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裡令人叫絕的項目管理思維
—【用項目管理思維做好團隊角色部署】—
《長安十二時辰》是近兩年國產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劇情緊湊,懸念設置扣人心弦,即使一口氣看完48集也不會覺得時間很長。
當然,除了劇情本身足夠吸引人之外,這部劇中所蘊含的各種項目管理思維也是國產劇中比較少見的,深入剖析之後,就會發現這部古裝劇中的項目管理思維非但不過時,還很有借鑑意義。
那麼,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通過這個專欄對《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中的項目管理思維做一個比較全面的解析,這個專欄我們也專門請到了知名項目管理專家柏永輝老師作為主講,也希望你看完這個欄目之後能夠對項目管理有全新的理解。
在講第一個主題之前,我們先把整個故事的時代背景介紹一下,從中可以發現用項目管理思維做好團隊角色部署的一些方法。
在唐朝時期,國家的治理體系就像下圖這樣,皇帝之下設有三省六部,「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這三省的功能類似於現代管理組織中的項目委員會,負責皇帝各種領導班子的外派、各種任務的分發和決策以及資源的配置。
所以中書省類似於PMO的角色,負責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然後門下省承擔類似於法務和審計的角色,需要對項目進行商業論證,看這個事情是否可行、能否調動資源、是不是有相關的人才支持、什麼時候做比較合適等,實際上是和中書省相互博弈,防止皇帝個人的強大意志力影響其作出錯誤的決策。
在這樣的權力制衡機制下,一旦項目通過後,就會到達尚書省,由尚書省往下做任務分包,交由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這些業務部門去執行。
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清楚吏部、戶部、禮部等六部的職責,其實並不難理解——
吏部就相當於是古代的人力資源組織部和紀委;
戶部的職能相當於民政部、財政部和國土資源局;
禮部的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和外交部;
兵部承擔了現在國防部、中央軍委等軍事機關的職能;
而刑部的職責與現在的司法部等公檢法部門很相似;
工部的職能就和現代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建設局這些部門比較相似了。
弄清楚當時這些部門的職責之後,就能知道《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幾個關鍵人物都是在什麼位置,以及他們之間為什麼會有內訌——根本矛盾是皇帝不在的時候,由誰說了算?因為一旦某個人的權力過大,肯定會對另一個人的權力梯隊產生影響,矛盾衝突不可避免。
如果把這種治理結構降維到一個公司的話,那麼皇帝就相當於是CEO,如果CEO不想幹了,那麼由誰來代理CEO的工作呢?這也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一個終極問題。
看懂這個結構之後,其實不難看出來結構背後的隱患,那就是一旦皇帝不想做CEO了,他會把自己的一部分權力反向分包給自己的親信,這時候麻煩就來了,承擔審計工作的門下省的職責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林九郎則會一個人獨攬大權,在每個部門安排自己的人進去,長此以往,高層之間的權力制衡會漸漸被打破,整個朝政變得非常糟糕。
在劇中,林九郎當政將近20年,在他退位的時候,把CFO的崗位留給了楊國忠,實際上在他倆當政期間,兵部這部分的工作是非常空虛的,這也給了安祿山以可乘之機,所以安祿山會經常來長安探聽虛實並通過各種手段把皇帝哄得很開心,讓他做了三個地區的軍隊總指揮。
這相當於當時國家花錢養著一支胡人的軍隊,但是這支軍隊又不聽皇帝的話,唐朝統治的危機就這樣埋下了。
然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長安十二時辰的演員表,一旦看懂了裡面一整套協作系統背後的邏輯,就能知道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承擔了什麼樣的職責,比如李泌就是在靖安司這樣一個虛擬出來的國防部門工作,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防止狼衛之類的外來勢力滲透。
把這些主要角色的位置捋清楚之後,用紅色標記為正方,藍色標記為反方,中立方用橙色標記,最高領導用黃色標記出來,就能很直觀的看到當時唐朝整個管理團隊的角色部署,以及不同陣營的對立與制衡關係。
而這些人所負責的主要工作可以通過下圖中這樣一個結構來呈現。
在圖片中,十字架左側代表確定,右側表示不確定,正下方代表固定範圍,上當表示不固定範圍。這樣我們就可是知道有哪些事情是確定的,但不涉及到複雜的人際關係,這部分內容也是靖安司需要考慮的事情。那麼這部分內容就叫做「PRINCE2」,PRINCE2是臨時性的、跨部門的,需要由不同的人共同完成的項目。
而左下角的工作專業性會比較強,也是具有確定性的,一般都是後勤支持團隊,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負責大案牘術的團隊承擔了這樣性質的工作。
右上角部分的工作則相對模糊,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這就要求我們在模糊的、未知的環境下權衡利益關係,想完成這樣的工作,離不開像何執政這樣具備經驗和能力的人去做更高層的商業論證。
最後還有一部分是不怎麼穩定,但是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快速響應的工作,在劇中處理這部分工作的關鍵人物就是張小敬。
所以,弄清楚不同環境下人才部署的邏輯後,就能明白在哪些崗位放什麼人,哪些崗位不能放什麼人了。這就是我們用項目管理的思維方式去理解這部劇裡有哪些人是在相互打配合,哪些人在相互制衡。
最後,我們再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選擇張小敬來做這個項目。
其實,在項目風險管理中,是有這樣一個問題的:如果你始終聽上級的話,一層一層的往上走,最終會發現有些問題上級做了很多年也還是不太清楚,而你又想通過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去解決問題,這就會造成衝突,雙方價值觀逐漸偏離。
而如果有些事情是按照規章制度做的,那就會有相應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如果超出了規章制度怎麼辦呢?其實,只要看這些規則就能推演出未來趨勢的時候,就可以把控越來越多的風險。
所以,如果要從「人」和「事」這兩個維度來考慮問題,在「人」和「事」都確定的情況下,就是在基於歷史經驗做出管理決策。
通過風險、規則、制度和資源來反向推算的這部分內容就是基於規律變化做出的判斷決策,這部分屬於PMP項目管理了。
而需要基於人做出相關決策的部分,就屬於PRINCE2或MSP的內容了。
然後再混亂邊界之外,我們不知道也看不懂未來會發生什麼,所以在能力邊界值範圍內的灰色地帶,就需要我們隨機應變、不斷迭代,在電視劇裡張小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委以重任的。
弄明白這些之後,就能看懂公司在願景和戰略方面的邏輯。
一般來說,願景、使命和組織的戰略目標都是創始人需要考慮的問題,而綠色部分的內容是需要運營系統辛勤耕耘維繫的,紫色部分是需要像獵人一樣做創業管理、持續盈利的。
把這個結構對應到劇中角色,就能很清楚的看到每一個人的位置在哪裡,以及恐怖組織和林九郎陣營中的每個人在什麼位置。
一旦把每個角色都放到上面,就會發現整個項目的複雜性是非常高的,也更能理解用項目管理思維部署團隊角色背後的邏輯了。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欄目的主要內容,希望能對你做好項目管理有所幫助,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