就像人類用開、閉窗戶來調節室內溫度一樣。

因此,無論外界氣溫如何變化,白蟻巢穴地下生活區的溫度,都保持在30~32℃。

建築學家從白蟻巢穴的構造得到極大啟示,認為人類也可以模仿白蟻,建造有自然通風系統的辦公樓。雖然安裝了空調系統的大廈可以做到溫度恆定,但因門窗封閉,空氣不流通,長時間呆在裡面的人很容易患上空調症候群。

1994年,英國建築師在諾丁漢興建了7幢仿白蟻巢穴的辦公樓,排成一個弧形面向北面,每幢大樓的角上都有一個17米高的圓柱形玻璃塔,其作用相當於白蟻巢穴上的泥塔,當陽光照射時,玻璃塔內的空氣溫度升高,膨脹上升,起煙囪的抽氣作用,形成一個自然通風系統。玻璃塔頂部還可用液壓方式升降,用來調節上升的空氣流量,由於塔中的空氣通道和辦公樓的各房間相通,上升氣流可以帶走多餘的熱量並吸入新鮮空氣。在大樓內有一個計算機能量管理系統,它的作用相當於白蟻巢穴中的工蟻,負責管理室內的溫度調節系統,控制玻璃塔頂的升降,以調節空氣流量,在寒冬還可啟動熱風機,在夏夜可啟動風扇,將清新的空氣引入室內。

蘑菇與傘屋

所有的植物都呈啞鈴形,這是一種很好的建築結構,它使植物利用最小的佔地面積,就獲得了適度體積的地上部分,得到了大面積的陽光,而向下生長出的根系,能夠牢牢抓住土壤。利用這種結構,植物還能夠立體享受陽光:森林群落中喬木層以下有灌木層,灌木層以下還有草本層。模擬植物的仿生建築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陽能。

以蘑菇為例。蘑菇由3部分構成:菌蓋、菌柄、菌絲。菌蓋離地有一定高度,菌絲呈放射狀向地下擴散,菌柄把兩者連接起來。這也是一個啞鈴結構。

依照蘑菇的外形,人類可以設計、建造仿生建築,其「菌絲」部分(仿生建築的根基)可以採用植物根的形態,將幾根長度與直徑都適宜的鋼管呈放射狀地打入地下,與巖石緊緊咬合,以產生的摩擦力來支持地上部分。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地基部分的工程量。仿生建築的「菌柄」部分(支柱)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它的底部膨大。以便和根基連接為一體。仿生建築的「菌蓋」部分(居住體)則採用鋼架結構,從支柱向四周輻射出許多鋼梁,屋頂做成拱形的鋼網架,並與鋼梁相銜接,共同形成一個籠狀的整體結構。

由於採用啞鈴結構,這種仿生建築所佔地面只有傳統建築的10%,而屋頂可以貼上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從遠處看,整個建築就像一把大雨傘,因此取名叫「傘屋」。

小腿骨與艾菲爾鐵塔

人體骨架形態、結構之精巧、合理和美妙,往往使建築師們讚嘆不已。堂堂七尺之軀全靠骨骼支撐,這與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憑藉鋼架支撐幾乎一模一樣。

人坐著的時候,體重是依靠從骨盆側面延伸出來的骨頭來支撐的。這種簡單而有效的結構啟發了建築師。建築師由此設計了一種空間支架模型,建築物的重量由斜柱支撐著,再傳到幾個支持點,所有與重量負擔無關的材料,一概省去。這就為建築物提供了一種既強有力又經濟合理的支撐結構。

人體的大腿骨要支撐全身的重量,又要前後左右擺動,因此,它「選用」了一種最合理的結構形式——既輕又堅固。一般成年人的大腿骨能夠承受260~400千克的壓力,小腿骨吃力更大,比相同斷面的花崗巖還要堅固10多倍,它的剛度可以和熟鐵相比,但比重只有熟鐵的1/5。

巴黎艾菲爾鐵塔高327.7米,猶如巨人般聳入雲天。一些建築師研究之後得出結論:這座鐵塔的結構並不新穎,只是一座重複著人體小腿骨的建築;甚至兩者的表面角度都相符。

建築仿生是一門妙趣橫生的新興科學,是科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生物是人類工程設計的最好老師。正如著名仿生設計師L·科拉尼所說:「仿生設計是一個揭示自然界生命體的設計領域,也可以稱為一項『翻譯自然的事業』。」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人類必將從表面的靜態仿生走向內部的、動態的仿生,從而大大豐富人類的創造。

相關焦點

  •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論啟發科技的仿生學應用
    通過不斷地修修補補,大自然找到了許多獨特的設計方案,從大象的長鼻子到仙人掌的棘刺,甚至白蟻丘在設計上也能讓涼爽空氣流通進出,為這些小昆蟲提供一個舒適的家。因此,世界上最聰明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在師法自然,眾多人工技術都建立在自然的設計之上。在生物學中,有一個領域便是研究如何模仿自然界的各種生存策略,促進發明和發展人類的科學技術。該領域便是仿生學,字面意義即 「生物模擬」。
  • 《科學大家》專欄|大自然的啟示:仿生學可以走多遠?
    這件泳衣叫做「快皮」,核心急速便是是仿造鯊魚皮膚表面製成的超伸展纖維表面,其設計也有著仿生學巧思,比如在接縫處模仿人類的肌腱構造。有實驗表明,快皮的纖維可以減少3% 的水中阻力。此後,在2007年鯊魚皮泳衣第三代產品一經推出,就在一年內協助世界各國運動員先後21次打破世界紀錄。
  • 從荷葉到飛蛾,人類從大自然學習了這麼多!
    我們的大自然充滿了數不勝數的神奇奧秘,就像是一位淵博的老師,在億萬年的歲月中積累了無數寶貴的知識經驗。千百年來,人類不斷從大自然汲取知識和經驗,逐漸由石器時代、青銅社會和鐵器時代向蒸汽時代、電力時代過渡,最終發展到了現在的資訊時代。這種對大自然的奧秘探索、學習與應用的過程,我們稱之為「仿生學」(Bionics)。
  • 大自然來「造」飛機
    如果覺得不錯,請轉發推薦好友關注「低空飛行觀察」(low-A-O)蜻蜓、鷹隼、鯊魚、荷花這些大自然中的動植物與飛機設計有什麼關係?其實,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可以給你答案,它就是仿生學。在航空領域,越來越多的新想法都是從大自然中汲取的靈感,從動植物各種各樣的結構、器官和材料中找尋創意來解決飛機製造遇到的種種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飛機設計和製造是如何向大自然借鑑的。
  • 9個聞名世界的建築設計傑作,靈感來自大自然
    9個聞名世界的建築設計傑作,靈感來自大自然在全球都有很多世界知名的建築設計傑作,當我們看到這些建築的外觀時,都會感到讚嘆不已,這些建築絕大多數都出自那些非常有才華的建築設計師之手,但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建築設計靈感的真正來源
  • 演藝圈一眾大咖為大自然發聲: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
    用「災難」形容2020年的開端再合適不過了,中國新冠肺炎、美國乙型流感、東非蝗災、西班牙風暴、加拿大暴雪、菲律賓火山爆發、澳洲大火持續燒了5個月,災難接踵而至,人類苦不堪言。大自然仿佛在用一場場的災難,向世人敲響警鐘:如果人類繼續肆無忌憚破壞大自然生態的平衡,大自然一旦反擊,足以將人類多年建立的文明付之一炬。她能哺育人類,亦能毀滅人類。
  • 永續設計: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這些成就使得澳洲在2012年被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評定是世界防災示範國,其教育、醫療、農業、還有因極端氣候災害導致能源或糧食短缺的應變能力都被聯合國譽為全球典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樸門的核心精神為照顧土地、照顧人類 、分享多餘。
  • 預售前瞻 | 《人類滅絕計劃》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
    在當今的大環境中,新冠疫情仍然在肆虐著全球的各個角落和國家,我們人類並沒有順利渡過這個難關。在今年年初國家處於深水火熱共同抗疫的時候,你是否也對人類生死存亡有著一絲絲的擔憂呢?相反,《人類滅絕計劃》則是有更高的立意,讓我們去看清人類在面臨大自然危機背後的故事,究竟會在一個什麼樣的處境下去研究如此深層的問題?那就讓小編一起帶著大家來看一看吧~2060年,國家機器式微,世界秩序實際上掌控在少數跨國壟斷公司手中。
  • 《大自然在說話》
    》分別以大自然母親、海洋、雨林、土地等第一人稱的視角,向人們傾訴自己的所思所想,讓人類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引發我們對自己行為的思考。 在這部紀錄片下的點評中,很多人評論:「全球疫情是大自然母親的報復嗎?」
  • 當鹽巖碰上西餐:這家餐廳的設計是大自然的味道
    在巴什拉的哲學中,空間不應是一個遲鈍的盒子,它反映著豐富的意象,包括熱情、孤獨、靈動、深沉……JFR 設計團隊在「Stone sal 言鹽餐廳
  • 大自然的聲音
    是根據圓周率的數字作譜彈出來的曲子,我開心極了,這不是哪個鋼琴家創造的曲子,是大自然創造的,它是大自然的聲音。在剛剛過去的春天,我常常一個人到田野中散步,聞清雅的油菜花香,草香和嫩葉的清香,聆聽蜜蜂飛舞的聲音,萬物復甦的聲音。
  • 《狼圖騰》的聲音設計:如何用聽覺營造一個大自然
    雖然身處不同國家、講不同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電影是一個跨越國境的藝術,通過電影,讓觀眾理解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感受自然界各物種之間和諧共存的關係,熱愛自然,保護環境,這是阿諾導演與我們在這部影片中的共同表達。作為《狼圖騰》這部影片的聲音設計,我首先面臨的課題是:如何用聲音元素去真實地還原大自然?如何把導演想要表達的信息傳達給觀眾?
  • 大自然在說話|曉輝|大自然|水墨|雲濤|阿易|地球
    大自然在說話朗誦:梅園 雲濤 水墨 潤物 曉輝 阿易 楊路溪 品紅梅園:自然母親有人稱我為大自然也有人,叫我大自然母親我已經度過了四十五億年是你們人類存在時間的兩萬兩千五百倍我並不需要人類,越來越多的人類啊你們想怎樣度過每一天在意我,或者忽略我我並不在乎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不是我的我是大自然,我將繼續存在我隨時都在進化而你們呢?
  • 大自然在說話,你聽懂了嗎?
    而在真理的另一面向,大自然是宏偉的藝術家,它讓人類享受四季分明,每年雪季來臨可以享受滑雪、遊戲、冒險等等大自然的療愈,讓人類平衡生命的能量。 然而,大自然開始反撲了!人類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持續在傷害環境與動物,大自然現象裡的災禍,反應著人類的私慾及自作自受。 地球的意識心智,早在四十多億年前就已經形成時,它如同生物一般在繼續成長及發展,當它的表面層寄住了一堆生物,包括人類在內。
  • 公益紀錄片《大自然在說話》
    該片以獨特的第一人稱視角,將大自然中的「它們」想對人類說的話緩緩敘來:「大自然不需要被拯救, 需要被拯救的,其實是人類自己。」             中文版第一季《大自然在說話》   1 大自然母親——蔣雯麗 有人稱我為大自然,也有人,叫我大自然母親。
  • 24張震撼人心的大自然照片,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大自然到底有多神奇?2、波浪形的霧海10、人類的創造還是敵不過大自然。12、冰島獨特的自然美14、大自然的神奇美
  • 紀錄片 |《大自然在說話》太震撼了!
    大自然在說話:我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我!
  • 【新品NEW】LA BOBO胡桃木,讓大自然進入家居
    城市的喧囂喚起我們對大自然的嚮往 高速發展的年代,忙碌的生活讓大家開始疲倦了城市的鋼筋水泥,開始嚮往與大自然說說話,讓大自然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無論是時裝秀場、街頭藝術、建築設計,大自然的身影無處不在。 大自然中的原木素淨舒心,樸實正氣的自然本色,常與我們的家居設計相結合。但生活應與大自然共存,在借用自然元素的同時也要愛護大自然。
  • 耗資2億模仿「鳥巢」,卻被評為當地最醜建築,網友:像一個雞窩
    現如今我們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外出旅遊也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近些年的旅遊業蓬勃發展,國內很多城市都在努力發展自身旅遊產業,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的標誌性建築,比如北京的故宮和天安門,或者是長城和鳥巢,都是非常著名的標誌性建築物,同時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張名片
  • 2釐米鐵甲蟲,外殼可承受4萬噸重量,裝甲車設計靈感來源它
    動物雖然沒有人類的智慧,但卻有極高的天賦意識。對於築巢來說,鳥類可謂是大自然中的大師。對於蝙蝠而言,人類從它身上的波的傳播過程,製作出信號裝置,這就是仿生學的厲害之處。人類對於動物身上的探索也是無求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