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希望 收穫幸福——清鎮市白泥村黨支部書記梁志偉致力脫貧攻堅...

2020-12-27 天眼新聞

摘掉貧困戶的「帽子」,讓全村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是梁志偉最大的心願。   十年磨一劍,梁志偉成功了。2020年,白泥村的貧困戶如期撕掉了貧困「標籤」,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村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3972元標準。

梁志偉查看靈芝生長情況

「以前,我家經濟收入少,生活很困難。後來,在梁支書和村幹部的幫助下,給我家安排了一個大棚栽香菇,白盛公司出技術,還按3塊錢一斤的保底價,隨行就市包收購,有了穩定的收入。今年的純收入有25300多塊錢。我家脫貧了。」曾經的貧困村民李順先說。他那飽經滄桑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紅楓湖鎮白泥村,地處清鎮城郊,與貴州電建二公司和清鎮發電廠為鄰。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是村民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不竭動力。然而,白泥村6個村民組686戶2000多人中,同樣是「十個指頭,都不一樣長」。多種原因所致,白泥村還有14家建檔立卡貧困戶。  1989年以來,先後擔任白泥村出納和會計的梁志偉,在2010年的村級組織換屆中,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白泥村貧困農戶的情況,梁志偉了如指掌。   當選的第二天,梁志偉組織召開村支「兩委」會議。他說:「我們是百姓選出來的,就一定要服務好全村群眾,絕不能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希望大家做事一定要公開、公平、公正。我誠心誠意接受大家和全村群眾的監督。」當天的會上,梁志偉決定,白泥村的貧困戶,由村支「兩委」幹部結對幫扶。他的幫扶對象是葉從順。村主任羅學兵幫扶的,則是貧困戶彭清龍家。

梁志偉給建檔立卡戶在精準扶貧食用菌種植項目的人員發放保底工資

葉從順的父母早已去世,僅有的哥哥和嫂子,共同經營著自己的家庭。不受約束的葉從順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癮,多次被強制戒毒後,還復吸。2010年11月,刑滿釋放的葉從順回到村裡,維修父母留下的老房子,成了自己的「安樂窩」。

不過,葉從順家的老房子,時間長了,破廊倒壁的,成了危房。2013年,梁志偉給葉從順爭取到了一個貧困戶建房指標。靠清鎮市的補助資金,葉從順勉強建好了80平方米的新房,卻無力將自來水安裝到家。  梁志偉雪中送炭,自掏腰包680元,交了報裝費,葉從順才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那時,對於工資不高的村幹部來說,那筆錢,幾乎是梁志偉半個月的收入。  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住進新房的葉從順,對以後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無論在城區,還是農村,只有安居,才能樂業。白泥村壩上組村民王鴻一家4人,居住在老舊磚瓦房裡。因地基下沉,牆壁開裂,已經成了危房。為確保王鴻及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白泥村將王鴻家納入了危房改造對象,得到政府補助資金21000元。

梁志偉了解食用菌種植情況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2017年6月,王鴻家130 平方米的新房主體完工後,遇到連續大雨,造成王鴻家10多米長、2米多高的堡坎和圍牆倒塌,導致堡坎下的村民李如超家磚混結構平房的牆壁、門窗被砸損。事故發生後,為了減輕自己的經濟負擔,又要減少李如超家的損失,還要確保他家的房屋安全,王鴻焦頭爛額,多次到白泥村反映情況。經調解,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王鴻賠償李如超家12000多元。

支付賠償款後,家庭經濟本來就困難的王鴻家,猶如雪上加霜。危房改造的後續工作,無法進行。不能因王鴻一家,拖紅楓湖鎮危房改造的「後腿」,梁志偉慷慨解囊,拿出了11000多元,幫助王鴻家完成了室內地面平整和硬化、粉糊牆壁、貼瓷磚、安裝門窗等後續工作,順利通過了驗收。2018年春節前夕,王鴻一家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房過新年。  決戰脫貧攻堅,不是一朝一夕,輕而易舉就能奪取全勝的。白泥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不算多,但是,摘掉貧困「帽子」的難度不小。就像爬坡上坎一樣,越到最後階段,困難就越大。此時,梁志偉眼前一亮,計上心來。招商引資落戶白泥村的貴州清鎮白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是帶領貧困戶走上致富路的「火車頭」。  於是,梁志偉找到企業法定代表人何麗娟協商。何麗娟想,白泥村高院組殘疾村民張克弟,在基地務工多年,不僅有了穩定收入,還掌握了食用菌菌種製作、菌絲培育、大棚栽培和管理等技術,成了企業培養出來的一名「金牌員工」。何麗娟同意了,並與白泥村籤訂了合作協議。企業負責提供技術服務,隨行就市回收貧困戶種植的食用菌,保底價是每斤3元。   2018年5月,貴陽市委黨校資助白泥村10萬元扶貧基金,梁志偉在白盛公司基地內,建成了14共個大棚。村裡的14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家一個。

梁志偉向建檔立卡戶核對幫扶項目

此舉,既可壯大村集體經濟積累,又能確保貧困戶收入穩定,如期脫貧。因此,在扶貧基地種植管理食用菌的貧困村民,村集體支付每人每月保底工資1000元。銷售食用菌時,每家貧困戶分別從銷售收入中按照每斤3角錢的比例,提取利潤,作為分紅。其餘部分,作為村集體收入。村「兩委」會上,大家達成了一致意見。這一決定,得到了14家貧困戶的認可。  2019年5月,培育出菌絲的第一批菌棒,被移植到14個大棚裡。  64歲的村民陳永芬,一家5人。兒子身患白血病,多年的治療,不僅沒有挽回兒子的性命,而且還欠了一大筆債務。兒子離世後,兒媳帶著小的一個孩子,走出家門,杳無音信。陳永芬和大孫子相依為命。白泥村實施「公司+村集體+基地+貧困戶」的種植模式,陳永芬擁有了一個食用菌種植大棚。經過培訓,掌握了種植和管理技術的陳永芬,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照管著大棚裡每一根菌棒。第一季香菇銷售完,陳永芬算了一筆帳。3000個菌棒共產鮮菇2250公斤,按保底收購價算,收入13500塊錢,按30%提成,陳永芬得到的分紅是4050塊錢。加上每月1000塊錢的保底工資,種植一季食用菌,收入7000多塊錢。  白泥村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初見成效。14家建檔立卡貧困戶,笑逐顏開。   年底,白泥村「兩委」決定,規劃建設釣魚、農家樂、鄉村休閒旅遊於一體的25畝「黨建扶貧園」。梁志偉出資11.5萬元,在到清鎮市民宗局協調資金20萬元,沿著河岸,修建健身步道近百米及其他設施。建成投用的8畝魚塘,村集體年純收入達10餘萬元。

紅楓湖鎮白泥村精準扶貧種植項目產出的食用菌

在白泥村,對於貧困戶,梁志偉實行動態管理,還及時幫助「突發性」貧困戶度過難關。2019年3月,白泥村一組村44歲的民彭清平在生產勞動中,不慎摔倒,造成左小腿骨折。為確保其家庭經濟收入和兒子上大學的費用,梁志偉安排其妻鍾紅英到村裡的「黨建扶貧園」務工,包吃包住,月工資2300元。彭清平的腿傷治好後,梁志偉組織召開村「兩委」會決定,將彭清平家納入了兜底保障。  身為白泥村的「當家人」,梁志偉就像關心自己的家人一樣,總是關注和關愛每一家貧困戶,補齊短板,共同致富,讓他們在脫貧攻堅的徵途上,每一家都不會掉隊。2020年年初,在入戶排查「跑風漏雨」住房工作中,梁志偉了解到壩上組村民李進英家住房屋面滲水。遇到雨天,一家人的生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為此,梁志偉出資1100元,組織人員,給李進英家修好了90平方米的屋面,解除了後顧之憂。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希望,收穫幸福。梁志偉致力於脫貧攻堅,所有的付出,都很有價值,很有意義。2020年年底,白泥村傳捷報,14家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陳學武、張克弟、李順先等貧困戶家庭,人均純收入分別是16306元、17000元和25320元。  事實上,泥鰍沒有黃鱔長。然而,在白泥村,梁志偉想盡一切辦法,讓貧困家庭這樣的「泥鰍」,與富裕人家這類「黃鱔」,幾乎長到了一樣長。  「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了,白泥村沒有拉清鎮市的『後腿』。這麼多年的努力和付出,都沒有白費。」梁志偉說。  隆冬時節,細雨綿綿,寒風刺骨。走進清鎮市紅楓湖鎮白泥村王鴻、陳永芬、李進英等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卻暖意融融,溫馨無比。「梁支書是個大恩人。他讓我們家收入穩定,不再貧困。」這是貧困家庭的心聲。  對於梁志偉來說,摘除脫貧戶的「帽子」,不是終點,而是走向美好生活的新起點。他清楚,防止返貧,實現鄉村振興,共建小康社會,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還很重。梁志偉沒有絲毫鬆懈、驕傲和停下腳步歇一歇的想法,而是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與村支「兩委」幹部一起,帶領全村群眾,繼續努力,拼搏奮進。耀家昌 楊洪金 王磊

編輯 羅昌

編審 王太師 何欣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清鎮市紅楓湖鎮白泥村村民彭和軍:為美好生活繼續...
    我叫彭和軍,是清鎮市紅楓湖鎮白泥村村民。白泥村地處紅楓湖畔,是典型的城郊接合部村寨。這樣的地理位置既有發展優勢,也受保護紅楓湖環境的限制,使我的脫貧致富之路與其他地方的貧困戶不太一樣。白泥村靠近電建二公司,我圍繞該公司職工的生活需求,將家中種植的糯玉米加工成粑粑,拿到市場上去賣。由於我製作的粑粑品質較好,總是供不應求。但是做粑粑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如何維持持久性的收入?於是,做豆腐成了我家的另外一個選擇。不過,無論是做粑粑還是豆腐,每道製作工序都需要人工,每一塊食材都凝聚了全家人的汗水。
  • 一心一意致力脫貧攻堅的第一書記李言
    從成立農機合作社到源源不斷為石油物探企業輸送勞動力,為了讓村民奔小康,李言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努力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他的努力換來的是村民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闊什艾日克村村民到石油物探企業務工  脫貧任務遠比想像的困難  「脫貧攻堅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
  •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黨支部書記王銘
    王銘(右一)與村民交談我叫王銘,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1999年從黔東南州衛生學校臨床專業畢業後,在款場村衛生室當了12年的防疫員,2014年1月擔任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黨支部書記。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 「窮苦」已到站 下一站是「幸福」——來自遼寧的脫貧攻堅觀察
    &nbsp&nbsp&nbsp&nbsp「窮苦」已到站 下一站是「幸福」——來自遼寧的脫貧攻堅觀察&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瀋陽9月4日電 題:「窮苦」已到站 下一站是「幸福」——來自遼寧的脫貧攻堅觀察&
  • 市水務局基層黨支部赴陸豐市長安村開展黨建助力脫貧攻堅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近日,深圳市水務局機關黨委(人事處)黨支部、技術處黨支部和市水務科技信息中心黨支部一行15人組成慰問組,赴對口幫扶的陸豐市潭西鎮長安村開展黨建助力脫貧攻堅活動。
  • 記全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折橋鎮後古村黨支部書記陶國榮先進事跡
    記全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折橋鎮後古村黨支部書記陶國榮先進事跡 2020-11-07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呼倫貝爾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黨支部書記劉冰茹深入阿榮旗查巴奇...
    12月11日下午,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劉冰茹,副主任張春海,在查巴奇鄉黨委書記劉兆發,鄉長塗敏娜的陪同下,前往河東村黨支部與村支部書記李柏祥以及部分黨員、駐村幹部等相關人員開展了主題黨日活動。
  • 樂山馬邊:白巖灣村第一書記帶領村民脫貧攻堅
    白巖灣村黨支部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村黨支部牢記十九大精神,始終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努力建設一支充滿朝氣、求真務實、奮發有為、勇於創新的支部隊伍,帶領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第一書記雷振雄為村裡的小學生上課 供圖 白巖灣村村委會  村第一書記雷振雄帶領全村人民努力脫貧。
  • 脫貧攻堅,託起農牧民穩穩的幸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放眼巴彥淖爾大地,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張張笑臉定格幸福……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貧困群眾搬進了新居,富民產業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個不少。脫貧,希望所在;攻堅,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標所在。
  • 脫貧攻堅做得頂呱呱!安慶這些個人和單位獲2020年脫貧攻堅獎表彰
    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上下盡銳出戰、攻堅克難,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基層幹部、社會各界湧現出了一大批勇挑重擔、無私奉獻、事跡突出、群眾公認的先進典型。經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研究同意,2020年脫貧攻堅獎評選在全市範圍內開展。
  • 向著幸福出發——麥積區社棠鎮石嶺村脫貧攻堅見聞
    >向著幸福出發——麥積區社棠鎮石嶺村脫貧攻堅見聞新天水記者 王雪梅初冬,行走在麥積區社棠鎮石嶺村今年被列為全市脫貧攻堅掛牌督戰村以來,為了能使石嶺村早日實現整村脫貧,市、區、鎮各級都相繼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財力和人力,石嶺村廣大幹部群眾盡銳出戰,攻堅克難,今年將實現整村脫貧,全村人正向著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全力進發。召開現場會 幸福來敲門2019年,石嶺村未達到脫貧標準的短板之一就是貧困戶李順喜等11戶農戶的房屋屬視覺危房,還未改造維修。
  • 2020年吉林省脫貧攻堅獎獲獎名單發布
    在2019年底實現1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48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國家年度成效考核取得「好」的成績基礎上,今年我省脫貧攻堅又取得了新的成效,有把握、有信心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在攻克貧困堡壘、鞏固脫貧成果過程中,廣大幹部群眾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湧現出了一批勇挑重擔、事跡突出、群眾公認的先進典型。
  • 【脫貧攻堅】蘑菇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訥河市融媒體中心訥河市是全國五十個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土質肥沃,氣候冷涼。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選準適合訥河種植的赤松茸作為扶貧產業,從2016年選項到今年已種植赤松茸3400畝,是全國縣域赤松茸種植基地。
  • 鑄強黨建引擎 決戰脫貧攻堅——自治區派駐科右前旗脫貧攻堅工作...
    自治區派駐科右前旗脫貧攻堅工作總隊立足脫貧攻堅一線,按照「五個好」和14種表現情形,對軟弱渙散嘎查村黨組織進行了摸底排查,選派黨務「專家」,採取「四個一」幫聯機制進行集中整頓,對全旗229個嘎查村中的28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進行了全方位的考核驗收,完成整頓轉化,切實提升基層黨組織戰鬥力。
  • 脫貧攻堅金融人丨 斯普斯亞村的「算盤書記」
    「劉書記喜歡用算盤,大帳小帳算盤珠子一響,就有一本明白帳。」提起劉偉,村民都親切地稱他「算盤書記」。斯普斯亞村地處新疆和田地區和田市。「以前,村幹部能力不足,遇到急難工作躲著走,在劉書記和工作隊員幫帶下,村幹部綜合素質越來越高,自信心更強了,躲著走的沒了,搶著幹的多了,村民都誇『算盤書記』的『新三鐵』真管用。」村黨支部書記布威帕坦木·買買提明這樣說。
  • 貴陽日報傳媒集團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清鎮站:小坡村裡看變化
    近年來,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浪潮讓小坡村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這個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 93% 的偏遠小山村舊貌換新顏。貴苗夫、融鑫源、新希望、清鎮產投等龍頭企業紛紛入駐,幾年間,3000 餘畝果樹基地已經建成,主要種植黃桃、石榴、枇杷、獼猴桃、青脆李等 10 餘種精品水果;貴州融鑫源農業公司種雞廠投產,建成後預計年孵化優質土雞、綠殼蛋雞雞苗 1000 餘萬羽,年產有機肥約 1500 噸;2019 年完成元寶楓種植 480 餘畝。
  • 「哭臉」向「笑臉」的幸福轉變——清鎮市扶貧「情緒牆」跟蹤服務...
    駐村工作組將走訪發現的問題納入跟蹤服務臺帳,想辦法、出實招,協調力量進行親子鑑定後,在當地派出所幫助下成功落戶,破解上學難題。清鎮市幫扶幹部幫助村民栽種辣椒扶貧「情緒牆」工作開展以來,清鎮市幫扶幹部將已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戶主名單及信息列入「情緒牆」,根據每月走訪情況張貼「笑臉」或「哭臉」表情。「笑臉」則表示該戶生產生活無大問題,對扶貧工作較為滿意,反之則是遇到困難問題,有「不開心」的情緒。
  • 河南省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召開 王國生尹弘接見獲獎典型
    王國生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進典型表示祝賀,向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扶貧幹部和積極參與扶貧濟困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誠摯問候和衷心感謝。他說,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我省廣大幹部群眾投身其中,付出了艱苦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天受表彰的同志都是我省脫貧攻堅戰線湧現出的先進典型,希望大家珍惜榮譽、再立新功,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當好標杆、做好表率。
  • ...民心齊泰山移 貧困村裡出甜李|駐清鎮新店鎮歸宗村「白雲三兄弟」
    2018年,我帶著剛入職白雲區住建局的嶽漢和白雲區衛計局選派的朱永斌入駐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開啟了我們「白雲三兄弟」駐村之路。2019年1月,張亞麟接過朱永斌同志手中的接力棒,來到了歸宗村,成為了「三兄弟」中的新成員。怎樣才能帶領歸宗村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是我們面臨的考驗。
  • 格桑花開幸福來!武警青海總隊精準發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格桑花開幸福來——武警青海總隊精準發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記事■張遠奮  南灝「在武警官兵幫助下,我們村的湖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目前,繁育基地有湖羊2400多隻,訂單源源不斷……」小寺村黨支部書記陳連德向前來取經的周邊村村幹部介紹。小寺村村民原來靠種地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6年開展對口幫扶以來,武警青海總隊攜手武警北京總隊,為小寺村投資援建湖羊繁育基地,成立養殖合作社,吸納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