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餘歲時,尚未被世界錘爛的我就有了兩極化的熱愛。
比如,兩位70後臺灣獨立音樂人——雷光夏和陳珊妮。
如果雷光夏的音樂是喃喃自語般的安靜清新。
那陳珊妮便是氣場強大的暗黑系女王。
就這樣,默默愛了很多年。
雷光夏,臺灣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畢業,臺北愛樂電臺主持人。直到2018年5月29日,才出8張專輯,一如我喜歡的很多歌手,低產高質。
她戴一副黑框眼鏡,隱形般的低調,其貌不揚,平易近人,卻有不容忽視的才氣。
她的音樂,既有陳綺貞的小資,又衝破了陳小霞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粹,若即若離,恰到好處的觸動著你的心。
不低沉頹靡,大量運用木吉他、鋼琴、大小提琴,如同置身在白雪皚皚的森林,清冷又平靜,遠處還有極光。
離上一張專輯《不想忘記的聲音》已有3年,沉寂許久的她為電影《範保德》配了樂。作為2018年臺灣電影節的開幕片,尚未上映,預告倒是可管中窺豹一番。
50年前,範保德父親離家赴日,再無聯繫。
20年前,範保德也曾任性有一樣的念頭,但在最後作罷,留在小鎮開五金行。
如今,60歲的範保德病了,自覺時日無多,「父親」和「兒子」是他最大的掛念。
這是一部敘述,範保德一生最重要時刻的故事。
導演蕭雅全作品不多,有名的無外乎是《第36個故事》,典型的臺灣文藝小品。男主黃仲昆也是資深演藝人員,十分面熟,我有印象的便是幾百集的《意難忘》了。
「所有未來的故事都隱藏在音符裡。」雷光夏甚至打趣道。
23首曲目,全長44分鐘,融合了音符、拍片現場的聲響、電影口白,是一個敘事完整立體的故事,擁有著無法忽視的力量。
所謂的血濃於水,實在是微妙難喻,亞洲文化相對內斂,父與子關係總顯得嚴肅淡漠。
「見到父親真的這麼重要嗎?」50年不曾見面的親人,真的就有感情嗎?範保德到底是要找到父親,還是要彌補成長中的遺憾,亦或者找到另一個自己的影子呢?
吉他、提琴配合著雷光夏輕柔的聲線,思緒伴隨著回憶,窺見那個年代特有的時代肖像。
「你很像你的父親。」當在異國這樣被告知,60歲的範保德就可以釋懷了嗎?不留給兒子痛苦了嗎?
故作無情,正是保護深情的方法。很熟悉這種模式,不產生羈絆,便不會有痛苦,殊不知愛得深切,才會如此。
我很喜歡的一個PO主的話,便是最好的印證:
「這輩子做過最重要也最正確的決定就是不生孩子,無法想像自己孕育一個生命,來這世間經歷和承受我所經歷的一切。相比如何教養一個什麼成長,更無解的是我不可能知悉一個獨立的人如何處理感情,如何面對離別。他情深情淺,我都難以承受,以我心度其心,心裂如割。」
她會後悔嗎?我不知道。
範保德會後悔嗎?我也不知道。
你會後悔嗎?我更加不知道。
只是在聽完整張原聲後,默默期待著故事最終的呈現。
最後附上專輯部分曲目: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