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粵野覓鏡——大美保護地探秘」又來啦。為展現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的多彩生境和大美風光,呼籲大家愛護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廣東省林業局推出「粵野覓鏡——大美保護地探秘」系列宣傳活動。這次為大家帶來的是《粵野覓鏡:探秘生物的理想家園——紅樹林》。
紅樹林是指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潮漲潮落之間的灘涂地帶),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統稱。它們是由陸地植物進入海洋邊緣演化而成的。
其中,多數紅樹植物體內含有大量單寧,單寧遇到空氣會被氧化變紅,其木材常呈紅色,從樹皮中提煉出的單寧可用做紅色染料,「紅樹」之名由此而來。
紅樹林是植物群落的統稱
紅樹林不是一種植物,而是植物群落的統稱。紅樹植物可以分為真紅樹、半紅樹。
其中,真紅樹植物是指專一性生長在潮間帶的木本植物,它們只能在潮間帶環境生長繁殖,在陸地環境不能夠繁殖。其特徵是胎生、呼吸根與支柱根、泌鹽組織和高滲透壓。
半紅樹植物是指「既能在潮間帶生存,並可在海灘上成為優勢種,又能在陸地環境中自然繁殖的兩棲木本植物」。它們在陸地和潮間帶上均可生長和繁殖後代,一般分布在大潮時才偶然浸到陸緣潮帶。
紅樹林裡還有一些伴生植物,它們是那些偶爾出現於能被不規則高潮浸淹到的紅樹林最內緣或邊緣地帶的海岸、海濱、鹽生甚至陸生植物,它們或被認為是紅樹林的邊緣種類及非典型種類,它們在紅樹林的邊緣分布。伴生植物包括偶爾出現在紅樹林中,但不成為優勢種的木本植物,以及出現於紅樹林下的附生植物、蒜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如海刀豆、厚藤、魚藤等。
中國紅樹林主要分布於廣西、廣東、臺灣、海南、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在廣東,深圳福田、湛江紅樹林、珠海淇澳-擔杆島等保護區分布的紅樹林都極具代表性。
紅樹林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紅樹林是熱帶海岸的重要生態環境之一,是良好的海岸防護林帶,又是海洋生物繁衍棲息的理想場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紅樹林是生物的理想家園。由於紅樹林具有熱帶、亞熱帶河口地區溼地生態系統的典型特徵以及特殊的鹹淡水交迭的生態環境,為眾多的魚、蝦、蟹和候鳥提供了棲息和覓食場所。因此,紅樹林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物種多樣性。
一方面,茂盛的紅樹植物每年向林地及附近海域輸送大量的枯枝落葉,經微生物分解,成為魚蝦蟹貝等底棲生物的營養物質和能量來源;同時,由江河水攜帶而來的營養物質和泥沙也在紅樹林灘涂淤積,使之成為底棲生物的理想家園。
另一方面,繁茂的紅樹林是動物較好的隱蔽場所,並為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紅樹林還是候鳥重要的中轉站和越冬地。因此,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貝類、昆蟲、螃蟹、魚類和鳥類種類多,生物量大。
此外,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亦較常見。據2017年廣東珠海淇澳-擔杆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保護區共有大型底棲動物64種;據近五年觀鳥記錄,每年在保護區停留和覓食的候鳥及過境鳥有數萬隻,共計180多種。
天然的海岸防護林。紅樹植物的根系十分發達,盤根錯節屹立於灘涂之中。紅樹林對海浪和潮汐的衝擊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可以護堤固灘、防風消浪、保護農田、降低鹽害侵襲等,對保護海岸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內陸的天然屏障,有「海岸衛士」之稱。
在「黑格比」、「天鴿」、「山竹」等大型颱風襲擊期間,在淇澳島上,有淇澳紅樹林守護的堤壩安然無損,無紅樹林守護的堤壩損毀嚴重。
淨化海水。紅樹林可淨化海水,吸收汙染物,降低海水富營養化程度,防止赤潮發生。淇澳島位於珠江出海口,受到較為嚴重的水汙染。但根據廣東珠海淇澳-擔杆島省級自然保護區2017年的水質監測數據顯示,DO(衡量水體的自淨能力)向海端達到Ⅰ類標準,林內可達到Ⅱ類標準;COD、BOD(衡量水體的生物降解能力)向海端達到Ⅱ類標準,近海端達到Ⅲ類標準;且沒有受到重金屬汙染。
科研、教育、生態旅遊。紅樹林是最具特色的溼地生態系統兼具陸地生態和海洋生態特性,其特殊的環境和生物特色使得紅樹林成為自然的生態研究中心,對科普教育、發展生態旅遊業也有積極作用。
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包括三部分
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一般包括紅樹林、灘涂和基圍魚塘三部分。一般由藻類、紅樹植物、半紅樹植物、伴生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陽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所構成。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