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中提到的3P(Production Preparation Process即生產準備程序)在我接觸的精益中,大家都談的不多,也似乎有些神秘。今天我想結合自己多年在生產、工程方面的經驗和經歷,嘗試著談下我對3P的理解和認識。
WHAT-什麼是3P?
根據字面意思,我們不難理解,3P就是在生產之前的準備,到底有哪些準備呢?這裡當然不是說拿個東西、傳遞信息、下個工單之類的準備。而是指在生產之前的相關策劃,並且是要體現精益理念的策劃,以確保生產之後的QCDSM(即質量、成本、交期、安全、士氣)最優。
WHY-為什麼要實施3P?
實施3P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認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讓產品設計最優
讓產品設計最優,體現的是在新產品開發階段,就能根據考慮產品的各種使用風險,讓產品的性價比達到最高。也分兩個點來談:
1. 從客戶角度
讓產品性價比更高,就是讓客戶覺得產品很值。這個「很值」裡面包含了多重信息,比如產品功能達到甚至超過預期;產品的質量很穩定,客戶很放心;產品不止尺寸和功能滿足要求,裝配起來也很順暢等。這些都要靠產品前期精心設計、不斷驗證才能實現。
我們曾經也碰到因為設計不良而導致後遺症頻繁的情況,比如我們在最早做汽車地盤穩定杆的時候,就因為熱處理沒有做全面和足夠的驗證,導致產品發到北美通用使用時斷裂,釀成客戶索賠,最後整個穩定杆項目暫停了2年,可謂很深刻啊!
2. 從自身角度
讓產品的高質量、低成本、短交期、高安全、高士氣都能實現,也一定得在產品的設計源頭考慮。這就好比大的方向和思路決定了後面需要怎麼去做、需要投入什麼資源、需要面臨哪些風險等。有一個常規的風險成本比例,那就是設計成本:生產成本:客戶投訴成本=1:10:100。
我們搞生產和工程的朋友應該都比較清楚,當一個產品設計不好,會到來各種彆扭。比如因為一些尺寸和公差的要求,產品加工很複雜導致加工成本很高;比如產品需要用到的工藝和設備存在安全高風險或者環境汙染等,都是產品設計階段可以儘量規避的問題。
讓產品實現的過程最優
要讓產品實現的過程最優,就是在產品設計定型後,如何用更好的工藝去實現。這裡包含設備的選型、布局的設計、過程參數的設計和模具、工裝的設計等。
我想,這裡也有兩個關鍵點:
1. 所有的過程設計都以實現客戶需求為前提。即先保持能實現客戶的需求,包括產品的尺寸、功能、裝配等相關要求,這是我們做產品的前提。
2. 所有的過程實現要QCDSM最優。無容置疑,還是精益的理念加以運用,讓公司產品性價比更高,讓公司更有競爭力。比如我們的產線布局能否儘量減少斷點,以減少生產的WIP、等待和搬運浪費;比如我們模具設計能否便於加工,減少加工成本並確保交期;還比如我們的過程參數設定能否更加簡便,讓操作者執行起來更加順暢等等。
小結一下
3P的目的,就是運用精益的理念和方法,真正從產品設計和過程設計源頭減少浪費、增加客戶價值,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性價比。
這個階段很重要,也就是我們產品的策劃階段,做好了這個策劃,後面的很多浪費都可以避免;當然,做不好這個策劃,後面也會很難受,甚至導致工廠失去競爭力。
問題思考:
【你是如何認識精益3P的呢?歡迎留言分享,分享的過程就是思考和進步的過程】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上面還有更多關於精益知識、運營管理、個人成長的分享和提問交流,相信你會收穫更多!
只有7%的公眾號還在堅持原創。如果文章對您有一點點啟發,那會讓我很愉悅,謝謝分享和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