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親人去世後要披麻戴孝?這一習俗是怎麼產生的呢?

2021-01-13 恰到好處的歷史

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承下來許多的傳統文化。比如在我們國家的傳統禮節中,有些人過世後,親人都要披麻戴孝進行哀悼,還有就是關係越親近的,所穿的孝服就越厚。披麻戴孝源於傳統習俗中的喪服制度。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就對這種五服制度的基本框架作了相對明確的規定。

五服制就是根據血緣的親疏關係而規定的不同喪服,一共分為五種。包括齊衰、斬衰、小功、大功和緦麻。其服喪時間的長短,和喪服的紋理粗細等,也包括其製作,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在送葬時,中國人都很忌諱穿顏色鮮亮的衣服,因為顯得不嚴肅,表示對逝者不尊重。

另外,作為孝子,他們還需要穿白色的棉褲。所以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披麻戴孝的制度呢?

有人說,在古代太行山的腳下,有一位老婆婆,她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後來結婚生了兩個兒子,但他們都不孝順自己的母親。辛苦把他們撫養長大,長大後也都娶了老婆成了家,可是都不願承擔老婆婆的贍養責任。

雖然兩個兒子不孝,但是他們卻知道說些好話哄老婆婆開心。對老婆婆說,在母親死後,他們就用金絲楠木做棺材,還要用財富做厚葬,來表達對母親的孝順。但是老大娘其實心裡很清楚自己的兒子,只是說些好話而已,現在都不孝順,死後就更別說了,就算厚葬,也沒什麼用,因為已經享受不到他們的孝順了。

有一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在一起,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其實死後也不用厚葬,浪費些錢財,只要把我裹起來,扔到黃河裡餵魚就好了。」兩個兒子聽了這番話,心裡其實很高興,因為本來就不想花錢。正暗自高興的時候,老婆婆就提了一個要求,要求以後每天兩個兒子都要有空去看一看貓頭鷹還有烏鴉。

為了以後不花錢厚葬母親,所以,兩個兒子便答應了母親的要求,每天閒暇時都會去看看貓頭鷹和烏鴉。慢慢地,他們非常驚訝地發現一隻烏鴉長大了,然後就帶著食物回來養活自己的媽媽,而這就是著名的反哺烏鴉。連烏鴉都知道長大後,要撫養自己的媽媽,何況是人呢?還有貓頭鷹,可是它們在長大後會吃掉它們的媽媽。不得不說,這兩種動物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兩個兒子看著這樣一幅對比強烈的情景,立馬就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回家後立馬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突然對自己的母親十分的孝順,和之前的差距非常大。但老人仍然只過了一年兒子孝順的時間,便就過世了,真是讓人十分的痛心。這位老人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仿效烏鴉的毛皮製作喪服,穿著喪服在他們母親的墳前守靈。從此就產生了披麻戴孝這一習俗。

不管是如何產生的,這都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相關焦點

  • 人死後為何要披麻戴孝?這三個傳說可以告訴你原因~
    中國傳統禮儀當中在有人去世之後,其親人要為去世的人披麻戴孝,而且關係越親密,所服的孝服就越重。披麻戴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們便開始規定了五服制度的大致框架。去世人的親人們都要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一般是白、黑、藍和綠。作為孝子孝女孝媳,他們必須還穿白質的棉褲。那麼披麻戴孝的喪服制度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常見的有三種說法。
  • 人在去世後,子女為啥一定要披麻戴孝?
    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如果長輩去世,後輩及其子女一定要為其披麻戴孝守靈才行。這是為什麼呢?一個傳說告訴你。披麻戴孝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這個制度從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五服制度指的就是會根據血緣親疏的關係,來製造五種不同的喪服。服飾一共分為齊衰、斬衰、小功、大功以及緦麻。
  • 親人過世後為什麼有三年的習俗?
    一,對親人養育之恩表示感謝古時認為,嬰兒出生之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時刻需要父母的照料,而父母故去後,兒子也應該還報三年,對親人的養育之恩表示感謝。三,表達對親人的尊重春節的時候家裡不掛燈籠和貼對聯,如果親人去世後,家裡還這麼高興熱鬧,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還會被村裡人笑話,不懂得規矩不懂事不孝順。
  • 農村葬禮上,為什麼要「披麻戴孝」?有啥說法嗎?
    在農村的喪禮中,我們經常見到孝子摔盆子,答謝親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在喪禮中要「披麻戴孝」!古代講究生有養,死有葬,這是古代孝文化的基石。《中庸》中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侍奉去世的長輩,就要向侍奉生者一樣,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 他是國家一級演員,父親的情人去世後,親媽讓他去披麻戴孝
    父親的情人去世後,親媽讓他去披麻戴孝何慶魁成名之後與高秀敏的接觸越來越多因為父親離家的這件事,讓何樹成對高秀敏的更加的不滿,知子莫若母,張豔茹不想讓兒子因為這件事情產生心理陰影2005年高秀敏因為心臟病去世,何慶魁在高秀敏的去世後痛苦的不能自己,張豔茹得知此事後沒有落井下石
  • 披麻戴孝有什麼含義?(住真實慧有聲書第86篇)
    按照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家中若有老人或長輩去世,在操辦喪事時,子孫後代都應披麻戴孝,舉家哀悼,這是華夏大地從古至今的一種美德和傳統,與中國的聖賢教育、傳統文化相符合。父母或長輩去世後,在喪葬期間忌穿華麗衣服,晚輩們都要穿戴孝服,以此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深切哀悼。
  • 他是國家一級演員,父親同居情人去世,親媽為何讓他披麻戴孝?
    在高秀敏因病去世後,何慶魁的兒子,國家一級演員何樹成受親媽的囑託,去為父親同居12年的情人披麻戴孝,這究竟是為何呢直到1986年,張豔茹有了知青返鄉的機會,才帶著一家人從農村搬到了縣城。本以為高秀敏是丈夫恩人的張豔茹怎麼也沒想到,兩人之間竟然產生了感情。
  • 披麻戴孝有什麼含義?(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十六篇)
    按照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家中若有老人或長輩去世,在操辦喪事時,子孫後代都應披麻戴孝,舉家哀悼,這是華夏大地從古至今的一種美德和傳統
  • 喪事習俗,你認為是迷信嗎?|百家故事
    下面主要講一些近代農村裡老一輩流傳下來常見的習俗:一、壽衣白布:壽衣的由來,相傳明末吳三桂向清軍投降時,要求滿清允許漢人在生時穿清服,去世時穿明服。也就是「生不能為大明人,死也要做大明鬼」。三、披麻戴孝:相傳孔子得知母親過世,連忙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並隨手拿了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裡當腰帶,孔子的學生來送葬,看到孔子的裝束和樣子,他們覺得很好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人。老人本來也不知怎麼回事,不過思考了一下還是說道:「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用麻布代表孝子的純心。
  • 鐵哥們的父母去世,能披麻戴孝嗎?
    鐵哥們的父母去世,能披麻戴孝嗎?哥倆再鐵不為孝,父母去世不披麻。孝子披麻戴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傳統喪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在喪葬上,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最親密,要穿棉質的白色衣褲。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一般而言,父母去世,兒子、兒媳丶孫子丶孫女等,女兒,侄子侄女等,都要披麻戴孝。再有就是姐妹家的外甥丶外甥女,也要披麻戴孝。
  • 夢到去世的親人,有何預兆呢?這2種原因,你要知道
    佛教有句話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本來是一種虛幻的現象,可是也有真的,有的是鬼神來啟示你的夢。但是醒來後,想看也看不見,抓也抓抓不著,拿不來也送不走。真要明白了,覺悟了,所有的都是假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空的。
  • 他是國家一級演員,父親的同居情人去世,親媽為何讓他披麻戴孝?
    他們相愛多年,絲毫不顧及何慶魁是有婦之夫,甚至在高秀敏去世後,何慶魁的兒子還為父親同居12年的情人披麻戴孝,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她誠心的邀請何慶魁寫劇本,她來表演,並支付他200塊的酬勞,這時何慶魁激動不已;後來他們就開始合作起來,之後事業發展的蒸蒸日上,兩人也逐漸產生了感情
  • 農村老人去世,後輩要在百天內結婚,否則等三年,有什麼道理?
    孝道是我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這點不僅僅是在養老上體現,作為一個很有儀式感的民族,人們在家中長輩去世的時候都要按照慣例披麻戴孝,等親人下葬以後還要「守孝」,以表自己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古人的守孝時間比較長,一般長達三年之久。
  • 農村老人去世後,為何要把生前的衣服燒掉?有什麼禁忌講究?
    在我們村幾乎每個老人去世之後,都要把他們生前的衣物進行燒掉。將剛去世的親人的衣物等等燒毀這一行為,看起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是如果說是從客觀的來說,其實這也沒有多大的問題。也算是我們地方的一種傳統習俗吧,既然客觀的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那我們就尊重傳統習俗。
  • 【周末大八卦】直系親屬去世後的六大禁忌,不可不知!
    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喪葬習俗禁忌的,以便避開禁忌,遵從習俗。 一 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 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準備壽衣了。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
  • 親人去世後不難過的人,心裡是怎麼想的?
    親人去世後不難過的人,心裡是怎麼想的?其實,親人去世後面無表情,不悲不哭的人並不代表不傷心,而是過於悲慟刻意去掩飾自己,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那些不悲不哭的人不一定都是鐵石心腸,也有可能就是那些懂得克制的人,這樣的人人品不會差。
  • 農村有人去世,要經過這些喪禮習俗!
    但是農村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依然存在著,一個人過世後要走的程序也很繁瑣。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農村喪禮的流程有哪些。.中國人自古講究要讓死者,走得風光和安心。老人去世後村裡人都會來參加葬禮,對死者表示最大的尊重和哀悼。在人死後首先要檢查,死者的眼睛是不是閉上了。假如眼睛是半閉著的狀態,家屬就要把他的眼睛合上。這樣人死了後才能安心,才能不對此生留下遺憾。
  • 老人去世後,家屬串門有什麼習俗,如果是平輩去世又有什麼講究?
    有朋友問,說平輩人去世後,辦完喪事後,可不可以到別人家裡去串門,這期我就來講一下這個問題。平輩人去世家屬可不可以串門的問題,地方不同,習俗不同,家庭不同,情況不一樣。過去有親人去世,家屬不能去串門風俗分別是:有的地方是三朝(即三天)之內不允許串門,有的地方則是三七(即二十一天)之內不允許串門,有的地方是五七(即三十五天)之內,有的則是要滿了七七(即四十九天)才可以串門。中國大部分地方有親人去世只講三朝之內不準串門。家裡的平輩人去世與家裡長輩去世,家屬串門的忌諱是有明顯區分的。
  • 農村拜把子父母去世,有必要披麻戴孝嗎
    要不要披麻戴孝,看看就知道。農村拜把子,就是結拜稱成兄弟,在一起稱兄道弟。不求有福同享,但求有難同當。互幫互助,共同擔當。如果是在古代,那關係非同一般,那是相當親近的,相當於同一個爹媽。所以,當拜把子兄弟的父母去世了,出於關係和道義考慮,雖然不能像親生二子一樣行大禮,但是披麻戴孝,甚至孝帽,是少不了的。十裡不同風俗。也有的地方,當拜把子父母去世,而自己父母健在,當地的風俗不可以披麻戴孝,戴孝帽,就另當別論了,人去幫忙,表示哀悼,講明情況,也可不用披麻戴孝。
  • 農村喪葬習俗:人離世後為何要停放3天,並非迷信而是古人的智慧
    所以人死之後要遵照喪禮,按部就班的為其舉行莊嚴、肅穆的葬禮,以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敬愛之情。 農村有一項喪葬習俗,人離世後要停放3天,並非迷信其實有一定的道理,是古人的智慧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