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

2020-12-27 新京報官微

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今年8月,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明確將對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

文5958字,閱讀約需12分鐘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編輯 陳思 校對 危卓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飛鳥成群。受訪者供圖

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長在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紅樹林,是一種奇特的生態系統。

「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

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

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今年8月,我國首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出臺,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五省份正在制定紅樹林保護修復具體實施方案。

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紅樹林+」的生態產業模式,也正被積極探索。

▲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紅樹林延綿4.5公裡長。受訪者供圖

━━━━━

變化:「海上森林」的消失與回歸

10月底,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遊客不多。

與其他海濱公園不同,這裡沒法一眼看到大海,「海上森林」自成一景。大片大片的紅樹林沿著海岸線蔓延,招潮蟹在淺泥灘裡鑽洞,不時能聽到水鳥在鬱鬱蔥蔥的樹林裡撲騰的聲音。

下午4點,北海市銀海區下村村民張北(化名)把挎著竹籃的鐵鏟搭在肩上,和同伴們淌著齊膝的海水,穿過兩片紅樹林之間的一條趕海通道。看見附近棧道上的遊客,他興衝衝地喊了一聲:「趕海去咯!」

他們的目的地是三公裡外的淺灘。運氣好的話,趕在天黑回家前,張北這次趕海可以挖到六七斤沙蟲,放到市場能賣三四百塊錢。北海盛產沙蟲,這是「靠海吃海」的村民們祖祖輩輩的營生。

在他們身後,延綿4.5公裡長的紅樹林,屬於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位於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面積近3000畝。

北海林業工作站站長龐萬偉介紹,自2011年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建立以來,已實施紅樹林生態恢復、修復工程360多畝,新種植紅樹林36畝。目前這裡生長著白骨壤、桐花樹、秋茄等19種紅樹,鳥類也由136種增長到了171種。

「金海灣紅樹林的生態修復,也是北海紅樹林修復的一個縮影。」龐萬偉說,從2011年到2020年,北海紅樹林面積增長1150公頃,10年的平均增長速率達到3.8%。

但在幾年前,環保為發展建設讓步的情況也曾發生。

2016年,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向廣西反饋情況指出,2015年6月,為建設欽州濱海新城,欽州市將茅尾海自治區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29%的面積調出保護範圍,實際調減面積1413公頃。根據相關建設規劃,還將佔用茅尾海和鐵山港區域約595公頃原生態紅樹林。北海市合浦縣沙田鎮新港綜合發展有限公司從2011年起,在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違規進行抽砂圍填海及海砂銷售,侵佔保護區面積約70公頃,破壞自然紅樹林約20公頃。

「上個世紀90年代,整個廣西的紅樹林面積約為5654公頃,現在已有9000多公頃。」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範航清坦言,經過保護與修復後,雖然總體面積增加許多,但紅樹林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少。

他解釋說,健康的紅樹林,應該是各種品種交錯分布的,單一的品種比較低矮,抵擋颱風和消解海浪的能力比較弱,且容易遭受病蟲害的入侵。然而,目前紅樹林內的頂級海洋動物資源量,不足40年前的十分之一。「海洋動物不僅能吃有害生物,而且能幫助紅樹林呼吸。如果動物沒了,蟲害爆發,防治起來非常困難。」

▲紅樹林長在陸地海洋交接地帶,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受訪者供圖

━━━━━

保護:廣西率先「出招」拯救紅樹林

為了讓紅樹林真正地「長起來,活下去」,廣西率先「出招」。

2018年廣西出臺的《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紅樹林資源進行保護的地方條例。

這部條例明確的「紅樹林資源」保護範圍,不僅包括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小區,還包括生長紅樹林的灘涂、溼地,在沿海潮間帶、入海河口生長的紅樹林,在紅樹林棲息、覓食和過往停留的候鳥及各種野生動植物。

「健康的紅樹林,應該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對於紅樹林的保護,不應該僅僅是增加紅樹林面積,還應該關注它的質量以及區域裡的生物狀況。」地方法規對於紅樹林生長的灘涂溼地、紅樹林裡的生物等保護,讓範航清感到欣慰。

除了建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紅樹林資源保護小區,條例規定了一系列禁止行為。如禁止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採摘紅樹林果實、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或者進行規模化水產養殖,禁止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小區內捕撈、挖塘、填海造地,禁止移植、砍伐紅樹林。

「有人會說,我沒有砍伐紅樹林,只是在海裡抓螃蟹,這難道也會破壞紅樹林嗎?但僅僅是這些行為,就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後遺症。」

範航清說道,又比如有些沿海地區為了銷售海鴨蛋,在海邊發展家鴨養殖,「大量的海鴨趕到林子裡,它們不吃紅樹林,看起來好像對紅樹林無害,但它們吃的是紅樹林裡頭的生物、底棲動物,會破碎食物網。如此,紅樹林這個典型的生態系統也就遭到破壞了。」

除了填海造地、過度養殖、捕撈等,環境汙染也是導致廣西乃至全國紅樹林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

李國成是土生土長的北海人,也是負責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的北排北海公司第一名員工。

「以前的馮家江,十幾公裡汙水直排,又髒又臭。兩岸到處都是蝦塘,只剩很窄很窄的一些小路,紅樹林都沒地方長。」談起修復前後的馮家江流域,李國成感慨頗多。

李國成說,馮家江流域生態的破壞,嚴重威脅出海口的紅樹林保護區。「以前水裡長滿了滸苔。紅樹林是胎生植物,通過根莖呼吸,根莖是向兩邊散開再往上彎的,一旦根被滸苔纏住,就會無法呼吸,進而死亡。」

2018年,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開啟。這是國內首個近海流域水環境綜合生態修復項目。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即營造和恢復流域沿岸紅樹林。

「為了讓紅樹林進行自然恢復,我們對紅樹林洲灘區域設置禁入區,進行封灘育林。同時,修復區域根據潮汐的不同影響,分為堤內植物和堤外植物,保留兩岸現狀長勢良好的紅樹和喬灌木,選種了南方鹼蓬、闊苞菊、草海桐等本地半紅樹和濱海植物。」項目負責人萬成仁介紹說。

「我國紅樹林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所在區域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人地矛盾衝突劇烈,一些地方紅樹林生境出現比較嚴重的破碎化問題。」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他指出,紅樹林遭到破壞後,會造成海岸抵禦颱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同時,也將嚴重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底棲生物、鳥類,引起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

今年8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

行動計劃對紅樹林的保護力度,前所未有。

紅樹林相關自然保護地,以及自然保護地外的紅樹林、紅樹林適宜恢復區域,要求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從嚴管控涉及紅樹林的人為活動,自然保護地內的養殖塘等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逐步清退。

在修複方面,計劃提出,優先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堅持宜林盡林,擴大紅樹林面積,保護珍稀瀕危紅樹物種。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科技攻關,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立法。

到2025年,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18800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飛鳥成群。受訪者供圖

━━━━━

修復:「一棵小苗長成穩定樹種需70年」

但紅樹林的修復並不容易。業內有順口溜:「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

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國記得,2011年,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剛剛建立時,金海灣紅樹林外圍一帶正遭受著團水蝨的嚴重威脅。

「這是一種病蟲害,團水蝨的子一代成活率極高,而且繁殖期長,由於天敵的消失或減少,團水蝨及其幼蟲在紅樹洞穴中連續穿鑿,慢慢把樹幹蛀空,又通過水流漂流到新的紅樹,導致紅樹林在2-3年內就會死亡。」

「原來我們對紅樹林不了解,以為修復就是把苗種下了就可以。」郭國回憶,受到氣候、土質以及環境汙染、病蟲害等影響,前幾年,這片紅樹林補植存活率最高只有20%。

為了提高存活率,工作人員下了大力氣,「逐漸地,我們會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適合在這種沙質灘涂生長的本地苗,慢慢改良優化,先改善灘涂等小生態環境,再進行補植,現在存活率可以達到50%。」

他很感慨,一棵紅樹苗要長成成熟穩定狀態的紅樹,需要超過70年時間。「在北海,紅樹林的生長速度比其他地方更慢一些,這裡海水溫度常年在28攝氏度,冬季更高,缺少淡水補充,生長速度就更慢。」

在範航清看來,除了時間尺度大,紅樹林修復最大的難題是,技術攻關和實施難度都很大。「在海上造林,不像陸地上的標準化造林,有時候灘涂上相距二三十釐米的兩個地方,一個種下去能長起來,另一個就是長不起來。到今天為止,也沒有人敢說,有一個放四海皆準的造林技術。」

紮根北海紅樹林研究30年的範航清指出,與廣東、福建等地相比,廣西的紅樹林在自然條件上還有著更大的劣勢。

「紅樹林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的近海地區,又喜歡生長在河口港灣,因為這些地帶風浪沒那麼大,養分比較充足。但廣西近海很少有大型、開闊的河口地區,紅樹林只能沿海岸生長,海水鹽度高,代謝所消耗的能量就更多。」

據他介紹,廣西是中國唯一的全日潮海區,一天漲落潮一次,時間長、強度大,紅樹林需要大量的能量用於氧氣儲備,耐受長時間的淹沒。此外,廣西近海土壤貧瘠,多為泥沙質灘涂,更不適宜紅樹林生長。

氣候方面,廣西北海沿海位於西伯利亞寒流的出海口,每年二月份低溫突出,和其他時期的高溫反差極大,且沒有溫暖洋流調節,這種氣溫波動對紅樹林傷害非常大。

對於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給紅樹林造成的影響,範航清感到無奈。他坦言,科研人員能做的,就是通過不斷的研究和試驗,提高本地品種的成活率,同時對來自國外的品種進行科學監測,提高整個紅樹林的防禦功能。

受各種自然條件限制,紅樹林本身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壞,恢復難度也極大。「紅樹林是經過幾百年才長成穩定形態的,稍被破壞,就會大面積衰退。如果再受到人工影響,比如圍填海改變了近海地形,佔據了最適合紅樹林生長的河口港灣,紅樹林就很難再找到理想的生長區域。」範航清說。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一些項目造林地塊選擇不當、科技支撐不足等原因,造成項目紅樹林種植成活率、保存率偏低。

在科學評估紅樹林適宜恢復地的基礎上,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在紅樹林保護專項行動計劃中提出,將自然保護地內的紅樹林修復作為工作重點。

「目前可直接營造紅樹林的灘涂較少,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內的大多養殖塘原本就生長紅樹林,具備紅樹林自然恢復的條件。在自然保護地內實施退塘還林,有利於提高紅樹林的成活率、保存率,也有利於更好地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其解釋。

範航清則提出了三種紅樹林修複方法。

「一般在河口地區,自然生長條件不錯,我們建議讓它自然恢復,基本上等同於『封山育林』。缺點是耗時長、見效慢。但從功能來講,自然恢復的效果是最好的。」

而在已有次生、殘敗、低矮紅樹林的區域,範航清建議通過補苗、改造等人工幹預手段進行人工修復。

為了增加紅樹林面積,重建造林是紅樹林修復的必經之路。「在沒有紅樹林生長的灘涂上讓紅樹林生長起來,相當於『旱地拔蔥』,這是最考驗技術難度的,成本也最高。」

「要真正提高本地種的新造林成活率,目前還面臨很多困難,我們也在努力和期盼著有所突破。」範航清說。

▲當地村民從紅樹林之間穿過,前去趕海。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攝

━━━━━

利用:「科學合理利用才能實現永久保護」

隨著紅樹林保護修復的提速,保護與利用的尺度,也被熱議。

廣西出臺的保護條例明確,在不破壞紅樹林生態系統基本功能、不超出資源承載能力等前提下,可以依法利用紅樹林資源從事生產經營、觀賞旅遊等活動;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以外的紅樹林地可以依法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或者進行規模化水產養殖;也可在規定的區域、時間和範圍內採摘紅樹林果實。

今年出爐的首部紅樹林保護專項行動計劃也提出,可在有效實施用途管制、不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開展適度的林下科普體驗、生態旅遊以及生態養殖,經依法批准進行的科學研究觀測、標本採集等活動。

「紅樹林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同時紅樹林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指出,紅樹林資源利用必須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各種利用活動要符合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

「合理利用紅樹林,只能是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在有效實施用途管制、不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開展適度的林下科普體驗、生態旅遊、生態養殖等活動。」

其表示,各地可結合本地區實際,在紅樹林+生態養殖、生態旅遊、生態教育等可持續利用技術和模式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在範航清看來,對紅樹林應該實行分類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要絕對保護,現有灘涂上已生長的也要保護,但對於在廢棄蝦塘、人工溼地內營造的紅樹林,應該區別對待,以合理利用為主。」

為了找出最恰當的可持續利用方法,範航清和團隊創建了「地埋管道紅樹林原位生態養殖」模式。

他們通過小規模實驗,實現在灘涂泥地下埋設管道配合沉箱養殖魚類,灘涂泥地上正常生長紅樹林,林間海水中保育和增殖底棲動物。「在埋管、沉箱中養殖的是本地烏塘鱧,平均年產75公斤/畝,產值9000元/畝,相當於同面積紅樹林天然海產品價值的20倍以上。」範航清說。

2010年,範航清把目光投向我國東南沿海24萬多公頃的蝦塘。「經過多年養殖,這些蝦塘嚴重退化,在有的地區過半沒法繼續使用,但這些蝦塘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在砍伐紅樹林後開闢出來的。」

他想,只要利用廣西這2萬多公頃廢棄蝦塘的一半面積重新種上紅樹林,總面積就會比廣西現有紅樹林還要多。

在他的藍圖裡,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紅樹林生態農場」。「廢棄蝦塘可以既造林又養殖,我們通過人工造林,栽培出全新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在其中科學實施分級養殖、循環利用、自然淨化。」

範航清坦言,雖然已經過10年的探索,目前這一技術依然處於試驗階段,大規模的實踐利用,還需要更多技術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

但他從未想過放棄研究。「未來,紅樹林只有科學合理地利用並持續帶來經濟收益,才能得到永久保護,才不會被轉變為農田、鹽田、養殖塘、港口碼頭、臨海工業用地。」

值班編輯 康嘻嘻 吾彥祖

相關焦點

  • 美麗「海上森林」歡迎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四大主題展館開館迎客
    下潭尾紅樹林公園2011年啟動建設,歷時9年,如今已成為景色宜人的「海上森林」。(廈門日報記者 張奇輝 航拍器攝)(廈門日報記者 張奇輝 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曾嫣豔 通訊員 餘慶東)各色的水鳥在紅樹林中棲息覓食,成群的魚兒在海中暢遊嬉戲,灘涂上的招潮蟹從洞穴中鑽進鑽出……曾經的淤泥荒灘,變成了生機勃勃的「海上森林」。  11月21日,位於翔安區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四大主題展館正式開館迎客。
  • 紅樹林科普:海上的森林
    海上的森林文/劉毅 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潮間帶,生長著一片片的森林,它們時而樹冠露出海面,時而完全被海水淹沒,這就是我們下面要介紹的紅樹林。提到森林,大家腦海裡冒出的畫面一定是亞馬孫的熱帶雨林、大興安嶺的針葉林或者我國廣泛分布的常綠闊葉林,很少有人知道海裡也有森林,這就是紅樹林。
  • 紅樹林為啥是綠的?浙江哪裡可以找到它?「小紅」有話說
    大家好,我是宇宙無敵超級優秀的紅樹林,你們可以叫我「小紅」。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他指出,保護珍稀植物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
  • 廈門首個紅樹林科普館開放 位於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孩子們在主題館內認識紅樹林。  廈門網訊 (文/廈門晚報記者 戴舒靜 圖/張奇輝) 昨天,我省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四大主題展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市民不僅可以來此休閒,還可深入了解「海岸衛士」紅樹林。  昨天上午,作為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配套活動,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在位於馬巷鎮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正式啟幕。  作為此次活動的焦點,四大主題展館的正式開放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目光,這四個館分別為公園展示館、紅樹植物館、紅樹林生態館和紅樹林攝影館。
  • 廈門市首個紅樹林科普館開放 位於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孩子們在主題館內認識紅樹林。昨天,我省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四大主題展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市民不僅可以來此休閒,還可深入了解「海岸衛士」紅樹林。
  • 自駕海陵島,打卡全國首個海上棧道紅樹林,暢遊南宋古漁村!
    一是能促進漁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幫助恢復漁業資源;其次,能保持水域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弘揚生命的價值,強化人們尊重生命,保護自然的意識。在放生臺附近還有魚苗出售,遊客可以購買魚苗,並按照自己的生肖,在對應的生肖石刻及放生滑道放生。
  • 中國第一灘、森林公園、水東皇宮紅樹林、粵北自駕3日遊
    行程特色:◆玩得好:森林公園、動物表演、牙象大地藝術園、中國第一灘。◆吃得好:豐盛大餐、鮑魚雞煲、化州香油雞、蓮花海自助餐、特色海鮮餐、宵夜。01、水東灣海上皇宮紅樹林水東灣,一個位於電白區境內的美麗海灣,綠堤環繞、海面平靜、風光秀麗,素有「南方北戴河」之稱。
  • 為什麼是紅樹林?丨世界海洋日
    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視頻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司)鬆軟的灘涂,鹹澀的海水,不間斷的海浪衝刷,颱風摧殘……在遭受這種種「凌虐」後,它們依然牢牢挺立在灘涂之中,並且不斷繁衍生息,屹立成一道獨特的海岸線,保護著海岸和海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它們有一個名字叫「紅樹林」。
  • 生態修復之考洲洋記① | 海上生紅樹,白鷺點菸汀
    生態修復之考洲洋記① | 海上生紅樹,白鷺點菸汀 2020-11-06 0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上看深圳」或延伸到紅樹林 遊船可從蛇口郵輪母港開至人才公園
    原標題:「海上看深圳」或延伸到紅樹林首期工程完工後,遊船可從蛇口郵輪母港開至人才公園深圳特區報2020年3月17日訊 「海上看深圳」遊船旅遊項目規劃延伸至紅樹林生態公園,遊客乘船可眺望人才公園及深圳灣濱海休閒帶大部分區域,以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
  • 世界海洋日︱我國紅樹林面積20年增7000公頃
    從趨勢上看,全球3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目前還在以1-2%的速度減少。我國紅樹林面積總體呈現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20世紀50年代,我國紅樹林面積約5萬公頃,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紅樹林遭受了較大破壞,2000年減少到2.2萬公頃。隨著近20年各地保護意識加強,保護修復力度的加大,2019年我國紅樹林面積增加到約2.9萬公頃。
  • 紅樹林海洋文化嘉年華昨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開啟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盧琛 張江毅) 碼頭上,小男孩拿著水瓢在水箱中舀起四五條大彈塗魚,雙手捧著,通過滑道,將魚放流入海……昨日,紅樹林海洋文化嘉年華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開啟,在2號碼頭進行的增殖放流體驗活動,吸引了不少孩子踴躍參加,放流活動持續至11月23日。  「人工增殖放流,是為恢復魚兒種群數量、修復水域生態做的積極努力。」
  • 汶川地震災區森林得修復山川呈秀美
    地震導致全省39個重災縣損失林地493萬畝,損失活立木蓄積1958.2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下降1.87個百分點。昔日青山滿目瘡痍。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災情未息,即開始布局震後生態修復,重塑人類和當地珍稀物種的家園。
  • 自然資源部調研組到北海市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調研
    12月6日上午,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二級巡視員盧麗華率調研組一行,先後到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馮家江段)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項目、銀灘中區岸線綜合整治修復項目現場實地調研。李克純副市長,市自然資源局、住建局、海洋局、溼地公園管理處以及北海市旅遊集團、北排公司等單位主要負責人陪同調研。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期間我國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顯著提升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侯建斌 記者12月23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採取政策、法律、科學等綜合措施,統籌推進溼地保護與修復,增強溼地生態功能,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
  • 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紅樹漸成林
    11月30日,在位於儋州市光村鎮的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監測站巡護員羅理想如往常一般挎起相機,拿著望遠鏡,在溼地公園的各個角落監測。在他眼裡,溼地公園有一股靈性:灘涂紅樹林叢生,潮汐往來間留下俏皮的小蟹;鳥兒翩躚而來,飛得近時,仿佛一伸手就能夠著它們……  「生態之美,離不開人們對溼地的保護。」
  • 春節漫步海上公園去
    木棧道蜿蜒向海裡延伸一旁茂密紅樹林相伴天邊成群的鳥兒飛翔一起提前感受「海上公園」的獨特魅力下潭尾濱海溼地生態公園紅樹林好像鑲嵌在海面上的綠翡翠沿著木棧道前行左側的紅樹林連成片右側是視野開闊的海灣遠處,不時有白色或黑色的鳥兒飛起在天空中排成獨特的隊形木棧道上
  • 生物多樣性增加 紅樹林態勢趨好 北海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成效顯著
    12月23日,記者在北海市海洋局召開的推進「藍色海灣」保護行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北海市「藍色海灣」保護行動項目建設已接近尾聲,項目的實施使整片海域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為鳥類棲息、低棲生物、紅樹林生長保駕護航。市海洋局負責人在發布會上介紹,2012年至今,北海市實施了多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
  • 我國將調整生態保護紅線 紅樹林、珊瑚礁等均被劃入
    來源:新京報新京報快訊(記者 姜慧梓)國新辦12月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我國將調整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整合優化後的自然保護地、生態極度重要和極度脆弱區域以及紅樹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態系統劃入生態紅線。
  • 探秘生物的理想家園——紅樹林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粵野覓鏡——大美保護地探秘」又來啦。為展現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的多彩生境和大美風光,呼籲大家愛護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廣東省林業局推出「粵野覓鏡——大美保護地探秘」系列宣傳活動。這次為大家帶來的是《粵野覓鏡:探秘生物的理想家園——紅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