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貧困戶的「帽子」,讓全村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是梁志偉最大的心願。 十年磨一劍,梁志偉成功了。2020年,白泥村的貧困戶如期撕掉了貧困「標籤」,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村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3972元標準。
梁志偉查看靈芝生長情況
「以前,我家經濟收入少,生活很困難。後來,在梁支書和村幹部的幫助下,給我家安排了一個大棚栽香菇,白盛公司出技術,還按3塊錢一斤的保底價,隨行就市包收購,有了穩定的收入。今年的純收入有25300多塊錢。我家脫貧了。」曾經的貧困村民李順先說。他那飽經滄桑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紅楓湖鎮白泥村,地處清鎮城郊,與貴州電建二公司和清鎮發電廠為鄰。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是村民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不竭動力。然而,白泥村6個村民組686戶2000多人中,同樣是「十個指頭,都不一樣長」。多種原因所致,白泥村還有14家建檔立卡貧困戶。 1989年以來,先後擔任白泥村出納和會計的梁志偉,在2010年的村級組織換屆中,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白泥村貧困農戶的情況,梁志偉了如指掌。 當選的第二天,梁志偉組織召開村支「兩委」會議。他說:「我們是百姓選出來的,就一定要服務好全村群眾,絕不能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希望大家做事一定要公開、公平、公正。我誠心誠意接受大家和全村群眾的監督。」當天的會上,梁志偉決定,白泥村的貧困戶,由村支「兩委」幹部結對幫扶。他的幫扶對象是葉從順。村主任羅學兵幫扶的,則是貧困戶彭清龍家。
梁志偉給建檔立卡戶在精準扶貧食用菌種植項目的人員發放保底工資
葉從順的父母早已去世,僅有的哥哥和嫂子,共同經營著自己的家庭。不受約束的葉從順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癮,多次被強制戒毒後,還復吸。2010年11月,刑滿釋放的葉從順回到村裡,維修父母留下的老房子,成了自己的「安樂窩」。
不過,葉從順家的老房子,時間長了,破廊倒壁的,成了危房。2013年,梁志偉給葉從順爭取到了一個貧困戶建房指標。靠清鎮市的補助資金,葉從順勉強建好了80平方米的新房,卻無力將自來水安裝到家。 梁志偉雪中送炭,自掏腰包680元,交了報裝費,葉從順才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那時,對於工資不高的村幹部來說,那筆錢,幾乎是梁志偉半個月的收入。 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住進新房的葉從順,對以後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無論在城區,還是農村,只有安居,才能樂業。白泥村壩上組村民王鴻一家4人,居住在老舊磚瓦房裡。因地基下沉,牆壁開裂,已經成了危房。為確保王鴻及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白泥村將王鴻家納入了危房改造對象,得到政府補助資金21000元。
梁志偉了解食用菌種植情況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2017年6月,王鴻家130 平方米的新房主體完工後,遇到連續大雨,造成王鴻家10多米長、2米多高的堡坎和圍牆倒塌,導致堡坎下的村民李如超家磚混結構平房的牆壁、門窗被砸損。事故發生後,為了減輕自己的經濟負擔,又要減少李如超家的損失,還要確保他家的房屋安全,王鴻焦頭爛額,多次到白泥村反映情況。經調解,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王鴻賠償李如超家12000多元。
支付賠償款後,家庭經濟本來就困難的王鴻家,猶如雪上加霜。危房改造的後續工作,無法進行。不能因王鴻一家,拖紅楓湖鎮危房改造的「後腿」,梁志偉慷慨解囊,拿出了11000多元,幫助王鴻家完成了室內地面平整和硬化、粉糊牆壁、貼瓷磚、安裝門窗等後續工作,順利通過了驗收。2018年春節前夕,王鴻一家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房過新年。 決戰脫貧攻堅,不是一朝一夕,輕而易舉就能奪取全勝的。白泥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不算多,但是,摘掉貧困「帽子」的難度不小。就像爬坡上坎一樣,越到最後階段,困難就越大。此時,梁志偉眼前一亮,計上心來。招商引資落戶白泥村的貴州清鎮白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是帶領貧困戶走上致富路的「火車頭」。 於是,梁志偉找到企業法定代表人何麗娟協商。何麗娟想,白泥村高院組殘疾村民張克弟,在基地務工多年,不僅有了穩定收入,還掌握了食用菌菌種製作、菌絲培育、大棚栽培和管理等技術,成了企業培養出來的一名「金牌員工」。何麗娟同意了,並與白泥村籤訂了合作協議。企業負責提供技術服務,隨行就市回收貧困戶種植的食用菌,保底價是每斤3元。 2018年5月,貴陽市委黨校資助白泥村10萬元扶貧基金,梁志偉在白盛公司基地內,建成了14共個大棚。村裡的14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家一個。
梁志偉向建檔立卡戶核對幫扶項目
此舉,既可壯大村集體經濟積累,又能確保貧困戶收入穩定,如期脫貧。因此,在扶貧基地種植管理食用菌的貧困村民,村集體支付每人每月保底工資1000元。銷售食用菌時,每家貧困戶分別從銷售收入中按照每斤3角錢的比例,提取利潤,作為分紅。其餘部分,作為村集體收入。村「兩委」會上,大家達成了一致意見。這一決定,得到了14家貧困戶的認可。 2019年5月,培育出菌絲的第一批菌棒,被移植到14個大棚裡。 64歲的村民陳永芬,一家5人。兒子身患白血病,多年的治療,不僅沒有挽回兒子的性命,而且還欠了一大筆債務。兒子離世後,兒媳帶著小的一個孩子,走出家門,杳無音信。陳永芬和大孫子相依為命。白泥村實施「公司+村集體+基地+貧困戶」的種植模式,陳永芬擁有了一個食用菌種植大棚。經過培訓,掌握了種植和管理技術的陳永芬,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照管著大棚裡每一根菌棒。第一季香菇銷售完,陳永芬算了一筆帳。3000個菌棒共產鮮菇2250公斤,按保底收購價算,收入13500塊錢,按30%提成,陳永芬得到的分紅是4050塊錢。加上每月1000塊錢的保底工資,種植一季食用菌,收入7000多塊錢。 白泥村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初見成效。14家建檔立卡貧困戶,笑逐顏開。 年底,白泥村「兩委」決定,規劃建設釣魚、農家樂、鄉村休閒旅遊於一體的25畝「黨建扶貧園」。梁志偉出資11.5萬元,在到清鎮市民宗局協調資金20萬元,沿著河岸,修建健身步道近百米及其他設施。建成投用的8畝魚塘,村集體年純收入達10餘萬元。
紅楓湖鎮白泥村精準扶貧種植項目產出的食用菌
在白泥村,對於貧困戶,梁志偉實行動態管理,還及時幫助「突發性」貧困戶度過難關。2019年3月,白泥村一組村44歲的民彭清平在生產勞動中,不慎摔倒,造成左小腿骨折。為確保其家庭經濟收入和兒子上大學的費用,梁志偉安排其妻鍾紅英到村裡的「黨建扶貧園」務工,包吃包住,月工資2300元。彭清平的腿傷治好後,梁志偉組織召開村「兩委」會決定,將彭清平家納入了兜底保障。 身為白泥村的「當家人」,梁志偉就像關心自己的家人一樣,總是關注和關愛每一家貧困戶,補齊短板,共同致富,讓他們在脫貧攻堅的徵途上,每一家都不會掉隊。2020年年初,在入戶排查「跑風漏雨」住房工作中,梁志偉了解到壩上組村民李進英家住房屋面滲水。遇到雨天,一家人的生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為此,梁志偉出資1100元,組織人員,給李進英家修好了90平方米的屋面,解除了後顧之憂。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希望,收穫幸福。梁志偉致力於脫貧攻堅,所有的付出,都很有價值,很有意義。2020年年底,白泥村傳捷報,14家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陳學武、張克弟、李順先等貧困戶家庭,人均純收入分別是16306元、17000元和25320元。 事實上,泥鰍沒有黃鱔長。然而,在白泥村,梁志偉想盡一切辦法,讓貧困家庭這樣的「泥鰍」,與富裕人家這類「黃鱔」,幾乎長到了一樣長。 「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了,白泥村沒有拉清鎮市的『後腿』。這麼多年的努力和付出,都沒有白費。」梁志偉說。 隆冬時節,細雨綿綿,寒風刺骨。走進清鎮市紅楓湖鎮白泥村王鴻、陳永芬、李進英等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卻暖意融融,溫馨無比。「梁支書是個大恩人。他讓我們家收入穩定,不再貧困。」這是貧困家庭的心聲。 對於梁志偉來說,摘除脫貧戶的「帽子」,不是終點,而是走向美好生活的新起點。他清楚,防止返貧,實現鄉村振興,共建小康社會,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還很重。梁志偉沒有絲毫鬆懈、驕傲和停下腳步歇一歇的想法,而是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與村支「兩委」幹部一起,帶領全村群眾,繼續努力,拼搏奮進。耀家昌 楊洪金 王磊
編輯 羅昌
編審 王太師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