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戲劇作品,又以「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最為突出。他的作品常常成為藝術家的靈感之源,文藝復興以後大量的繪畫作品取材於他的創作。
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是其作品中最光輝絢爛的一筆,劇中的人物大多以死亡為結局,表現出悲沉雄渾和震撼人心的氣勢。「四大悲劇」指得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這些作品著力塑造了一批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的懸殊鬥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
《哈姆雷特》是由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這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其深刻的悲劇意義、複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在德國上學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叔父克勞迪斯即位後與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匆忙結婚。這一連串事變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哈姆雷特遇到父親的鬼魂,向他說明自己是被新國王克勞迪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復仇。
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上人奧菲莉亞的父親,奧菲莉亞悲痛之下投河自殺,哈姆雷特不得不接受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鬥。
此時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新國王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迪斯並囑託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人。
▲亨利·富塞利《霍雷肖、哈姆雷特和鬼魂》 1789年
亨利·富塞利(1741-1825),瑞士出生的英國畫家。《霍雷肖、哈姆雷特和鬼魂》這幅畫表現哈姆雷特的朋友霍雷肖顧及友人的安全,竭力阻止哈姆雷特隨同老國王的鬼魂離去的場景。劇中二人在城堡站崗處遇到了老國王的鬼魂,鬼魂傾訴自己是被克勞迪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復仇。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1858年 鋼筆畫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1828-1882),19世紀英國拉斐爾前派重要代表畫家。《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一畫取自第三章第一節,奧菲利亞聽從了父親,認為同哈姆雷特分手是對他有利,於是將兩人愛情紀念品還給哈姆雷特。
▲Nicolai A. Abildgaard 《哈姆雷特向母親喬特魯德展示父親的亡靈》 1778年
Nicolai A. Abildgaard(1743-1809),丹麥新古典主義和歷史畫家。王后喬特魯德是哈姆雷特的母親,在老國王去世後不到兩個月就改嫁給新國王即哈姆雷特的叔父,後因誤喝新國王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
▲Coke Smyth 《哈姆雷特誤殺了波洛涅斯》
這幅畫表現哈姆雷特誤殺了波洛涅斯的場景。波洛涅斯是朝中重臣,也是哈姆雷特愛人奧菲利婭的父親,他在劇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由他的死亡開始,整個故事氣氛趨於緊張。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1829-1896),英國畫家,拉斐爾前派創始人之一。作品《奧菲莉亞》表現女主角溺水身亡後的場景。奧菲莉婭是莎士比亞筆下優美絕倫的女性代表之一,她與哈姆雷特陷入愛何卻無望結合。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哈姆雷特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陷入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
亞歷山大·卡巴內爾(1823-1889年),法國學院派畫家。這幅畫同樣表現奧菲莉亞落水的場景,畫面優美悲傷,少女無力無助的神情令人嘆息。
《奧賽羅》大約創作於1603年,講述威尼斯將軍奧賽羅與妻子苔絲狄夢娜的愛情悲劇。莎士比亞從頭至尾地完美展示了奧賽羅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在其身上兩種對立情緒的鬥爭。
奧賽羅是威尼斯公國一員勇將。他與元老的女兒苔絲狄夢娜相愛。因為奧賽羅是一個黑人,且兩人年紀相差太多,婚事未被準許,兩人只好私下成婚。
奧賽羅手下有一個陰險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奧賽羅。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卻促成了兩人的婚事。
他又挑撥奧賽羅與苔絲狄夢娜的感情,說另一名副將凱西奧與苔絲狄夢娜關係不同尋常,並偽造了所謂定情信物等。奧賽羅信以為真,在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當他得知真相後,悔恨之餘拔劍自刎,倒在了苔絲狄夢娜身邊。
盧多維科·馬爾凱蒂(1853-1909),義大利畫家。這幅畫中兩個主角拿著一方繡著草莓花樣的手帕,這是劇中的重要道具。手帕原本是是奧賽羅送給苔絲德夢娜的定情之物,後來被伊阿古設計為凱西奧與苔絲狄夢娜私通的證物,最終釀成了一場悲劇。
▲Antonio Muñoz Degrain《苔絲狄夢娜》
Antonio Muñoz Degrain(1840-1924),西班牙畫家。苔絲狄夢娜是奧賽羅年輕美麗的妻子,她因崇拜和愛慕奧賽羅而與他結合,最終卻不幸被奧賽羅所殺。
▲Antonio Muñoz Degrain《絲狄夢娜和奧賽羅》
Antonio Muñoz Degrain(1840-1924),西班牙畫家。《苔絲狄夢娜和奧賽羅》是奧賽羅掐死妻子絲狄夢娜之前的場景。此時苔絲狄夢娜尚在睡夢中,奧賽羅輕聲走進房間,隨後喚醒她,指責她的不忠,並在床上勒死了她。
▲阿道夫·維茨《奧賽羅》,這幅畫同樣是表現奧賽羅掐死妻子絲狄夢娜前的場景。
▲William Salter 《奧賽羅在苔絲狄夢娜的屍首旁哭泣》 1857年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1829-1896),英國畫家,拉斐爾前派創始人之一。作品《奧菲莉亞》表現女主角溺水身亡後的場景。奧菲莉婭是莎士比亞筆下優美絕倫的女性代表之一,她與哈姆雷特陷入愛何卻無望結合。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哈姆雷特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陷入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
William Salter(1804–1875),英國肖像畫家。這幅畫刻畫了奧賽羅在知道自己誤殺妻子後傷心不已,在苔絲狄夢娜的屍首旁哭泣的場面。
《李爾王》作於1605年,改編自8世紀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在莎士比亞戲劇中,以氣魄雄渾而著稱,該劇表現李爾王與三個女兒的悲傷故事。
年邁的李爾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大女兒高納裡爾和二女兒裡根竭盡全力讚美國王而獲得全部封地,小女兒考狄利婭因表達了自己樸實而真摯的感情被李爾驅逐。
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李爾王在卸任後,被兩個不孝的女兒趕出家門。小女兒在法國得知李爾王的困境之後前去營救。考狄利婭率軍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過於悲傷,最後崩潰而死。
Gustav Pope (1831–1910),出生於奧地利的英國畫家。這幅畫中左側的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裡爾和二女兒裡根,右側是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裡爾和二女兒裡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卻將年事已高的李爾王驅逐出宮,在最後的決鬥中兩個惡毒的女兒也死去了。
▲John Gilbert《考狄利婭在李爾王的宮殿中》
John Gilbert (1817-1897),英國畫家。該畫描繪的場景是:當得知考狄利婭被剝奪了繼承權,勃艮第公爵撤銷了婚約,法蘭西國王則因她的誠實將其迎娶。
▲Edwin Austin Abbey《考狄利婭的告別》
Edwin Austin Abbey(1852-1911),美國壁畫家、插畫家和油畫家。《考狄利婭的告別》描繪李爾王的小女兒離開李爾王的王宮前的場景。
威廉·戴斯(1806-1864),英國畫家。戲劇《李爾王》中有一個滑稽角色「弄人」,在李爾王被趕出王宮後,一直伴其左右,寸步不離。弄人雖然外在滑稽,卻深具智慧,他稱李爾王為「老伯伯」,每每在老王犯錯誤的時候一針見血的對他進行嘲諷和規勸。當最終的悲劇到來時,弄人義無反顧地為李爾王而死。
▲詹姆斯·巴裡 《李爾王為考狄利婭的死而哭泣》 1786-1788年
詹姆斯·巴裡(1741-1806),愛爾蘭畫家。該畫表現年邁的李爾王在考狄利婭被殺死後,抱著心愛的小女兒哭泣的悲傷畫面。
《麥克白》創作於1606年,根據顧英格蘭史學家拉斐爾·霍林獻特的《蘇格蘭編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編而成,講述了弒王篡位的野心家麥克白的故事。
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和抵禦入侵立功歸來,路上遇到三個女巫。女巫說他將進爵為王但無子嗣繼承,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後代要做王。
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和其他無辜的人。
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裡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麥克白卻無一絲難過。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英格蘭軍隊的圍攻,落得削首的下場。
夏塞裡奧(1819-1856),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畫家。《麥克白和班柯第一次遇到三個女巫》描繪的是麥克白將軍從戰場上凱旋而歸的途中遇到了三個女巫的場景,這一幕對劇中命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因聽信女巫的預言,麥克白在野心的驅使與其妻的慫恿下,一步步走向暴君之路。
亨利·富塞利(1741-1825年),瑞士出生的英國畫家。該畫同樣描繪麥克白將軍從戰場上凱旋而歸的途中遇到了三個女巫的場景。
亨利·富塞利(1741-1825年),瑞士出生的英國畫家。該畫麥克白夫人舉著火把夢遊的場景。麥克白夫人在劇中的形象被定性為一個殘忍、惡毒的女人,是導致麥克白悲劇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禍首,她野心勃勃,對權力有很強的渴望,煽動並幫助麥克白登上皇位。
夏塞裡奧(1819–1856) ,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畫家。該畫描繪在宴會上麥克白看見班柯的鬼魂的情景。班柯的鬼魂第一次出現是在麥克白加冕後的宴會上,並坐在麥克白應該坐的王位上。麥克白篡位後,又犯下了一系列罪行,內心始終被恐懼圍繞。
▲亨利·富塞利《麥克白的幻覺》 1773-1774年
亨利·富塞利(1741-1825),瑞士出生的英國畫家。這幅畫同樣描繪麥克白看見班柯的鬼魂的情景,劇中只有麥克白一人可以看到鬼魂,這是他無法擺脫的巨大恐懼。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莎士比亞的經典著作,境思&子曰開設了《麥克白》精讀課程。想要培養孩子的英文閱讀能力以及歷史文化底蘊,千萬不要錯過這門優質的精品課程哦!
新課上線|深度剖析《麥克白》,打開讀莎翁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