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謔歸戲謔!為什么女神都嫁了老外?兩個故事告訴你 亞裔女性最易跨國婚姻的真相

2021-02-18 加拿大家園

點擊上方標題下「加拿大家園」可快捷關注

前陣子湯唯的經紀公司宣布她和韓國導演金泰勇訂婚,"女神"外嫁在網絡上一石激起千層浪。

本期話題「加國各地奇葩搞笑法律」。點擊家園微信下方菜單「籤證申請」,進入「美女微電臺」收聽。

網友「假裝在紐約」發段子戲謔:「韋唯曾經嫁給美國人,鞏俐曾經嫁給新加坡人,莫文蔚嫁給了德國人,梁詠琪嫁給了西班牙人,孫燕姿嫁給了荷蘭人,周迅要嫁給美國人,現在湯唯也要嫁給韓國人了,你們都要好好珍惜章子怡,只有她還在死心塌地愛著中國男人。」

戲謔歸戲謔,華裔女性外嫁這件事在中國的文化社會裡是個敏感話題。說起「嫁老外」,許多人會想當然地扣上一頂帽子——崇洋媚外、圖錢、圖綠卡,而不願或者無法更具體地看看個案,看看社會調查的分析,從一種更理性的角度來思考這樣一種日益增多的現象。

來美國生活後,我遇到越來越多跨種族結合的夫婦,對這種婚姻現象產生了研究興趣。誠然,我認識一些因為身份問題而「便利結婚」的男女,但當你拒絕讓社會成見去為婚姻這種複雜的關係提供一個簡單粗暴的解釋時,你便會開始傾聽,讓每對夫婦的結合經歷和感情特質引你到一個更為細膩的觀察視角。

在那段和許多跨種族夫婦展開訪談的時間裡,我讀到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2年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跨種族婚姻的興起》。

報告指出,跨種族婚姻在美國已婚家庭中的比例持續上升。截至2010年,美國國內8.4%的婚姻是跨族通婚,比1980年時的比例高了三倍。

而在美國所有族裔中,亞裔是最容易發生通婚現象的:將近30%在2008—2010年間完婚的亞裔(包括移民)是外嫁或者外娶——外嫁的比例要比外娶高兩倍之多。相比之下,拉美裔跨族通婚的比例是26%,非洲裔是17%,而白人只有9%。

有趣的發現還不只這些。皮尤中心稱,亞裔和白人組成的家庭擁有全美最高的年均收入,達70952美元,高於純亞裔家庭的年均收入62000美元,和純白人家庭的6萬美元。

似乎毋庸多言,在所有一方為白人的通婚家庭中,擁有亞裔伴侶的白人比擁有其他種族伴侶的白人的學歷普遍更高。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佔美國人口總數6%的亞裔本身已是美國平均學歷最高和收入最高的族群,她們擁有這樣的社會經濟地位,加上人傾向「向上」而非「向下」結婚的傾向,亞裔在選擇組建家庭時,其選擇的對象也往往擁有較強的社會基礎。而當婚姻是跨種族完成時,這個篩選過程的結果則容易更加顯性。

但像所有事情一樣,數據往往只能展現事實的一面:它能刻畫出美國亞裔通婚家庭的基本肖像,卻無法解釋為什麼人們會選擇以這種方式結合。

我想在有限篇幅講兩個人的故事:嫁給義大利裔美國人的重慶女子Falan,和嫁給美國中西部青年的北京女孩Chen。她們的故事對理解美國成千上萬跨種族婚姻來說,只有管窺之效,但也提供了一種有裨益的微觀視角。

Falan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在2005年來美國之前,這個從重慶一所師範英語專業畢業的女人在當地一所高中教英文。

她的前夫是銀行的小職員,賺得沒有她多,即使在有了女兒之後家庭關係也不和諧。在婚姻的第七個年頭時,兩個人分了手,Falan開始漫無目的地約會,包括在交友網站Asia Friendfinder上和陌生人聊天。雖然Falan會講英文,但她開始時並沒有想過和外國人談戀愛。

相反,她花了一年時間去物色中國男友——可想而知,一個30多歲的女人帶著個孩子,在中國的婚戀市場上會遇到什麼樣的境況。按她的話說,中國三四十歲離了婚的男人也不少,但是想找的都是二十幾歲的女孩。就算他們的學歷和工作都不如她,那些男人也不願意多看她一眼。

經歷一年的灰心喪氣後,她在交友網站上認識了Chris,一個居住在紐約長島的網站設計師。她的夜晚和他的白天,他們在網上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地聊天,從各自的家庭到小布希的政策。

隔年春節,Chris到重慶看望Falan的父母,居然比重慶的老漢還能吃辣,Falan鬆了一口氣,家裡的一關算是過了。Chris回到美國後,兩個人又在網上聊了幾個月。

2004年8月22日,那年的七夕情人節,Chris從網上訂了12枝鮮切的紅玫瑰,讓人送到了Falan家,把她感動壞了。

在那束紅玫瑰上,Chris附了一個小紙條,上書:「I love you, meimei.」(我愛你,妹妹。)他知道妹妹在中文裡面也有戀人的意思。Falan回憶說,她的前夫在七年的婚姻中只送過她一次花,那是在辦了離婚之後。他把花遞給她,說:「紀念一下我們七年的婚姻。」

那次春節探訪加速了兩人感情的晉級。但考慮到女兒,Falan還是只身前往長島住了一段時間,想看看同居後的關係是否磨合得來。她很明確,她的對象需要有一定經濟實力,這樣即使她找不到工作,她和女兒也無炊米之憂。

Falan的故事和其他一些亞裔女性和白人男性的通婚家庭有共同之處,也為皮尤的調查添加了有趣的註腳:第一,她的教育背景填補了不同文化間的語言鴻溝;第二,她本人的教育水平和對家庭的注重促使她在物色對象時經過了仔細的挑選;第三,她在本國的婚戀市場上受到歧視,又不願將就,所以將目光拋向海外。

就教育在跨種族婚姻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別和雪城大學一位研究種族和婚姻的教授進行了探討。除了彌合語言障礙,他說,教育的作用還在於拓展你的社交圈和開拓你的眼界。

他說大多數跨種族結婚的夫婦都是在大學裡認識的,或者通過大學期間的朋友認識的。能夠上大學的人已經被打上了一種標籤,而他們的學歷又會帶他們進入一定層次的工作……這些在種族之上建立起的相似的社會屬性會淡化種族之間的差異。

美國兩名特別研究過跨種族夫婦教育背景的教授發現,在美國的通婚家庭裡,均受到高等教育的夫婦比例在過去30年快速增長,遠超過教育背景相差甚遠的組合。

這種夫婦兩人教育背景趨同的趨勢可被稱為「同等學歷結合」(educational marry-in)——這是一種建立在相異種族(racial marry-out)上的更高層次的共性,而這種共性對於愛情的化學催化作用不可小覷。

北京女孩Chen和她美國老公相識的故事就更印證了教育的作用。五年前,在北京大學念大四的Chen在一個朋友的暖房派對上認識了來清華學習的Michael。

據她講,Michael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的頭髮很好。你是滿族人嗎?」Chen確實是滿族,而她濃密的頭髮也確實和少數民族的血統有關。借著話頭,兩個人開始聊起天來——他們都講流利的英文和西班牙語。

後來我問Michael,Chen的哪點最吸引他,他告訴了我一個很「不美國」的答案。這個來自美國中西部一個小鎮的男孩說他容易安於現狀,所以希望找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他不一定是事業熱情,但要有一種衝勁。

顯然,Chen完完全全就是這個類型的女孩:她不怎麼費力就考入錄取率高達1:2500的北京大學,講流利的外語,在學校社團中非常活躍,在福布斯500強企業實習。

有趣的是,Michael最欣賞她的「衝勁」在某種程度上成了Chen在本國婚戀市場上的「負擔」。

這種負擔和Falan面臨的不同:不是沒有人想追求她,而是懾於她的優秀和高洋上的氣質,舉足不前。Chen說,在大學裡追求她的男孩大多家庭優渥,一般男孩沒有勇氣和她發展關係,這一度讓她媽媽擔心她成為剩女。

而小鎮青年Michael對她的優秀則「毫無知覺」,不僅不感到膽怯,還欣賞極了。他驕傲地對我說他覺得Chen可以毫不費力地融入美國文化,「她心胸開闊,還會講很多笑話——這些不是隨便一個女孩都有的。」

有沒有感到文化不適的地方?當然。Chen笑著回憶說他們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她會帶Michael吃各種中國美食,Michael也愛吃,就是腸胃不給力,不能吃太油的。一次兩人吃完麻辣香鍋後在北大散步,Michael突然鬧肚子,初入戀情的兩人不得不在尷尬的找廁所中結束一次浪漫的未名湖徜徉。

在Falan和Chen之外,我還和一名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的女貝斯手,以及另一位對學校不屑一顧的日本女孩深入聊過——後兩者也都嫁給了美國人,只可惜故事無法在這裡展開。

在這些亞裔女性身上,我隱約感覺到她們自身種族所定義的婚姻關係難以最大化滿足她們性格裡的某種追求。而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在合適時間出現的那個能滿足她們性格追求的人,恰好來自另一族裔。

跨種族婚姻的增長會不會持續?我不確定。種族間的文化和價值觀溢出愈發明顯,加上全球人口流動,由種族界定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可能會愈發模糊。

事實上,美國亞裔男性和女性近年與外族通婚的趨勢有所減緩,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美國的亞裔移民增多,擇偶的人在種族內也有了更多元的選擇。至於湯唯的戀情,我相信知者寥寥,但Falan和Chen與我分享的故事也許能在各種社會成見和宏觀數字下面搭建起一個更質感的視角。

在中文和英文裡,人們都會將產生火花的感覺描述為「起化學反應」(have chemistry with someone)。但愛情和婚姻可能是和科學最無關的東西了——哪裡有方程式呢?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申請加拿大籤證送美籤

相關焦點

  • 老外吐槽娶中國老婆引熱議 跨國婚姻需溝通包容
    「老外哭訴娶中國老婆」引熱議該如何看——  溝通包容,對跨國婚姻一樣重要  「家被中國人佔領,再也沒有隱私,家裡哪兒都不敢碰……」近日,一則名為《老外哭訴娶中國老婆的下場》的網帖被瘋傳,帖子用生動風趣的文字描述了六種「下場」,很多人「笑得眼淚都飈出來了」。
  • 排球女神因嫁老外被罵,如今一家三口生活幸福
    排球女神因嫁老外被罵,如今一家三口生活幸福 原標題:排球女神因嫁老外被罵,曾被傳是劉翔女友,如今一家三口生活幸福
  • 於戲謔中見文字功力
    在讀與思的過程中,一個直接而深刻的感受就是:於戲謔中見文字功力。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從這兩封信的具體「戲謔點」逐個說起吧。先看這兩封的抬頭稱謂。1919年4月30日的稱謂是「心異兄」,7月4日的稱謂是「心翁先生」。
  • 香港三大女神一臺戲,《鍾無豔》戲謔之下的諷刺意味
    「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想必是電影《鍾無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對不少女人來說,這也是一條發人深省的警示。這部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的賀歲喜劇,嬉笑浮誇之下討論的卻是一個嚴肅的話題,那就男女之間的感情婚戀觀。香港影壇三大女神共同出演,也是本片的一大看點。鄭秀文飾演鍾無豔,梅豔芳反串出演齊宣王,而張栢芝則扮演狐狸精。
  • 從中韓婚姻看跨國婚姻:女性流失和高離婚率,幸福並不容易
    性別失衡也大大減輕:2001年中韓跨國婚姻女男比例高達31.4比1,即中國嫁出去31.4個女性,才娶回來一個韓國女性;2019年男女比例已經回落到2.5比1附近,這和中韓人均GDP基本一致(2019年中國人均GDP1.07萬美元,韓國3.17萬美元)。
  • 為什麼越南女人嫁到中國後都跑了?暗中調查後,真相讓人意外!
    為什麼越南女人嫁到中國後都跑了?暗中調查後,真相讓人意外!如今的跨國婚姻不斷地增多,越來越多的人突破了國家的限制,在國外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另一半。我國的鄰國越南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他們那裡經濟發展非常的落後,而且基礎設施不完善。
  • 簡直愛死了這部「戲謔」死亡的恐怖片
    黃毅瑜從一開始就非常清楚這部電影不是一部血腥恐怖片,因為故事中根本沒有披著鬥篷、嗜血成性的魔鬼和怪物。而且片中呈現出預兆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是在暗示人物是否會喪命,而是有關他們如何死去或怎樣才能拖延死期。如此看來,作為影片故事成立的前提,死之必然還蘊含著一定的哲學意味。
  • 嫁老外被拋棄後,又嫁國人的三位女星,三婚佔了兩個,二婚的一個
    娛樂圈不少女星熱衷於嫁老外。然而這些女星卻在跨國婚姻中飽受痛苦,最終以離婚收場。比如袁立、鍾麗緹、陳魯豫,小編同情她們的同時,也覺得她們有些「可恨」,因為她們被老外拋棄後,又嫁回國人。下面一起來看看她們是如何嫁老外被拋棄後,又嫁國人的「神操作」吧。袁立:三婚袁立曾經有過三次婚姻,第一任老公趙嶺,比她小1歲,是位演員,兩個人是因戲生情,閃電結婚,不過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同年年底就離婚。
  • 李龍的戲謔人生 | 人物
    大多時候,這是越野跑者表達難以承受極限壓力的一種戲謔。但對李龍(小龍)來說,戲謔本身就是他生活的態度。 小龍進入更多人的視野,是因為年前他拍攝的《申,申,申》三組長鏡頭影像,以攝影師的身份。因此制定了兩個方案,一個是保險地跟在他身後,能夠確保拍到他,雖然只是背影。另一個方案是現在呈現的這種,在他前面拍,但風險較大。 「但是看到他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突然決定我要冒一次風險,就是拍到他的正面,所以我在他前面先下去了,我就開始把鏡頭轉向他開始拍。其實到拍完,我都不知道鏡頭裡面是什麼。」 事後再回憶,他覺得「太不容易了」。
  • 幽默戲謔的故事告訴孩子學校背後的有趣故事
    這種感覺幾乎貫穿了我們的一生,只是在長大後,曾經的不快逐漸被淡忘,留下的都是滿滿的美好回憶。《我討厭上學》這本書,用一個幽默戲謔的故事表達出了孩子對學校的愛恨之情,完美展現了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奧娜·布朗眼中的學校奧娜·布朗一點兒也不想去學校,在她眼裡,老師是一隻癩蛤蟆,教室是又髒又臭的洞,食堂阿姨還會逼學生吃蟲子飯,簡直太可怕了。
  • 「酥/冰皮」戲謔開篇的搞笑偵探劇
    這個全身都是缺點的人,智慧和推理能力卻高於常人,破了不少案件,以一己之力撐起所在警隊的業績。莫作棟分析案情時,不忘「口無遮攔」地戲謔了李慧慧一把這部劇比較顛覆傳統三觀,警察不一定身體健壯,嫁不出的「中女」不一定就希望傍富豪,白領的保養不一定好過掃地阿姨。
  • 戲謔、荒誕、黑色幽默,《大佛普拉斯》批判和關懷了什麼?
    它最讓我感到佩服的,是導演黃信堯看似戲謔、荒誕的態度下,包裹著一顆關注底層人物、探討社會冷暖的善心。1、影片的黑白影像風格絕非導演刻意追求「格調」的表現,更非為了調色方面的省事(實際上本片調色工作一點都不輕鬆),而更多是想表達某種人生的無常,以及「底層人物」與「有錢人」之間的階層對比——如你所見,片中彩色部分多半出現在行車記錄儀部分,並且還有那麼一句臺詞:有錢人的生活果然是彩色的。
  • 揭秘跨國婚介騙局,殘酷的相親物語
    事情到了這一步,一般都是20萬起步,否則不會讓你重獲自由。 以上這些,還只是一些中小型跨國婚姻介紹所慣用的騙術,整個流程都已經被反覆推敲打磨過。 從男同胞們打電話諮詢開始,就已經掉入了他們布置的陷阱中。
  • 亞洲女性崇洋媚外?跨國戀情的真面目!
    雅虎問答上有人問過這問題,但下面的響應大多是否定的;還有人在八卦版做了實驗──該人在文中分享了他用外國男性照片在SKOUT上「釣」到的女性照片,並黯黯地說這是我們「一輩子也要不到的照片」時<注1>,有些人竟然有種同受傷的共鳴。為什麼會這樣?臺灣女生「哈」白人男生,這麼偏頗的論述,為什麼還會有人相信?如果不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男生推薦說文章中肯?
  • 這梗帶有戲謔之意,請慎重使用
    這梗帶有戲謔之意,請慎重使用時間:2020-06-22 18:56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女菩薩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帶有戲謔之意,請慎重使用 指在社交媒體上傳自己的色圖美圖的女性。因為滿足了廣大男性網友(你敢假定性別?)的欣賞欲和幻想而得到的稱讚。 有時也用作對路人女性的戲謔。
  • 《高嶺之花》一部水準之下的戲謔之作
    劇中人小桃去 當舞小姐,實在出於角色喜歡玩笑和戲謔的本性,不算什麼。至於小桃的本性,看看她結交唯一的朋友是什麼人就知道了。是個很正義,很仗義,有本事的女醫生,同時還是嚴重缺少安全感,遇男人只好遊戲之的富豪之女。小桃遇到傻不拉登的賑早見-風見自行車主,正適合釋放本性,倒是很好玩。 再說小桃嚴謹的一面。
  • 一場全程「飆車」的脫口秀,訴說幽默又殘酷的生育真相
    粗俗汙穢」的語言+動作告訴你:「我希望更多的女人敢於談這些事,那麼當她們親身經歷時,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一直以來,黃阿麗以自己孕婦+母親的身份特點作為創作源泉,坦誠,直接,甚至有些粗俗地告訴觀眾,那些幽默又殘酷的生育真相,以及她作為女性的身體歷史。
  • 苟瀚中原創《我是個無賴》戲謔開嗓 撕開偽裝調侃「無賴」人格
    今日,「新銳唱作人」苟瀚中推出全新原創作品——《我是個無賴》,歌曲一改往日悲傷情歌路線,大展「痞態」風格,撕裂的唱腔和戲謔的曲風描繪出在愛情面前「裝無賴」的大男孩形象,在看似萬事無謂的背後,道出無人關懷的孤獨真相。
  • 苟瀚中原創《我是個無賴》戲謔開嗓,撕開偽裝調侃「無賴」人格
    今日,「新銳唱作人」苟瀚中推出全新原創作品——《我是個無賴》,歌曲一改往日悲傷情歌路線,大展「痞態」風格,撕裂的唱腔和戲謔的曲風描繪出在愛情面前「裝無賴」的大男孩形象,在看似萬事無謂的背後,道出無人關懷的孤獨真相。
  • 曾誇下海口說不嫁國人,三嫁老外卻遭三次拋棄,如今落得如此下場
    說到談婚論嫁,其實現在有很多明星嫁給外國友人,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女神林志玲,就嫁給了日本人。說到嫁那肯定有娶外國友人的明星,比如我們熟知的撒貝寧和劉燁,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其實跨國戀本來沒有什麼問題,國家法律也沒有規定不能外嫁和外娶,畢竟這是個人的自由,我們也無權去幹涉,只要當事人開心幸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