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冷炮歷史】
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英祖李昑是朝鮮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生於1694年,死於1776年,活了整整81年,其中有52年都在統治他的國家。儘管經歷過漫長歲月,但整個王朝在這段時間內都沒有發生過重大事件。倒是經濟發展和貿易繁榮,加上市民文化的興起,讓朝鮮人擁有了一段非常罕見的「小確幸」時光。
早期西方地圖上的李朝王國版圖
雖然李昑是李朝肅宗的第四子,母親卻被搖床為王宮中的下等婢女。只是因為得到國王寵愛並生下兒子,才被破格封為淑嬪。雖然李昑成年前都只是個安靜的庶出王子,但肅宗的其他男性繼承人都先後故去,讓他最後能成功的登上大位。
英祖李昑的王室定妝畫像
這個英祖上任後,馬上就執行了3件堪稱仁政的事情。首先是平息朝廷內部老論派和少論派黨爭,維持住大致的政治穩定。其次就是改革王朝的財政制度,恢復兵役稅來充實窘迫的國庫。也會允許邊遠地區以特產取代糧食,減輕了人民的繳稅負擔。最後還大力鼓勵文教事業,刊行朝鮮文的《小學訓義》和《表義錄》等書籍,提高基層吏民的文化水平。其他仁政還包括廣泛建設公共工程、在農村興修水利與城市的道路修建工作。此外,李昑還部分提高了庶民地位,為緩和嚴重的階級對立情緒做出過微小的貢獻。
李朝時期的朝鮮宮廷
當時的李朝老論派主張貫徹儒學,以歷史上的明君世宗大王為榜樣來加強道德教化。所以英祖時代的基本國策基本偏於保守,提倡節省民力與崇儉斥奢,但也拒絕求新求變。當朝鮮和鄰國的貿易額增加,部分人的視野獲得開闊,這類保守政策就反過來阻礙國家變得進一步活躍。
清朝 琉球和日本 是李朝的三大貿易夥伴
李朝當時的兩大貿易夥伴,是宗主清朝和對岸的日本德川幕府。前者對朝鮮的政策承襲自明朝,要求每個朝貢使團成員都可以攜帶8包人參用於交易。但許多邊民屢次越境盜掘人參,甚至和清朝的守邊官兵衝突。於是為避免衝突升級,李昑只能禁止使團攜帶人參前往,改用高麗紙、皮毛和海產品等其他商品替代。使團成員就只能用這些東西,到市場上換取書籍、染料、雜貨、藥材或銅器,當然也包括至關重要的絲綢。
結隊前往清朝進行朝貢貿易的使團
由於朝鮮王室的珠寶、綾羅綢緞、和藥材都需要大量進口,讓許多富商甘願充當使團的馬夫僕役,以便搭上這趟國際交易。結果,大量進口的奢侈品又造成白銀不斷外流,顯然和崇儉斥奢的基本國策相矛盾。因此,李昑又發布了「禁紋令」,停止進口繡有花紋的華貴錦緞。但已經富裕起來的階層,有著朝廷難以抵制的消費習慣。於是,清朝出口商就聯合自己的朝鮮代理人,向半島出口大量無紋路絲綢。從而繼續滿足本地人的消費絲綢習慣,也讓李朝方面的律令變得沒有價值。
李朝中後期出現的 商業中產階級
還是英祖在位期間,朝鮮的城市經濟趨於繁榮,對清朝、幕府日本和琉球王國的貿易,讓漢城等重要城市充斥著外國商品。漢城市民們足不出城,就能買到江南綢緞、日本漆器、東北毛皮、東海的海參、甚至轉手而來的歐洲呢絨。國家對於朝貢之外的交易,也實行和清朝類似的統制措施。凡出口貨物全部交給京城的商人辦理,即朝鮮史書中所說的灣商。人參產業這全部委託開城商人處理。兩大商團也因壟斷而迅速致富,他們產生的消費也進一步刺激了朝鮮國內的商業繁榮。
李朝傳統畫作中的 漢城全貌
依靠經濟的迅速發展,李朝中後期的市民文化也活躍起來。原本的世襲特權階級在英祖時代日趨沒落,兩班的年輕子弟為了求生活,不得不積極投入到各種經營活動。他們有的從事農業,有的下海經商,甚至參與國際貿易或開採礦藏。在他們的影響下,各種非法盜版書籍也半公開化的大肆流傳。像《春香傳》這類愛情小說,在過去會被視為淫穢禁書,到18世紀已成為人人傳看的熱銷。英祖針對基層腐敗而專設的監察職位暗行御使,也成為各類民間文學創作的素材。甚至有部分朝臣去主動學習清朝和西方的先進技術,力圖以新思想來改變本國的落後貧窮面貌。
曾是禁書的《春香傳》 在英祖治下廣為流傳
然而,這不過是朝鮮王國的最後一段太平盛世。隨著李昑在1776年壽終正寢,許多先前被壓制的矛盾也紛紛浮出水面。日益激烈的黨爭,讓整個朝廷的風氣從開放包容逐漸轉變為保守偏激。經濟發展雖然停滯,普通民眾所要承擔的稅賦卻還在加重。英祖們的後裔不僅無法力挽狂瀾,甚至連李昑的緩和矛盾能力都不曾具備。最終,震撼東亞的東學黨起義爆發,敲響了李朝滅亡的喪鐘。
已亥東徵:心機重重的朝鮮李朝貿易壟斷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