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11月的一天,濃霧瀰漫了黑海的南岸,這無疑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戰役蒙上了一層陰影,加劇了海上緊張的氛圍。但此時奧斯曼的海上艦隊寧靜地停駐在錫諾普角的海灣,並未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未久,海上的濃霧中一面英國海軍的旗幟若隱若現,奧斯曼的海上艦隊大喜過望,以為援軍終於來到。可是當海上那支部隊瀕臨口岸時,奧軍迎來一陣鋪天蓋地的轟炸,他們方才知道,他們被奸猾的俄羅斯海軍矇騙。這一幕場景,便是源自於19世紀中期發生在黑海上的錫諾普海戰——一場標誌克裡米亞戰爭開端和世界海軍近代化的戰役。
一、心懷鬼胎的歐洲各國
十九世紀初,拿破崙遭受了滑鐵盧之戰,在歐洲各國的聯合打擊下,法國稱霸歐洲的夢想徹底破滅。由於俄國在這次戰爭中力挽狂瀾,其貢獻得到了歐洲各國的認可,崛起之勢已是必然。當歐洲再度回歸平靜時,各方之間互相提防,怕有國家再度打破歐洲各國的政治平衡,引起動蕩,其中英國尤甚。作為海洋大國,英國自是不希望歐洲大陸異軍突起,將它排擠海外。
縱然表面上歐洲政壇死水微瀾,但其死寂般的水面下暗潮洶湧,其中最想攪渾歐洲泥塘的便是法國和俄國。自拿破崙下臺後,法國受到各國嚴厲制裁,發展受滯,因而拿破崙三世妄圖打破歐洲平衡,獲得發展契機。而俄國自誕生伊始便自帶侵略基因,且具有強烈的領土擴張意識,試圖從混亂中找到竊取歐洲政治利益的機會。
此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日薄西山,國力衰竭,歐洲強權國家都試圖從它身上割下一塊肉。拿破崙三世從此處找到了打破歐洲政治平衡的契機,他向奧斯曼重申數百年來法國對耶路撒冷的保護權,於是奧斯曼帝國只得答應。俄國見到法國在奧斯曼取得了便宜,於是俄國借題發揮,也要求奧斯曼帝國授予俄國軍隊保護奧斯曼帝國國內東正教徒的權力,並要求土耳其應該從門的內哥羅撤軍。
二、戰火重燃歐洲大陸
俄國的要求對於土耳其而言,無疑是霸王條款,一旦答應俄國的要求,奧斯曼帝國境內將會有俄國駐軍,並且還會將巴爾幹半島拱手相讓給俄國。顯然,土耳其對這一要求會不假思索的拒絕。俄國無疑是中了法國的圈套,因為它的插手,令歐洲的火藥桶再度被點燃。得知俄國的行徑後,英國坐立難安,因為它最不願意看見歐洲大陸異軍突起,這樣很可能讓大不列顛孤懸海外。
出於維護歐洲均勢和奪取土耳其的利益,英國決定幫助土耳其擊退俄國。與此同時,法國藉助埃及的歸屬問題向英國諂媚,英國決定同法國合作重創俄國。面對英國的再三警告,俄國不屑一顧,一意孤行地與奧斯曼帝國在多瑙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展開戰爭,揚言要解放土耳其境內的上千萬東正教徒。俄國的此舉成功將英國激怒,於是它單方面毀約,扣押了俄國海軍需要的蒸汽機。
此時俄國雖在多瑙河地區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各有勝負,但是卻在高加索地區頹勢盡顯。瀕臨破產的奧斯曼政府為了能夠令俄國不敢再犯,決定通過海運,將君士坦丁堡的物資從黑海運往高加索,以供軍隊取勝。俄國海軍只能抽取兵力,打擊奧斯曼船隊,奧斯曼艦隊也妄圖與俄軍決一勝負。
三、一場大霧的契機
1853年11月,奧斯曼艦隊無意在錫諾普角到巴統的航線上與俄國軍隊相遇,但俄軍的虛張聲勢令奧軍敵情不詳,再加上奧斯曼艦隊本身船艦不足,於是他們只能回到錫諾普港。錫諾普港是奧斯曼帝國於國土北端的重要黑海港口,其內嵌的海灣使得該地成為奧斯曼在黑海的重要要塞,因而奧斯曼在此處布置了大量火力攻勢。
奧斯曼艦隊根據其海灣內嵌的特點,決定利用船艦與要塞形成火力網,以避免俄軍的偷襲,等待援軍的到來。此時奧斯曼艦隊駐在錫諾普港的只有7艘巡防艦、3艘護衛艦和2艘蒸汽運輸船。奧軍利用海灣月牙形地形將戰艦弧形展開,與陸地火力相配合,而運輸船則藏匿於艦船間受到保護,奧軍的火力布置覆蓋了整個港口,勢必能讓俄國海軍有來無回。
俄軍當時只有3艘風帆戰列艦和幾艘其他類型戰艦,不敢妄自行動,等後來的3艘戰列艦趕赴支援後,俄軍共有6艘戰列艦、2艘巡防艦和3艘蒸汽船,然而奧軍已經布下陣型,等著俄軍入套。但面臨英法艦隊援助的威脅,俄軍不能選擇等待,一旦稍有不慎便會貽誤戰機。很快,俄軍找到了戰爭的契機。
11月7日晚,黑海南部瀰漫起了大霧,俄軍藉機轉向巴夫拉角和錫諾普角的航線進行航行。此時的奧軍因為大霧丟失了俄軍的行蹤,不知俄軍已經偷偷借奧軍視線死角從東南向西北駛來。縱然奧軍軍艦能夠先於前哨發現俄軍蹤跡,但船艦上的人員並不負責巡航,其職能決定其反饋情報的效能低下。另外,俄軍利用大霧,掛上英軍旗幟,令奧軍一度以為向他們襲來的是英國援軍,始終未採取緊急措施。
四、推動世界海軍的變革
當俄軍抵達錫諾普海岸的時候,奧軍才發現自己被俄軍矇騙了。但縱然奧軍怒火中燒,也難以改變這一現狀,因為俄軍的炮火已經無情地向他們襲來。當俄軍炸毀他們東部的船隻後,濃煙夾雜大霧,令奧軍始終不能及時有效發現俄軍的蹤跡,俄軍又藉機變換陣型,躲過奧軍剩餘火力的死角。
當土耳其戰艦全軍覆沒後,俄軍用卡倫炮對錫諾普的炮臺進行20倍的火力轟炸。卡倫炮採用的炮彈是爆炸球形彈,這種炮彈雖然威力極大,但是可靠性很低,各國海軍都不敢在顛簸的甲板上不敢隨意搬動,但是沒想到俄軍竟然提升技術,將其創造性運用在了戰艦之上。反觀奧軍,他們採用的是實心的擊毀球形彈,威力遠不及俄軍。
此戰中俄軍創造性的軍械運用以及靈活機動的戰術使得其在奧軍支援部隊趕來之前,成功地摧毀了錫諾普角這一奧軍黑海上的橋頭堡,戰鬥中37名俄羅斯人陣亡,受傷229人,但是奧軍卻陣亡了3000人,指揮官等被俘150餘人。原本不想讓英法插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只能接受英法苛刻的軍事條件,以待他們的相助,著名的克裡米亞戰爭便就此拉開了帷幕。
錫諾普海戰雖然規模不大,但其戰役結果卻推動了19世紀世界海軍戰術變革。在戰役之前,海軍的標準裝備是發射加農炮彈和其他投擲物的滑膛炮。1853年之前,世界上沒有海軍真正使用開花彈,但俄國的引用卻證明匹希斯炮可與船艦完美結合,這種新式武器行之有效,從而引發了戰艦的軍事備賽,世界海軍開始利用蒸汽機和新式火炮,走向海軍近代化的徵程。
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人們都嚮往著和平,但是生存資源的不足註定著戰爭是世界上無法避免的悲劇。我們熱愛和平,但我們更需要有捍衛和平的武器,因為這麼才有和平的話語權,不然只能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般任人宰割。中國如今的強盛讓世界不得不重新審視了中國,亮劍止戈不僅使得中國既拒敵於國門之外,又捍衛了世界的和平。
為此,在驕傲之餘,我們應該感謝中華民族的脊梁,為祖國獻身的先烈以及偉大的中國科學家,正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才讓我們踏著他們血肉鑄就的長城,得以享受他們為我們爭取的和平。我們不該忘記先烈們的犧牲和奉獻,應該以他們的勇氣為帆,以復興中華的志向為艦,迎風破浪,為中華民族獻出我們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