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中國畫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而氏族制度綿延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自然便會有許多藝術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進行傳承的,而「藝術世家」也便成了一個很高大上的詞。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歷史上有些大家確實有世家背景,如唐人李昭道,官至中書舍人,繼承家學。其父李思訓曾任右武衛大將軍,畫作極為超絕,獨樹一幟。李昭道能變父之體,有所創新,造詣精深,因父得名「小李將軍」。
清 王原祁 富春山圖軸
王原祁,清代著名畫家,江蘇太倉人。乃著名畫家王時敏的孫子,山水能繼祖法。並與王時敏、王鑑和王翬合稱「四王」。
清 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軸
但縱觀歷史,可以看到,更多的大家並不是世家出身。從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五代後梁著名畫家荊浩,到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畫大師範寬,到元四大家的黃公望、倪瓚,到清代的四僧,近代的齊白石、黃賓虹等大多數畫家,幾乎都是自學成才。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自學的成才率似乎比世家、師徒傳承要高許多。而世家難出大家,似乎是中國畫一直以來的一種尷尬情形。
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軸 紙本 117x55.5cm
但無論是自學成才還是有世家傳承的大家,總有一個問題伴隨著他們,即大家們的水平超過了祖輩、師父,卻很難在兒孫、徒弟中被繼續超越,甚至維持既有水平都難。
元 王蒙 關山簫寺圖軸
歷史上最成功的非世家傳承發展實例很多,比如趙孟傳外孫王蒙;金農傳弟子羅聘;吳昌碩傳弟子王一亭、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齊白石傳弟子李苦禪、李可染。但是到了第三代再傳弟子,大多數就式微了,再然後,就基本沒有然後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第一代趙孟、金農、吳昌碩、齊白石都是自學成才,無師承可考。
清 羅聘 芭蕉羅漢
而世家傳承發展要算清代的王時敏——王原祁一族。「小四王」中,王昱是王原祁族弟。王愫是王原祁侄。王宸是王原祁曾孫。再往後的「後四王」中,王三錫是王原祁族弟王昱之侄。王家可算名家輩出。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夏日山居圖
多數的情況是,大家的水平在徒子徒孫中連三代都維持不了。王家是最典型的了,從王時敏到王宸共六代,兒、孫雖亦藝術精湛,卻終究還是走了下坡路,王氏一族終至湮沒無聞。
清 王時敏 江山雪霽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我們似乎只能把這歸結於王時敏、王原祁祖孫天縱英才,創造了繪畫史上無法逾越的高峰,後人比肩無望。
不論是自學成才的大家,還是有師徒傳承的大家,均逃不出自身的高水平藝術無法持續傳承、更奢談發展的命運。高水平中國畫的長久、持續傳承發展似乎從古至今就沒有過成功範例。這是什麼原因呢?
陳半丁 仙居圖
思維與理法是大家之所以為大家的關鍵所在!一個人的素養決定了他的人生追求,若這個人胸無大志,整日只是思量著如何升官發財的問題,那他從事藝術的目的也僅僅停留在了升官發財的層次上。這就註定了這個人只會把藝術作為給他帶來即時利益的手段,而不會去追尋藝術本身的「道」。
在古代,雖然有鄭板橋這樣棄官從畫的故事傳為佳話,然而習舉子業仍然是絕大多數文化人的追求,許多大家亦是科舉、官場屢屢受挫才轉行做了畫家。
王一亭 鍾馗拜觀音
在過去畫畫並不是專業,精英人才大多不畫畫,畫家隊伍的人才也不專業;而且畫畫的準入門檻也不高,文人可以畫、匠人也可以畫,有文化、沒有文化拿著毛筆便可畫,畫家隊伍的藝術素養良莠不齊。
因此,在古代,對畫畫的熱愛只是極少數人的精神信仰,而畫畫更多被人看作是手藝。
對於大多數想通過掌握一點筆墨技法以保衣食無憂的人來說,家庭、老師所教授的本領足夠吃飯。
因此,中國畫大家們辛辛苦苦達到的境界並不被他們的後人、學生重視,多數人在大家這裡更想得到的是被大家們視若形而下的幾手絕活兒、幾種技法,大家們視若珍寶的思維、理法卻不被理睬。
趙雲壑 富貴長年
思維與理法是大家之所以為大家的關鍵所在。然而大家的後人、學生們卻捨本逐末,貪圖於簡單易學、能夠速成的經驗繼承,以有能力吃飽飯或以此為手段升官發財作為學畫的目的。須經千般磨礪、錘鍊的思維、理法、修養、情感便被棄於腦後。中國畫的傳承實際只成了經驗的繼承。
中國畫自古至今一直有大量的所謂程式、技法流傳於世。然而,絕大多數人是將從先輩、老師那裡學來的程式、技法作為資本,對外故弄玄虛,神乎其神。
這種自以為是,一方面讓這些人安於已掌握的東西而不思進取、不知變通,在膠柱鼓瑟中將先輩傾注了畢生精力、思想與情感,在自然造化中體驗、歸納、提煉出的,靈活多變的程式、技法變成了空洞無物。經驗性的東西隨著思維、理法的喪失而逐漸僵化死板,終至被拋棄。
王個簃 健康長壽
另一方面現在人讀書少,讓藝術的傳承變得更加困難,許多思想、理法便在一代一代僅傳皮毛的過程中銷聲匿跡,先輩大家所留下的東西在後人心中蕩然無存。這便是許多大家覺得藝術無人傳承、發展的苦衷。
凡是大家都對藝術有著無比堅定的恆心與熱愛。通觀大家們的成名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固有規律,那就是,所有的大家都對中國畫有著無比堅定的恆心與熱愛,對更高水平的藝術有著持續一生的追求,精益求精,永遠不停地追求進步。
相比之下,大家們的後代、學生雖然有明師指點,卻少了那份對藝術的熱愛;先輩們的光輝遮住了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固步自封,小心翼翼守著先輩、老師遺留下來的一點成果,卻少了那份不斷突破自我、對更高水平藝術的追求。在先輩、老師名聲之下的安逸,斷送了他們站在巨人肩膀上更上一層樓的大好前景。
即使老師傾囊相授,學生們也不一定能完全領悟,而又抱殘守缺,不思進取,於是便一代不如一代。這種境況在世家子弟中尤為明顯,世家難出大家也便不足為奇了。
李可染 濃蔭放牧
現代仍沿襲古人之流弊。當今國家大力提倡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學習中國畫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乏矢志精研藝術、追求更高境界的精英,人才已不是限制中國畫傳承與發展的問題。
然而,中國畫的傳承卻面臨了更大的困境,中國畫發展的局面更加複雜。
首先,由於近百十年來的中國畫教育嚴重西化,以院校教育為代表的主流中國畫教育早已無法將原本的傳統思維、理法、知識傳授給學生,導致絕大多數優秀學生苦讀數年仍不得門徑,或完全接受院校異化中國畫體系教育而不自覺,中國畫本有的生命力由此無法傳揚。
李苦禪 遠瞻山河壯
其次,在院校教育中得不到滿足的學生們,為了尋求心目中那中國畫本來的境界,轉而向社會上流行的學派、名家學習。因學生們對中國畫的熱愛,故這種學習更加虔誠,許多學生對己之所學深信不疑。然而社會所流行之學派、名家多並非實至名歸之大家,所流行之學問多所偽飾,看似傳統,實非經典;所流行之思維、理法、知識多所異變,實非中國畫之本來面目。此種境況限制了許多願精研藝術之人才的進步,使其誤入歧途。
再次,畫畫水平的高低多根據其職稱、頭銜而定,缺少根據文化層次與創作水平理想的評價體系建立,現實情況便是掌握中國畫師承教育、中國畫理論教育的名家、導師、教授多非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大家,故主流的中國畫傳承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資力量這一根本點上已經滑落。然學生們仍虔敬不疑地跟著這些水平有限甚至低劣的老師學習,在被老師的名頭遮住眼睛的同時,對中國畫的眼界也被禁錮在了中國畫這座高山的腳下。
第四,中國畫傳承形式主義,許多所謂的傳承只是走形式,師資資源分配不合理,多集中在北京,集中在畫院。青年畫家難以密切接觸到高水平明師。一些畫家受到市場及現實觀念的影響,其思維已然定型,難有更多改變。且許多人多圖某某名家弟子之虛名,實未受名家學術之實,更無勇於突破自己現有境界之心力。相較而言,青年畫家思維尚未定型,有極大可塑性,且對藝術滿懷熱忱,對向更高水平的突破有極大願望,若受明師教誨,在傳承之上更會有發展突破之無限可能,然卻因身份地位較低而難以親近名師。
千百年來,中國畫的師父帶徒弟均是徒弟與師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學生追隨老師左右,這樣才能從各個方面接受老師的教導與薰陶,更深刻地體會到老師的思維方式,更全面地繼承老師的學術思想。
然而現代化學校教育掐斷了中國畫曾經的師徒關係,讓大家難以遇到合適的傳人,將自身學術傳授給心儀的弟子,也讓學生難以接觸到心儀的明師,傳承中國畫薪火。
趙之謙 玉堂富貴圖
出路只有一條,要想成大家,還要靠自己
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於經學、文字訓詁和金石考據之學,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尤精書法、篆刻。趙之謙善於向前人和同時代各派名家學習,又不囿前人,勇於創新。 在繪畫上,成為「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吳昌碩 芍藥圖
吳昌碩,幼時隨父讀書,後就學於鄰村私塾。10餘歲時喜刻印章,初入門徑。後太平軍與清軍戰於浙西,全家避亂於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後死於饑饉。後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後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同治四年中秀才。同治八年(1869年),赴杭州,就學於詁經精舍,從名儒俞樾習小學及辭章。最終集「詩、書、畫、印」為一身,成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齊白石 壽桃
齊白石,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齊白石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非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後來畫名盛於天下,而仍能不拘前人之論,多有突破,而成為一代大師。
黃賓虹 峨嵋伏虎寺
黃賓虹自少喜繪畫、篆刻。6歲能臨摹家藏的山水冊。13歲應童子試,名列前茅。他精研傳統與關注寫生齊頭並進。80歲後形成黑密厚重、黑裡透亮的特色,成為山水畫的集大成者。
藝無止境,博採眾長,正是因為這份對藝術的不斷追求,不斷突破,才讓這些中國畫大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在當前的藝術環境下,師徒傳承這件事已不是畫家學習的必經途徑,此前,北京鳳凰嶺書院開學典禮,學員們集體跪拜叩首名家,七八年過去了,也沒看到有什麼實際效果。盲目信賴所謂「名師」甚或有可能成為進步的障礙。
元 趙孟 疏林秀石圖
向名家學習只是通向中國畫高峰條條大道中的一條路,而這條路並不能直接通向山頂。師承雖然很重要,更重要的卻是突破師承的程式、積弊。
正如前文所說,歷史上的多數大家都是「畫一代」,而有著大家作為明師的畫二代乃至三代多湮沒無聞。只有勤求藝術與勇於突破,才能再創輝煌。因此,要想成大家,還要靠自己。
靠自己精修傳統,博採眾長,靠自己不斷追求畫理,不斷突破畫法,對自己永不滿足,精益求精,永遠不停地讓自己進步,讓自己具備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維,讓自己掌握造化中的理法,讓自己能夠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時代藝術的不足,讓自己跳出同時代的藝術格局,讓自己突破同時代的藝術風氣,讓自己突破同時代畫家的創作瓶頸,從而展示出超凡脫俗的藝術才華。
金農 墨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