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扎人心的話題有兩個:
「垃圾分明白了嗎?」「《長安十二時辰》看明白了嗎?」
不談政治、不談天氣、不談房產股市,朋友一見面,寒暄起來就是:張小敬吸火晶柿子的管子屬於什麼垃圾?下班回家是先看《長安十二時辰》還是先去倒垃圾?
《長安十二時辰》主演易烊千璽接受《工人日報》採訪
這部可以把人們從垃圾分類的迷思中拎出來的「神劇」,到底什麼來頭?
「是《琅琊榜》還是《甄嬛傳》啊?感覺有當年《雍正王朝》播出的架勢。」
有「早聞道者」說:劇情燒腦、刺激、緊湊,演員表演生動到位;服化道美輪美奐;再現了大唐盛景,復原了千年長安的風貌與氣質,處處體現傳統文化之美,每一幀都可以拿來當封面……
龔先生回家一查,豆瓣評分8.6分,近一半的人打出了5星。從原著到編劇,從演員到配音,從布景到服裝,都被熱議,就連劇中人物吃的胡餅都有人寫出了千字長文。
龔先生回家惡補——白居易筆下那個「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的長安城復活了,千年前的煙火氣再次升騰起來,盛唐的萬千氣象撲面而來。
記得上一次有這樣的觀劇快感,還是2015年的《琅琊榜》。
這幾年我們看到的古裝劇大多是怎樣的呢?
投資動輒幾個億看起來像從電商平臺9.9團購的;流量明星面癱式表演,還號稱自己發燒99.99度堅持拍戲;各種「神作」被糟蹋得連親作者都不敢相認……
偶有幾個某一兩處說得上的劇,比如引領莫蘭迪色的《延禧攻略》,演員演技出眾的《如懿傳》,有那麼一點美感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掌握了一些古典美學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但是這些片子依然難逃失望、差評的怪圈——要麼冗長磨嘰,要麼不尊重歷史,要麼三觀不正。叫好又叫座的片子真的說不上一二。有人統計,從2011年到2018年,移動端播出了307部古裝劇(含網劇),而豆瓣評分破8的只有15部。
觀眾們吃糠咽菜太久了,《長安十二時辰》自然成了大年三十的一兜油三鮮餡。
想想,當年那些使得萬人空巷的古裝劇還歷歷在目:四大名著不消說,每一部都播了無數次,30年後依舊讓人驚呼好看;歷史正劇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漢武大帝》《大秦帝國》等,讓很多人百看不厭;就連戲說題材,也算星光熠熠,如《鐵齒銅牙紀曉嵐》《少年包青天》……在1990年到2010年間,每年都會湧現一兩部被譽為經典的古裝戲。
那時候沒有流量明星,沒有海陸空全方位的包裝推廣宣發,沒有CG技術不能摳臉,也沒有幾億的投資可以揮霍。
有的,大概只是對藝術的虔誠之心。
87版《紅樓夢》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紅樓夢》培訓演員就用了三年時間;《西遊記》只有一臺攝像機,為了找到符合劇組要求的場景,楊潔導演帶領團隊,走遍26個省份;《雍正王朝》編劇劉和平,光筆記就寫了近十萬字……
可現在不少古裝劇完全沒了底線——歷史的底線。
特定歷史年代,人們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當時人與人的關係是怎樣的?發生了什麼樣的歷史事件?創作者統統不關心,他們更多在想的是,噱頭上怎麼能做得更足?女主角怎麼才能更吸睛?
就拿今年播出的幾部《新白娘子傳奇》《封神演義》等來說,哪一個不是投資過億?為什麼連廣電總局都坐不住了要停播呢?真的太離譜了——楊戩和妲己成為了青梅竹馬的戀人,你說能忍不能忍?
網友之所以為《長安十二時辰》點讚,是因為它承接了經典作品的嚴謹:劇組在開拍前用了7個月的時間搭建場景、打磨道具,環境和服裝,吃食、服裝都力圖還原古風。雖然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劇組的這份誠心還是值得肯定的。有觀眾說,與其說自己在贊《長安十二時辰》,不如說是表明不看爛劇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據報導,2019年以來,古裝劇備案公示數量持續下降,連橫店的演員也走了大半,影視城也將明清街巷改裝成了民國風情。
古裝戲在降溫,很多人把這推到了廣電總局的限制,歸咎於資本方的風險規避。其實,這屆觀眾口味很刁,沒那麼好糊弄。他們需要的是藝術的饕餮盛宴,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作品。
真心希望能多些尊重觀眾審美水平和智商的大戲,這樣,古裝戲的春天才能真正到來。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相關新聞
本期編輯:肖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