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是位偉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悲劇也有喜劇,他的戲劇往往包含有深刻的含義。這正如文藝復興時期其他傑出的作家、藝術家一樣,莎士比亞的創作充滿了人文情懷和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如詩人般經典的對白、如哲人般深邃的透析,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正是其中的代表。
悲劇往往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古希臘時代的劇作家,如索福克勒斯、埃斯庫羅斯都以悲劇而揚名。一部《俄底浦斯王》被後人研究了幾千年也不能窮盡其中的奧妙,哲學、心理學、宗教觀念、人倫觀念各種啟示層出不窮。莎士比亞的悲劇是繼古希臘悲劇以來的又一高峰,他的作品猶如源源不絕的甘泉,總能使讀者從中得到知識的濟養和生命哲學的啟發。
作為一出成功的悲劇,筆者認為它必須具備以下四個因素:
▣ 理想和現實的衝突(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當美好遭遇殘酷,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 人類本身固有的缺陷(人無完人,人類生而有之的缺點往往會成為其悲劇宿命的起源);
▣ 對命運的無可奈何(命運是神秘的是強大的是不可逆轉的,每一個動人心魄的悲劇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命運所左右);
▣ 悲劇人物理想人格的毀滅(莎士比亞強調人性,因此當一個人的理想人格徹底毀滅時,悲劇便也走向了高潮,人物死亡悲劇收場,引出讀者無限的遺憾)。
作為莎士比亞最具感染力的悲劇作品之一,《哈姆雷特》就是理想與現實強烈衝突而形成的悲劇。浪漫王子哈姆雷特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堅信生活的陽光正直,認為人都應該是光明磊落的,可回國後的遭遇卻無情的將這一幻想徹底毀滅~父親的去世、母親的改嫁、成為繼父的叔叔毫無廉恥的奪取王位,這一切的變故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理想與現實激烈的對立之中,這種由一個極端主義進入到另一個極端主義的性格最終在得知事情真相後得到徹底的大爆發,最後被復仇的烈焰所吞沒。
《奧賽羅》中的悲劇元素十分鮮明,作為一名黑人將領,奧賽羅自卑多疑的性格造成了他與玳絲摩娜的愛情悲劇。玳絲摩娜是個富有英雄情節的女人,因此儘管她並不了解奧賽羅,卻義無反顧的簡單明了的喜歡上了他,其實對她來說,喜歡奧賽羅的理由很簡單,她喜歡聽奧賽羅講述那些頗為傳奇的經歷,當亞果的妻子告誡玳絲摩娜小心奧賽羅的嫉妒時,玳絲摩娜卻毫不在意的說「我想他在出生地讓陽光把這種(嫉妒)都吸走了」而奧賽羅知道妻子喜歡自己的原因,或者說他對妻子的愛本來就不放心,這種心態使得他對妻子又愛又恨,最終陰謀家亞果的言語只起到了在乾柴上放一點火星的作用,便使得這不牢靠的愛情被炸得粉碎。(呵,這看似是多麼的咎由自取啊,可人的性格是能改變的東西嗎……也許可以,但那做起來是多麼的難啊)
《李爾王》的悲劇似乎離我們太遠了,因為我們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親情是最牢靠的,是最溫暖的(這是中國式家庭培養出來的潛意識),可當把家庭置身於宮廷,親情置身於財富和權利時,你會發現,家的牢靠與溫馨是如此的脆弱,在權力和財富的慫恿下,美好的人性被扭曲得一塌糊塗。叔本華說「人每時每刻都是有作惡的想法的」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關鍵是具不具備這種能力而已。李爾王的悲劇是人在物質社會中的道德淪喪,莎士比亞在作品中毫不留情的揭示了這一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
《麥克白》的悲劇頗似於古希臘悲劇,強調命運對人的超弄,麥克白本身功成名就、富有健康,可他卻相信女巫的預言,並一個一個的去應驗,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悽慘結局,這與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是多麼的類似啊,人的行為受到不可抗拒的神的喻示,最終逃不掉既定命運的安排,可憐的是人在其中的抗爭是如此的渺小。
可以看到,悲劇必然伴隨著痛苦和死亡,人們著迷於悲劇,正是著迷於在欣賞的過程中人物的遭遇與自身遭遇類似而產生的共鳴。然而,悲劇並非悲觀,在不了避免的結局之外,在更多的情節上,悲劇往往透析著劇作家對人性和人生,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在這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了人作為萬物的靈長宇宙的靈魂的積極性~明知遙不可及卻至死不渝的追求,這種看似無力的抗爭體現著的是人類不甘擺布無所畏懼的精神,因此,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但決不是生命的終結。
【大理人】往期文章推薦閱讀(點擊藍字可直接跳轉到文章)
「大理人」劍川象圖拍攝花絮
當代學者張文勳先生為「大理人」題名
旅行 | 一路向西去大理
大理最美風景線
生活在大理,生活在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