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聽的歌,是生命的印記,無法忘懷。初聽羅大佑的歌,一般人都覺得沙啞。可這沙啞,卻有迷人之處,滄桑中訴說著什麼,有深度,又充滿鼓勵。
65歲的羅大佑,像個老頑童,蹦蹦跳跳,連唱兩個半鍾。這次演唱會的主題是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年輕人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如徐志摩、黃志,才能創造出好的作品。
羅大佑也從臺灣到美國,到香港……到很多地方看世界,體驗世界,才寫出讓人同感的作品。
羅大佑的歌,唱了一生。
嬰兒像《搖籃曲》般甜蜜,兒童像《童年》般無憂與迷迷茫茫。
兒童開始長大的標誌是談戀愛,羅大佑對愛情還是比較通透《戀曲1980》、《戀曲1990》,你不屬於我,我不擁有你。
最後匯成《光陰的故事》,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人生如歌,羅大佑把人生寫進歌裡,孩子、成長、戀愛、同學會、父母……
同學會見面第一句就是,好久不見,好貼切啊!
演唱會的終極主題是家,小時候父母的家,後來自己組建的家,父母老了,要儘量多回家,別讓他們《痴痴的等》,父母把青春付給了我們,卻把孤獨留給他們自己。《愛的箴言》愛是永恆的旋律。
聽羅大佑的歌,像讀詩,像讀文章,深度閱讀,讀懂人生。
當北京的同學,因為深夜看病,感嘆北京不是我的家的時候,突然腦中響起,羅大佑「臺北不是我的家」,城市與城鎮文明的差異。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感嘆大城市不是家,並不是出口。
何處是歸程?何處是家?這片「葉子」落在何處?
今天get到一句新詩詞,蘇東坡的「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處便是歸程。
在他鄉,有自己固定的喜歡的生活方式,只是換個地方生活,也是種內在的心安。
當年離家不顧一切的倔強,柔軟你今日融入世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