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站上看到一個問題:藍盈瑩加入寧靜團,她做錯了嗎?她是把這個綜藝節目當比賽了嗎?
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問題,這難道不是比賽嗎?跟是綜藝也沒啥衝突的啊。不是比賽,不想要贏的話,我可不覺得寧靜、張雨綺這些人會參加這個節目。
這些大花們的國民度都夠夠的了,作為演員來說根本不需要靠綜藝帶流量,綜藝反而會讓他們在以後的影視作品裡讓觀眾出戲。比如前車之鑑:黃磊、孫紅雷、鄧超、陳赫等等。所以這一定是個比賽,讓這些大花們有動力的也一定是因為想要贏,想要自己贏,想要團隊贏。比賽做好了,他就是個好綜藝了。
好了,話題回來,聊聊藍盈瑩的事情。
先給結論:我不是很喜歡藍盈瑩,至少不喜歡在這個節目裡看到的她,建議solo出道。
我不是娛樂編輯,也不是飯圈——男孩?我只能從一個吃瓜群眾的角度侃一侃。為什麼藍盈瑩一直這麼備受爭議?正面的說法是主動爭取、積極上進,反面的說法是精緻利己,情商太低,萬金油的說是神經大條,當時沒想到。
其實用什麼詞都好,觀眾對她的評價都不是「人品」有問題,在一個比賽節目裡積極爭取有利位置,爭取機會,贏得比賽,只要不是不正當競爭手段,她做的都沒啥問題。觀眾對她的評價更多是「我不喜歡」。喜不喜歡是個很主觀的東西,觀眾緣又是個很玄學的東西。
通過一個綜藝節目看到的藍盈瑩,來評判她這個人怎麼樣,吃瓜群眾是沒有很強支撐的,這不僅跟剪輯有關,也跟綜藝是否展現了她的全貌有關,所以我們沒啥立場說「這個人不行」。同理,我看個綜藝節目,根據她在節目裡的表現,可以理直氣壯的說「這個人我不喜歡」。
藍盈瑩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很強的勝負欲,也在節目中說過,她就是會去主動爭取。這當然沒錯,但她打破了成年人裡該有的默契。如果在她不知道寧靜想要選擇鄭希怡的情況下,主動舉手情有可原,那她沒跟組員商量、直接報名這件事就有點不好看了。
當時輪到張雨綺團選擇,同小組的三個人還在商量來商量去,而且看得出來張含韻也是想過去的想法,所以伊能靜也順水推舟建議她去。但是她推脫了一下。
成年人的世界不就是這樣嘛,我雖然想要,但我不說,你懂我的。我謙讓一下,一是想看看其他人什麼意見,有沒有其他看法;二是讓我過去的體面,畢竟這時候過去,更像是去抱大腿,明顯寧靜團實力更強。
謙讓不是我不想,而是我要尊重其他人,畢竟是一個團。這是成年人之間的默契,一些看破但不要說破的東西。結果藍盈瑩倒好了,對著黃曉明他們就說「我想要過去」。你們團隊在內部商量,你一句話不說,直接跟大佬說你要過去,難道不應該先跟團員表達意思,徵得同意嗎?
這就跟老師說要選個同學代表小組上臺領獎,組內決定。組員還在說我們猜丁殼,你跑去跟老師說:讓我來。都長大了,好機會是需要的,體面也是需要的。
當然可以diss說,這個就是個人選擇,就是應該主動爭取。是的,你說的對,但是道理上的正確,和情感上的接受是兩回事。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團隊有這樣一個啥都主動爭取的人,你還受得了嗎?一點都不「假」一下,搞得我們這些「社會人」很尷尬啊。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代表沒哭的孩子不想吃奶,每次都讓別人吃了,你是想做雷鋒還是準備光榮啊?
我們依然欣賞一些「敢」,因為那是我們嚮往而做不到的東西。但這些敢的人最好別出現在我身邊,因為這一定會讓我的利益受損。這就是我不喜歡藍盈瑩的原因,她很主動,很敢。但她忽略了她是在團隊作戰,不是單兵作戰,自己的每個行動不僅要考慮自己,也要考慮團隊中的一些微妙的平衡與謙讓,哪怕是要離開的團。簡單點,是一個響亮的口號,但別真的想的太簡單了。
後採的時候,鄭希怡說,這就是藍盈瑩會做的事。藍盈瑩說,她知道鄭希怡想法後,還是會稍稍有點抱歉。
這也再次說明她其實並沒有多後悔自己的選擇。設身處地的想,一般人知道寧靜和鄭希怡的約定後,一定會說自己抱歉,如果知道就會把機會讓給鄭希怡了,因為這是寧鄭的「兩情相悅」,而自己橫刀奪愛了。但藍的這個說法,我相信即使當時她知道這個事情,也會選擇站起來爭取,再把選擇權交給寧靜,甚至會跟鄭希怡撒嬌,畢竟她的理由很正當:想跟其他姐姐合作。在我看來,這也像是她會做的事。
規則角度講,藍盈瑩可能沒什麼大問題,但她的這些行為並不適合女團。她想要贏,但忘了最後出道的是一個團隊,她能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個體,但不見得適合一個攜手並進的團體。所以,建議盈盈子原地solo出道。
最後的最後,既然成年人都是談利益,再回頭看藍盈瑩也是不虧的。罵也好、贊也好,其實都是流量。在這個只有金魚記憶的網際網路時代,不怕你口碑差,就怕你沒人罵,沒人討論才會被娛樂圈拋棄,才是最讓一個藝人蛋疼的事。藍盈瑩在節目中得到的流量,可比節目裡其他一些小透明姐姐們高多了,所以不管她能不能出道,她也算是站到過浪潮之巔的姐姐。這一波,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