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如鮑邁斯特在《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裡寫道:「對於人而言,人自己才是最有價值的話題。而且在大多情況下,如何審視自己才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是社會互動論的代表人物,他的重要觀點便是「鏡中我」,顧名思義,便是以他人為鏡子,來審視自己的形象。所以這種「鏡中」效應是怎樣的呢?
鏡中你與鏡頭下的你
在智慧型手機普遍的今天,很多人都愛上自拍。那麼鏡頭中的你和「鏡中」的你,哪個更接近真實呢?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拍照技術也是日益提升。除了像素突飛猛進,各種PS軟體也是並行不悖,甚至可以達到近乎整容的效果。
所以在這種前提下,鏡頭下的你有可能是完全失真的,跟你本人幾乎完全不一樣。即使是使用專業的攝影設備,拍出的照片也並非和本人一模一樣的,總會做一些改變。
那麼為什麼鏡頭中的我們總會「失真」呢?
首先就是技術原因,比如角度、光線、透視等專業因素。由於我們並不了解相關的攝影知識,所以只能根據自己的認知來拍照,很多時候不能選好角度,導致照片失真。
其次,是設備本身的原因。高級的攝影裝備由於追求極致的攝影效果,所以在鏡頭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導致有時拍遠景很清晰,在拍近景時會大失水準。
常用的五十毫米鏡頭就是最適合近距離拍攝人面部的鏡頭,再加上對焦距的極致掌握,可以拍出最貼切的面部神態。無論選擇什麼樣的拍攝方式和設備,即使技術再好,鏡頭下的人總有些失真。
那麼鏡中的你又是真實的你嗎?
在許多商場和影院中,存在一些大鏡子,這是一種凸面鏡,類似於哈哈鏡的效果,但是沒有那麼誇張,希望讓顧客看上去更加好看,從而有一個好心情。
如果凸面鏡不真實,完全平面的鏡子呢?在家中,盥洗室往往會準備一面平面鏡,用來梳洗打扮。由於盥洗室大多有明亮瓷磚,加上照鏡子時的燈光效果,會使我們看上去更好看。
然而,即使是再平面的鏡子,其中映射出的形象也不同於外人眼中的我們。因為我們在看鏡子時,反射與自己的視角,會使鏡中形象有一個「顛倒」效果。
鏡子多少會通過角度、光線等進行一些美化,最終使我們在鏡中的形象依然比真實的要好不少。據科學研究表明,這一差距甚至達到了30%。
類似曝光的影響
鏡子中比真實的自己要「醜」大約三成,可為什麼別人還是會發現我們的美?不會說我們很醜呢?
俗話說「愛屋及烏」,當你越喜歡一個人,就會覺得他長得越順眼。類似於膠捲的曝光效果,想一直見到對方。除了內心的喜歡,對於熟悉且了解的人,我們在腦海中也會「存儲」對他們的想像。
當我們想到他們或者看到部分影像時,會基於往日的了解,自動「補全」形象。也就是說,我們在看一個人時,除了眼睛在看,心也在看。
類似焦點的影響
人們一般會以自己為中心去觀察周圍,就像照片中的焦點一樣,與外界產生視角的差異。
在相關實驗中,學者讓參與者穿上好看的衣服走入人群,隨後問他,認為會有多少人對他有印象,參與者的答案是50%。但實際上,只有大約一成的人記得。
其實,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及重心。另一個角度而言,既然不是所有人都會注意我們,就沒有必要太在意自己的形象,只要大方得體、自信滿滿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