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承下來許多的傳統文化。比如在我們國家的傳統禮節中,有些人過世後,親人都要披麻戴孝進行哀悼,還有就是關係越親近的,所穿的孝服就越厚。披麻戴孝源於傳統習俗中的喪服制度。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就對這種五服制度的基本框架作了相對明確的規定。
五服制就是根據血緣的親疏關係而規定的不同喪服,一共分為五種。包括齊衰、斬衰、小功、大功和緦麻。其服喪時間的長短,和喪服的紋理粗細等,也包括其製作,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在送葬時,中國人都很忌諱穿顏色鮮亮的衣服,因為顯得不嚴肅,表示對逝者不尊重。
另外,作為孝子,他們還需要穿白色的棉褲。所以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披麻戴孝的制度呢?
有人說,在古代太行山的腳下,有一位老婆婆,她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後來結婚生了兩個兒子,但他們都不孝順自己的母親。辛苦把他們撫養長大,長大後也都娶了老婆成了家,可是都不願承擔老婆婆的贍養責任。
雖然兩個兒子不孝,但是他們卻知道說些好話哄老婆婆開心。對老婆婆說,在母親死後,他們就用金絲楠木做棺材,還要用財富做厚葬,來表達對母親的孝順。但是老大娘其實心裡很清楚自己的兒子,只是說些好話而已,現在都不孝順,死後就更別說了,就算厚葬,也沒什麼用,因為已經享受不到他們的孝順了。
有一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在一起,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其實死後也不用厚葬,浪費些錢財,只要把我裹起來,扔到黃河裡餵魚就好了。」兩個兒子聽了這番話,心裡其實很高興,因為本來就不想花錢。正暗自高興的時候,老婆婆就提了一個要求,要求以後每天兩個兒子都要有空去看一看貓頭鷹還有烏鴉。
為了以後不花錢厚葬母親,所以,兩個兒子便答應了母親的要求,每天閒暇時都會去看看貓頭鷹和烏鴉。慢慢地,他們非常驚訝地發現一隻烏鴉長大了,然後就帶著食物回來養活自己的媽媽,而這就是著名的反哺烏鴉。連烏鴉都知道長大後,要撫養自己的媽媽,何況是人呢?還有貓頭鷹,可是它們在長大後會吃掉它們的媽媽。不得不說,這兩種動物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兩個兒子看著這樣一幅對比強烈的情景,立馬就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回家後立馬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突然對自己的母親十分的孝順,和之前的差距非常大。但老人仍然只過了一年兒子孝順的時間,便就過世了,真是讓人十分的痛心。這位老人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仿效烏鴉的毛皮製作喪服,穿著喪服在他們母親的墳前守靈。從此就產生了披麻戴孝這一習俗。
不管是如何產生的,這都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