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讓周圍人開心為己任」的賈玲,並不太願意將這部影片作為過度私人化的緬懷,她只是希望「把媽媽李煥英介紹給大家」,看看能有多少人也和她一樣,喜歡上這位和自己一樣愛笑的普通女孩——這樣的女孩,其實曾經也是每一個人的媽媽;而每一位這樣的媽媽,都值得像李煥英一樣,擁有自己的姓名,如電影情節的演繹,在最好的年華「為自己活一次」。
作者:宜超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預告片竟然把全場逗得哈哈大笑」,從2020年底的電影院映前貼片,已經可以看到《你好,李煥英》有點兒魔性的路人緣。
說起2021年的春節檔,頗有些「電影界雙11」的氣氛:品類齊全、玩家扎堆、預熱期長(有的甚至已經預熱了一年);觀眾們也早已開始翹首以盼,將中意的影片在心裡默默「加購物車」,就等著大年初一,成為「快樂尾款人」。
據貓眼專業版「春節檔想看榜」統計,《你好,李煥英》目前穩居榜單第二的位置,且增勢迅猛——其實並不意外,「賈玲導演處女作」、「國民級口碑IP改編」、「國內現役喜劇天團級卡司」等等每一個詞組,都在為這部影片的期待值加碼。
主持人謝楠近日在微博分享採訪賈玲的片段時提到,如果不是因為這檔關於影片的訪談,「可能也很難有機會開口,不願去碰觸她內心一碰就會痛的那個缺口」。馬東則在《奇葩說》中透露:看了樣片的他,「哭得跟鬼一樣」。
這也提示了電影背後,主創所傾注的厚重的個人情感,讓不論是忠粉,還是「盲選」了這部影片的觀眾,都產生了更多的期待。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你好,李煥英》都實在太像一顆票房定心丸。
「王牌兄妹」的組合自出道以來,人氣值的上漲從未停滯,賈玲、沈騰本身各自都是極具路人緣的藝人,而他們在綜藝和小品舞臺的合作堪稱默契,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讓人莫名「越看越順眼」。有人覺得,這對可親的兄妹搭檔只要往那兒一站,不用說話、不用表演,就有一股自帶說服力的溫馨和歡樂感。
於是,《你好,李煥英》從確定了賈玲+沈騰出演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如一塊磁石,牢牢吸引了第一波流量: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想要圍觀「王牌兄妹」如何將默契值延伸到大銀幕。
「天生喜劇人」賈玲是近些年有目共睹的喜劇界人氣擔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與表演實力並駕齊驅的,是她頗有辨識度的個人魅力——是她標誌性的梨渦笑,更是她的真實和真誠。
她說「真誠」是自己「唯一的套路」,在舞臺、生活中的各個細節,她始終是個高度統一的個體,不經意地積攢起大家對她的好感度,滴水石穿。
這種真誠最顯山露水的一次自我體現,就是在她2016年的小品、被譽為「封神之作」的《你好,李煥英》中,對於很多人而言,這部小品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賈玲是討喜和逗樂的,但自那之後,賈玲用真實的情感擊中了人們、連接起了人們,《你好,李煥英》真正成為了國民級的IP。
而事實上,對於賈玲而言,對母親深愛與遺憾交織的情感,只是通過那一次的小品實現了短暫的疏解,這種情感牽絆隨著年月不斷加深,使得她依然在尋求更好的表達與紀念的方式。於是,這一次將李煥英的故事電影化,就是想要藉此釋懷情感的一次水到渠成。
這也成為了眾多「IP粉」們再次走入電影院,看這部已經「N刷」的經典被重新演繹的理由:大家期待能在影院沉浸式的觀影環境中,重溫這個笑中帶淚的故事內核,也期待和好奇賈玲在更廣的創作寬度和深度中,能帶來哪些新的驚喜。
賈玲曾在採訪中坦言,當導演只是「一腳剛邁出去一個腳尖」;從說相聲開始,到演小品、做綜藝,再到現在能有機會把作品呈現在大銀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觀眾的包容,而珍惜每一次向前走的機會,是她唯一力所能及的。
於是在過去這四年——也可以說是賈玲作為喜劇人和藝人的快速上升期中,她選擇推掉很多其他工作,用大量時間潛心撰寫劇本和精心打磨影片。
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部影片也受到了來自「賈玲朋友圈」的力挺:「大哥」沈騰重量級助陣,IP原班人馬的張小斐、陳赫實力回歸,魏翔等經驗豐富的喜劇演員也紛紛加盟——堪稱「神仙級」的喜劇演員陣容,來為成片質量保駕護航。
以現實為基礎,真誠地講述自己的內心;藝術創作,亦是個人情感的一次外化和釋放。
這種「私貨電影」放在讓人有天然親近感的賈玲身上,非但不會令人有窺探的尷尬,反而讓人容易產生天然的親近感,像是朋友間在傾吐心聲,總有聽她講完故事的耐心。
《你好,李煥英》改編自賈玲與母親間的真實故事,因為有了現實的底色,而有了先行的情感代入。當事人、創作者、表演者的合一,是藝術創作的一種相對原初的形式,卻因真情實感的加持,增加了引發觀眾共情的能量。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親子關係中最深的遺憾,《你好,李煥英》放下了這種遺憾,把對於不可抗外力的糾結,變成了能夠掌握主動權的一次風風火火、充滿喜感的行動:主角賈曉玲意外穿越回80年代,想要通過自己疑似「婦聯工作者」的努力,以閨蜜的身份,讓年輕的媽媽收穫更好的青春、「更高興」。
於是影片得以用藝術化的形式,幫助那些抱憾的人們消解念念不忘的執念;也提醒那些幸運的人們,珍惜身邊的親人,在仍有機會的時候,能將電影裡虛構的、其實無法真實擁有的相遇,落地為現實中的陪伴、不留遺憾。
另一方面,「以讓周圍人開心為己任」的賈玲,並不太願意將這部影片作為過度私人化的緬懷,她只是希望「把媽媽李煥英介紹給大家」,看看能有多少人也和她一樣,喜歡上這位和自己一樣愛笑的普通女孩——這樣的女孩,其實曾經也是每一個人的媽媽;而每一位這樣的媽媽,都值得像李煥英一樣,擁有自己的姓名,如電影情節的演繹,在最好的年華「為自己活一次」。
影片「笑順爸媽」的宣傳語,表明了創作者的美好期望:讓爸媽由衷地笑出來其實很簡單,你的出現、你的陪伴就是他們最好的禮物,在死亡將你們分隔之前,一切都可以用「笑」來平復。這也許就是創作者在實現喜劇的逗趣功能之外,想要觸發的現實寄託。
而「真實感」是講述這些的基礎。影片在布景、服化道、宣傳物料等細節設計上,還原了關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記憶畫面:樸實的廠區風貌,文藝匯演的舞臺,國營商店,李煥英的麻花辮,沈光林的白襯衫、毛背心和鴨舌帽……身為1982年生人的賈玲說,早在取景踩點的階段,就已經忍不住觸景生情。
在電影「1981留念版海報」上,是一張寫有「一九八一年和媽媽留念」的帶有鋸齒的老照片,背景是那個年代人手一冊的影集,打開很多人心裡封存的記憶。
故事背景的設定也為笑點的設計、演員的表演帶來了素材。比如,堪比如今的明星,廠區播音員也曾經是萬眾矚目的風雲人物,能看到預告片中的沈騰,故意用「播音腔」來回應賈玲,戲謔感十足。
真實感自然也來源於故事本身,賈玲甚至有心埋入了一段「彩蛋」——約2分鐘左右的個人真實經歷,等著觀眾去發現。
然而,關於真實講述的過程並不容易:對於觀眾來說,以平行世界的方式與失去的母親重新相遇,是讓人「不敢看」的劇情;對於創作者來說,直面多年來一直過不去的坎,重新梳理、點滴還原,需要極大的勇氣。
幸好對於賈玲來說,喜劇在這時遞給了她一柄拐杖,一定程度上給了她講述的支點。
從這個意義上看,《你好,李煥英》其實選擇的是一條「正統」喜劇的路線——在觀賞了引人發笑的劇情和表演之後,總會在回味時發現躲在角落裡的悲情。
有網友在看過賈玲的創作訪談後這樣留言:「逗我們笑的人,居然私藏了這麼大的悲傷」。也許,喜劇人習慣的表達方式,都是用笑來開場;那些讓人難以面對的,不一定被化作了雲淡風輕,但已經以喜劇這種幾乎是最優解的方式,被拆解、審驗、重新打包。
帶有這種特徵的喜劇,更具備延展為小品之外大體量作品的潛力:豐富性足以撐滿更多的討論空間,能為觀眾帶來高於字面意義的深入感受。
這些方面,在《你好,李煥英》被開發為電影時,無形中提供了初始的優勢。在重塑故事結構上,「替媽媽找對象」的情節得到了放大,並可能成為該片的主線,布局了故事發展的走向、眾多的笑點、相關的人物,大大擴充了小品版裡媽媽和「歐陽柱」在長椅上聊天的劇情,看點更多。
在節奏感的把握上,電影的長度,讓創作者可以更有章法地安排情感的鋪墊、人物的塑造。比如可以看到,女兒賈曉玲和年輕李煥英雖一見如故,但她們之間勝似姐妹的感情,是隨著每一次有趣的「助攻事件」慢慢加深的;廠長公子沈光林的形象,也是在從不以為然、被安排相親,到「陷進去了」的過程中,愈發立體。
這樣的喜劇陳述,被放在女性視角的講述中,多了幾分溫柔的感染力:想回到自己不曾經歷的、媽媽的少女時代,換一種更平等、更親近的與媽媽的相處方式——成為好閨蜜、姐妹淘,分享少女的懵懂心思和小秘密,見證媽媽的青春以及她在成為母親之前的模樣。
女性特有的觀察力和對待情感的方式,是所有的藝術創作類型中,不可被忽視的一股力量。從近些年的各類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女性視角聲量,從「她」的角度,解構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以為常,提供不被主流束縛的思考可能性。
本就是喜劇界女性演員代表的賈玲,也許可以在一次次不同平臺、不同題材的創作探索中,為女性視角的表達找到更多的路徑。
賈玲也在近日的採訪中劇透:《你好,李煥英》的結局並不完美,會有殘缺。誰是電影版李煥英的真命天子?賈曉玲的生父會不會在電影中出現?這些全新的設定,在測試觀眾的接受度上,也許是一次冒險。
作為導演的處女作,在高手雲集的春節檔上映,也是頗有勇氣的選擇。
而同事的支持、觀眾的信任、自身的真誠,也許正是賈玲和她的團隊每一次去冒險、去選擇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