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譜,似乎是演奏者必不可少的東西。大部分的人沒有樂譜就無法演奏,少部分極有天分的人是不需要樂譜的,音樂從耳朵進入他們的大腦,從手指流出,讓我們這些天資平凡的人好羨慕。
正是樂譜的存在,能讓大眾也通過練習掌握音樂的規則,學會演奏和欣賞。
各個地區和時代記錄音樂的方式都不同。樂譜通常有兩大類,一類是以記錄音高、節奏為主的;另一類是以記錄演奏者的演奏方式為主的。
記錄音高的樂譜
我們現在用的最多的,幾乎統治了音樂領域的就是五線譜。五線譜就是一種記錄音高的樂譜。除了五線譜,其實簡譜,以及中國傳統的工尺譜,也是用來記錄音高的。
五線譜是用每一個「蝌蚪」的位置來標記音高,簡譜和工尺譜則是用相應的符號來標記,簡譜大家都知道用的是數字,工尺譜用的是文字。
我們識譜的過程,也是從非常簡單的開始:
慢慢的到非常複雜的:
這種譜子的好處是,不管音樂多複雜,演奏的是什麼樂器,演奏者都能認識音高,至於這個音高在每種樂器上的位置,那就要靠演奏者自己去找了。
隨著譜面的標記越來越多樣,對音樂本身的還原度是比較高的。
中國的工尺譜,也是一樣的。
比如,上面這個樂譜。你一看,哎呀媽呀,這是什麼玩意兒啊!這個也能唱?
其實簡單的一對應,好像也沒那麼難了。
工尺譜的節拍,一般用「板眼」來表示。「板」代表強拍,「眼」代表弱拍。所以「一板一眼」就表示一強一弱,可以近似的理解為2/4拍。
同樣的「一板三眼」就是一強三弱,可以近似的理解為4/4拍。
這樣簡單的一對應,就可以看出來,音樂確實是相通的。也可以看出來,中國的音樂其實是有自己一套嚴謹的樂理的。
記錄演奏方法的樂譜
記錄演奏方法的樂譜,就是不在譜面標註具體的音高,而是以某一種樂器為主,譜子展示的是你具體該按哪裡。比如吉他的六線譜。
中世紀時,有很多樂譜都是記錄演奏方式的,由於譜面上看不到具體的音高,只有器樂演奏者知道該怎麼操作樂器,所以一旦樂器有所改動,樂譜就很有可能不再適用了,稍微隔了幾十年,後世的音樂家很可能就看不懂當時的樂譜。
這也是為什麼在格裡高利聖詠之前的音樂作品,我們很少能聽到。不是因為當時音樂作品少,而是大量的樂譜我們無法看動,無法還原。
另外,當時的音樂家在標註符號方面,有很多個性化的標註,不像現在的樂譜都有規範的標註方法,個性化的標註會讓演奏者更迷惑。
不過,記錄演奏方法的樂譜也有自己的優勢。對於演奏者來說更直觀,從樂譜可以直接對應到樂器,不用經過樂理的一部中間處理。
用這樣的樂譜演奏,可能更容易上手。
關於樂譜的小知識,就介紹到這裡。當我們欣賞音樂的時候,應該知道音樂的形式不止一種。就像做數學題的時候,可以用多種方法求解。不全都試試,你怎麼知道哪個是簡便算法呢?
樂咖
樂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