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今天是12月20號,農曆冬月初六,明天也就是冬月初七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第22個節氣冬至了。
民間還有一個俗話:「長不過五月,短不過十月」。
01.吃過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①長不過五月:意思是說一年當中白天最長的天氣就是農曆五月間。那時候的早上5點左右天就亮了,晚上看《新聞聯播》的時候天還沒有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長夜短。
②短不過十月:也就是說一年當中天氣最短的就數農曆十月間,這個時候早上6點40左右天才放亮,看《新聞聯播》的時候天已經黑得透透的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短夜長。
古時候沒有天文望遠鏡觀察天體的變化,古人經過日積月累的經驗,就根據北鬥星尾巴的變化來分辯節氣的,然後又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節氣。在實踐觀察中人們發現北鬥星是循環旋轉的,它和太陽一樣旋轉一周剛好是一年。當它的尾巴指向東方的時候天氣就逐漸的變暖,也就是春天;當尾巴指向南方的時候天氣就會變得炎熱就是夏天;當尾巴指向西方的時候,天氣就變得秋高氣爽,大地上的穀物陸續成熟;當尾巴指向北方的時候地上草木開始枯萎,並有天寒地凍的雨雪天氣,被稱為冬天。
後來,人們根據北鬥星旋轉一周的四季變化,就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把太陽旋轉的軌跡稱為黃經,然後把這個軌跡的圓周平均分成二十四個等分,每個節氣的夾角就為15度。人們把春分當做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也就是把太陽的黃經為零度時當做起點,這個時候太陽的光線垂直照曬在赤道上,太陽光與赤道的夾角為零度,太陽順時針每轉動15度的夾角就是一個節氣。當太陽運行到春分也就是黃經零度時,正好運了一周360度紀為一年。
為了便於紀年人們就把立春當做一年的歲首節氣,把春分當做太陽黃經的起始節氣。把立春當做一年的始點,大寒當做一年的終點。當太陽運行到黃經270度時就是冬至節氣了。
我國位於北半球,冬至這一天是太陽南移的轉折點。冬至過後太陽又重新往北回歸移動,太陽光的直射點也會隨著向北照射,北半球的白晝也會因此而慢慢的變長,將會持續到第二年的五月間。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原因。
02.逢壬數九
九也是冬季的一個氣候特徵,表示氣溫由最冷轉向氣溫回升的起、始點,人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進九,九分為九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九為9天。即一九二九三九……直到九九八十一天才算出九。它和夏天進伏是一樣的道理,伏是代表夏季最炎熱的氣候特徵。那麼進九,即頭九的第一天,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古時候人們通過對天象的觀測,採用天幹地支紀元法,即10個天幹和12個地支。
①.10個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進九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順著這10個天幹日依次往後數,數到壬日時就是開始進九的第一天。
②12個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常用的12生肖,從子時開始每間隔2個小時為一個時辰。
③逢壬數九:比如,2020年冬至後的第一個壬日是12月31日,也就是農曆冬月17日。民間數九有兩種方式:一是按照逢壬數九的方式,也就是冬至過後第一個壬日為進九日;二是冬至那一天如果是農曆單日,那麼,那一天就是進九的第一天。因此,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農曆冬月初七,也就是說冬至那一天已經進九了。
所以,明天就是一九的第一天了。