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四大封神之作,為何它能排名第一?

2020-12-22 不勞而獲勞小姐

知乎上曾經有過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哈姆雷特》有那麼多好句,To be or not to be卻成了最有名的句子?」

這短短6字在英國到底有多火?

但凡演員,無人不背。但凡路人,無人不會。

究其原因,還得從《哈姆雷特》這部經典說起。

01、從環球到全球:為什麼會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不僅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同時也被奉為世界悲劇的神作。它取材於丹麥傳說,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通過描繪一個復仇王子在困境中的掙扎,莎士比亞展示了人性的本質特徵。

而劇中那位名叫哈姆雷特的王子,也與以往悲劇中的英雄形象有所不同。在與命運和惡勢力的搏鬥中,他始終都沒有訴諸於神靈或權威。反而強迫自己回歸理性,思考復仇與正義的本質和區別。

哈姆雷特身上理性與感性的光芒,讓他成為了世界文學的經典。據統計,《哈姆雷特》是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頻率最高的戲劇,也是近百年來改編作品最多的作品之一。

《哈姆雷特》作品集合

為了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親歷《哈姆雷特》的獨特魅力。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前藝術總監——多米尼克,決定攜帶《哈姆雷特》進行環球巡演。

短短6年間,多米尼克已在198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巡演。他把這趟環球之旅記入了《帶莎士比亞走遍世界》裡,希望與所有莎劇同好一同交流。

《帶莎士比亞走遍世界》書封

在書中,多米尼克講述了自己與《哈姆雷特》之間的故事:大到戲劇的主題,小到每次巡演的細微差別。同時,他還嘗試以「劇內人」和「局外人」的雙重視角,為讀者挖掘《哈姆雷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那麼,作為一個執導過上千場莎劇的戲劇總監,到底是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成功呢?復仇王子哈姆雷特,他的困境和掙扎到底是什麼?而「生存還是毀滅」,為何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

02、哈姆雷特的困境:To be or not to be?

《哈姆雷特》劇照

哈姆雷特的悲劇是人類困境的縮影,因為他身上集合了古希臘命運悲劇與現代性格悲劇的所有要素。

作為「正義」的象徵,哈姆雷特在命運的祭壇上壯烈犧牲。他先是因為父親被殺而被迫復仇,然後誤殺愛人之父,遭遇叔父與好友的輪番陷害。最後,又因猶豫不決而導致了自己和親友的死亡。

但和其它悲劇不同,他的悲劇並非源於無知,而是源於理性。他厭棄命運,質疑真理存在的本身。面對世俗,他掙扎痛苦。藉由哈姆雷特之口,莎士比亞聲提出了人生中最大的疑問:To be, or not to be?

在國內,這句臺詞有著多個版本的翻譯。比如朱生豪把它譯為「生存還是毀滅」;梁實秋譯為「死後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卞之琳譯為「活下去還是不活」;方平譯為「活著好,還是死了好」等等。

儘管只有短短的六個字,卻提出了人們對生死,以及復仇的困惑:殺父之仇,報或不報?倘若報,如何報才算正義?如若不報,又有哪些藉口?以死逃避,該還是不該?活著和赴死,哪個更需要勇氣?

BBC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00周年——To be

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在哈姆雷特聲嘶力竭地質問中,進入了他的內心: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黯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劍,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在奮鬥中掃除這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這個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王子不是不想復仇。他只是想在不觸碰道德倫理的前提下,完成復仇。

因為一切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任何道德的衝動都不能成為施暴作惡的理由。

他的復仇也不在於家族私仇,而是要改變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

他懼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喪失真正的公義。

《哈姆雷特》劇照

然而,面對殺父之仇,哈姆雷特也無法就此作罷。他在萬念俱灰中選擇了「延宕」,甚至還想到了赴死。

死了;睡著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

可是死亡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世上還有鬼魂,我們也還有來世。那些未完成的重擔,還是會在夢裡纏擾我們。

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具腐朽的皮囊以後,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這個緣故。

《哈姆雷特》劇照

似乎,無論生死,哈姆雷特的困境都無法得到解決。「重重顧慮」讓他成為了「懦夫」和「憤怒的青年」,於是他繼續向我們訴說人世間的種種不幸和悲痛:

「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 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 換來的小人的鄙視…」

就連愛情也不能洗清他的痛苦,反而成為另一個精神負擔。他忍痛推開唯一的愛人奧菲利亞,儘管「四萬個兄弟的愛合起來也抵不過他對她的愛」。

畢竟在大仇得報之前,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包括愛情。

03、復仇王子的掙扎:我們都是Hamlet

如果說奧賽羅的自我認知是在伊阿古風言風語的暗算下崩塌;李爾王是憑藉一己之力讓全家萬劫不復。那麼在《哈姆雷特》中,癲狂就像是一種傳染病。它最先蟄伏在哈姆雷特身上,並慢慢向四周擴散。

在這個過程中,哈姆雷特逐漸褪去英雄的光環,並淪為了復仇的工具。

《哈姆雷特》劇照

哈姆雷特被各種重擔壓倒,被各種複雜的矛盾搞得心亂如麻:正義與不義、親情與愛情,仁慈與仇恨,生存與死亡。

不管在政治傾向、宗教信仰、抑或是精神追求上,他都與身處的時代格格不入。他曾在困境中讚美愛情,祈求愛情鋒利的救贖和血淋淋的忠誠。

我們親眼看著他搖搖晃晃地站上了世界的懸崖邊,在各種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痛苦的包圍下無助而絕望。

《哈姆雷特》劇照

復仇的枷鎖卻毀滅了他的愛情,吞噬了他鮮活的生命。他無法對世上的千萬種殘酷遭遇坐視不管,卻不得不選擇與它們宣戰。他的痛苦是那麼的真實,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

「這兒在場的眾人都知道,你也一定聽見人家說起,我是怎樣被瘋狂所害苦。凡是我的所作所為,足以傷害你的感情和榮譽、挑起你的憤激來的,我現在聲明都是我在瘋狂中犯下的過失」。

我想,這也是莎士比亞最聰明的地方:他沒有把不幸交給一個純粹的英雄,而是把所有的重擔壓在了一個平凡人的身上。透過他的困境,展現了良知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掙扎。

《哈姆雷特》劇照

哈姆雷特在1601年的舞臺上第一次死去,並在此後的400年間不斷重生。

他的臺詞被反覆引用、提問、解讀、回答。

比起那些古希臘的英雄,他更有「人性」,也更接近我們。

我們愛他的正直和善良,理解他的懦弱和猶豫。

甚至不再期待他的英勇果敢,因為害怕復仇會帶走他身上最美好的品質。

比如正義,比如良知。

正如雨果所言:「哈姆雷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哈姆雷特一直都活在我們的心裡。

我們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就是我們。

相關焦點

  •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排名榜單揭曉!《哈姆雷特》排名第一!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包括《哈姆萊特》、《奧瑟羅》、《李爾王》和《麥克白》。這些悲劇主人公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吧!
  •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莎士比亞最出名的書或許的就是四大喜劇以及四大悲劇,那麼您知道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分別是什麼嗎?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創作於1601-1602年間,主要講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喪父後又未能繼承王位,以及開始調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父王的死亡,以及後續一系列的愛恨情仇,最後哈姆雷特也死於國王歹毒的陰謀。
  • 第五人格:已有麥克白和哈姆雷特,這是要湊齊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隨著求生者入殮師卡爾的演繹之星紫皮「哈姆雷特」海報的公布,細心的玩家們赫然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官方似乎打算湊齊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到底是怎麼回事?02卡爾的紫皮——哈姆雷特正在進行中的彈丸聯動備受關注,此時的官方卻突然爆料第三屆演繹之星的第一款紫皮海報,也就是入殮師卡爾的紫皮
  • 《封神》中四大美女排名,妲己排名第三,第一名引起網友熱議
    作者:長安街大司馬熟悉《封神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封神演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載神魔大戰的史詩巨著。全書記載了武王伐紂的故事,中間摻雜著各教之間的鬥爭。後姜子牙回國封神,使有功於國的人和鬼各有所歸。在書中為我們塑造了西周和商紂兩大陣營中很多生動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不說文治武略,也不說仙法神器,就來評點一下在《封神演義》中的四大美女排名,大家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
  • 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
    莎士比亞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戲劇作品,又以「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最為突出。他的作品常常成為藝術家的靈感之源,文藝復興以後大量的繪畫作品取材於他的創作。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是其作品中最光輝絢爛的一筆,劇中的人物大多以死亡為結局,表現出悲沉雄渾和震撼人心的氣勢。「四大悲劇」指得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 實驗察哈爾高中閱讀經典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木心《文學回憶錄》「宿命式」的悲劇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內容包括《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世稱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是人類文學史乃至文明史上著名的篇章。     「伊莉莎白時代的偉大貢獻不僅是一個從此強大的英國,還有天才的莎士比亞。
  • 22幅畫作帶你重溫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莎士比亞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戲劇作品,又以「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最為突出。他的作品常常成為藝術家的靈感之源,文藝復興以後大量的繪畫作品取材於他的創作。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是其作品中最光輝絢爛的一筆,劇中的人物大多以死亡為結局,表現出悲沉雄渾和震撼人心的氣勢。「四大悲劇」指得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四大悲劇
    今天帶來的是6月第一篇推送~作者最近終於拜讀了莎翁最著名的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四大悲劇包括: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哈姆雷特。四大喜劇包括: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今天這篇主要是會給大家介紹一下每本書的大概故事情節,還有每本作品的一個大致風格和作者個人閱讀感受。
  • 悲劇背後的美與價值——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悲的源頭,僅僅了解這些是不夠的,接下來我們將從四大悲劇體現的人性的多面性、人文主義胸懷和對人生困境的理解三個方面對《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進行淺析,了解他們經久不衰的內涵和意義。
  • 作品介紹與導讀——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我更相信看過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人少之又少。今天我就來聊聊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作者介紹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出生於英國愛汶河畔斯特拉斯福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587 年間,莎士比亞離開家鄉到了倫敦,最初曾為戲院看守馬匹和做些別院的雜務 ,後來成為演員。開始時只扮演。
  • 新書速遞 | 帶莎士比亞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環球之旅
    足不出戶,環遊世界,讀懂舞臺上的莎士比亞。 附贈中譯本限定巡演票根書籤一張,踏上你的專屬戲劇之旅!》被翻譯成的語言多到數不過來,它被搬上舞臺的次數比莎士比亞本人吃飯的次數還 要多,甚至也不比莎士比亞喘氣的次數少。
  • 帶莎士比亞走遍世界:《哈姆雷特》從誕生起就不獨屬於英國
    而在《帶莎士比亞走遍世界》一書中,多米尼克·德羅姆古爾記錄了巡演的精彩故事,以及在多重文化碰撞激發下,他對《哈姆雷特》產生的新的思考與解讀。以下內容節選自《帶莎士比亞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環球之旅》一書,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哈姆雷特》全球巡演
    他的叔叔格克勞狄斯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德魯德。緊接著, 在午夜時分,去世了的老國王的靈魂出現在城堡碉堡上,說明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復仇。一連串的事變使哈姆雷特充滿了懷疑和不滿。他以裝瘋來掩護自己,並導演了一出情節很像他的父親被謀殺的戲碼,來證實叔父的惡行。克勞迪斯因此提高了警惕並試圖潛送哈姆雷特回到英國。
  • 「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電影版,你看過嗎?
    《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威廉·莎士比亞肖像《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 莎士比亞詭異之作《麥克白》:命運是如何玩弄我們的
    文:路文彬 丨主播:郭傑/ Part 01 「悲劇並不悲哀」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包括以下哪四部?A. 《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B. 《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C.
  • 【名著選讀】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寫於1601年,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之一。故事取材於12世紀的《丹麥史》。悲劇《哈姆雷特》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17世紀之間英國 的社會生活,從宮廷到家庭、從軍士守衛到人民造反、從深閨到墓地、從劇場到比武場,這麼廣闊的社會背景,構成主人公的典型環境。戲中有三條復仇的情節線索 交織在一起:以哈姆雷特復仇為主線,以雷歐替斯和福丁布拉斯復仇為副線。《哈姆雷特》的語言豐富有力、生動感人。
  • 《哈姆雷特》的解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莎士比亞的成功之處
    縱觀全球的文學史與世界戲劇史,莎士比亞戲劇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動的,其代表作品《哈姆雷特》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堪稱經典的悲劇人物哈姆雷特。本文所提及的好萊塢大片《超人:鋼鐵之軀》中的超人同樣也是極具「哈姆雷特式」的人物色彩。由此,本文針對哈姆雷特的復仇之路和《超人:鋼鐵之軀》中超人的英雄之路中體現的「自我意識」進行分析探究,並挖掘自我意識在文本和電影中的雙重心理映射。
  • 莎士比亞名句票選 臺科大首選是《哈姆雷特》的...
    系列活動將學校22個柱子貼上莎士比亞名句,讓同學們從22個名句中票選出最喜歡的句子。(臺科大提供)華夏經緯網4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年, 全球各地都有各式遊行和戲劇活動,臺灣科技大學也特別舉辦「一代劇翁,哪句最莎?」讓學生票選最喜歡的經典名句,和全球一起瘋莎翁;另配合通識課讓學生演出音樂劇,重新詮釋《哈姆雷特》、《仲夏夜之夢》等莎士比亞經典名劇。
  • 周末閱讀——《哈姆雷特》
    在大約1590年到1612年的20多年間,莎士比亞一共撰寫了37部戲劇,創作了154首十四行詩和2首長詩。在所有的這些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四大悲劇)和《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四大喜劇)。1616年,偉大的莎士比亞逝世。
  • 莎士比亞|悲喜劇中的人性之光
    他的作品被稱為「俗世聖經」,像是《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你一定不會陌生。 很多作品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劇本在全球累計演出次數迄今無人能及。沒有人會質疑他在文學界的地位。 為了紀念莎士比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他的忌日(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