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巍的歌聲裡唱到「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年少的心總有些輕狂,如今你四海為家」。這是很多人內心的真實寫照,我們都幻想自己的武功高強的大俠,我們都幻想自己能逍遙自在的活著。
中國的武俠小說是很多人的心頭愛,金庸、古龍、溫瑞安以及梁羽生的筆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英雄好漢,在他們的筆下我們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色,我們也都夢想著成為現實中的那個角色。
以前沒有電視,人們就看小說,現在電視普及之後,我們每每打開電視都能看到各大頻道播放著改編自這些老前輩作品的電視劇。
其中以金庸老前輩的作品居多,《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更是經過了多次的翻拍,每一個版本除了演員在改變劇情上大都相同,但是每一次的播放量都驚人,金庸老先生的好多作品都被翻拍得快爛了,而古龍、溫瑞安和梁羽生的作品很多都是較老的版本,很多沒有沒有被翻拍。
其實拿出來多次翻拍也不盡都是好的,《射鵰英雄傳》前後被翻拍了多達5次,除了演員不斷的改變,內容上都大致相同,這難免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眾的審美疲勞。
那麼到底為什麼金庸的劇翻拍得快爛了,而古龍、溫瑞安、梁羽生的作品卻沒人翻拍呢?四位都是武俠大家,作品自然沒得說,而從能否被拍成影視劇的角度來說,那就另當別論了。
為何金庸劇翻拍得快爛了
金庸的小說膾炙人口,人人喜聞樂見,傳閱度高,這些都在冥冥中助長了他的作品的商業價值,而且改編起來較古龍、溫瑞安和梁羽生作品的難度較小,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的被翻拍。
但是目前存在的怪現象是,他的這十幾部作品卻面臨著越拍越爛的局面,由於編劇、導演和演員的水平有限,所以這樣的局面一次次出現。
金庸的作品對於很多導演來說有著很大的可塑性,從寫作手法來看,金庸老先生的很多作品以寫實為主,並且他本人的寫作風風格受大仲馬的影響,他的作品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一部只需稍加改動的劇本。
從作品的內容來看的作品貼合大眾,且氣勢恢宏,故事情節也很豐富,其中穿插了很多愛情故事,比如黃蓉和郭靖的愛情,小龍女和楊過的愛情,張無忌和趙敏的愛情,這都是我們喜歡看的英雄與美人的愛情故事。
說道氣勢恢宏,其實就是說金庸先生善於寫實,他的小說裡,武打的場景居多,這樣更能顯示出筆下大俠的超群武藝。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射鵰英雄傳》裡,在《神鵰俠侶》裡,有很多的武林大會,各大幫派切磋武藝等場景,這類的情節對於導演來說易於拍攝,並且氣勢恢宏的武打場景也貼近武俠小說,這樣更能引人入勝。
同時金庸筆下的人物很飽滿,金庸很善於刻畫人物,他筆下的人物都有一些不足,但就是這些不足才更能貼合貼合大眾的審美要求。
郭靖呆呆傻傻,但是卻勤奮老實,最後他的勤奮老實幫助他成長成了一代大俠;楊過本是翩翩少年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斷了一隻胳膊,斷臂之後的楊過發生了變化,也成長成了一代大俠,斷臂是他的不足,斷臂又成就了他;張無忌父母一正一邪,這樣矛盾的家庭組合讓他成了孤兒,年少時期經歷了很多艱難與挫折,但是這些是他的絆腳石卻又是他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金庸筆下的這些人物都不是完美的,正是這些不完美才更能貼合大眾,贏得人們的喜愛,很多的影視導演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所以每一次對金庸作品的翻拍只要不太偏離原著,總能給他們帶來或大或小的成功。
古龍小說精妙絕倫,能被翻拍的少之又少
首先古龍是寫意的高手,書中有很多意境和人物內心的刻畫,這些對於翻拍來說是大忌,因為有可能書中花了近千字描寫的場景最後在影視劇裡呈現出來不過幾秒鐘。
是因為寫得不好嗎?那當然不是,古龍的小說注重意境美,對於每一個場景的刻畫都細緻入微,古堡秘境,大江大河,大漠孤煙與夜色,都描繪得美不勝收。
這些東西放在電視劇的場景中要麼很難塑造出來,要麼就是雖然打造出來了卻多少有點偏離原著的效果,要麼就是因為故事情節裡有太多的少兒不宜的畫面而不過審核。
久而久之,很多導演不願意去觸碰他們的小說,即使有翻拍成影視作品的也都以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且能拍出來的都成了經典,比如王家衛導演的《東邪西毒》,但是中國又有幾個王家衛這樣的導演呢。
其次,在武打場景上,古龍善於對每一招每一勢都細緻地刻畫,本來可以一招斃命,他長篇大論,這對於翻拍都是不利的,產篇大論換來的可能又只是簡單的幾秒鐘,往往沒有辦法把那個過程更好地呈現出來。
再次,在人物角色的選擇上,古龍筆下的人物,女的都有傾國傾城的容貌,男的都是英俊瀟灑,這樣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不好選。
最後,看過古龍小說的都知道,裡面有很多的人物對話,要是被翻成電影或電視劇,那可能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就是人物的對話,而不是人們喜歡的武打場景。
為何古龍、溫瑞安、梁羽生作品卻沒人翻拍?
梁羽生的作品很少人翻拍的一個重要原因,則在於他的很多作品本身的知名度不高,很少有人看過,讀過的也有很多人覺得沒有金庸和古龍的小說來的精彩,而能夠被翻拍出來的也都是經過大量的改編,並且能夠被拍出來的也都成為了經典。
比如《七劍下》,《俠骨丹心》但是這些作品止步於成為經典,卻很少有人再去翻拍。
並且他的作品裡在感情線上面沒有太多的新意和吸引人的地方,不像金庸作品裡的英雄配美人,他筆下的人物在感情上一直都是俠士配俠女,太過於講求門當戶對,維護正統,作為小說,太少人看。
如果要翻拍成影視作品也自然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缺少了人們心中渴望打破世俗、嚮往自由的那種意味。
溫瑞安的佳作不少,無論是短篇還是長篇小說也是有很大的可讀性,但是與金庸和古龍的作品相比卻又顯得文筆不足,很多存在小說的結尾都不盡如人意,並且如果翻拍成影視作品的話在劇本的構造上有一定的難度,作品中有很多魔幻的色彩,但是這些要被翻拍就得對原小說進行大量的改編。
要說翻拍得成功的也有,比如《逆水寒》,但是《逆水寒》至今沒有人再翻拍。
小結:
從目前影視界的走勢來看,由於時代在變化,導演和演員對於武俠小說的理解和態度也在變化,導演們選擇多次翻拍金庸的小說,為什麼現在呈現出越翻越爛,原因也大抵在於此,金錢至上的時代觀念之下,導演和演員們為了賺快錢,能像老一輩影視人一樣有誠意和滿腔熱血的還有多少呢?
隨著科技的進步,影視行業在技術上也有很大的進步,美景不用出去採風,用電腦特效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有的甚至比現實的景更美,這為影視行業創造了很多商業價值,同時也帶了很多的不好的現象,演員和導演的惰性被助長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