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前同事來問我,經常看你發文章,你寫東西的收益多嗎?
我很實在地告訴她,不多。
而且我寫了一年多了,既沒有收過廣告費,也沒有被投放過軟文啥的。除了接到不少出版社編輯的贈書、約稿還有一些好友的約稿之外,並沒有實質的太多收入。跟傳說中的自媒體作者月入過萬、時間自由相距甚遠。
那為什麼我還在繼續寫呢?
這些天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剛好看到日本人氣作家田中泰延的新書《寫你想讀的文章:改變人生的簡潔寫作法》,田中先生曾在日本的知名企業從事廣告策劃和文案工作長達24年,2016年辭職當上自由作家以後,不僅擁有500萬閱讀量的人氣專欄,還為日本多個地方政府的宣傳專欄供稿。
田中先生在《寫你想讀的文章》書中講述他自己寫作的初衷,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或者寫作便是我們用來排解孤獨的方式。」
看到這句話,我無比認同,雖然我的孤獨感不強,但自從開始寫文章以後,我覺得自己可以傾訴情感見聞的渠道豐富了,也有了願意關注我聆聽我的人,那份幸福感是既平靜又安寧的。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田中先生的簡潔寫作法是怎樣讓他成為人氣作家的吧:
01| 寫作跟應聘一樣,越簡單直接越容易被接受
「『開門見山』是你為自己準備的最好的廣告文案。你在簡歷中囉囉唆唆地寫一堆話也不會有人看,招聘主管已經疲於閱讀密密麻麻的文字了。」—《寫你想讀的文章》
昨天有個需要簡練書中內容精讀稿的平臺老師退了我的稿,那位老師說他們平臺需要的內容是極其精煉且不能還個人情緒的,所以我寫的精讀稿還沒達到他們要求的標準。
當時我挺沮喪的,但後來想想也沒有什麼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還是可以去努力的。
田中泰延先生一直鼓勵的就是簡潔寫作。他說的開門見山,就是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來寫出你最擅長的事情。
例如,他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在簡歷上個人特長那一欄,只填寫了:「貨車司機」,應聘理由他填寫的是:「我認為貴公司需要我。」
看了他分享的年輕人,都在感概他是運氣好,碰上了不挑剔的「賣方市場」,才能順利找到工作。在如今競爭對手林立的招聘市場根本不可能拿著那麼簡單的簡歷就能找到工作。
但是田中先生回憶自己當年為什麼這樣寫簡歷,他總結了兩個要點:先說自己是貨車司機,這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會引起面試官的好奇,加上在面試的時候可以跟面試官閒聊開貨車的趣事,這樣引起對方的興趣和關注;後面說「認為貴公司需要我」,有時候人就是需要這種自信才有機會從競爭者眾多的招聘市場脫穎而出。
所以我們寫文章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只能用幾個字來總結賣點,千萬不要越說越多。
02| 大多數爆款文章其實只是作者的隨筆
「隨筆是什麼?大部分人會反問作者是不是『隨心所欲地寫作』『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實這樣對隨筆的定義都過於模糊了。」—《寫你想讀的文章》
田中先生則把隨筆定義為:在事象與意象交織之處產生的文章。
他繼續解釋到:「所謂事象,就是我們耳聞目睹以及所了解的事情,包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當我們與事象接觸,心靈為之觸動,便會產生想要把所見所想記錄下來的念頭,此之謂』意象』。
人類在看見、聽見事象之後,對其展開思考,不僅想把它寫下來,還想讀一讀。因此,只有事象和意象齊備,我們才能寫出隨筆。」
相信每位朋友身邊都有很喜歡傾訴的人,剛開始我們可能都會很樂意聆聽這些傾訴者的心聲,但後面發現這類很喜歡訴說生活不幸的人,都沒有通過訴苦來改變自己的現狀。
相反那些把自己所思所聞所感形成文字的朋友,不僅得到自我情緒的抒發,還不斷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也因為能引發別人的共鳴自己的心情一併得到了舒緩,逐漸走出心情的困惑。
而且我們也發現在平臺上能得到超多閱讀量的文章,都是與某些日常事例有關的,證明人們還是希望能得到跟自己有關的信息,所以不要少看每一個生活的隨筆吧。
03| 寫作為我們的生活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
「讓自己變得快樂並不是單純的轉換心情,也不是掩飾令人不滿意的現實。當你動筆寫作時,實際上你已經在改變現實了。」—《寫你想讀的文章》
每個人天生都有傾訴的欲望,即使再內向的人也希望有人能懂自己。
所以我們不停地翻閱公眾號、看別人的故事、看更多的生活影視劇,就是為了從別人的經歷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原來這樣的自己並非孤單一人。
當我們有了更強烈的分享欲望以後,開始寫作就是最好的選擇,像田中老師說的:「當你動筆寫作時,實際上你已經在改變現實了。」
結語:
東野圭吾說過:「世界上最好的保鮮就是不斷進步,讓自己成為更好和更值得愛的人。」
網際網路時代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顛覆我們以前認知的產物推出,在享受這些便利之餘,很多人也會開始焦慮自己會不會在未來被淘汰。
無論將來怎樣,保持不斷進步是當下我們都可以做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也有寫作的欲望就趕緊開始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