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動物長角都是用來打架的,比如牛角,鹿角,犀牛角,還有我們都知道的獨角仙,角長的和長刀似得能一下子把對手掀翻。作為進攻或防禦的武器,基本上也都奔著簡單實用的套路發展,但卻有一種昆蟲將角玩出了新套路,堪稱昆蟲界的藝術家!
角蟬是半翅目、蟬亞目、角蟬科的通稱,世界已知約3200種。角蟬屬於小型昆蟲,2-20毫米,形態奇異,一般黑色或褐色,少數色澤豔麗。單眼2個,位於複眼間。角蟬刺吸植物汁液為食,它們具有濾網式的腸道,能將植物汁液中的營養物質(胺基酸和碳水化合物)萃取出來,消化後多餘的含糖水分即以蜜露的形式排出。蜜蜂、黃蜂甚至是壁虎等動物,都很喜歡取食角蟬的蜜露。角蟬的角長得的確十分奇特,不像獸類那樣是從頭骨上長出來的,而是由胸部的前胸背板特化形成。獨特的角狀結構常常使喜歡呆在樹枝上的他們看起來就像個真正的小樹杈。
這些獨特的角真的只是用來擬態的麼?因為有些角長的實在超出人類想像,所以科學家現在還很難解釋清楚這些前胸背板結構的確切作用。但無論如何,如此奇特的演化特徵不僅不會對它們的生存造成困擾,而是讓它們活的很好,並且很好地適應了生存的環境,並通過基因一代代遺傳下去。目前能夠得到證明的是,不同種類的角蟬可能採取了不同的適應策略,包括偽裝、擬態和警戒等,從而造就出種種奇異的前胸背板形狀。
角蟬中形狀最複雜的恐怕要數Bocydium屬的種類。它們的前胸背板看起來像極了擬寄真菌(Ophiocordyceps屬真菌)感染昆蟲時的形態。這類真菌會侵入螞蟻的大腦,控制它離開蟻穴,在附近林地中找一片樹葉,緊緊咬住葉脈。接下來,真菌會殺死螞蟻,並從螞蟻背上長出球棒狀的子實體,向外傳播孢子。
Bocydium globulare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類角蟬模擬了從螞蟻身上長出的真菌形態,其目的在於減少被掠食者捕食的概率。有些掠食者會避免捕食已經患病的昆蟲。即使掠食者沒有被迷惑,對它們展開襲擊,這些突起的結構也會很容易斷掉,掠食者得到的一塊沒有營養的外骨骼,角蟬則得以全身而退。
另一些角蟬模擬的是未被真菌感染的螞蟻。這些螞蟻擅長用蜇刺和叮咬進行防禦,而這些手段正是角蟬所缺乏的。通過模擬這些螞蟻,角蟬可以嚇跑謹慎的掠食者。「在同一屬中,有一些種類具有類似黃蜂的顏色,」這樣它們同時就具有了警戒色和螞蟻的身體結構。
角蟬不僅會模擬螞蟻,它們甚至還能「僱傭」螞蟻。很多角蟬和蚜蟲一樣,會經常分泌出蜜露。螞蟻喜食蜜露,因此和角蟬建立了互利共生的關係,角蟬也得到了螞蟻的保護。「有趣的是,如果你要採集一些這樣的角蟬,螞蟻就會變得非常有侵略性,它們會咬你。」
角蟬是植食性的昆蟲,具有刺吸式口器,以吸取植物汁液為食。它們具有濾網式的腸道,能將植物汁液中的營養物質(胺基酸和碳水化合物)萃取出來,消化後多餘的含糖水分即以蜜露的形式排出。蜜蜂、黃蜂甚至是壁虎等動物,都很喜歡取食角蟬的蜜露。
還有一些角蟬選擇將自己融入到周圍環境中,偽裝成樹葉、枝條或嫩芽。有一個物種就像極了植物的棘刺,掠食者肯定不會輕易嘗試將它們吞入口中。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偽裝,是因為它們能長時間地趴在樹枝上,用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導管和篩管中的汁液,一動不動。當然,這並不是說角蟬很懶,在遇到真正危險的時候,它們也會很快飛走。
在角蟬前胸背板的演化中,性選擇並不是關鍵的因素。許多動物中都有性選擇的現象,雄性會利用個性張揚的身體特徵,或者通過舞蹈、歌唱來贏得雌性的芳心。一般而言,性選擇會導致相當大的性別差異,但在變化多端的角蟬種類中,並沒有找到太多的性別差異現象。
雙葉塔冠角蟬
除了偽裝、擬態和警戒的作用之外,有證據顯示,角蟬的前胸背板其實還是一個感覺結構。「如果你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上面坑坑窪窪,長滿了細毛和其他東西,」一項研究顯示,角蟬的特化結構甚至能釋放出信息素,吸引異性前來。
角蟬還擁有另一種非常規的交流方式——至少對人類而言是如此。它們可以產生振動信號,向同一樹枝上的同伴發出警告,或者告訴它們食物的線索。同伴用腳來接收振動信號。不僅成年角蟬會利用這種聲音進行交流,在角蟬母親守衛幼蟲的時候,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與它們「聊天」。作為昆蟲,這一點很不可思議。絕大多數昆蟲物種在產卵之後就不管不顧,只有那些真社會性昆蟲,如螞蟻、白蟻和蜜蜂等,才會齊心協力地哺育後代。角蟬被認為是亞社會昆蟲,它們並不會形成螞蟻那樣的社會結構,而只是圍繞在後代周圍,看著它們成長。
角蟬若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