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二刷《羅生門》突然想起了大半年前被力捧的類型片佳作《目擊者之追兇》,相似的敘事結構,真相抽絲剝繭呼之欲出。
只不過一個已是難以逾越的經典,一個仍需時間沉澱。
《目擊者》中全片沒一個好人的設定徹底顛覆了我們傳統意義上「善定勝惡」的認知,在熱度逐漸消散的今天,我們冷靜下來再談一談。
<1>善與惡
善惡相生相剋,當惡失去了廣義上那些偉光正的參照物,剩下的只有「惡」與「更惡」,傳統意義上善與惡的爭鬥轉變成為惡與更惡的較量。
在這樣的預設之下,無論哪一方勝出,無疑都會對我們內心長久以來建立起的價值觀秩序造成強大的衝擊。
更何況導演選擇了如此暗黑的設定:囚禁並肢解愛人的變態小警察與被逼自衛殺人到主動掩埋罪惡甚至借「惡」上位的小記者,到底哪個更惡?迷障之中惡與更惡的分野又在何方?
當小齊搖身一變成了新聞主任,西裝革履的他在鎂光燈和眾人的奉承中光彩耀人的時候,調查伊始停止轉動的手錶又重新運轉起來,罪惡被嚴絲合縫地包裹進那段因為停擺而不存在的時空裡。
結尾重金屬背景音樂一聲聲地錘擊著耳鼓,善與惡由此交織、腐朽、坍塌直至陷落。
生活依舊,笑容依舊。
<2>正義與生存
荀子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大意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善良是人為的。由這一句話,荀子無疑成了被孔孟儒學之論浸淫上千年的傳統中國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大反派。
然而爭議頗多的地方在於一些觀點認為荀子這前半句話並非指人性本惡 , 而是指人性有向惡的方面發展或轉化的可能性。
我無意對人性善惡作定論,這樣的哲學終極思考也非我能力所及。
一句爛俗卻有用的的觀點是「人性之複雜豈能是用簡單的善惡二字概括的」。像《目擊者》海報上所說的那句「沒有人能看見真相的全貌,我們都是其中散裂的碎片。」
也沒有人能看清人心的全貌,每一個碎片也只能折射出人心散落的一部分。
然而這樣的解釋終究華麗而空泛,到底不如講個通俗易懂的故事來的實在。
「羅生門」一詞來自於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
故事講述的是被辭退而流落的家將思考該不該不擇手段地謀生,此時他在遍布死屍的羅生門看到老婆子拔死人頭髮而萌發正義,質問老婆子,希望在道德譴責與罪惡懲罰中獲得心理平衡和道德勝利,找回自己價值觀的信心。
可是老婆子解釋拔髮僅僅是為做假髮謀生而非謀財害命。
這一平凡的解釋讓他無比失望,正義力量沒有了用武之地,價值觀踏空的觸動讓他警醒:
原來正義良知,在生存面前顯得如此蒼白。
他迅速解開心結,甚至寬慰自己:「大概她也會原諒我的」, 這也成為他行動的藉口。果斷放棄內心掙扎,搶走了老婆子的衣服,向黑暗中逃走了。
這個故事大概就是人性本善而漸趨惡的最好註解。
在生存面前,人所暴露出得動物本能將良知無限稀釋,殘存的理智用精神勝利法撫慰由此帶來的不安與愧疚。
所有的罪責都歸咎於處境,歸咎於生存,歸咎於無可奈何。
這就是人性,你只管仇視它,卻無法消滅它。
<3>旁觀者之「惡」
每個人都想查到真相,知道了,然後呢?
真正讓這個世界身陷囹圄的不是那些施惡者,更不是受惡者,而是那些佔大多數的旁觀者。
是選擇漠然無視,還是行「正義」之名對其大加撻伐,釋放道德優越感後心滿意足離開,完成自我英雄主義式意淫?
還是為弱者憂為惡者仇,感同身受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淌下幾滴熱淚?
又或者是以惡制惡,以更惡來埋葬惡。蘸著人血吃饅頭的人多了,剩下的人也迫不及待想嘗嘗它的滋味吧。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荒誕的社會,一邊道貌岸然地唾棄,一邊心安理得地踐行。
一邊高聲叫嚷著拒絕常規,一邊頭也不回地扎進反常規的常規圈套。
人們抱在一起相互安慰,互相取暖。
一起去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熱愛他們願意熱愛的,奉行他們認為正確的。
臉朝後,倒退著,也前進著。
<4>寫在最後
引用豆瓣網友「雪代緣」一句話:現實世界就是一個羅生門,為了生存,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這句話乍看上去像《目擊者》的結尾的微笑一樣冷冽入骨,在毒雞湯和喪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配上電影截圖簡直是朋友圈裝X神句。
的確,這世界全部的真相你看到了,你震驚,惶恐,然後被人一語道破,恍然大悟,偶遇知音般欣喜若狂,然後呢?
喜 歡 請 點 贊,愛 就 轉發 !聽說習慣點讚de寶寶都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