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讓我們悟,讓我們解脫,讓我們好好做人,實際上儒家無時無刻不在和佛家做著相同的事。
儒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講的恕人,推己及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替別人著想。但做起來很難,如果我們反過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己所欲,施於人。」這就是佛家思想的「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佛家的布施和儒家這個恕道思想一樣,以慈悲為懷,處處為他人考慮。
整部劇無不洋溢著這種精神,普施一切眾生,對人也對物。如玉兒香說「喜歡一個人,應該捨不得讓他煩惱,才對」,如巖龍「明天就是來世,下一秒就是下輩子,一轉身就是一個新的世界」徹底放下了玉波等等。
都比說他們的佛教有二千六百年的歷史,我特地查了一下,據資料:南傳佛教,又稱南傳上座部佛教,是指現在盛行於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時期之後,部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佛教起源於印度,由釋迦牟尼創建,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這樣算下來,都比的說法沒有問題。
有著悠久的佛教文化歷史,傣族民眾幾乎全部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他們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佛寺,方便民眾參拜和祈福。一般男孩七歲都要出家,成年後可以根據意願還俗,或繼續為僧修行。如在劇中出現的幾個可愛的傣家小朋友,其中有兩個小男孩巖管和巖扁出家了。還有都比。他們不僅以出家修行孝敬父母,還為百姓講經說法、排憂解難,深得尊重。
當智慧、平和、溫情的都比遇到處在矛盾和糾結中的美嘉,他用他智慧的光芒不僅讓美嘉走出困境,而且也讓他自己得到升華。每當聽到都比用平和、沉著的聲音開導別人的時候,我們深深感受到了都比內心的安寧和參悟世事的豁達。當我們看到平和、友善、真誠的全村男女老少對佛教的虔誠,我們感受到了佛家信仰的力量。
蓮花在傣族和佛教中象徵著聖潔與智慧,玉波是蓮花,玉兒香也是蓮花,一個是真正的聖潔,一個是真正的智慧。如玉波對徐浩寧毫無雜質的愛情,真誠而乾淨。如一直未婚的玉兒香,她說,她三十年的等待不是執著,而是持久的修行。
佛教思想影響深廣,同樣當地的民俗源遠流長。它不僅帶給我們美,而且也讓我們感到虔誠和敬畏。例如新年、開門節和關門節,傣家人會互相「蘇瑪」。所謂「蘇瑪」就是道歉、懺悔、感恩。這一天晚輩會向長輩、或者同輩之間,為這一年當中自己的過錯言行,向對方道歉、懺悔,請求原諒、身心清淨、感恩。
民俗不僅僅是傳統的儀式,像「蘇瑪」,人人這樣謙遜自省、懺悔感恩,造就了他們生活中少了許多怨恨與戾氣,多了許多包容與和諧。久居都市的徐浩寧,感受身邊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被感染,使他認識到以前自身所缺的感恩情懷,慢慢懂得了感恩父母給予生命,感恩師長給的教育、感恩佛給予心理的皈依。
徐浩寧碰上曼掌村新生兒的滿月酒,讓他認了一個乾女兒。在拴線祝福儀式上,浩寧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以及傣家人虔誠、感恩、敬仰和與善結緣的單純美好。「無論將來你在哪裡,只要你需要,玉罕都會趕到你身邊照顧你」融化和改變了徐浩寧的心態,讓觀眾不知不覺、情不自禁地溼潤了眼睛。
在西雙版納,每逢隆重節日,傣家人都會放起孔明燈。放飛孔明燈,代表著對信仰的恭敬,對親朋的祝福,以及男女戀情的永恆寄託。祈願把所有的煩惱和舊日的塵埃拋到九霄雲外,讓智慧之光照亮生命的旅途。當漫天冉冉升起的孔明燈在夜空組成美麗的畫面,我們是不是好像也發現了愛的真諦和生活的真意?
祭谷魂是祈禱豐收的一種祭祀活動,劇中的這場儀式卻給了徐浩寧一次頓悟傣家智慧的機會。他看到孔雀飛來時傣家人的喜悅,彷佛開始明白,這片土地對於傣家人的意義之重大,它代表的不僅僅是糧食的產出,更是一種傳承了千年的情感依託和精神歸屬。
舉世聞名的當然是潑水節了,它是傣族人民的傣歷新年節,也是西雙版納全州人民共同的節日,也是西雙版納傣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在這共同歡慶的日子,從4月12日起西雙版納州,每天都有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和熱熱鬧鬧的趕擺活動。
無論是人,還是西雙版納的一草一木,一雞一鴨,無不沾染了民俗和佛教的氣息。這些民俗、佛教與西雙版納如詩如畫的山水相互融合,相互升華,舒緩了人的心靈,平靜了人的欲望,增強了人的美感的記憶。
平凡、樸實的西雙版納人並沒有想在佛教和民俗中得到庇佑或獲得什麼,他們只是堅守內心的敬畏和虔誠,無私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在今天物慾橫流的現實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直擊人的心靈,讓人無地自容,深感慚愧和自責。
劇中沒有說教,沒有過分渲染,卻讓人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心靈一陣陣的觸動。眼前的一切變成了詩,詩變成了畫,畫變成了音樂,在心間流淌,餘妙繞梁。
未完待續,請看《讓我聽懂你的語言》帶給我們的之三——愛情永遠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